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419章

调教大宋-第419章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
  因为。。。。。。
  因为特么唐疯子带的人有点儿多,足足有三百多。
  这哪敢放他进去?皇城几时成他们家后院儿了?带这么多人进皇城?
  可唐奕还真就不在乎这个,规矩?老子偏不守这个规矩,你就说你让不让进吧?
  无法,官家又不在宫内,守卫只得上报政事堂。
  可政事堂里除了老贾在这儿等着唐奕,其他管事儿的都在回山。
  老贾一听唐奕带了三百多人要进宫,顿时脸都绿了。
  这孙子是真损啊,存心给他找别扭。这要是放进来,官家要是怪罪下来,他是铁定跟着唐奕吃瓜捞的。
  可是,不放。。。。。。
  不能不放啊!
  “放!!”
  贾昌朝一咬牙,你敢作,我就敢陪着。
  报传的侍卫统领都快哭出来了,贾子明和唐疯子不是有仇吗?他不是应该拦一拦,给唐奕找点儿不自在吗?
  “这,这不合适吧?要不,和陛下禀报一声?”
  “有什么不合适!?”老贾眼睛一立,倒也光棍。
  禀报?一来一回又拖到明天去了,他又得在这儿陪那小混蛋一天。
  “放!政事堂所在属外城节制,进出不用禀报陛下!”
  “行!”
  “放!”
  那统领捏着鼻子应下,只得自认倒霉,这才真是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呢!
  等唐奕带着人到了三司职房,老贾都不禁一阵眼晕,特么大朝会也没这么多人吧?
  “你带这么多人来做甚!?”
  唐奕一耸肩,“查账啊。”
  “。。。。。。”
  老贾也是服气,“朝廷的账也是谁都能看的吗!?”
  唐奕一撇嘴,“那我可管不了了”。
  五十年的账目,要他自己看,不得看到明年去?不找帮手来可怎么弄?
  再说,刚打了文扒皮,正是疯传他胡来的当口。赵祯又出于别的原因不好真和他动怒,那还不借题发挥,好好再疯一疯?
  贾子明还想说话,可是唐奕根本就不给他机会,一指满屋子的账册,对跟来那三百来人吩咐道:“自己动手,天黑之前,我要看结果!!”
  “得勒!”
  贱纯礼一声高叫,一下把贾子明划拉到一边,抱起一个箱子就和宋楷他们闪到一边儿干活儿去了。
  于是乎,三百来人有样儿学样儿,登时屋里就忙开了。
  贾昌朝瞪着眼睛,气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特么唐疯子哪儿找来的这帮愣头青!?
  其中一部分是观澜的那些活土匪,老贾倒是见过几个,知道这些都是今科进士,过个账的本事还是有的。
  可是另外一部分,贾相公就不淡定了。。。。。。
  一个个粗衣麻袍,一看就是农户出身,哪是会看账的料子?
  年纪更是离谱,最大的不过二十出头,还有十几岁的娃娃,贾相公甚至在其中看到几个女装的身影。
  女人也能来查朝廷的账了?这都是唐疯子哪儿淘换来的极品!?
  。。。。。。
  “唐疯子!”老贾终于炸毛了,简直就是胡来。
  “唐。。。。。。”
  喊了一嗓子没反应,第二嗓子刚出一个字,老贾就停住了,只见那个小疯子歪在椅子上已经睡着了,特么唿噜都出来了。
  老贾眼前一黑,暴吼一声:
  “唐疯子!!把你这帮农户领走!!”
  “嘿。。。。。。”
  唐奕宿醉未醒,早就睡死过去了。
  却是那边宋楷一边看着账,一边心思飞快算计,一抄录在一本新账之上,一边嘿嘿讪笑。
  “不是瞧不起您老,论起算账的本事,相公还真没这些‘农户’来得精通。”
  “农户?”
