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伪君子 >

第181章

明朝伪君子-第181章

小说: 明朝伪君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耍庖槐沧颖闼忝挥邪谆睢!
  李东阳静静听着秦堪这番难得听到的心里话,不由怔怔呆了许久。
  忠耶?奸耶?
  朝堂上满口仁义道德的大臣,处处标榜君子之道,实则几人能称得上君子?嘴上说得道貌岸然,转过身干的事尽是男盗女娼,相比之下,眼前这位年轻人无疑坦率得多,诚实得多。
  所谓圣人之言,只不过是一件拿来攻击政敌,制约皇帝的武器,却从未有人拿它真正称量过自己,反倒不如像秦堪这般老实承认随波逐流,我行我素,不去计较身后的名声。
  李东阳突然间觉得自己好像了解眼前这个年轻人了。
  捋着胡须,李东阳缓缓道:“所以,你行事可以不问善恶,不问正邪,你能教太子做羹汤,告诉他何谓孝举,也能决然举起屠刀,眼睛都不眨地杀得东厂血流成河……”
  秦堪淡淡一笑:“经营好的名声太累了,我只凭着本心做事。”
  李东阳笑道:“圣人云:‘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你不是仁者,你是知者。”
  秦堪双手合十,笑道:“但怀菩萨心,纵举屠刀,亦是超度,亦是慈悲。”


