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高老庄 >

第20章

高老庄-第20章

小说: 高老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一点一点在升子上撒,直撒得升子里的面高出如一个塔形,方倒到盆子里。西夏觉得这种量法有意思,问为什么不用秤来称?来正的媳妇说:“人经几辈传下来的法儿呣。城里姊妹,脚还没好吗?子路是有钱的,他也舍不得给你抓些药?”西夏说:“你子路兄弟吝啬呀!”娘就说:“素素,子路不吝啬,我怕我吝啬哩!”来正媳妇却咯儿咯儿地笑,说:“你这是要作贱我哩么!”西夏问笑什么,娘告诉说,前年,来正害了病,抓了五付中药,最后一付熬了喝过一半病好了,剩下的半碗放在柜盖上。来正的媳妇见了,心想,药是掏钱买来的,不喝完可惜了,她是家里大小有谁吃剩下的饭,都不让倒去喂猪喂鸡,一定要吃进自己肚里的,于是也把那半碗药汤喝了。没想喝出了毛病,肚子疼得在炕上打滚,差点没要了命去。西夏笑得岔住了气,来正媳妇说:“你笑话我了?!在家呆闷了,你让子路背你到我家去,没你家干净,但猪儿狗儿的倒比你家热闹。”西夏说:“这倒好哩,你家有没有什么书?”来正媳妇说:“有的,娃们有书。”西夏说:“不是学生课本,别的书。”来正媳妇想了想,说:“是还有一本书,砖头厚的,孩子他爷在的时候,珍贵得要命,一直放在屋里的担子上。”西夏来了兴趣,当下从口袋掬出一把精致的木梳子,谢酬了送她,并催娘能去把那书借来看看。来正媳妇不肯收梳子,西夏硬塞给她,她不好意思地说:“这不像话吧”,撩起衣襟,装在里边的布兜里。

