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伪君子 >

第346章

明朝伪君子-第346章

小说: 明朝伪君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东阳仍在大笑:“若非老夫是当朝大学士,恐怕你早已端茶送客了吧?”
  秦堪斜睨了他一眼,他发现跟李东阳越熟悉,老头儿看起来就越不像好人。
  秦堪叹了口气,道:“据说唐朝时有个很出名的典故,有位云南的使节奉当地国王之命送一只天鹅入长安送给唐皇,半路上天鹅飞了,使节又气又怕,最后没办法,只送了几根鹅毛给唐皇,另外还题了一首歪诗,诗的最后一句是‘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李东阳笑道:“哦?你的意思是,老夫送个小银锁也算是礼轻情意重?”
  秦堪叹道:“老大人误会了,我的意思是,那送礼的真不要脸……”
  李东阳又哈哈大笑起来,顺手从怀里又摸出个分量不小的金锁递给秦堪,道:“拿去,给孩子戴上,老夫再不拿出来,不知会被你损得何等不堪了。”
  秦堪飞快接过金锁,放在手里掂了掂,顿时眉开眼笑,朝堂外扬声道:“来人,把老大人的茶水换了,换龙井贡茶!”
  ※※※
  待遇提高了,连茶都香浓了许多。
  李东阳慢慢啜了口茶水,目注秦堪道:“外面谣言传得沸沸扬扬,你好像一点都不急?”
  秦堪叹道:“急有什么用?如今京师的事态我已无法掌控了。”
  李东阳一双睿智的双眼仿佛看穿了迷雾:“此案的背后,是你和刘瑾之争吧?”
  “对。”
  李东阳有些激动:“闹到如此严重,已是图穷匕见之际了吗?”
  秦堪笑而不答,反问道:“老大人从头到尾都没问过我华昶被灭满门是不是我干的,老大人对我这么有信心吗?”
  李东阳笑道:“你是个心狠手辣之辈,这一点老夫早就知道,但若说你无缘无故灭人满门,老夫相信你干不出这事。”
  秦堪眨眨眼:“华昶是科考弊案的重要人证,我若欲为唐寅翻案,杀华昶全家也是情理之中,老大人何故对我有如此信心?”
  李东阳冷笑道:“你可别忘了,弘治十三年的科考弊案是老夫亲自主审的,户部给事中华昶不过只是个邀名买直的小人,他听风便是雨,不管不顾地上了奏疏参劾,当时程敏政与他当殿激辩,华昶常常被问得哑口无言,后来先帝大怒,将华昶罢了官。若他手里有证据的话,八年前便该拿出来了,怎会藏到今日等人上门杀了他?”
  “既然上疏参劾的言官被罢官,说明当时先帝知道此案是冤案,为何还要令程敏政致仕,又令朝廷永世不得录用唐寅和徐经?”
  李东阳叹道:“当年科考弊案闹得很大,天下皆知,士子们不明真相,怒不可遏地不断集会抗辩,天下士子与朝廷渐成离德离心之势,尽管知道唐寅和徐经是被冤枉的,然而那些士子肯听吗?先帝治国不能不依靠文人士子,不能因为两个人的前程而动摇大明的社稷……”
  秦堪冷笑道:“所以,老大人揣摩上意之后,为了平息众怒,于是果断毁了唐寅和徐经的前程,弃卒保帅,好生高明。”
  李东阳深深注视着他,肃然道:“秦堪,当时的情况,你若是老夫,当如何处置?”
  秦堪一滞,却说不出话了。
  天下没有两全其美的事,很多事情在取的同时必须也要果断舍,当年的科考弊案,若换了秦堪来处置,想必也只能这样选择了。
  站在社稷的高度上看,是非黑白已不重要,所取所舍者,端看孰轻孰重而已,唐寅和徐经注定要成为这个案子的牺牲品。
  李东阳见秦堪不说话,他沉沉叹了口气,脸上却露出几许愧色。
  李东阳这辈子没害过人,做人也好做官也好,都是堂堂正正,唯独对唐寅和徐经,他是心怀愧疚的,愧疚是愧疚,然而若回到八年前让他再做一次选择的话,唐寅和徐经仍是同样的结局。
  叹了口气,李东阳笑道:“没想到时隔八年,你又把这件往事翻出来了,重审也好,八年过去,也该给唐寅和徐经一个交代了。”
  秦堪哼了一声,道:“朝廷欠唐寅的,我帮他讨还回来。”
  李东阳叹道:“讨还不易啊,为了这个案子,如今连你自己都陷进去了,你可知外面的谣言传成什么样了?一个华昶灭门案还不足以让京师朝堂小题大做,多半是刘瑾在背后推动,刘瑾好手段,简直是步步杀机。”
  目光一转,李东阳期待地看着秦堪:“你待如何应对?”
