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斩邪 >

第269章

斩邪-第269章

小说: 斩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哗啦啦!
  无数兵甲侍卫奔跑而来,把七王爷等人簇护起来。
  “王爷,速回紫禁城暂避!”
  很快,七王爷等人就退回了紫禁城中。
  外面唿哨声此起彼伏,马蹄声急,衣甲摩擦声不断——这是御林军在全力搜捕刺客。
  紫禁城外,堂堂王爷竟然被人刺杀,此事引得朝野震动,全城戒严缉捕。
  第二天,有证据证明那刺客很可能来自梦鸟楼。而梦鸟楼,一直都是四王爷的势力所在,被称为“京城第一江湖”,黑白通吃。想当日陈三郎进京赴考时,便曾与梦鸟楼的人发生过冲突。
  这些证据很充分,皆因近期时局渐趋明朗化,七王爷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多,这般下去,其登上宝座的机会就越来越大,再不可动摇。
  除非他死了!
  只要七王爷死,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四王爷他们。
  矛头所指,无可驳斥,梦鸟楼虽然一直在京城中左右逢源,但到了皇族争斗的层面上就不够看了,一夜之间,被连根拔起。
  第三天,御林军包围了四王爷的府邸。在遭遇了一定程度的抵抗之后,破府而入,将正在府中的四王爷,以及五王爷擒拿。
  此事在京城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各种消息满天飞。有传言说,四王爷被抓之际,情绪激昂,说他根本没有派人刺杀,所有的一切都是被陷害的……
  但不管如何,一切都已尘埃落定,在持续已久的王朝权柄争夺战中,最后以七王爷获胜告终。
  朝野之战,不见刀枪,却往往比刀光剑影更加凶险诡谲。千百年来,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其中各种布局谋略,都不是史书上所能完全表现出来的。
  七王爷的胜利,最主要的根源便在于他掌握了实力强大的凉州铁骑,而且这支队伍还因为勤王之故,离开凉州,抵达了京城之外,成为了整个王朝的依赖支柱。
  又或者说,朝野上下,对于无休无止的王位争夺已经厌倦了。当下国难当头,必须尽早定下天子传承,这才能稳定住局面,才有扭转乾坤的机会,重振国风。
  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最后便形成了所谓的“历史条件”。
  是夜,当消息传入后宫寝室,病榻上的皇帝闻讯后竟是坐了起来,先是大笑三声,然后痛哭三声,最后吐血不止,倒在床上,再无法动弹。
  皇帝驾崩了,寿六十五!


