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346章

调教大宋-第346章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好好。。。。。。”范仲淹顺着她说。“考不过你行了吧?不过啊,你也得能考才行喽。”
  “。。。。。。”气得苏小妹恨恨地一跺脚。
  “哈哈。。。。。。”范仲淹哈哈一笑,颇为享受这种后辈顽皮,使性带来的愉悦。
  不过,不想太耽误唐奕的时间,也就不再逗她,转身欲走。
  突然想起什么,又对唐奕道:“对了,纯礼最近似是也很用功,你有精力就带带他,说不准这小子也能有所建树。”
  唐奕应下,目送老师出院。
  苏小妹则是小声嘀咕,语气之中有着一丝委屈,“范老三那锒铛样子都能考,我为什么不能?”
  唐奕不接,这是社会现实,纵使他的观念不觉男女有差,但大势使然,他也无能为力。
  放下读书的心思,让萧巧哥陪着苏小妹“玩”,自己却是出了小院。
  统计户保麻烦着呢,要是不快点,等府衙人来的时候估计都弄不完。
  。。。。。。


第554章 死也死在这一科
  科举做为文人唯一的上升通道,可不是像后世那般有个学籍,报个名就可以考的。
  单以解试为例。
  因各地考生人数多少不等,差距大者,乃至上百倍。然无论多少,朝廷这些年在解额分配上已经达到了相对的平衡,分配给各州郡的录取指标亦已固定。
  但是,即使做得再公正,这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总会有的地方给的多,有的地方给的少。
  打个比方:
  东南州军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竞争之惨烈可想而知。
  可是,西北州军取解,因文教不兴,应举者甚少,个别州郡不过百人,而因各种原因,解额给的却不能少,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那边是百里挑一,这边是百里挑十,肯定是这边容易中啊!是以,东南之仕假借西北户籍到西北应考的甚矣。
  所以,朝廷在调控解额,尽力争取平衡的同时,亦严抓户籍审查,让考生尽量在家乡取解,也就成了必然。
  现在,范仲淹交代给唐奕做的事情,就是考试之前户籍审查中的流程。
  做为大宋的都城,开封每科取解都是人满为患。除了“官二代”、“权二代”这些是没有办法的,对于普通考生的审查当属前宋最严。
  地方州郡要提前半年进行审查,而开封就要更早,尚有一年才到考期,就已经进入了审查程序。
  其中规定,应试考生报名要递交状纸,上列姓名、乡贯、三代情况等内容。
  开封府衙据此进行审查,其中乡贯的户籍要求很严格。依《贡举条例》,仅有户籍还不行,须实际居住在本贯才合格,名曰“查籍”。
  虽有户籍但久离本贯者,则要有命官担保方可,是为“户保”。
  而开封比别的地方不同的是,天圣七年定律,考生须有户籍7年以上,并实际居住“即许投状”;户籍不足7年,不住开封者,不在接收之限。
  也就是说,不但要有开封户籍,还要在开封实际居住七年以上才行。
  当然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考试,大宋这帮文人也是拼了,可谓花样百出。
  有的京师之中有亲戚,为了考试过继人子,取得户籍。更有甚者,即使认兄为父,也要在开封考试。
  还有的,比如王韶、章惇等人,早在当年随唐奕进京之时,家中就已经为他们铺好了路。在开封置地,落籍于此,等考的时候,也差不多七年了。
  所以,“学区房”这个概念可不是后世才有的,早一千多年就开始时兴了。
  唐奕要做的就是,把书院这一科要应试的儒生统计出来,再把状纸收归整理。有个别不合要求的,或是找范仲淹等人出据“户保”,或是走个“后门儿”。毕竟观澜的地位在这摆着,不管是谁,也不会在这事儿上不给面子。
  这事不难,就是麻烦,要查的精细,省得耽误了考试,却是耽误了人家的一辈子。
  一连忙了三天,到最后,唐奕脸都绿了。
  不是累的,而是这帮孙子今年都铆上了,统计下来。。。。。。148人!!
  上一科,开封取解107人,也就是说,如果不加解额,就算107个坑都让观澜占了,还有41个考不上。
  可是就算加!?加多少?观澜考的越多,加的就得越多。
  “要不。。。。。。你们几个再等下一科得了。”
  “姥姥!!”一听唐奕让他们再等四年,宋楷直接就骂娘了。
  “小爷这要是躲了,还不得让章子厚他们笑话死!?不行,死也死在这一科!”
  “可是。。。。。。”
  唐奕苦着脸,抖着手里的一大捋考状,“你要是连解试都过不了,那不更丢人?”
  “那也不行!”宋为庸上来撅劲谁也拦不住了。“老子可以考上了不当官,但是必须得考!”
  “。。。。。。”
  “要不等一科?”庞玉有些动摇。“我爹也跟我聊过了,说这科有点凶,可以避避风头。”
  丁源倾向于庞玉,“这事儿不是较劲的事儿,解试都不一定能过。别忘了,可还有复试呢!”
  宋律规定,食禄之家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必须加试复试。也就是说,还得多考一场。
  唐奕接道:“你看看,还是等一科吧。。。。。。”
  宋楷不说话了,攥着拳头运气。起早贪黑,捏着鼻子往死了学,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抬头看向范纯礼,希望这货说几句中听的。
  可是,他也不想想,贱纯礼这时候要是顺着他说,那就不叫贱纯礼了。
  范纯礼嘿嘿一乐,“你别看我,谁让你乐老子早不想办法?”
  好吧,他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庆历七年,范仲淹退下来的时候,赵祯觉得愧对范仲淹,就把他一家都赐了散官。
  范纯礼是正九品上的“儒林郎”,连幺儿都有个从九品上的“文林郎”散衔。
  这东西没多少官奉,也不用上班管事儿,就是个虚名。可是,一但进了考场,可就有大用了。
  不但不用跟宋楷他们考复试,而且可以进“别头场”。十取三,机会大大地。
  “。。。。。。”
  宋楷瞪了他一眼,“什么东西!”
  贱纯礼不以为意,“要不你就跟正平学学,取个郡主皇亲啥的,也能进别头场。”
  “滚!”连庞玉都不干了,这货太贱,就差上脚踹了。
  可是一转脸儿,庞玉就对唐正平做出一个谄媚的表情,“兄弟,和你家玉竹妹妹说说,还有什么小妹啥的,表妹也行,咱愿意屈尊!!”
  唐正平白了他一眼,本想安慰他们几句,却是也收回去了。
  他确实也没有宋楷、庞玉的担忧,因为他老子唐介给他定了门好亲,北海郡王赵允弼的六女。已经下了聘,来年开春就成亲。
  到时候,他就算是和皇族沾了小边儿,也能进别头场。
  。。。。。。
  “我不管!”宋楷还是老样子。“反正这科我得考,爱特么中不中!”
  说完一调头,走了。。。。。。
  唐奕看着他的背影直摇头,看来,只能自己帮着想想办法了。
  。。。。。。