  秦堪淡淡道:“诛除刘瑾,危局自解。”
  李东阳两眼一亮,神情激动起来:“好小子,你果然要诛刘瑾了!”
  说着李东阳站起身,在前堂内搓着手兴奋地来回踱步,随即身形一定,压低了声音道:“事关许多人的身家性命,你可有把握?”
  “没把握。”
  “你是如何谋划的?说出来老夫给你参详一二。”
  “找个高手一刀捅死刘瑾,然后跑路。”
  李东阳:“……”
  秦堪眨眨眼:“是不是有点粗糙?”
  “太粗糙了……”李东阳叹道:“还有更精致一点的法子吗?”
  “先下毒,然后再一刀捅死他?”
  李东阳指着秦堪,气道:“老夫能从你这里听到一句实话吗?对老夫你还提防,果然是个混账东西!”
  秦堪叹了口气,不得不说了实话:“老大人可知……甘肃安化王欲反?”
  李东阳大惊,虽然他是内阁大学士,但通常只处理国事政务,此时安化王谋逆的消息还没传到京师,而提前得知安化王欲反的消息的人除了朱厚照,刘瑾,秦堪三人外,也只有接触此事的少数几个厂卫所属武官,毕竟是一件要命的大事,事情没发生前,谁也不敢乱说。
  “安化王欲谋逆?”李东阳倒吸一口凉气:“如此大事,你怎不早报内阁?”
  “陛下已知。”
  李东阳怒道:“陛下知道,你们厂卫也知道,唯独内阁和朝臣蒙在鼓里,秦堪你这混账到底打着什么主意?……咦,难道你欲以此事为契机诛除刘瑾?”
  “老大人真是冰雪聪明。”
  李东阳忽然冷静下来,目光深深地注视着秦堪,良久,捋须缓缓点头:“老夫懂了……”
  秦堪笑道:“老大人今日这金锁没白送吧?”
  “没白送。”
  秦堪的笑容渐渐带了几分邪味儿:“老大人若再送几个金锁,晚辈这里还有更劲爆更开心的消息相告……”
  李东阳又不冷静了,急切道:“你这小子好歹也是堂堂国侯,怎地如此钟爱黄白之物,还有什么消息速速说来!”
  “据潜伏在你家的锦衣卫密探禀报,你家二公子李兆先今年上元节晚上出游赏灯,认识了保国公朱老公爷家最疼爱的小孙女,二人一见钟情,私订终生,如今国公家的小孙女珠胎暗结两个月,两位年轻人又不敢告诉双方长辈,每日以泪洗面惶惶不可终日,连跟踪他的锦衣卫密探都忍不住为这对痴情的苦命鸳鸯掬一把同情的眼泪……这个消息劲爆不劲爆?开心不开心?说到这里,晚辈必须向老大人贺喜,恭喜老大人喜添孙儿,……十五岁的小姑娘令公子也忍心下手,禽兽啊,艺高人胆大啊……”
  李东阳被雷劈过似的,呆呆坐在椅子上半晌没回过神。
  ※※※
  李东阳离开侯府了,临走气急败坏从秦府前院顺手抄了一根儿臂粗的木棍,杀气腾腾往自己家冲去。
  鉴于刚才西涯先生送了一个金锁一个银锁的大手笔,秦堪决定这根木棍不向李东阳要钱了。
  至于李家二公子今日会遭多大的劫难,这个不在侯爷的考虑范围中,萝莉身娇体软易推倒,但爽完还是要付出代价的。
  李东阳前脚刚走,丁顺从前堂的回廊外一闪身窜了进来,鬼祟地朝秦堪竖了竖大拇指。
  “侯爷高明,您无缘无故把李家二公子的事捅出来,应该大有深意吧?”
