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斩邪 >

第227章

斩邪-第227章

小说: 斩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三郎太需要这些资源了。
  负责入账记录的周何之、华叔两人已经忙碌了好几个时辰,眼皮子都快睁不开了,累得随时都会趴下。但他们的心情却都是愉悦而鼓舞的,每当新记下一笔账,便像打了一次鸡血般兴奋。
  府衙的牢狱,原先的犯人基本都被放出来了,牢房空空如也。可现在,一个个新的囚犯垂头丧气地被押了过来,被关进牢中,挤得满满当当。
  诸种事务,一直弄到夜色降临,华灯初上,这才告一段落。
  今晚府衙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早有女眷杀猪宰羊,筹备了盛宴,要好好庆贺一番。
  人们是如此忙碌,如此高兴,甚至于别的事情都懒得理会了。
  是夜,苏镇宏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第三百五十四章 斩首示众,恩威并施
  苏镇宏的死,并未掀起多少波澜。自从府衙夜宴,他一病不起,整个府衙内外便被陈三郎控制住了。苏镇宏活着最大的意义,便是名份上的作用。他早已病入膏肓,奄奄一息,能撑到现在,还是逍遥富道给其施了一符,才能苟延残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第二天,朝廷钦差终于来到,带来了封赏圣旨。只可惜,接圣旨的那个人已经入土为安。
  这钦差顿时有些傻眼,不过在雍州,类似的情况并非这一例。时局战乱,秩序全无,统治更迭非常频繁。
  陈三郎另拟了一封奏折,然后赏了钦差一笔不菲的银子,这钦差便踏上了回京的路程。他只希望下次再到崂山府的时候,坐镇府衙的人还是陈三郎,不要再换人了。否则的话,光是跑来跑去,便能把人折腾死。
  路上,并不太平。这钦差还是从扬州地域绕过来的,因为雍州中州之间早已被蛮军封锁,觅不到路径。
  换了太平时候,钦差乃是极为吃香的差事。但眼下嘛,还是待在京城里好。
  在奏折中,陈三郎慷慨陈词,并把在泾县发生的事陈述了出来,最后当然免不了要官位名分。至于朝廷如何决断,是站在他这边,还是偏往元文昌那边,那就是朝野的事了。
  相信此事,不会轻易善罢甘休,很可能会引起朝野一片激烈博弈争吵。
  朝野太远,暂时无法顾及,陈三郎还是先着眼崂山府更为实在。
  一战建功克敌,彻底把崂山府把持,不过余孽仍存。城内残余有家族势力,城外,也有两个县的统领逃脱了去,率领败军逃回了归属县城内……
  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陈三郎雷厉风行,当即封江草齐为征讨将军,点兵甲两千出城,扫荡府城管辖内区域所有的反对势力。
  两千兵甲,装备精良,足以对付。
  倒是陈王氏对江草齐的出城有些介怀,好不容易家人团聚,又得出去打仗了。昨晚之际,当与女儿女婿重逢,妇人喜出望外,忍不住老泪纵横。想当年女儿一家遭受横祸,几乎家破人亡,没想到此,陈王氏便不禁心如刀割。要不是后来陈三郎争气,三元及第,给予她许多慰藉,只怕她都要郁郁而终了。
  昨夜,陈王氏与女儿促膝长谈,说了一宿。言谈之中,不无怨怪,说过了这么久,怎么不来封书信。
  陈二妹解释起来,最初的时候,他们逃到雍州,人生地不熟,吃了许多苦难,又怕写信回去会连累弟弟……后来安顿下来了,有所发展,又听说陈三郎高中的喜讯,本想着要返乡的。但这时候她怀了身子,行动不便,便又耽搁住,三番几次想写信,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搁浅……
