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道 >

第587章

宋道-第587章

小说: 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一个,就是希望能够小型化,最好能如掌心雷一般大小,这样可以便与施放和战术运用。

    由于如今薛献和凌振父子依旧还是在黄州的雷神学院搞研究,所以这消息什么时候反馈到黄州,他们又能什么时候拿出解决方案和制造出成品,这恐怕就要等上一段时间了。

    再来就是听杨可世汇报敢河北战士部队,配合宋军斥候(也就是夜鹰)向辽阳东南和西南两面的渗透动态。从连云岛登陆耀州,再从耀州北上辽阳,三者之间是一条非常笔直的直线,但黄杰岂能就看眼前,对左右不管不顾。

    此时,若以辽阳为中心的话,方圆百里辐射的半径也不算小了,往西可以锦州覆盖在内,往东也有开州、来远州这些大城,至于向南整个辽东半岛上也是有不少城池和居民,这些都是黄杰不可能放过的肥肉。

    不过,想法太好、目标太大也不是好事,就拿如今的胶东半岛来说,仅是两三万人口规模的中小型城池就有近十座,从耀州东南的辰州一路数下去,还有宁州、复州、苏州、顺化、镇海府、穆州,直至与高丽接壤的保州,这一片区域被金国曷苏馆部所占,不过其中女真人口极少,应该不足五万上下,而契丹、杂户、渤海和汉民人口占比较大,根据夜鹰前期收集的资料显示,整个胶东半岛的总体人口规模应该在五十万上下,而汉民至少有十五万人上下。

    所以,就连辽阳城内区区四万人黄杰都想着运回大宋,他又岂能白白放过这五十万的巨大人力资源?

    但是,想要把这五十万人全部弄走,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虽然宁州、复州、苏州这些城池之内,也就有个两三万的人口、一两千的驻军,真要去打都不用什么泰山压卵之势,只要带上小五千人再配上几门大炮,估计就能轻轻松松攻下这些城池,可你不得不计算打下这些城池之后的军事成本!

    所谓的军事成本,也就是如今这些城池还是金国所属,百姓也是金国的百姓,大宋与金属于交战状态,自然可以生死予夺。可如果大宋把这些城池打下,那么这些城池就变成了大宋所属,城里的百姓也就成为了大宋百姓,就需要大宋派出军队的驻守城池防备金国袭扰,还要派出官吏管理城池,保正居民的生产生活得以持续,这得需要多少人力物力的军事成本?

    因此黄杰眼下做的打算,就是在不攻打这些城池,依旧让他们在处于金国治下的状态下,设法把里面的汉民先迁往大宋,再把听话和想去大宋的杂胡跟渤海人也带走,这样对于大宋来说也就不需要付出什么军事成本了!

    那么,既然不能用正面的军事行动来进攻这些城池,也就只能派出一些善于特种作战的特殊部队来完成这种任务了。而就眼下来看,最好用自然还是杨可世手下的河北敢战士部队,就之前耀州攻城战和辽阳之战的情况来看,正儿八经的两军对垒、打阵地防守反击,江湖豪杰和民间武者出身的敢战士们根本就是鸡肋,虽然个人的武艺相对普通宋军要高更多,但在协同作战和令行禁止方面就太过费事了。

    当然,仅凭战斗力而言,敢战士们武力值高的长处还是极不错,光是肃清在辽阳城的战斗之中,便建功至伟。

    当时宋军攻破城池之后,完颜希尹一见城墙根本阻拦不得,便也命令守城的女真军队全部丢盔弃甲藏身城内与宋军巷战,结果黄杰让御车和神武两军入城清剿了整整两天都无法肃清残敌,最后只得让敢战士们出手,结果也就仅仅时间,一帮嗷嗷叫的敢战士们便把藏身在大街小巷的金军残孽全都清剿了出来。

    便也说杨可世汇报的内容倒也简单,便是这几日他将三千敢战士分作了几股,已然将辽阳和耀州城内的城狐社鼠给全部挖掘了出来,依靠这些杂胡、契丹和渤海人所掌握的渠道和门路,已然算是打通了整个胶东半岛的天地线,在敢战士们“友好”的请托之下,不少城狐社鼠已然答应为大宋效力,为渗透胶东半岛的金国城池贡献绵薄之力。

    得此消息,黄杰自然大喜过望,因为从这一刻起,他终于能够对整个金国露出邪恶……不,应该是露出锋利的獠牙!