  秦堪挑挑眉:“有事说事,别说废话。”
  “是,侯爷,下午又有二十多个大臣在承天门前长跪不起,请求陛下将侯爷削爵拿问,陛下紧闭宫门置之不理,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乾气得以头撞门,当场血流如注昏过去了,此举令朝臣们愈发愤怒……”
  秦堪心中一沉:“刘瑾这是一步步逼陛下拿我问罪啊,陛下撑不了多久了。”
  丁顺叹道:“陛下先是停朝三日,又紧闭宫门不见外臣,他对侯爷可谓至真至诚,可是这个死局若不解开,陛下老这么避下去也不是法子,侯爷,快想想办法吧。”


第485章 各有算计
  秦堪知道朱厚照在帮他默默苦撑,朱厚照哪怕再单纯也知道这次事非寻常,这是有人想要秦堪的命,然而朱厚照唯一能做的也只能躲避拖延,这是个臣权大于君权的年代,皇帝不可能为所欲为,朱厚照只能尽自己的努力为秦堪躲避,拖延。
  “破局终究还得靠自己啊……”秦堪喃喃自语,感动于朱厚照默默地为他承担,却也清楚朱厚照再也撑不了多久,今日右副都御史以头撞击宫门,想必群情愈发激愤,而朱厚照却狠不下心斩杀立威,事情必将越来越严重。
  正德登基以来,大臣确实死了不少,但很少有大臣被朱厚照亲自下旨处死,后世谓朱厚照“昏庸,荒唐,叛逆,淫乱”等等诸多评语,但没有一个人给他打上“暴君”的标签,只因朱厚照确实不是暴君,他充其量只是一个脑子里的想法与大多数人不同的少年罢了,爱玩爱闹爱新奇尚武事,但他绝不是屠夫,正德一朝被朱厚照亲自下旨处死的大臣屈指可数,绝大部分大臣都是刘瑾杀的,也有朝争中被政敌寻了由头扳下台处死的。
  丁顺恭声问道:“侯爷可有吩咐?属下愿为侯爷赴汤蹈火!”
  秦堪思忖许久,叹道:“我现在最缺的是时间,算算日子,安化王也该发动了,可惜甘肃离京师太远,消息一时到不了京师,而刘瑾的刀已悬在我头上,我若被削爵拿问,刘瑾必然不会容我活下去……”
  “若请陛下再拖延几日……”
  秦堪叹道:“拖延不了了,陛下已经帮我撑得很辛苦了。”
  丁顺若有所思道:“侯爷,您说陛下是否知道这些事情全是刘瑾在背后搞鬼?”
  秦堪苦笑:“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就算陛下当面喝问刘瑾,恐怕刘瑾也不会承认,表面上看,如今闹得最凶的是文官,与刘瑾毫无关系。”
  “侯爷,不如寻个由头暂时出京避祸,过不了几日,待甘肃那边的军报送到京师,侯爷和刘瑾的攻守之势立换,那时侯爷再回京收拾这阉货。”
  秦堪摇头道:“也不妥,离京便意味着无法掌控京师形势,无法及时应对各种变化,终究弊多于利……”
  丁顺愈发烦躁,杀人放火他在行,出主意却委实不是这块料。
  秦堪端起茶盏轻轻啜了一口,道:“咱们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所以,必须得想个法子让刘瑾和大臣们暂时消停一段,待到甘肃军报入京,那时我便可化被动为主动了。”
  “侯爷如何让刘瑾和大臣们消停?”
  秦堪不答反问道:“作为老对手,我还一直没仔细留意过刘瑾的家世背景,丁顺,这方面你查过吗?”
  “那老阉货是侯爷是死敌,属下怎敢不查?”
  “说说。”
  “是,刘瑾本姓谈,老家在陕西兴平,后来被一个名叫刘顺的太监收养,遂改姓刘,后来净身入宫便一直以‘刘瑾’为名,这家伙倒也真会拍马屁,为了讨好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