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智囊全集 >

第104章

智囊全集-第104章

小说: 智囊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13、杨一清
【原文】
杨文襄一清,与内臣张永同提兵讨安化王,杨在军中语及逆瑾事。因以危言动永,[边批:可惜其言不传。]即于袖中出二疏,一言平贼事,一言内变事,嘱永曰:“公班师入京见上,先进宁夏疏,上必就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乃进内变疏。”永曰:“即不济,奈何?”公曰:“他人言,济不济未可知,公言必济。顾公言时,须有端绪,万一不信公,公可顿首请上即时召瑾,没其兵器,劝上登城验之:‘若无反状,杀奴喂狗’。又顿首哭泣,上必大怒瑾。瑾诛,公大用,尽矫其所为。吕强、张承业,与公千载三人耳。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永勃然作曰:“老奴何惜余年报主乎?”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瑾初缚时,得旨降南京奉御,瑾上白帖,乞一二敝衣盖体,上怜之,令与故衣百件。永惧,谋之内阁,令科道劾瑾,劾中多波及阿瑾诸臣。永持疏至左顺门,谓诸言官曰:“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今罪止瑾一人,勿动摇人情也!可领此疏去,急易疏进。”此疏入,瑾遂正法,止连及文臣张綵一人、武臣杨玉等六人而已。
[评]
除瑾除彬,多借张永之力。若全仗外庭,断不济事!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吁!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
【译文】
明武宗时,杨一清与宦官张永(武宗初年时原本是刘瑾党人,后不满刘瑾所为,奏请诛刘瑾,同时举兵征讨安化王朱鐇,袭封安化王。正德年间以诛刘瑾为名举兵谋反,后为仇钺所缚,押送京师赐死)在军中,杨一清曾与张永谈到阉臣刘瑾,分析其中利害,劝说张永举发刘瑾。接着从衣袖中取出两道奏疏,一道陈述平定安化王谋反的战略,另一道则是分析刘瑾有专权谋逆的意图。
最后,杨一清叮嘱张永说:“您率军回京谒见皇上时,先呈平定安化王的奏章,皇上一定会再进一步详细询问,这时您趁机要求皇上摒退左右,再进皇朝中暗埋内乱的奏章。”
张永说:“万一这招不管用,又该怎么办呢?”
杨一清说:“如果是旁人,我不敢断言是否管用,但如果是您,只要论事时能有条有理,一定管用。万一皇上不相信您所说的话,您就叩头请皇上立即召刘瑾,下令先没收刘瑾兵器,劝请皇上亲自查验,扬言如果找不到刘瑾谋反的证据,愿意拼上自己这条命,拿去喂狗。接着再一面痛哭一面连连叩头,这时皇上对刘瑾一定大为生气。刘瑾被诛,您一定受皇上重用,可以尽全力矫正以往朝政的缺失,那么吕强(后汉人,字汉盛,年轻时以宦官任官小黄门。灵帝时按例策封宦官,吕强推辞不接受。黄巾贼起,吕强奏请先诛皇上左右通贼者,后为赵恽等人陷害,自杀而死)、张承业(后唐人,字继元,唐僖宗时宦臣,庄王即帝位时曾力谏不可,后绝食而死,谥正宪)与您可说是千年来的三大忠臣。但这事要赶紧进行,不能稍有拖延。”
张永慷慨地说:“我一把年纪为朝廷尽忠,哪里是为求日后的回报?”不久,张永回京谒见皇上,事态发展一如杨一清所计划。
刘瑾被收押后,奉圣旨被降为南京奉御。刘瑾上奏自承罪状,乞求武宗赐一两件旧衣蔽体。武宗不忍,下令赐百件旧衣,张永见武宗仍怜惜刘瑾,恐日后生变,与内阁中的好友商议,让都察院弹劾刘瑾。然而都察院弹劾的奏章中,牵连到许多阿附刘瑾的大臣,张永立即拿着奏章来到都察院,说:“刘瑾专权时,连我都不敢挺身直言,更何况是其他官员呢?今天朝政败坏全是刘谨一人的过错,不要再波及他人,动摇人心,请立即收回这道奏章,另呈一道。”
当奏疏呈上后,刘瑾果被正法,受牵连的只有文臣张綵一人,武将杨玉等六人而已。
[评译]
能除去阉宦刘瑾江彬,很大程度上靠了张永的力量。如果要仰仗外臣,断然不能成功,而张永不希望牵连太多大臣,更是有远见的做法。然而若不是杨一清的智略比张永更胜一筹,张永也不会被杨一清所说动。难怪杨一清有“智囊”之名!
514、许武
【原文】
阳羡人许武,尝举孝廉,仕通显;而二弟晏、普未达。武欲令成名,一日谓二弟曰:“礼有分异之义,请与弟析资,可乎?”于是括财产三分之,武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而推其薄劣者与弟。时乡人尽称二弟克让,而鄙武贪;晏、普竟用是名显,并选举。久之,武乃会宗亲,告之曰:“吾为兄不肖,盗声窃位。二弟年长,未沾荣禄,所以向求分财,自取大讥,为二弟地耳。今吾意已遂,其悉均前产。”遂出所赢,尽推二弟。
[评]
让财犹易,让名更难。
【译文】
后汉阳羡人许武,被推举为孝廉后,官运一帆风顺;但他的两个弟弟许晏和许普,却仍默默无闻。
许武为了让两个弟弟早日成名,有一天,就对两个弟弟说:“礼也有分异之义,因此我想和你们分家,你们看如何?”两个弟弟表示无异议,许武于是将家产分成三份,把肥田、大宅、壮仆都分在自己名下,而将薄劣的田地房屋、体弱多病的奴仆分给弟弟,两个弟弟都没有说什么。
正因如此,当时乡里父老都称赞两个弟弟对兄长的礼让,而轻视许武的贪婪。不久,许晏和许普果然盛名远播,并被乡人推举为孝廉,分派官职。
一段日子后,许武就召集宗亲族人,说:“我曾侥幸被推举为孝廉任官,但我两个弟弟却都无法踏入仕途。我为了让弟弟能有机会被选为孝廉,就要求分家并且多分家产,替弟弟们打响贤能的知名度。现在我的愿望都已达成,我希望能重新再分家产。”
