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597章

调教大宋-第597章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候,这几位就行表率之责,主动免奉为朝廷解忧了。
  再者说,都是体面人,家人舞姬歌伎一大帮,开销也大。。。。。。
  “臣,惭愧!”
  。。。。。。
  他这么一说,边上文彦博、庞籍,还有丁度,一个劲的拿眼睛剜这老货。
  心道,唐奕说的真是一点没错,这货当真就是猪队友!你说你提这个干嘛?官家什么不知道?好像咱们邀功似的。
  下意识看向赵祯,得,官家根本没听,还在那儿捧着奏报傻乐呢。
  一边乐,还一边嘟囔:“还得是朕的唐子浩啊,能顶一屋子的相公!”
  “。。。。。。”
  “。。。。。。”
  “。。。。。。”
  “。。。。。。”
  老哥几个脸都听绿了,特么就没这么挤兑人的哈。。。。。。君不密则失臣,您这么干,会失去我们的啊!
  欧阳修阴着脸,看了一眼殿上的柱子。
  (柱子:你瞅我干啥?)
  别看这老货当官脑子不太好使,可是挑毛病,要面子,还是不含糊。
  “咳咳。”重咳两声。“陛下语失了!!”
  直接就要和赵祯硬刚。
  “嗯???呃!”
  赵祯这才发现失态了,“这。。。。。。朕随口一说,欧阳卿家不要放在心上。”
  欧阳修才不吃这一套,“天子圣言,何来随便?陛下还是语失于人啊。。。。。。”
  “要不,陛下把癫王诏回,臣这个三司使让与他便是。”
  赵祯一阵尴尬,这老货没完了。
  一抖奏报,“实在是大朗这奏报太。。。。”
  “卿家且当没听见一次,可好?”
  也就赵祯干得出来,求臣子放过。
  那边儿文彦博耷拉着眉头,“陛下还是先说说,癫王在奏疏之中提了什么吧。”
  文扒皮也不是没脾气,只不过没像欧阳修那么冲。
  “哦哦。”赵祯一经提醒,这才又把精力放回到奏报之上。
  “说的是。。。。”
  “算了。”只说半句,赵祯又忍不住咧嘴傻笑。“你们自己看吧。”
  把唐奕的奏报交与李孝光,传给几位相公。
  李孝光刚要递给文彦博,结果欧阳修抢前一步一把将奏报夺了过来,拿来吧你!
  他倒要看看,到底有什么可乐的?
  看那架势,要是不满意,大有继续与官家没完的意思。
  结果。
  欧阳修盯着奏报看了半天,表情有多精彩那就不提了,最后抬头看着赵祯,那股倔劲也不知道上哪儿去了。
  “要不。。。。陛下把他叫回来吧,老夫的位子。。。。。。给他!”
  欧阳修也是服气了,这也行?还是他来当三司使的好,我比不了。
  。。。。。。
  那边文扒皮本来被欧阳修抢了先就有点不高兴,现在看欧阳修那个迷之表情,更是心痒难耐。实在忍不下去,一把抢过奏报低头就看。
  结果。
  看完抬头,“要不。。。。。。陛下叫他回来,我把我的位子让给他?”
  。。。。。。
  赵祯有点哭笑不得,也不知道这两位是还在纠结他之前的语失,还是真心实意。
  可苦了庞籍和丁度,特么打哑谜呢啊?
  两人一起上手,从文彦博那抢来奏报,心说,倒要好好看看,唐疯子使的什么妖法。
  二人齐捧疏奏,低头细看。
  只见上面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可借朝庭之名,印刷面额不等之凭证,依面额售于天下,借贷于民。”
  “贷期分活期、五年、十年不等,分别诱以二厘、五厘、七厘之年息。”
  “此曰——国债券!”