娘陪来正媳妇端了麦面出去,约摸半个小时回来,果然拿了一本书。娘说:“借书看一看,你就给她一把梳子,那梳子也值五六元吧!”西夏再看那书,原来是破旧不堪的《康熙字典》,老鼠已啃了书脊,一打开就散了页。娘问:“这是啥书,让老鼠咬成这样?”西夏说:“是本珍贵的书。”娘说:“老鼠都知道这书珍贵,来正就把这书弄得这么脏!?”西夏说:“娘这话说得好,来正家的老鼠是文化老鼠。”但是西夏却不想读这本书,她兴趣的是在字典里另夹着一个薄册的手抄本,竟然是高家家谱。家谱最早记载着高家为宋时开封高家的第二个儿子高中仁举家迁徙到陕西西府,高中仁五个儿子,第四个儿子高世德因兄弟反目,愤然出走,又迁居于汉水北岸旬阳。高世德在旬阳衍息了子孙五代,其子高程先后任陕南商州府参将,华州府总兵,因平复流寇有功,被浩授为“武显将军”,其子其孙承袭世职任参将。到高程孙辈四人,却相互争斗,老二高衍害死了老三高亨,老大高平又谋杀了高衍,老四高仰连夜携妻儿逃至西流河稷甲岭,然后一代一代,在此繁衍生息,形成高老庄人。西夏看到此,哑然失笑,想,高家祖先怎么这样爱窝里争斗,已官至“武显将军”,何等威风,发展下去当是国中显赫象族,而不至于现在仅仅是深山中的一个高老庄啊!西夏再往下看,真正到了高老庄的高家历史,家谱就成了图表,高仰有子高祥瑞,娶王氏生六子,长子高和娶柳氏生二子,第二子高俊娶周氏生四子,第四子高崇顺娶张氏生一子高长水,高长水娶陆氏生一子,娶朱氏生二子,又娶严氏生一子高匡扶,高匡扶娶牛氏生二子,次子高风娶虞氏生三子,娶白氏生三子,其白氏所生第二子高汇丰娶田氏生三子……西夏看着看着,眼花缭乱了,已搞不清了相互的关系和名字辈分,干脆从子路的爷爷高子智往上追溯,寻到子路这一支系,数了数已经是三十三代了。在这三十三代里,别的支系曾出过一个州官,四个县官,还有被清康熙皇帝恩赐“轻车都尉世袭二等”,浩封荣禄大夫的,但这些支系差不多又都迁居了别处,而又有许多支系已绝,惟子路家的这一支系最绵长,但仅仅出过一个举人,五个团练,有做镖局的,染房的,粮行的,钱庄的,其余皆是农家庄户。续到子路的爷爷辈,以后并没有再续,但很显然,在家谱的最后数页里,是子路的爷爷用毛笔书写了两份资料,一份注明是他抄录了县志上关于历朝历代对于高老庄发生过的天灾人祸和奇异之事,一份是他对高老庄人的描述。那从县志上抄录下的资料使西夏惊骇不已,如X年X月X日天降大雪,雪厚三尺五寸,门窗被封,压死冻死十五户,幸存者皆为以火烧红铁锅,举锅从雪堆而出。X年四个月滴雨未落,颗粒不收,逃荒十二户,饿死三十一人。X年X月X日降黑霜,庄稼全部枯死,人吃树皮草根,因屙不下屎而憋死者八至十人。X年X月X日山洪暴发,毁地一百亩,冲走祠堂,五户人下落不明。X年X月X日忽有冰雹下落一个时辰,蝎子北夹村高富民在沟脑牧牛,高富民藏身石磊之下,牛被砸死。X年月X日,发生械斗,蝎子尾村死三人,蝎子南夹村死五人。X年X月X日天上落石,最小者拳大,最大者碾盘大,入地三丈,后挖出,形如焦炭。X年X月流行瘟疫,人十有五六腹胀如鼓,六户绝,后吃观音土渐愈。X年X月X日高子杰妻杨氏生一怪胎,猪头人身,杨氏被村人缚石沉西流河。X年月大旱,南蛮人从东过风楼镇来打劫,夺去牛七十头,羊二百只,蝎子腰村染房的媳妇被强奸,后生一胞三胎,因是杂种,母女遂被负石沉河。X年X月X日地震,塌房五百余间,寨城门毁。X年X月X日天上落雨,竟有鱼。X年又月狼成群结队白日出没。X年X月X日樱甲岭一山洞出水,雾厂罩三天不散,胡人从白云漱来,高三甲率众杀敌,高三甲战死,寨遂失陷,村人逃至西流河南岸壁洞,十日后返回,寨中财物仅存十之有二。西夏再看那篇短文,文章谈不上文采,仅仅是记事而已,其中最令西夏觉得有意思的是子路的爷爷无不得意地写到高家祖先迁居过来之后,此地是为深山荒沟,西流河上下虽有南蛮北夷人的村落,高家是惟一的汉族,坚持不许娶外族女为妻,世世代代保持了汉族的纯粹血统。他们的形象特征是男为黄面稀胡,头扁而长,大板牙,双眼皮,脚的小拇趾有双趾甲,女缠足,梳髻,长腰布袋奶。他们为人聪明机灵,重礼节,会拳脚,喜食面食和动物内脏。西夏想:来这里数天里的所见所闻,高老庄人果然如此,但为什么没有记载高老庄人的矮小和丑陋呢?是子路爷爷辈以上人并不矮不丑,还是那时人就矮了丑而并不愿记载或视而不见,不以为然吗?但当下脱了鞋袜查看自己的脚小拇趾是不是双趾甲,不是,又拿镜子照看面部,眼皮是单的,皮肤嫩白,又不是大板牙,便想:高老庄人自称是纯粹汉族,我也是汉族,难道我的血统真的已不纯正?自己的祖先原本就不是汉族,或是汉族,其中与别的民族混杂过?一时疑惑不已。

中午,子路回来,见娘用耙子磕打从猪圈挖出的粪土,就说:“娘,谁让你干的,我在家里还要你出这力吗?”娘说:“天气好,把粪土打碎晾晾,几时让庆来帮着运到地里去。……我还干不了这些吗?输了还是赢了?”子路说:“赢得不多。”

