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智囊全集 >

第174章

智囊全集-第174章

小说: 智囊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五日,吾取窦泰必矣。”乃声言欲保陇右,而潜军东出,至小关。窦泰猝闻军至,自风陵渡河。宇文泰击破之,士众皆尽,窦泰自杀,传首长安。
【译文】
东魏丞相高欢督导各路军队征伐西魏。派遣司徒高昂前去上洛,大都督窦泰前往潼关。而高欢自己率军驻扎蒲坂,搭建三座浮桥,想要渡河。
西魏宇文泰的军队当时驻守广阳,对其他将领说:“我军三面都遭敌兵牵制,他们搭建浮桥,就已明白表示要渡河。然而这种做法无非是要牵制我军,让窦泰的军队能够西进罢了。高欢起兵以来,窦泰经常是他的先锋部队,窦泰的手下也都是身经百战的勇士。由于战无不胜,因此显得很骄傲。如果我们发动突袭,一定可以击败他。打赢了窦泰,那么高欢等不到与我军交战就会逃走了。”
将领们都说:“高欢的军队离我们最近,现在却要舍近求远攻打窦泰,万一有个闪失,连后悔都来不及了,不如分兵数路,各别防守。”宇文泰说:“高欢两度攻打潼关,我军都只在坝上防守而没有出战,现在他大规模的带兵前来,也一定料定我军会再坚守,这已经存有轻敌的心理,趁这机会偷袭怎会不胜呢?敌人虽造了浮桥,还不会这么快渡河攻击,不出五天,我一定活捉窦泰。”
于是宇文泰公然扬言要保护陇右地区,暗中却率军朝东进发,到达小关,窦泰接到宇文泰率军突袭的消息,仓促中由风陵渡渡河迎战,宇文泰挥兵攻击窦泰,敌兵死伤殆尽,窦泰自杀。他的脑袋被砍下后,送至长安。
846、韩世忠
【原文】
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时韩世忠驻镇江,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曰:“有诏移屯守江。”良臣去,世忠即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良臣至金,孛堇闻世忠师退,即引兵至江口,距大仪五里,副将挞孛也拥铁骑,过五阵东,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我军迭进,背嵬军各持长斧,上揕人胸,下砍马足,敌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蹂之,人马俱毙,遂擒挞孛也。
【译文】
金人与刘豫会师之后,分道入侵南宋。当时,韩世忠驻守镇江,并由统制(官名)解元防守高邮,准备牵制金兵步卒,他自己率领骑兵直奔大仪,以抵挡敌人的骑兵。
南宋朝廷派遣魏良臣出使金国,途遇韩世忠的军队,韩世忠下令撤拆炊事锅灶,故意向魏良臣说:“奉到朝廷诏令,命我们移兵退守江边。”魏良臣一离开营区,韩世忠立刻上马,传达军令说:“大家随我马鞭所指的方向前进。”于是率领大军到达大仪这个地方,部署完成五处重要阵地,另外又设下二十多处的伏兵,约好听到鼓声响起,立即全面发起攻击。
魏良臣到达金国。金国的大臣孛堇听他说韩世忠已经率兵撤退,立刻引兵到江口,在距离大仪地方五里之处,副将挞孛也正好带着骑兵掠过五个阵地的东侧。韩世忠举起令旗,传兵鸣鼓,这时四周伏兵四起,宋军旗帜与金兵旗帜混杂在一起,金兵立即乱成一团。宋军轮番反复杀进杀出,韩世忠的亲兵部队背嵬军,更是神出鬼没,各持长斧,上劈人胸,下砍马脚,金国的骑兵带着盔甲深陷在泥淖之中,任人宰割。这时,韩世忠又派出精锐的骑兵加以蹂躏,敌军人马一一死命,终于活捉了敌将挞孛也。
