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风暴 >

第412章

明末风暴-第412章

小说: 明末风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得知的,就是这三项,我的人又用了些法子,知道了倭国德川幕府动手的时间,应该就是今年的五月中旬,赶在台风来临之时。”

众人凝神而听,对于高二柱的手段,他们都暗暗钦佩,这些情报应该都是极隐蔽的,可是高二柱就是将它们探了出来。

有些人甚至想到了一个词:锦衣卫。

但这个词只是一闪而过,高二柱曾经试探着向新襄内部伸手,结果被俞国振冷落了一段时间,而且在新襄也成立了一个由断了一只胳膊的老虎卫余汉文掌控的“检查司”,这让高二柱只能将全部注意力用在对外上。

“另外,我这里还有一份郑芝龙让其弟郑芝凤带给高起潜的秘信副本。”高二柱又道。

他说到这个时,脸上露出一丝冷笑:“高起潜身边的小太监,将这副本卖了两份,一份给了王承恩,另一份则卖给了我们。”

曹化淳已经去职回乡,如今掌着锦衣卫的,是王承恩。他与新襄的关系一般,就个人而言,他对于崇祯是极度忠诚的,因此,他完全以崇祯的好恶为评价新襄的标准。

“郑芝龙密信中说愿献银百万两,其中一半归高起潜,另一半给皇帝。在信中,他哭诉说南海伯对其多有凌迫之举,求高起潜相助。他还说官人有不臣之心,私自招募流亡。”

“这厮倒是狠。”俞国振是看过报告的,但在心里还是暗暗赞了一句。

“高起潜密奏崇祯,也说新襄尾大不调,倒是没有说官人图谋不轨,而是说要保全功臣,君臣善始善终,须得略作限制,建议下令各地方官限制往新襄移民。另外朝中有些大臣,主要是苗胙土、张煊、卫周胤卫周祚兄弟,上书言新襄海货与民争利,建议限制新襄海货输入,除去军械、铁器之外,一概不得入大明。兵科给事中龚鼎孳上奏,以为《风暴集》、《民生杂纪》与《民生速报》,或污辱圣言惑乱人心至使谬种流传,或擅言国是至使无事生非,请求查禁。”

这一连串的消息,让众人都觉得寒毛竖了起来!

对于新襄来说,大明始终是后方,而且是相当稳固的后方,俞国振屡次征伐,为的就是稳固这个后方。在此前的时间里,这个后方也不负俞国振所望,不仅为新襄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稳定的销售市场,更为新襄提供了这个时代最为聪明与勤奋的劳动力。

可以说,没有大明,就没有新襄目前的一切。而且直到现在,大明的人口与市场,对新襄来说都是极为关键的!

而高起潜等人的奏折,分明是一群嗅觉灵敏的官员,看到崇祯对俞国振起了猜忌之心,便开始掩饰工谗!

“继续。”见众人有些骚动,俞国振向高二柱示意道。

“是。再转至南面,同样是一个月前,郑家的使者到了安南,与安南的郑、阮二氏秘密相会,怂恿郑、阮二氏联手,攻取会安、新杭。同时,北面的鲜国,也来了群使者,说是愿相助鲜国收复耽罗。”

“郑家点得好火!”

终于,罗九河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道。

很显然,郑家无法坐视新襄独据东海、南海,他们已经全力行动起来,而且,以郑家为中枢,将几乎所有可能与新襄有利益冲突的势力都联结在一起。

原本收复了基隆、夺取了吕宋,新襄看起来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但只是转眼间,众人就发觉,自己似乎陷入了一张四面八方的巨型罗网,似乎每一个地方,都需要关注!

宋献策用拇指按着自己的太阳穴,他没有象罗九河一样激动,却也陷入长考之中。

“还没有结束呢,二柱,继续。”俞国振却还是泰然自若,向着高二柱示意。

第九卷五一一、海东暗钩织罗网(三)

原本听到俞国振说尚未结束,众人都是愕然,宋献策特别如此,因为在他看来,这已经是天罗地网,新襄要从这样的包围中脱困,绝非易事。

但听俞国振的口气,似乎这还不是全部!