第一千零三三章 【唏嘘】

    算起来,西夏如今正在跟大宋谈结盟,又还在手中攥着个宁王做女婿,所以在西夏方面想来,只要一旦日后谈拢了结盟之事,那么西夏和大宋就是“翁婿之邦”,那还要掏钱跟大宋买什么装备,到时直接叫大宋算成岁赐送来不就成了。

    至于说北辽为何不下单子,是因为这些东西大宋方面之前都是暗中支援,算起来通过金玉会至今差不多也支援的差不多价值百万贯以上的各种物资,所以北辽才不会做了这冤大头,还要花真金白银的来买。

    再说高丽,也并不是不想买点,而是一早黄杰就曾与王楷的国舅姚盛谈妥了友情价,比如说一把并州百炼长刃,如今会上的报价是二十贯,而黄杰当初给高丽的友情价可是十五贯。其余诸如兵部匠做监劲弓给高丽的价格是三十贯、一件铁叶子连环步人半身甲便是四十五贯,如今的要价是七十贯、还有铸铁战盔、并州十炼短刃、镶甲皮靴等等……黄杰都进行了加价。

    所以在如今的会场之上,这些东西的价格最少的涨了三成,最高的足足涨了一倍还多。

    不过,最后展示的战车报价也是与给高丽的相当,都是两千贯一架,不过却强制要求了每次购买必须以一营(五十部)的规模来下单,不分开零卖。

    瞧着各国使者大着胆子下订单,黄杰也是肚子里乐开了花,实际上他如今手中正是缺钱的时候,整整二十多万大军在辽东盘桓日久,二十多万张嘴每日的吃喝就先是一个无底洞,整个辽东的宋军更像是一个每日里只吞不拉的怪兽,以如今大宋朝廷的财政支持力也仅能维持,而原计划在七、八月份开战的黄杰,如果不想自掏腰包与金国死磕的话,自然就得在钱上动一动脑筋了。

    前面说过,这个时代的军队,也分有饷银与没饷银两种,以大宋为例,基本上各地的厢军一级就要发饷,军饷标准从几百钱到几千钱不等,至于说大宋的禁军也自然是饷银最高的兵种,就以如今黄杰的部队来算,他直领的五千黄州卫变装成的御车军,每月既领着平均每人五贯的黄州卫军饷,也领着两千钱(两千文)的朝廷军饷,每月收入至少在八贯前后,但这不算最高,最高是折可适的种家骑兵,差不多每人一月有十贯上下的饷银,这还不算战功的赏赐。

    而待遇上次一等的神武军和敢战士部队,饷银也在六贯上下,河北编练的新军约在五贯前后,菱堡守卫部队则落在了最后面,但至少也有平均四贯多的收入。

    所以大伙算算看,光是这些人每个月就得发多少饷银出去,还不算人吃马嚼、武器装备损毁折旧、士兵伤残阵亡抚恤这一块,所以在高挂了四个月的免战牌后,黄杰就算真是财大气粗,也略有些吃不消了。

    只是,这一切看在宗望眼里,他在震惊之余也很是不解,不由问道:“你果真要将这些武器卖与各国?”

    黄杰将订单往袖笼里一收,便也点头答应道:“这是自然,我黄某人做生意向来是价廉物美,童叟无欺。”

    宗望讶然之余,便也问道:“若是我大金要买,你卖是不卖?”

    黄杰不曾想宗望会如此问,不过还是迅速答道:“你若肯签战俘公约,卖些与你也是无妨!”