847、冯异 王晙
【原文】
冯异与赤眉战,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服色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异追击,大破之。
吐蕃寇临洮,次大来谷。安北大都护王晙率所部二千,与临洮兵合,料奇兵七百,易胡服,夜袭敌营,去贼五里,令曰:“前遇寇大呼,鼓角应之。”贼惊,疑伏兵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
【译文】
汉朝时冯异征伐赤眉军时,命士兵换上赤眉军的兵服,埋伏在路旁。第二天,赤眉发动一万人攻打冯异的先头部队,贼兵见冯异兵力薄弱,就发动猛攻。冯异指挥士兵奋勇应战,坚持到傍晚,贼兵见屡攻不下,气势已弱,这时冯异突然下令,要隐伏的士兵出击,由于伏兵的服装与赤眉兵相同,一时间赤眉兵无法辨识敌我,于是惊溃而逃。冯异下令追击,大败赤眉。
唐朝时吐蕃入侵临洮,抵达大来谷。安北大都护王晙(因破突厥,平吐蕃有功封清源公,卒谥忠烈)率兵二千人,与临洮军队联合抵御吐蕃。王晙事先挑选七百勇士,换上吐蕃的军服,趁夜袭击敌营。在离敌营五里处,对士兵说:“碰到敌兵,就大声喊叫,同时击鼓吹号相应。”敌兵果然以为四周有兵埋伏,大感惊慌,自相残杀,死者数以万计。
848、达奚武
【原文】
宇文泰遣达奚武觇高欢军。武从三骑,皆效欢将士衣服。日暮,去营数百步,下马潜听,得其军号,因上马历营,若警夜者,有不如法,往往挞之,具知敌之情状而还。
【译文】
宇文泰派达奚武(北周人,字成兴,封郑国公,卒谥桓)侦察高欢军队部署的情形。达奚武带着三名手下,要他们换上高欢士兵的军服。到了傍晚时分,离开高欢营地还有好几百步时,达奚武要士兵下马,暗中偷听,截获军中口令。再命士兵上马巡行营地,一副营地守卫士兵的样子,碰到不守军纪的高欢兵,甚至鞭打他们。于是搜集到非常完整的情报,圆满达成任务。
849、厨人濮 何无忌 王世充 王守仁
【原文】
华氏叛宋,宋公讨之。华登以吴师救华氏,败于鸿口。华登帅其余以败宋师。公欲出,厨人濮曰:“吾小人,可藉死,而不能送亡,君请待之。”乃徇曰:“扬徽者,公徒也!”众从之。华氏北,复即之。厨人濮以裳裹首而荷以走,曰:“得华登矣!”遂败华氏于新里。
[评]
厨人濮一奋,而众皆扬徽;王孙贾一呼,而市皆左袒。忠义在,人心不泯也,难其倡之者耳!
桓玄既败,西走江陵,留何澹之守湓口。澹之空设羽仪旗帜于一舟,而身寄他舟。时何无忌欲攻羽仪所在者,诸将曰:“澹之不在此舟,虽得无益。”无忌曰:“固也,彼既不在此,守卫必弱,我以劲兵攻之,成擒必矣!擒之,彼且以为失军主,而我徒扬言已得贼帅,则我气盛,而彼必惧。惧而薄之,迎刃之势也!”果一鼓而舟获,遂鼓噪唱曰:“斩何澹之矣!”贼骇惑以为然,竟瓦解。
李密与王世充战。世充先索得一人貌类密者,缚而匿之,战方酣,使牵以过阵前,噪曰:“已获李密矣!”士皆呼万岁,密军乱,遂溃。
王文成与宁王战,尚锐。值风不便,我兵少挫。急令斩取先却者头,知府伍文定等立于铳炮之间,方奋督各兵殊死抵战。贼兵忽见一大牌,书“宁王已擒,我军毋得纵杀。”一时惊扰,遂大溃。次日,贼兵既穷促,宸濠思欲潜遁,见一渔船隐在芦苇之中,宸濠大声叫渡,渔船移棹请渡,竟送中军,诸将尚未知也,其神运每如此。
【译文】