“嗯,除此之外,荷兰人在巴达维亚再次集结部队,这是胡总督传来的消息,说是所聚集规模,已经用过此前他们攻击满喇加时的兵力了。”

这倒是众人意料之中的事情,只不过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

经过鸡笼与吕宋之战后,对于欧洲殖民者的战斗力,新襄虎卫有清楚地认识。他们的实战能力,比起建虏还要强,与虎卫大体相当。

他们的战斗意志,则比建虏稍弱,但比大明官兵与流寇都要强。

对于荷兰人的实力,众人也知道,荷兰人在南海附近实力极强,仅在台湾,便有两千左右的士兵,而在巴达维亚,兵力更强。

当初虎卫用了近两万人攻下马尼拉——现在的吕宋城,还动用了热气艇这样的武器,即使是这样,还是让虎卫中最精锐的教导团出现了四百人左右的阵亡。

“从荷兰人的行动速度来判断,郑芝龙的动作比我们想象得早,很难说去年荷兰人调兵,是为了对付葡萄牙人还是为了对付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此次荷兰人准备一举将整个东南群岛都吞进去。”

“白日梦,东南群岛。自古以来便是华夏势力范围之内。”罗九河又道。

他把“自古以来”四字说出之后,众人都笑了起来,一股自豪感尤然而生。新襄体系下的人自然知道,华夏族裔之所以能拥有这种自信,与其漫长的历史和巨大的地缘影响分不开。与华夏族裔相较,如今的西夷,还是尚未脱离茹毛饮血阶段的野蛮人。其文明程度,也就是和建虏相当罢了。

“郑芝龙倒是好气魄,搅风搅雨。弄出这么大的事端。”茅元仪皱着眉:“老朽发配闽地时,也曾经见过其人,他不是有如此气魄之辈啊。这已经有些枭雄之姿了!”

茅元仪的这个评论,让俞国振深以为然。

说实话,当他得知郑芝龙弄出这么大的一场戏时,也不禁错愕,简直有些怀疑,郑芝龙是不是也被人穿越了。

若他有这种气魄,在未改变的历史当中,就不该轻易投降满清,最后被象条狗一般砍了脑袋。

但仔细一想,这也很正常。如今的郑芝龙年纪还未老,因为受到新襄的影响,他还有些开拓进取之意,他的眼光,也远比过去要宽阔。俞国振对于欧罗巴诸国的介绍。原本是为了开启华夏百姓眼界,但这些流传出去的知识,显然也会影响到郑芝龙。

“还有没有什么,二柱哥你一起说出来吧,我们承受得住。”田伯光笑道。

他倒还是一副轻松模样,事实上虎卫系统的。除了罗九河显得愤怒之外,其余人都很轻松。

“呃,还有一件事情,是关于张献忠的,不过根据我的判断,此事就与郑芝龙无关了。”高二柱也笑了一下,不过他不笑还好,一笑更让人觉得阴森。他轻轻拍了一下桌上的空笔记,是在回忆自己记下的内容,然后才继续道:“献贼势力大,杨嗣昌遣人伪作流寇相从,于玛瑙山破献贼,献贼遁入深山之后,不知于何处渡江,潜至湘西山中,如今裹挟汉苗诸族,声势又振,兵指岳阳,扬言要率众八十万南下,寻我们虎卫复仇。”

“献贼狡猾!”宋献策抚掌笑道:“不过恰好为我所用,破此悖局,就在献贼了。”

他身为俞国振的军务参谋,也得到了不少情报,虽然没有高二柱所得这样细致,却足以让他对新襄面临的局面有个大致的认识。如今新襄所处的战略环境,可谓是自建立起以来最差,四面皆敌,而且自己兵力不得不分散守卫。