第四百三十章 勾结外族,引狼入室
  五陵关外,军营林立,连绵不绝,由于冰雪纷飞,气候严寒的缘故,许多旗帜都被冻住了,翻展不得,只是旗面上的大字仍清晰可见,是个斗大的“元”字。
  中军大帐,帐内炭火炽热,不断散发出热量来,使得整座营帐十分温暖。
  元文昌坐在上面,身躯魁梧,腰杆笔直,一张坚毅的脸容比岩石还要硬上几分,不见丝毫情绪波动。
  他整个人,都像是一块石头,不似血肉之躯。有传言说当日其爱子元哥舒吐血而死,元文昌都是稳坐如山,不动声色。
  元文昌之下,两边都是坐着甲胄加身的猛将,一个个坐得挺直,神态肃穆。
  他们是元文昌麾下的将领,有其帅必有其将,军纪严明,心坚如铁,百分百服从——不符合条件的不是淘汰了,就是被斩头了。
  “报!”
  叫唤声中,一名鹰羽卫探子进来,跪拜行礼。
  “说!”
  元文昌言语简练。
  “皇帝驾崩,新帝登基,称‘宣威帝’……”
  砰!
  元文昌一掌拍在案上,低声喝道:“那不是什么新帝,只是谋权篡位的逆贼!”
  那名鹰羽卫身子一颤,头深深地低下去:“是小的口误……”
  元文昌冷然道:“此子布局陷害兄弟,此乃不义,又气死父亲,是大不孝,而父亲尸骨未寒,便登基抢位,更是不忠,如此逆贼,何德何能称帝?”
  关于京城变局,消息早传递了出来。元家布局已久,眼线遍布天下,虽然起兵后,京城大索缉捕,清除掉不少钉子,但仍有些隐藏得很深的探子没有暴露,甚至当今朝野之上,还有人跟元文昌通风报信。
  这并不稀奇,一些大臣心目中已经觉得王朝大夏将倾,那么尽早筹谋出路,或许还能求得一场富贵。
  千百年来,每逢改朝换代,王室下场注定悲催,但他们这些为人臣子的,只要态度立场转变得好,重新拜个皇帝,不但能明哲保身,也许还能位居官位。毕竟新帝上位,也得用人不是?
  这道理,就跟打工的换老板差不多。
  对于那两位皇子禀性,元文昌早有了解,虽然争权夺位到了白热化阶段,但四皇子应该不会铤而走险,在紫禁城外悍然刺杀,那样的话,实在太愚蠢了。七皇子是那么好杀的吗?真是的话如何能活着进入京城。
  当然,现在事实真相如何早就不重要,结果已经定下来。不得不说,七皇子这一手做得漂亮,一下子定了形势,起码现在,能够把动荡不安的朝野掌控起来,不至于群龙无首。他的上位,对于屯兵在外的元文昌来说,自是一个相当不利的消息。
  “那么,是时候给那些蒙元贵族们写一封信了。”
  想着,元文昌眼眸中有一抹厉光闪过:勾结外族?那只是利用罢了。
  当今天下形势,极其微妙,不能尽早定夺,必生诸多变数。宣威帝上位,一定会号召天下勤王,有五陵关和凉州铁骑在这,号召力不会差,到时候,再被其弄来一支勤王联军可就大大不妙。
  这个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再引进一个搅局者。遍观天下,却无合适之人。
  至于雍州那边,石破军实在太不争气,兵败中州不说,就连雍州境内都搞不定,被陈道远折腾着,竟然略具了气候,简直废物。
  元文昌发兵北上,但对于别的州域情报也抓得紧,因此知道陈三郎等在雍州的事。
  当初,陈三郎不走中州入京,而是远遁雍州,在路线选择上颇为出乎意料。但也仅止于此,元文昌并未放在眼里。
  事实上一直以来,元文昌对于陈三郎都是不怎么在意,说白了,也就一介书生而已。要是想杀,那时候扬州乡试,陈三郎即使高中解元,也出不了扬州城。
  不过自古以来,权贵们对于读书人的态度都是能不杀,绝不杀。因为一来读书人威胁不大,有古语云:书生造反,三年不成。说的便是这些文绉绉的家伙执行力差,做不来事。其二:读书人是士大夫阶层的根基所在,杀起来容易,却会导致被口伐笔诛,失去德望。
  元文昌素有大志,绝非石破军那种蛮横土军阀,为人做事,自有韬略。对于书生士子,大都持着怀柔招徕的态度。以前对待周分曹可见一斑,即使周分曹三番几次拒绝,其也不甚逼迫。
  那时候对陈三郎,大概也如此。能收就收,不能收,放你无妨。
  当其时,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陈三郎都没有什么成事的迹象。出身寒门,年纪轻轻,这样的士子多矣,最好的前程是高中,金榜题名,然后在京中投靠个大人物,熬得些年头,或许能飞上枝头。
  如此罢了。
  只是后来的发展,出现了偏差。从泾县到崂山,元文昌猛地发现,他本以为陈三郎是一根杂乱的野草,但等其生长起来后,竟是一株欣欣向荣的树木幼苗。
  这样的感觉,让元文昌十分不愉。然而当下之际,无暇分心去铲除这根幼苗,只得寄望石破军能争气了,堂堂蛮王,打不过朝廷大军还说得过去,要是连个书生都杀不了,不如买块豆腐一头撞死算了。
  可以预见,在这段时日里,九州之内很难再出来新的搅局者,所以元文昌就把目光放在了九州之外,放在了那些异族之上——蒙元,是个不错的选择。只要蒙元大军踏进中原,攻打凉州,朝廷腹背受敌,就一定会出现破绽,到时候,他元文昌破关而入,攻占京城,也就变得容易得多了。
  打下京城,大事可期。至于别的事,以后再说。
  想着,元文昌很快便有了定夺,斥退探子。
  那名鹰羽卫出到外面,只感到全身都被汗濡湿了,吓得一颗心扑通扑通乱跳,看来今天大帅心情不错,否则的话,自己早已人头落地,哪里还能站着?
  谢天谢地!
  就在同一天,雍州那边,还不知道皇帝驾崩、新帝登基的陈三郎到达了通天河边上。