  宋楷暗自撇嘴,这是观澜民学出来的牲口,可不是什么一般的农户。
  这十年间,唐奕在民学专教术数,还有他那些没人看得懂的“缪学”。
  这些民学的“牲口”论起数术之学,那是上院宋楷他们这些进士老爷的祖宗。
  不客气地说,大宋朝最会玩术数、最会算账的,就属这帮“农户”了。
  贾子明还瞧不起这些农户?
  呵呵。。。。。。
  宋楷暗笑,等着打脸吧!
  。。。。。。
  (未完待续。。)
  


第670章 这个问题有点儿大
  宋楷一句“还真不是瞧不起您老”让贾子明心中无怒,反倒一阵哀戚:
  “不是瞧不起?”
  分明就是瞧不起!
  他贾昌朝竟已沦落到如此地步,被一个官场新丁、昔日纨绔这般奚落?
  老贾一时无状,却是老脸胀得通红,无可辩驳。 更新最快
  可是转念一想,怪得了谁呢?在大宋这个以德立威的时代,贾相爷失臣德以轻身,失言德而轻心。
  干下的那些事,有哪件值得尊重?
  勾结汝南王而不臣,佞言功勋而不义。
  别说是一个观澜出身的活土匪,就是现在满屋的布衣农户、街面儿上的平头百姓,又有几个正看一眼他这个大宋宰相?
  恍惚之间,却闻宋公序的那个“纨绔”儿子,再次悠然出口:
  “相爷在想什么?”
  “是不是正琢磨着,怎么从这场面里扣出一点毛病,好再上唐疯子一本?”
  “你!!”
  贾昌朝勐然惊醒,这是怎地了?真的老了?怎么无端端地悲天悯人起来了?这可不是他贾昌朝纵横官场几十年的作风。
  “哼!”
  老贾骤然冷哼,恢复了一位相公应有之威。
  “毛病还用老夫有意找吗!?”
  环指场中,“你们找来一帮农户把三司职房弄得乌烟瘴气,视国朝财所如同儿戏,真当这政事堂里都是瞎子,看不见吗!?”
  。。。。。。
  “呵呵。。。。。。”
  宋楷露出一个玩味的笑容,不再多言,反倒是转向那帮“农户”,半开玩笑道:
  “都听见了吧?贾相爷可没把你们放在眼里,都查仔细点儿。。。。。。”
  说着,再看了一眼贾昌朝,“可得查出点什么,让相爷过过眼。”
  贾昌朝一怔,随即释然。
  朝政也好,国财也罢,那是士大夫之所长也,职所在也,他还真不知这群愣头青能查出点儿什么。
  “那老夫倒看看,你们能查出点。。。。。。”
  。。。。。。
  砰!!!
  打脸来的就是这么快,老贾话还没说完,只听砰的一声,箱子关死的声响。
  回头一看,只见十几个“农户”正合上一口账箱,同时,为首的一位清秀少女抬眼看向这边。
  “庆六年的查完了。”
  “。。。。。。”
  老贾张大着嘴巴,半天回不过神儿来。
  假的吧?
  你骗谁呢!?
  三司一年的账。。。。。。查完了?
  要知道,所谓三司,是三个财属部门,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的统称。
  而除这三个总司之外,又复置:都磨勘司、都主辖支收司、拘收司、都理欠司、都凭由司、开拆司、发放司、勾凿司、催驱司、受事司、衙司、勾当司、三司推勘公事司、勾当诸司、勾当步马军专勾司,共一十五个分司。
  也就是说,三司下属十八司囊括大宋朝国计民生、军政百务,从上到下,吃喝拉撒,所有的财务收支。除每年各州春秋两季的税收大账,连皇帝吃了几斤咸鱼,朝臣发了几石冬碳的小账也都在这里面。
  这得是多么庞大的账务?
  可是,从唐奕带人进来到现在,不过半个时辰不到,一年的账就查完了!?
  这要是换作三司在册的属官来复查一年的账册,怎么也得三天吧?
  就不到二十来个人,半个时辰,特么翻也得翻一会吧?