  “。。。。。。”
  “若恐民不信之,筹款甚微。。。。”
  “河北、河东诸路,可与辜、贾两家沟通,下放毛纺经营之权诱之,所购国债多寡与经营规模、年限挂钩。多者多发,少者少发,无者不发。”
  “东南沿海各州,则可用西行海商税金为押,开放大宋往返大食之海贸,减免商税,必有收获。”
  “。。。。。”
  二人对视一眼,“这。。。也行?”
  特么还是唐奕会玩哈,朝庭先是向百姓放贷,闪瞎了大伙儿的眼睛。
  这回,他又要反过来管百姓们借钱。。。。
  特么捞钱这个事儿,在他那怎么感觉就那么容易呢?
  二人抬起脑袋,苦着脸,“要不。。。。陛下还是把他叫回来吧。”
  “哈哈哈哈哈。。。。”赵祯笑的那叫一个灿烂。
  朕没说错吧?你们一屋子相公也比不上一个唐子浩。
  “文卿家、欧阳卿家听旨。”
  “臣在!”
  “立刻拟一个具体章程,依此实施!”
  “臣等接旨。”
  。。。。。。
  ——————————
  四个老相公出了紫宸殿还有点晃神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这个财税危局。。。。。。就这么解决了?”别看欧阳修是三司使,这货其实是个外行。
  不确定道:“小疯子这招。。。应该管用吧?”
  “应该?”庞籍没好气的白了欧阳修一眼。“你就等着数钱吧!”
  说完,庞籍还有点不高兴,恨恨出声儿。“财局是解了,可却是便宜了那帮无良庸士!”
  众人一怔,马上明白了庞籍话中的意思。
  说白了,这个国债普通百姓能买多少,文相公还真没抱太大希望。大头儿在哪儿?在于那些富家大户、官宦士族!
  为了毛纺和海商这两个准入资格,他们也得大批量的买进国债。
  。。。。。。
  抛开这些无良庸官一毛不拔,不肯为朝庭出钱不说,最后还能通过此事拿着朝庭的利息,还得着挣钱的生意,想想确实让人气闷。
  “哼!!”只闻文彦博一声冷哼。
  “想占便宜?老夫倒要看看,谁能占到这个便宜!”
  文扒皮可不是什么好人,唐奕来做初一,他就敢做十五。
  唐奕敢出这个国债的敛财妙法,他就敢在上面做点手脚,挖上几个大坑!
  。。。。。。
  首先,文彦博充分发挥才能,举一反三,把唐奕的统一国债,分成了甲乙两种。
  第一种,专门针对普通百姓,依唐奕的方法,分期分息,用利息诱使百姓购买。
  第二种,则是专门针对那些对毛纺和海商有兴趣的世家大族。
  没利息,也没有活期,分五年、十年两种,只许以经营权和税免。
  但是这里面,文扒皮埋了一个坑,五年期的国债,给三年的毛纺经营权和免税;十年期的,给六年的经营权和免税。
  现在看起来,买了这个国债,到了年限朝庭还把钱还给你,到时白捞下一个生意,只赚不亏。
  可是,三年、六年期限一到。。。。
  那到底能不能继续经营,继续经营得放多少血。。。。那就由文扒皮说了算了。
  呵呵,文扒皮这个“扒皮”可不是白叫的!
  。。。。。。
  ————————
  国债之法,只十天就拿出了具体章程。
  因对应百姓的甲种国债印刷需要时间,要延后月余方可成行。
  可是对应富户大族的乙种国债,采用的是认购制度,不需印刷,只要签定契约即可。所以,第二天赵祯就当殿向百官宣布了发行国债。
  大伙儿一听,虽然还是从自己兜里往出掏钱,可是细一琢磨,这不但不亏,还有很大赚头,自不排斥。
  只一天。。。。。。
  三司单单只是接到京官儿们认购意向的预售,就达到了八百万贯,抵得上大宋每年十分之一的财税!
  文扒皮、赵祯乐的嘴都合不上了,心说,抢钱一样啊!
  半个月后。
  离京师较近的大名府、河南府、应天府开始预售国债。
  八百万贯瞬间攀升,达到了三千万贯!