第263章 募兵图新
  “纵举屠刀,亦是慈悲。”
  秦堪的这句话仿佛为数日前自己下令斩杀东厂两千余名番子做了最后的解释。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佛与魔,佛性与魔性决定着行事的善恶,所以秦堪行善时可以像一个浑身闪耀着圣洁光辉的天使,行恶时却像一个十恶不赦的魔鬼,不止是他,每一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不可告人的善和恶。
  孔圣人当年编写《春秋》时,谁能拍着胸脯说他写累了遛腿时没偷看过隔壁小寡妇洗澡?
  李东阳疑惑地眯起了眼睛:“如今你已名列朝堂九虎奸佞之首,所谓慈悲,是否可笑?”
  秦堪拱手微笑着反问道:“李公被数十年的知己老友诟病,说你恋栈不去,贪图权势,不知李公刚才说出‘一片冰心在玉壶’时,是何心情?”
  李东阳愣了一下,接着仰天大笑,笑声苍烈,却透着几分释然。
  贪恋权势之辈与朝堂奸佞,大家都是被误解的一类人,这类人嘴拙,或者说不屑于去自辩,于是无奈地成为了万夫所指。
  李东阳笑了一阵,扭头看着秦堪,无限唏嘘道:“老夫历经三朝,朝中同僚无数,政敌无数,然而今日真正懂我者,竟是朝中人人称之为奸佞的年轻人,这些年风里雨里蹚过,所为何来?”
  李东阳叹了口气,言语里已然无限萧瑟之意,一代大明名臣,此刻仿佛意气已尽。
  “为的不过‘问心无愧’四个字而已。”秦堪微笑道。
  ※※※
  想送别刘健和谢迁,只因他们也是弘治名臣,他们辅佐弘治皇帝亲手创造了大明中兴盛世,仅凭这一点,便值得秦堪尊重,也是今日秦堪悄悄跑到城外送别他们的原因。
  该走的已走了,留下的还得继续奋斗,刘健和谢迁不了解,其实秦堪的梦想和他们并无相差,他也希望大明国强民富兵利,他想改变这个年代,只是方式方法与刘健他们不一样,于是被当成了奸佞,当成了异端。
  秦堪不介意,这个留给后人太多遗恨的朝代,因为他的到来,终归会变得不一样,二十年或者三十年过后,如果刘健和谢迁还活着,秦堪愿将他们从家乡请来京师,请他们好好看看,然后在这满目盛世的繁华里,再给自己,给旁人一个公正的评价。
  ※※※
  与李东阳道别后,秦堪没有回城,丁顺领着他来到东城郊外一个很偏僻的农庄。
  农庄已无主,前些日子东厂番子作乱,东厂里一些败类人渣趁机溜出城祸害乡邻,这家农庄的主人便死在番子们的乱刀之下,主人的两个十三岁的女儿也被番子们糟蹋了两天两夜,等锦衣卫得到消息,丁顺带人赶过去把作恶的番子杀了时,庄子里一家十余口皆已丧命番子之手,活着的两个小姐妹已被蹂躏得伤痕累累,恢复自由之后,两姐妹仿佛出笼的野兽一般,从死去番子的脸上狠狠咬下两口皮肉,活生生血淋淋地吞了下去,然后姐妹二人一前一后投了井。
  秦堪从丁顺唏嘘的语气里知道了农庄这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后,铁青着脸从齿缝里迸出两个字,“禽兽!”
  他再一次确定了上回下令大杀东厂的决定是对的,东厂需要用鲜血好好清洗一遍,死了两千余番子,民间百姓家不知避免了多少件这样的悲剧。
  实实在在的为民除害,很好。
  丁顺从流民营挑选出来的五百名少年便住在这个庄子里。
  秦堪在丁顺的陪同下赶到农庄,五百名少年穿着很粗糙的蓝布短衫,或蹲或坐散布在庄子院里院外各处,每人捧着一碗粥,就着两个糠菜窝头吃得正香。
  丁顺推开院外的竹篱笆,扯着嗓子便嚷开了:“都给老子起来!饿死鬼投胎吗?咱们大人来了,都起来给大人见礼!”
  少年们面色惊疑,三三两两地站起身,丁顺眼睛一瞪,一脚将一名正迟疑的少年踹得老远,身子在地上打了几个滚才停下来。
  秦堪皱了皱眉,丁顺急忙笑道:“大人别介意,军伍里训兵就是这么训的,不打不长记性。”
  秦堪只好将目光转到少年们身上,见他们一个个眼神有些惊惧,身形单薄削瘦枯槁,精气神都非常颓靡,果然一看就是流民营里出来的。
  “这些人身世都干净么?”
  丁顺道:“干净得很,去年天灾不少,江南水涝,辽东大旱,这些都是当地的农家子弟,没了活路才不得不离乡背井,家人有的已经饿死了,有的还在流民营里等赈济,属下一召集便争先恐后而来,只为多一口饭吃,或者少吃家里一口饭,让家人多吃几口。”
  秦堪听得心中莫名有些心酸,看着这些才十几岁的孩子,跟朱厚照一个年纪,同样是少年郎,人家当着皇帝每天过着极尽奢华的日子,还忧愁满面口口声声说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而眼前这些少年,根本不知何谓生活,他们只想活下去。
  下次必须把朱厚照带来,然后好好受一下教育。
  “丁顺,好好善待他们,这些人将是我以后的老班底,回头去北镇抚司支一万两银子,每天买几头猪,让他们吃饱穿暖,先把身体养好再说练兵的事。”
  “是。这些少年好福气,遇到大人这样的善心人。”丁顺拍了一句马屁,然后问道:“大人,皇上可知这些少年的存在?以后他们是归锦衣卫管,还是由兵部,御马监或者团营管?”
  秦堪明白他的意思,嘴角一勾,笑道:“任何人都不知道这些少年的存在,我还没跟皇上提,严格说来,你现在属于私自募兵,有谋反嫌疑,你摊上大事了……”
  丁顺怔了怔,一张老脸刷地一下变绿了。
  “吓坏了吧?裤裆有湿意了吧?打算卷铺盖跑路了吧?”
  “大人……别,别玩我了!”丁顺脸色煞白道。
  秦堪哈哈一笑,道:“瞧你吓的傻样,我虽习惯坑人,但怎么也不会坑你们这些老部下,放心,陛下明日便会知道的。”
  顿了顿,秦堪深沉道:“当今陛下尚武,这些少年不仅是我的老班底,也是陛下的老班底,他们名义上的最高统帅不是我,而是陛下,不出意外的话,他们以后是真正的天子亲军,以后……他们将踏上战场,为陛下征战各地,开疆扩土,数年之后,他们的前程不可限量,所以丁顺,你要好好待他们,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我大明能征善战的良将,名将。”
  丁顺神情懵懂道:“大人,就这些瘦竹竿,如同饿了八辈子似的家伙,以后会是将军?”
  “一定会的!因为有我在。”
  “大人,您……别人当了大官儿,要么使劲捞银子,要么使劲拉拢下属,制衡权力,巩固位置,您却召集一些少年练兵,到底为了什么啊?”
  秦堪仰头看着天空,天空很蓝,一碧万顷。
  “我,只想给大明留下一些希望的种子,然后用心浇灌他们,让他们生根发芽,我的很多梦想,需要他们帮我实现。”
  ※※※
  一份长长的礼单搁在司礼监刘瑾的桌上,礼单上除了银子,尚有各种名目的珍奇古董,刘瑾一字字的念下去,神情颇为欣喜,嗓子眼里发出的嘶嘶怪笑声令人头皮发麻。
  曾几何时,他这个宫里名不见经传的老宦官,今日竟能坐到司礼监掌印的位置,名副其实的大明内相,令逐权贪势者纷而趋之,这些日子里给他递名帖,递礼单的人不计其数。
  大明如今国库收入不过数百万两,朱厚照前些日子在朝堂上只说了一句要修园子,无数大臣言辞激烈地反对,户部尚书韩文更是声泪俱下,说国库入不敷出,陛下实不宜动骄奢之念,而令国库愈加紧张,须知先帝孝宗在位时多么节俭,一件龙袍都穿烂了还舍不得换下,更别提出巡修园子等等奢华之事……
  韩文痛心疾首的哭诉,仿佛朱厚照修园子罪大恶极,历史上修园子的皇帝都不是好皇帝,陛下欲做好皇帝就不能修园子,否则便是昏君,是礼乐崩坏的先兆……
  因为这件事,朱厚照气得又跟大臣们翻了脸,可大臣们梗着脖子一副忠臣宁死不屈的模样,朱厚照拿着这一块块的滚刀肉毫无办法,悻悻罢了修园子的念头。
  朝堂上一个个哭穷,可刘瑾这些日子收到诸多大臣私下送来的礼单便不止一百万两银子了,这些银子收得刘瑾心惊肉跳,从没尝试过发达滋味,以前收到东宫下面小宦官孝敬的几两十几两的散碎银子便眉开眼笑,面对自己私宅里那堆积如山的黄金白银珍奇却真被吓坏了,有时候连梦里都被吓醒好几回。
  吓归吓,刘瑾仿佛管不住自己的手似的,有人递礼单他仍旧照收不误。
  今日这份礼单颇值玩味,玩味的不是礼单上的内容,而是送礼的人。
  礼单最后落着款,吏部左侍郎焦芳。