  唐子浩那个民学里教的都是妖怪不成?
  老贾不由怪叫一声:“你们这叫查账?!走马观花一般也叫查账?”
  宋楷闻之一笑,“九九,听见了吗?仔细点,贾相爷可是等着你挑出点儿毛病呢!”
  那少女不是别人,正是王伯的外孙女韩九九。
  刚刚那位老相公的轻言她自然听在耳中,此时宋楷一激,也来了胆气。
  小脸儿一扬,傲然道:“放心!”
  “这账记得太糙,可比咱们观澜的差远了,想不看仔细都难哩!”
  “。。。。。。”
  贾昌朝无语了,这可是国账!
  太。。。。。。
  太糙?
  而韩九九下面的话却是让老贾差点没坐地上。
  “宋哥儿,有污账,要报出来吗?”
  “嘿!!”宋楷登时来了精神。“还真查出点什么了?贾相爷等的就是污账,还不快报上来?”
  。。。。。。
  你大爷!
  贾子明差点没骂娘。
  他现在才反应过来,庆六年。。。。。。
  那一年正好是他出知首相,三司之事由他分管,这要是真查出污账。。。。。。
  宋楷这是成心给他找事儿。
  。。。。。。
  十八司所辖冗繁,大宋的钱袋子尽归这一个衙门口儿,要说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可能说的人自己都不信。
  所幸朝廷高俸养廉,鲜有巨贪,一些小恶小污,上到官家,下到御史台,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掀出来,没人在钱上做文章。
  说白了,大宋“钱多”从来不反腐。
  可是,前提是别掀出来。。。别放到台面儿上来,一但掀出来,那就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德。
  失德,事情就大条了。
  。。。。。。
  宋楷看老贾表情精彩,那叫一个爽啊,让你特么使坏,让你特么装!
  。。。。。。
  接连给九九使眼色。
  九九自然会意,无所畏惧地斜了贾昌朝一眼。她可是知道,这个老相公不是什么好人,多次与唐哥儿为难,最是恨人。
  随手从箱中翻出一本账册:
  “庆六年秋,青州、那州、真定、登州等十七州府,因市少铜绢流转,以粮抵税,上缴谷粟一百二十万石,市价折钱20万贯。”
  贾昌朝一皱眉,也不管什么身份不身份,极力自证:
  “这有何不可?以粮抵税,常有之事。”
  九九轻笑:“这批抵税粮确实无错,收开封府常平仓代管。”
  老贾暗暗长吐一口浊气,说到这里,他想起来了,这事儿他有印象。
  “你这小娘大惊小怪!此笔税粮,老夫尚有印象,屯田司有案可查,如数入仓。大概是庆八年实量出仓,绝无贪没,怎是污账!?”
  实收实入,实出实报,怎么和污账扯上关系?
  九九再笑:
  “就知道相爷会这么说。,所以刚刚咱们顺手也看了庆八年开封常平仓的度支账目。”
  “这批抵税粮确实实量出仓贩售,做钱二十万贯纳入制库,分文无错呢。”
  “那你还。。。。。。”
  “还。。。。。。”
  贾昌朝面对九九别有深意的眼色,辩不下去了。
  放在账上确实无错,应收税款二十万贯,以粮抵资,一两不差,出仓也是足量实出,得钱二十万,如数入库。
  可是,单拿出来说,这里面还真有问题。
  庆八年是什么年景!?黄龙起舞、水漫山河。
  粮价岂是两年前可比?最少最少也要差出五六倍。要是赶在最高价时出仓贩售,可能十几倍的价差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这。。。。。。”
  贾昌朝汗都下来了。
  这事儿他还真不知情,甚至九九不拿出来,到现在他也看不出问题,肯定是底下人做下的好事。
  可是,若是查下去,那一百二十万石的粮款差价哪儿去了?可能是近百万的巨资,这是小事儿!?
  而事出之时,文富二人还没入朝,责任还不是得他来担?
  “啧啧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