  再后来,战事爆发了。
  听着诸多坎坷遭遇,陈王氏又是一番泪水涟连。陈二妹怕母亲哭多了伤身子,赶紧与陈三郎一道,劝母亲回屋安歇了去。
  家人团聚,总是夹杂着几分伤感,几分喜悦。
  终归来说,都是天大喜事。
  暂且把家事放到一边,陈三郎让江草齐出城镇压,城内的处理则交给了张博。
  张博此人,沉静坚毅,颇有几分大将风范。他在崂山府素有威望,负责内城肃查事务很得人心。其与几大家族本来就有着不同戴天的仇,做起事来,自然不会有情面。
  这一日,陈三郎在府衙升堂开审,满城轰动。
  审讯的犯人以几大家族的首脑为主,诉讼人便是成千上万的百姓。只要有冤情,有控诉,都能上堂来说。
  一天下来,走马灯笼,几大家族的罪行简直馨竹难书,难以言表。
  审讯完毕,陈三郎毫不客气,直接判了斩立决。
  这一场,共斩首八十九人,满城百姓,既感到欢喜鼓舞,又觉得内心战栗。
  所谓恩威并施,不外如是。
  几大家族的财物地产,全部充公,归府衙所有。经过连夜点算,大概有金银近百万两、田地三万余亩、粮食不计其数……
  一个个数字,都足以令人咋舌。由此可知在他们统治府城的时期内,搜刮是何等酷烈。
  反观满城百姓,面黄肌瘦,饿殍遍野。
  为了缓解饥荒,陈三郎又下了一道政令,开放粮仓,每人可领取粮食一斗。
  此令一出,真是满城沸腾,人人欢呼雀跃,对陈三郎感恩戴德。不少人家,甚至都在家里树立起了陈三郎的长生牌,日夜叩拜上香。
  紧接着是开田令的真正实施推行,只要是无主荒田,谁都可以去开垦,并根据人口划定最大限量。不过与此同时还限定,在开垦荒田的过程中,以先开先得为第一原则,不许哄抢争夺,若有违反者,剥夺开田权利。
  如此一来,人们哪里还敢动手脚,都老老实实的找田开垦。
  其实也不用争,因为兵荒马乱许久,田地不知荒废多少。加上人口锐减,每户人家都能得到足够的田地。
  说实话,百姓们现在的耕种热情都不算高的,拿了田,迟迟不耕种。皆因众人依然心存疑虑,害怕等种好了田,一不小心,陈三郎又被哪个给打败了,取而代之。那么政令自然又会产生变化,届时,辛辛苦苦,又将是白忙活一场。
  这样的事,谁愿意干?
  毕竟种田不是快捷的事,春种秋收,必须有一段不短的过程。这也是一旦发生战乱,弃耕便大规模出现的一大根源。
  有见及此,陈三郎三令五申,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福利待遇来鼓动吸引百姓走进田野,动手开荒。
  例如:第一批耕种者,有免费种子领取,有免费耕具拿,还能以极为低廉的价格租使牛马劳力……
  又比如,积极耕种者,府城还有奖励发放,金银米粮,数额不菲。
  当几户被评为“先进人家”的人真得领到了各种物资,被衙役敲锣打鼓大肆宣传时,所有的人都眼红心热了,争先恐后地跑出家门,冲向田野。
  崂山府,这一座本来已经快要锈死的老城,变得热火朝天,生机勃勃起来。


第三百五十五章 余勇追寇,人才难得
  对外实施分田制,对内奖励自然不能寒酸。从泾县跟随而来的庄兵,以及各类工匠等,每一口人,每一家子,都获得丰厚的奖赏。
  这些奖赏主要来自没收的家族房屋,田产等。
  领到奖赏后,诸人无不兴高采烈,笑逐颜开。以前在泾县,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虽然衣食无忧,但身份上多少显得低微。现在好了,一个个发迹起来,有了自己的大屋子,有了几亩,甚至几十亩的田地,堪比乡绅阶层。
  不错,陈三郎此举便是要制造出一批完全属于自己阵营的乡绅阶层来。这样,才能彻底掌握整个崂山府。
  所谓奖罚分明,这些人忠心耿耿,背井离乡地跟随自己奔赴雍州,期间经历许多劫难,出生入死,现在拿下了崂山府,不给于相对应奖赏的话,岂不是寒了众人的心?