    这话说来,宗望顿时语塞,顿了好一会,也才问道:“为何……你几次三番都是要某签你那战俘公约,你到底有何用意?”

    黄杰淡淡一笑,道:“方才不也说了,只为青史留名,立万世不易之典范。”

    对此,宗望自然表示无法理解,仅是生于此时此地的完颜宗望,所知所见亘古如此,那会理解什么叫“人的基本权利”(简称人的权),也自然不会理解在黄杰看来,签署了战俘公约便等于向更为文明的世界迈进了一大步的想法。

    闲话也不多说,便也说黄杰收好了订单之后,自然开了宴席与众使者畅饮,宗望恰逢其会也不急着返回,便与众人在车阵之中饮宴至暮。

    见得天色已晚,宗望便也请辞,黄杰自然亲自来送。

    二人来到车阵辕门,宗望便也翻身上马告辞,不过在离去之前,却是借了一步与黄杰说话,但听他道:“若某算得不错,你可是要久困不攻,待我自破?”

    黄杰听了一笑,他倒也知道宗望如今的压力也是很大,在他的城寨里也驻扎着近二十万人,虽然精锐的金军不足十万,其余皆是各地解来的签军,可这每日也是睁眼就要管二十万张嘴吃喝,而金国又不如大宋这般地大物博,宗望也不如黄杰这般有诸多奇思妙想,把半座城池都改作了菜地,所以宗望这般自以为是的认为黄杰长期高挂免战牌,目的就是为了活活拖垮金国,拖垮自己。

    对此,黄杰也不解释,反而笑道:“若是担心被不攻自破,不若再续前议如何?只要放还二帝以及宗室诸王,并赔偿我军损失、割让整个原燕云十六州所属,我便撤军,如何?”

    宗望听来险些气乐,便一抖缰绳抱拳欲走,黄杰忙也道:“翰鲁补,却帮我带一句话与乌朱如何?”

    宗望便也停下,扭头来望黄杰,黄杰想想,便也道:“昔日乌朱曾助我与兀鲁脱困,我许诺日后若是两国交恶,我定然让他三回。如今国战在即,刀剑无眼,我怕他重蹈蒲鲁虎、银术哥的覆辙,所以希望他前来作战之时,能与我见上一面,有几句话我想当面与他说。”

    宗望听完,眯着眼睛好好瞧了黄杰一眼,便也点点头表示答应了带话,这才一抖马缰转身便走。

    瞧着夕阳下,宗望领着百余骑亲随拖着长长的背影往北而去,黄杰不由唏嘘了一声,陪着一道来送的岳飞瞧着有些不解,便也低声问道:“师兄,何故唏嘘?”

    黄杰长叹一声道:“师弟,某在梦中听得一阕,歌曰:男儿当杀人,杀人不留情。千秋不朽业,尽在杀人中。昔有豪男儿,义气重然诺。睚眦即杀人,身比鸿毛轻。又有雄与霸,杀人乱如麻,驰骋走天下,只将刀枪夸。杀一是为罪,屠万是为雄。屠得九百万,即为雄中雄。”

    吟完,黄杰慢慢转身望着岳飞,森然问道:“师弟,如今想要迎还二帝、复我河山,就得杀人!杀很多人!你可下得去手?”

    岳飞听得一怔,转头也看向了宗望远去的背影,突然若有所思。




第一千零三四章 【佳话】

    【请过半个小时再来刷新,老黄现在需要增加收藏,请喜欢本书的朋友移步起点收藏本书给予支持!请支持老黄!支持正版!】

    第一千零二五章【取舍】

    比起后世宫斗戏里后宫动辄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郑太后也还算是好命的一位了,至少她上位的过程不那么血腥。

    她少年入宫,一开始便是服侍向太后(宋神宗赵顼皇后)的宫人,因为聪明伶俐又通文墨,所以向太后总是令郑氏侍候端王赵佶。赵佶即位之后,向太后便把郑氏赐给赵佶,初为贤妃,后进贵妃,待得赵佶的原配王皇后病逝之后,这才升格为皇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