第四百三十一章 龙气变故,通天有妖
  雄山峻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其声轰隆!
  若水有性格,那么通天河之水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凶!
  现在,陈三郎便站在岸边一块巨石上,望着前面的汹涌奔流,心中不禁惊叹不已。
  水流激荡,又急又猛,不断有水花飞溅起来,落在陈三郎的蓑衣之上,若没有蓑衣遮挡,他全身早湿透了。
  左右站着阿武和大魁两个,神色严谨地左顾右盼,很是警惕的模样。
  此地属于武平县边缘地带,非常荒凉偏僻,不见人烟。如此之地,当然存在着危险。不说山贼盗寇之类,万一扑腾出老虎豹子也不好受。但见四下山高林密,猛兽出没的可能性很高。
  两人心中有着疑惑,完全搞不懂公子来此做什么。先前还以为陈三郎要到武平县巡查,不料县衙都不去,直接到通天河边来了。
  莫非,是来看河赏水的?
  陈三郎骨子里始终是个读书人,文人雅士,爱风花雪月,喜欢爬高山,眺远景,更喜欢看水。天下万水千山,不同的山,不同的水,若有条件,都会走上一遭……
  反正阿武两个是难以理解,但他们也不需要理解,只要负责好安全问题就行了。
  陈三郎站在那儿,忽然闭上眼睛。就在此时,冥冥中,他若有所感,感受到天地间有气息发生了某些变故。
  这般感觉,非常微妙,常人难以理喻,不可解释。陈三郎本身,也是拥有了《浩然帛书》,并且随着此书逐渐翻新篇,见真章后才一步步加强起来。若是过去,能感受的范围只不过一隅,而今,竟笼罩全城了。相比之下,扩张之大简直无法估量。
  左边的阿武偷眼瞥来,见公子双目紧闭,微微还摇头晃脑的样子,状甚陶醉,心想这莫非便是传说中的酝酿诗情了,相信很快就会张口吟诗一首。
  “嗯,到时候不管公子吟什么,自己都要拍手称赞,只管叫好便是——虽然自己不识得几个字……”
  他如斯想着。
  许久,陈三郎缓缓睁开眼睛,举首朝北望,慢慢道:“皇帝驾崩了!”
  “啊!”
  阿武与大魁异口同声,根本跟不上陈三郎的思路。好端端正看着河水呢,怎地突兀来了句“皇帝驾崩了”,皇帝可是住在京城长安,距离这边不知几千万里,虽然很早的时候就传出皇帝病重,但并没有说他死了。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陈三郎是怎么知道的?
  一路来通天河,三人同行,不敢说形影不离,但基本跟随左右,也没有遇到什么人,不曾有什么情报讯息之类传递过来。
  “公子,你怎么知道皇帝驾崩了?”
  阿武问道。
  陈三郎晒然一笑,指了指天:“我感觉到了。”
  阿武一愣,这算什么答案,公子又不是神仙,能掐会算的,这话说得好生玄乎。
  他当然不知道,陈三郎虽然不懂掐算,但有气感,不同寻常。
  皇帝驾崩,非同小可,对于天下龙气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