春秋时,宋大夫华氏叛变,宋元公派兵讨伐。华登率领吴国的军队援救华氏。齐、宋的联军在鸿口击败吴军,华登又率领残余的部队奋勇击败宋军。宋元公想逃走,厨人濮说:“我是个小人物,可以为贤君肝脑涂地,但是却不能追随您战败溃逃,请求您等一下。”接着高喊道:“士兵们,凡是高举旗帜的,就是忠君爱国的好战士。”士兵们纷纷高举旗帜,结果宋军又再度出击,华氏败北。宋军紧追,厨人濮用衣裳包裹着一个人头,背在背上,到处奔喊:“华登的人头已被砍下了。”华登部众军心大为动摇,终于在新里被宋军击败。
[评译文]
厨人濮振臂高呼,众军士都高举旗帜效忠;王孙贾(战国·齐大夫,为齐闵王臣。闵王被杀,贾母勉励王孙贾为国除害)在市集登高一呼,义士们纷纷卷起衣袖追随他。自古以来忠义就深植人心,缺少的只是那个登高一呼的人。
晋朝时桓玄(字敬道,曾篡晋自立为帝,后为刘裕出兵讨平)叛变失败后,向西回到江陵,派何澹之防守湓口。何澹之在其中一艘官船上插了很多旌旗和羽饰的仪仗,自己却移往另一艘船上。
当时何无忌(官广武将军)想攻击这艘插满旗帜的官船。其他将领说:“何澹之不在这条船上。就是得手。后,也没有什么好处。”何无忌说:“何澹之既然不在这艘船上,守卫一定薄弱,我们以强兵进攻,一定能攻占这艘船。这时我军再一路高喊:‘生擒何澹之了!’敌军的士气就会低落,反之,我军战志高昂,敌军必然恐惧我军的攻击,整个局势必可迎刃而解了。”
果然,何无忌顺利攻占官船,战士于是高喊:“砍下何澹之的脑袋了。”敌兵真的相信主将被杀,竟大败。
唐朝李密与王世充交战时,王世充先抓到一个面貌长相与李密一般模样的人,把他藏起来,等到双方打得正激烈时,派人把这个貌似李密的俘虏押解到阵前,并且大喊叫:“我们抓到李密了。”士兵们高呼万岁,李密的部队不由得心慌意乱,于是大败。
明朝时王守仁与宁王朱宸濠对阵,因对方势盛,又遇上风向不顺,略有小挫。急忙下令将不奋战而逃跑者,立即处斩。知府伍文定(字时泰,谥忠襄)等人站在火炮队中,正指挥士兵奋勇应战,贼兵突然看见一面大牌子,上面写着:“宁王已经被擒,我军不可滥杀。”一时间,贼兵惊骇不已,于是大败。
第二天,贼兵士气完全溃散,朱宸濠想暗中潜逃,看见芦草中有一艘渔船停在那儿,连忙大叫:“渡河!”渔人划船靠岸请他上船,没想到竟然押送至中军,这时其他将领还不知道。
王守仁用兵,每每如此神速。
850、狄青
【原文】 
狄青为延州指挥使,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阵,遇寇多北。青一日尽将万胜旗号付虎翼军,使之出战。[边批:陆抗破杨肇之计类此。]虎望其旗,易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
【译文】 
北宋大将狄青为延州指挥史时,党项人举兵侵扰边境。当时狄青曾亲自招募士兵,编组一支名叫万胜军的部队,由于缺乏训练,士兵不熟悉阵法,所以常吃败仗。有一天,狄青把万胜军的旗帜全部换给训练有素的虎翼军,命虎翼军出战,党项军看见万胜军的军旗,就飞扑而上,结果被虎翼军打得大败。
851、朱景 傅永
【原文】
梁之渡淮而南也,表其可涉之津。霍丘守将朱景浮表于木,徙置深渊。乃梁兵败还,视表而涉,溺死大半。
齐将鲁康祚侵魏。齐、魏夹淮而阵,魏长史傅永曰:“南人好夜斫营,必于淮中置火,以记浅处。”乃夜分兵为二部,伏于营外,又以瓢贮火,密使人于深处置之,戒曰:“见火起,亦燃之。”是夜,康祚等果引兵斫营。永伏兵夹击之,康祚等走趋淮。火既竞起,不辨浅深处,溺死及斩首不知其数。
【译文】
五代时后梁军队渡河南下,在河道上标示水浅可渡河的地方。霍丘守将朱景(宋人,字伯晦)命人把梁人所作的标记移往水深的地方。后来梁兵兵败撤退时,都照所标示的记号渡河,结果大半士兵被淹死。
南北朝时齐将鲁康祚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