  纵然如苏镇宏之流,也懂得这个道理。只是他个人实力不够,驾驭不来罢了。
  陈三郎论功行赏,同时也在构思府衙的分工制度,只要酝酿成熟了,便会正式实行。他深深地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人心善变,但当制度长存,便能形成巨大的约束,从而使得整套班子能够井然有序地运作下来。
  任何有团体存在的地方,都得有制度存在,否则便会乱成一团糟,甚至覆灭。
  家有家法,国有国规,说的便是这个意思。
  今天已经是大战后的第三天了,残余的旧家族势力基本被肃清一空,再翻不起什么风浪来。
  值得称道的是,在整个搜查过程中,张博并没有被以往的仇恨冲晕了头脑,而大肆报复打击。并且能很好的约束部下,有一名老部众扰了民,还被他严惩,打了三十棍子。
  这棍子打下去,纪律一下子得到了端正。
  陈三郎知道后,暗暗点头。在他看来,打胜这一场仗并不值得有多少吹嘘的地方,重要的是战后的建设。
  而建设,最需要人才。
  原先的老班底,当初不过是面对一个陈家庄而已,或对于一个小县城而言,尚可应付得来,可当要管理一个大府城,区域一下子翻了数倍,难免就捉襟见肘了。
  没有足以胜任的人,制度上关节的执行者便缺失,就会导致运作不力。
  这也是陈三郎不愿意现在拿出那套制度的一大原因。
  有些事情,得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张博的表现让陈三郎感到满意,出征的江草齐也不差,率众出城,马蹄到处,所向披靡。
  经历上次大创,逃走的县城联兵数量还有几千,但互相之间失去了信任,各自为战,甚至不等江草齐打来,他们在逃亡过程中便产生了矛盾,兵兵乓乓拼杀了起来。
  失去统领的县城兵丁,下面副将争权夺利,斗得不可开交;即使统领还在的县城,回去之后,也是一蹶不振。
  他们的成色,本就是游兵散勇而已。
  当江草齐兵临城下,这些人不是望风而逃,就是望风而降。也有些顽抗的,但守不了两三日,城池便被攻破,沦为阶下囚,或者直接奔赴黄泉而去。
  不是所有县城都是江草齐亲自去攻打的,因为这些县城分散在不同方位,完全靠一支队伍去打得话,光迂回奔走,就得花费许多时间。因此江草齐分成了三支队伍,自己率领一支,心腹副将孙离带一支、副将周天宇带一支。
  孙离与周天宇本来是江草齐的门客,忠心耿耿。
  江草齐以前在泾县杀猪卖肉的时候,门下便收了不少江湖豪客。后来家变,惹了官司,门客散去许多,但仍有四个门客不离不弃。
  孙周两人,便在其中。另两个门客时运不济,却在与蛮军厮杀的过程中不幸丧命。若能坚持至今,至少也能得到一场富贵。
  三支队伍,三管齐下,攻打进度大大加快。而占领县城之后,孙离和周天宇就地驻扎下来,对该县城进行统治管理。
  光打不理,和蛮军过境那般,却是无用。
  六大县城,就需要六个管理者。
  五天工夫,江草齐等横扫崂山府管辖下各大小区域,将所有造反余孽清除一空,战功赫然,声名大振。
  当接到捷报之际,陈三郎一点都不觉得意外。他素来与这位二姐夫亲近,知道其擅刀法,会读兵书,胸有沟壑,绝非一介屠夫。
  江草齐只是欠缺一个机会罢了。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大乱之世,让江草齐遭受了不少磨难,却也把他给磨砺出来了,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将军人物。
  江草齐信中还提及,攻克的县城无人主持,难以长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