  一个月后。
  大宋诸州除偏远所在,国债尽通,预售之数。。。。
  。一亿贯!!!
  。。。。。。
  与此同时,面向百姓的的甲种国债开始发售。
  本来文彦博对甲种国债并不抱太大希望,主要是没觉得百姓能有多少余钱来买什么国债?
  所以,朝廷这次只是象征性的印了价值两千万贯的国债券,委托华联铺代为销售。
  两千万贯,比起乙种的一亿贯,只能算是零头,即使就这么点儿,文扒皮还做好了砸手里的准备。
  结果,文相公这次失算了。。。。
  发行头一天,京中华联的六家分铺所售国债券。。。。。。
  半个时辰。。。。。
  抢光了!
  。。。。。。


第866章 兵临城下
  纵使这一个月,因乙种国债在开封城中闹的沸沸扬扬,名声甚大,百姓似乎对国债这个新鲜玩意儿也颇为关心,可是文彦博还是没想明白,怎么会火到这个程度?
  两千万,半个时辰就抢光了?怎么比预售乙种的头一天还邪乎?!
  。。。。。。
  可是不管怎么说,半个时辰就卖光了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
  发少了啊!
  文扒皮连忙命令钱监司加印,这回不再那么保守了,一咬牙,印他娘的五千万!
  看百姓们的热度,纵使有集中在第一时间购买的客观因素,不可能再像两千万时那般痛快,可是五千万应该也不难消化吧?
  结果。
  开封、大名、应天、河南四地同时发售,一天。。。。。。
  没了!
  文扒皮震惊了!原来还是发少了?
  赶紧再来八千万。
  。。。。
  看着钱监往纸上印数字,文相公可谓是感慨良多。。。
  难怪那小疯子攥着华联的印钞权不肯松手,进来的是纸,印上数目就是钱,是真他娘的过瘾!
  要不是唐奕远在埃及,文扒皮都想抱着这小财神啃两口,这国债不但能救命,而且能发家!
  而文扒皮现在正在琢磨,是不是趁着唐奕不在,把印钞权从华联拿回来。。。。他现在终于知道什么才叫捞钱了。
  呵呵。
  唐奕是不在,且不说曹家潘家会不会和你拼命。。。
  你看王德用不大嘴巴抽你不?
  。。。。。。
  ————————
  又是八千万国债撒出去。
  文彦博显然又低估了大宋百姓们的购买力,这八千万国债全宋售卖,七天卖光!
  火爆程度依然恐怖。
  掉钱眼儿给的文相公。。。。“要不,咱们再印五千万,凑个正数?”
  “别!!”赵祯坐不住了。
  快消停点儿吧!甲乙两种国债,一共敛来两亿五千万贯!还不够你败家?
  借完了可是要还的。。。
  老皇帝穷怕了,怕到时候还不起。
  。。。。。。
  其实,别说再印五千万,文扒皮就算再印五个亿!大宋的老百姓也能把它全吃下去。
  。。。。。。
  这里面有几个原因是文彦博想不到的:
  第一,他低估了百姓们对这种给利息的国债的热情。
  从前,不管有多少余钱,都是自己放在家里,窖藏。没人让你钱生钱,还得忍受潮热腐蚀的消耗。
  现在呢?相当于百姓把钱存到朝廷那里,不但没有损耗,而且每年还有百分之二到七的利息。
  这种好事儿,百姓自然喜欢得紧。
  可别觉得利息少少,假如是买的十年期国债,一年百分之七,十年就是百分之七十!几近翻倍,绝非小利。
  这个帐谁都算得过来,自然更加踊跃购买。
  第二,华联发行纸币撤底解决了大宋的钱荒,可是,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以往屯钱带来的大量库存。
  也就是说,华联只是让钱变了一个流通形式,但却没让钱流动起来。
  百姓和富户只是把手里的铜钱换成了纸币,该藏哪还藏哪,该睡大觉还睡大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