但宋献策却从这种种不利中,看到了希望。

“宋先生有什么想法,说说看。”俞国振很是高兴,他不怕如今的局面,因为新襄羽翼已封,自保之力已足,就算是放弃一下吕宋城,收缩一下防守,再咬牙苦熬两年,也可以扛过这一关。

但他希望能有更为积极地应对方法。

“事实上,自从崇祯十二年之后,朝廷就在对付我们,这一年来,从大明投到我们新襄的百姓,平均一个月只有一万余,而这还是高局座启动了‘地道’的结果。而此前我们的估计,每年可以接纳二十万移民,相当于我们新襄全体百姓的四分之一,这便是朝廷限制所致。”

“新襄之货,在江浙、山西等地,已经受到抵制,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今新襄有一百万人口,按照主公与诸位制定的规划,每年需要有四分之一的人口补充,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自己的内部市场,故此,除了通过‘地道’悄悄投来的那十余万人,我们还要再得到十万人,这样只要三年到四年的时间,我们的人口总数便可以超过两百万,再有两年,便可过三百万……”

宋献策算起人口来,当真是意兴飞扬,这也是新襄体系下大多数人的习惯,对于数字,他们都极为敏感。

这样的结果也直接使得新襄的数学发展得极快,象是宋应星、蒋佑中,都是数学高手,甚至连癸泉子与盗泉子这两个道士,对于数学研究也颇为深入。俞国振都觉得,自己的那点数学功底,怕是都比不上这些专注于学术之人了。

数学昌盛,也直接带动了新襄各种实学的发展,特别是制造工艺的精确度极大提升。

宋献策说到这里,稍稍停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咱们如今看似危机四伏,实际上朝廷不会与咱们撕破脸,而荷兰人远水难抵近渴,倭国十五万大军看似人数众多,却无法威胁咱们本土,真正惹是生非者,不过是郑家。既然献贼在湘境,那么一支献贼横扫赣、闽,前去灭了郑家,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又狡猾地笑了下,众人惊愕的神情让他非常高兴,他目光阴冷:“郑家把持东海的时间可不短,家财几百万千万两都有,主公不是说过么,杀头肥猪过年。有这笔收入,咱们还撑不过这两三年?”

章篪这个时候忍不住击掌,同时看宋献策的目光怪怪的。不唯是他,所有人目光中的惊愕都变得怪怪的。

这个矮子胆大阴险!

俞国振最初的思路,也只是在海面上消灭郑家的舰队,却不曾想过,从陆地上彻底端掉郑家。故此听得宋献策之语后,他也是微微一惊,但是不得不承认,冒充流寇灭了郑家,那么整个局势都活了。

对于新襄来说,倭寇、荷兰人,都是外因,都很难影响到新襄的发展,真正至为关键的还是大明内部。灭了郑家,对那些上蹿下跳的小人,是一种震慑,同时借着张献忠的手搅乱大明南部局势。

流寇所过之处,大明的基层官府会受到毁灭性地打击,这种情形之下,就无法控制人口的流动,甚至不用新襄招纳,就会有无数听闻新襄这世外桃源的百姓涌入新襄,成为新襄的新鲜血液。

“为破此局,矮子用了不少心思啊,只不过主公一向对朝廷保持一定的敬意,采用矮子之计向,会对朝廷的权威造成极大的打击,同时也要冒朝廷恼羞成怒的风险。其实这个时候最好的情形,还是建虏大举入侵,让朝廷无暇分身……”茅元仪心中暗想。

众人开始七嘴八舌讨论宋献策计策的优劣,俞国振没有开口,这是他们会议的习惯,若是俞国振开口就是定下基调了。在他做决定之前,众人可以就是否执行某个计划进行探讨,但在他定下之后,所有的反对意见可以保留,却不能再说出来,只能就如何让计划更好实现进行讨论。

尽可能避免因为不同意见而导致的党争,一直是俞国振动脑筋解决的问题,其中就包括这种制度上的规定。

商讨了一会儿之后,众人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