于是把自己以前多取的部份还给两个弟弟。
[评译]
让财还算容易,让名就难了。
515、廉范
【原文】
廉范,字叔度。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辟范为功曹。会融为州所举案,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乃托病求去。融不达其意,大恨之。范乃东至洛阳,变姓名求代迁尉狱卒。未几,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侍左右,尽心护视。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范诃之曰:“君困厄,瞀乱耶?”后融释系出,病因,范随养视;及死,送丧至南阳,葬毕而去,终不言姓名。
[评]
一辟之感,屈身求济。士之于知己,甚矣哉!
【译文】
后汉人廉范字叔度。北魏永平初年,陇西太守郑融曾保举廉范为功曹(州郡属吏)。不久,郑融受其他事牵连,遭人举发,廉范知道此事错综复杂,想尽力帮助他,于是托病离职。郑融不明白廉范心中的打算,对廉范的辞官非常不谅解。
廉范往东走来到洛阳,改名换姓后,求得一个狱卒的差使,不久,郑融果然被捕下狱,廉范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尽心照顾郑融。郑融虽曾因这狱卒长得像廉范而觉得奇怪,但从未想过狱卒就是廉范。有一天郑融对廉范说:“你怎么长得这么像我以前手下的一名属吏啊?”
廉范故作生气的大声说:“你是坐牢坐得老眼昏花了吗?”
日后,郑融被释出狱,又遭病痛缠身,廉范随侧照顾,到郑融死后,廉范将遗体送回南阳安葬后才离去。但一直到郑融死,廉范始终没有说出自己是谁。
[评译]
只因感激郑融的保举之恩,廉范竟改名换姓,委身狱卒尽心照顾,一直到郑融去世。士人所报的知己之恩,真是无与伦比!
516、周新
【原文】
周新为浙江按察使。尝巡属县,微服触县官,取系狱中,与囚语,遂知一县疾苦。明往迓,乃自狱出。县官惭惧,解绶而去。由是诸郡县闻风股栗,莫不勤职。
【译文】
周新为浙江按察使时,有一次巡视所属的州县,故意微服出巡,触怒当时县官,被捕入狱。周新借着在狱中与同囚的罪犯闲聊的机会,了解县中百姓的疾苦。第二天,官员们前往迎接,周新从狱中出来,县官这才知道周新的身份。县官自觉惭愧,于是解下缓带离职。从此,其他各州县的官员莫不尽忠职守,不敢有丝毫怠忽。
517、陈瓘
【原文】
陈瓘尝为别试所主,蔡卞曰:“闻陈瓘欲尽取史学而黜通经之士,意欲沮坏国是而动摇荆公之学也!”既积怒,谋因此害瓘,而遂禁绝史学。计画已定,唯俟瓘所取士,求疵立说而行之。瓘固预料如此,乃于前五名悉取谈经及纯用王氏之学者。卞无以发,然五名之下往往皆博洽稽古之士也。瓘尝曰:“当时若无矫揉,则势必相激,史学往往遂废矣。故随时所以救时,不必取快目前也。”
[评]
元祐之君子与“甘露”之小人同败,皆以取快目前,故救时之志不遂。
【译文】
宋朝人陈瓘,字莹中,号了翁。有次被任命为考选学士的主选官。蔡卞(蔡京弟,字元度,王安石女婿)说:“这次陈瓘被任命为主选官,一定会全部选取史学学士,而罢黜精通经学的学士,用来破坏朝廷现有体制,并且抵制荆公(即王安石)所倡立的学说。”蔡卞因对陈瓘不满,想借此陷害陈瓘,进而禁绝史学。打定主意后,就只等陈瓘选取学士,找出陈瓘的错处借题发挥。
另一方面,陈瓘也料到蔡卞的阴谋,于是录取的前五名,全都是研究经学的博士及推崇王氏学说的学士,让蔡卞找不到诋毁的借口。但五名以后,全都是研究史学的书生。事后陈瓘说:“当时若不是刻意忍让,两人一定会正面冲突,那么史学也早就遭到废止的命运了。所以为挽救目前的危势,要能灵活机变,有时不必逞一时的快意。”
[评译]
宋哲宗元祐年间,新旧党争,司马光等人遭罢斥,与唐文宗时宰相李训等人谋刺宦官不成反被诛杀,都是为逞眼前一时之快,而致无法达成挽救时局的大志。
518、王翦 萧何
【原文】
秦伐楚,使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地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地,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恒中粗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耶?”
汉高专任萧何关中事。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边批:晁错使天子将兵而居守,所以招祸。]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吕后用萧何计诛韩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陈平独吊。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封君置卫,非以宠君也,以今者淮阴新反,有疑君心,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财佐军。”何从之,上悦。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悉取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尚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