第555章 商量商量别考了
  148人!相当于观澜几乎是全院出动,要大闹这一科。
  可是,这个解额怎么办呢!?
  等贱纯礼他们都走了,唐奕看着一摞考状直发愁。
  正愁着,苏小妹跑了进来。
  见唐奕手里攥着一捋东西,不禁好奇道:“这什么呀?”
  “小丫头片子,瞎打听什么?”
  “哼。。。。。。不说我也知道,不就是考状嘛!”
  “那还问?”
  苏小妹眼珠子乱转了好一阵,却是不和唐奕斗嘴了。
  “青瑶姐姐呢?”
  “进城了。”
  “哦。”苏小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竟没怪萧巧哥进城没带着她。
  “范伯伯让你过去呢。”
  唐奕一挑眉头,估计也是解额的事情。也好,让老师去解决吧,他就不操心了。
  把一摞考状往桌上一放,准备出门。
  走到门口,发现苏小妹站在那儿没动,“怎么不走?”
  “嗯,我去青瑶姐姐房里拿点东西,你先走吧。”
  唐奕一皱眉,“你去她房里拿什么东西?”
  “琴,琴谱。”
  “哎呀,走你的吧!”苏小妹把唐奕推了出去。“好像我会偷你东西似的。”
  唐奕狐疑地出了门,还是不放心,指着桌上的考状,“别乱动啊!”
  “知道,知道。。。。。。”
  苏小妹哄苍蝇一般把唐奕哄走了。
  。。。。。。
  目送他出了小院,苏小妹贼贼地一笑,“不动?不动才怪!”
  嘟囔完,立时跳着脚跑上楼去,真的钻到了萧巧哥房里。但却不是找什么琴谱,而是翻箱倒柜找了半天,终于让她翻出一纸文牒。
  “哈!”一声欢叫,拿着文牒就跑下楼,坐在桌案前,二话不说提笔就写。
  一连写了两张大纸才停下,很臭美地端详了一番,觉得没问题了,才从身上掏出一份与萧巧哥屋里摸出来的一样的文牒,各夹一张,塞到了那摞考状里。
  ————————
  唐奕到了范仲淹的住处,不光老师、杜师父、尹师父、欧阳修都在,连宋庠、曹佾、潘丰也在。
  先给范仲淹见了礼,唐奕便转向杜师父。
  “您老身体不好,怎么不好好歇着?这等小事就不用您操心了。”
  杜衍轻笑,“看来,大郎是知道今天大伙儿要说什么了。”
  唐奕点头,“当是取解名额的问题。”
  宋庠接话,“正是。”
  忍不住苦笑,“事先说好啊,老夫可不是为了自家那混小子才来商量此事。实在不行,我把他送回老家去考,也不给范公添乱。”
  “那您这是?”
  宋庠道:“这一科解额的问题不光诸位犯愁,陛下也是手足无措,我们几个在朝的臣子与陛下已经商量了多日了,却也没个定论。无法,只能来看看范公和大郎有没有良策了。”
  唐奕一摊手,“相公和陛下都没招儿,我们能有什么办法?”
  这时杜师父缓声道:“先说说,这一科咱们观澜有多少人要应考吧。”
  唐奕报出一个数字,把在坐的人都吓着了。
  “148人!”
  “148人!?”范仲淹都有些不淡定地与杜衍对视一眼。
  “怎么这么多?”
  唐奕领罪,“怪我把他们都训出脾气了,谁也不肯退让。”
  看向宋庠,不无告状的意味,“你家为庸说了,死也要死在这一科。”
  “哈!”宋庠不气反乐。“还算他有点志气。”
  “可现在不是有志气的时候啊!”
  “观澜就有148人,咱们的学生是什么水平,您多少也是知道的,这得加多少解额才能不出乱子?”
  现在的情形来看,就算开封再加一百个名额,也难平开封本地考生的怨气。
  除非把观澜的人都刨出来,单考一场。。。。。。
  宋庠看向曹佾,“依国舅看,可有疏通的可能?”
  之所以把曹佾和潘丰叫来,就是因为想松动解额,不单是搞定朝堂的问题,地方各州也要松口才行,最起码不出来捣乱。
  而华联和观澜运力遍布全宋,在地方颇有威名,也许可以用得到。
  曹佾略一沉吟,“商合这边确实可以搞定一部份地方大族,但也非面面具到,总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潘丰急脾气,忍不住插话道:“要我说啊,诸公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