第264章 焦芳投阉
  焦芳也是历经三朝的老臣了,天顺八年的进士,后入翰林院任编修。
  “编修”这个职位,通常是大明科考高中后苦熬资历的职位,有的二甲或三甲进士进了翰林院一熬便是七八年,才终于熬到了头,被任为京官或外放为官,比如秦堪的岳父杜宏,还有的只懂读死书不懂人情世故的书呆子,翰林院里一熬甚至是一辈子,也没见有人搭理他,从年轻混到老迈,翰林院便成了他们仕途里唯一的一笔记录,最后递上辞呈,吏部给一个“学士”的虚衔,收拾包袱苍凉地离京归乡。
  焦芳也是从翰林编修这个职位一步步苦苦熬炼出来的。
  不过焦芳其人,可谓翰林院里的传奇人物,纵然离开翰林院进了吏部许多年,翰林院里至今仍有他的传说。
  天顺八年焦芳进翰林院,由于他本是个善于钻营的人,没到两年便眼看要被封为讲学士,结果却被当时的大学士万安拦下了,至于原因,万安只悠悠说了一句“不学如芳,亦学士乎?”
  话很直白,意思就是说,像焦芳这种不学无术的人,有资格当学士?
  翰林院里都是二甲三甲的进士,天下最出类拔萃的学问人皆聚于此,赐同进士之类的人都没资格进来,谁知焦芳竟被当朝大学士下了一个“不学无术”的评语,简直比打脸更伤自尊。
  消息传到焦芳耳中,焦芳不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