走回堂屋,西夏看了看子路的脸色,说:“肯定是输了,要是赢了,一进门就给娘显夸,要把赢票子抖得哗啦哗啦响,现在脸色铁青,还能是赢了?输了多少?”子路说:“二百五十元。秃子叔手气旺得很,上手又坐个盯不住庄的雷刚……”西夏说:“输了就输了,有啥不高兴的,只是你小心派出所人去抓场子,别人无所谓,你却难堪哩!”子路说:“这个我当然知道。他娘的,前三圈我是赢了的,秃子叔硬要借钱,我就是借给了他的钱后手气笨了的,我还说要给娘买一件衣服的,就却输了!”西夏从口袋掏了三百元钱交给子路,说:“我给你三百元。”子路拿了钱出去,对娘说:“娘,西夏一直说要给你买一件衣服的,今日正好赢了钱,你自个儿去镇街吧。”娘说:“给我买衣服?我一个老婆子了,还讲究什么,让西夏给她自个儿买吧。”子路说:“这儿的衣服裤腿儿都短,她穿不成的……你要不去买,我拿着去打麻将说不定又得输了。”西夏在卧屋推开揭窗,说:“娘,你把钱拿上,子路是一输钱就知道孝顺老人了!”娘问子路:“你是输啦?”子路说:“输了还能给你三百元?”夺过娘手中的耙子,把钱给了娘,却让娘去银秀家借毛驴去,他要把粪土往地里送。

毛驴驮了两个大粪筐直运送了五趟,毛驴倒还精神,子路却累得满头满身的汗。西夏在娘的搀扶下坐在了堂屋门槛上还在翻看那本家谱,待子路运送完了粪,夸了一句“子路还行”,子路卸了草帽往下挠,脱了袜子往上挠,解了裤带左右挠,却嚷道不行了,当年挑一天粪,晚上打着火把还跑十里路撵着看巡回演出的牛皮影子戏哩。这么嚷道了,却见西夏并不回应,就走过去说:“真是的,有牙的时候没锅盔,有锅盔了却没牙,西夏,我现在最害怕你寻我哩!”西夏看见子路牙齿咬着舌根,汪了一嘴的水,就说:“娘和石头在厦子房里!”子路往厦子房看了一眼,门闭着,就一下子将西夏抱了往卧屋里去。西夏说:“在外边又见着谁了,回来拿我出火?”子路说:“火倒不出,刚才一进院,见你坐在那里十分好看……可你揣揣,成一张空皮皮了,足球界有挂靴的,我得挂鞭了。”西夏说:“白日不行,一到天黑你就疯了,我算明白了,乡里人为啥孩子多,晚上没别的娱乐,一歇下来就会干那事,久而久之成了遗传,你就有那个基因哩,纯粹的汉族人就都是好色贪淫?”子路说:“你不是汉人?”西夏把家谱让子路看,子路惊叫道:“这是哪儿弄到的,我以前听说高家有个家谱,就是不知道在哪里,你才来三天两晌的倒却看了!”西夏说:“来正的媳妇借我一本《康熙字典》,里边夹了这份家谱的。”

子路说:“小时听说我爷爷保存了家谱,后来就没了踪影,原来在来正家!那是粗人,他家照壁上嵌着一面‘督率联族碑’的,让孩子们把碑砸得模糊不清,你要是不说借书,说不定这家谱就真毁了!”西夏说:“还有个‘督率联族碑’,那上面又怎么写的?”子路说:“我哪能记得,反正是说高家的事。西夏却说:“咱去看看!”子路说:“你倒对我们高家有兴趣了?!”答应脚伤好后,陪她去看。但西夏性急,却须立刻去不可,当下让子路背了去了来正家。

来正不在,来正的媳妇见子路西夏突然来家,喜欢得如念了佛,拉动风箱就要烧水打荷包蛋,子路忙挡了,说是不必招呼,来看看照壁上的碑子就走的。来正的媳妇疑惑不解,说:“看石头呀,那有什么看的?”但还是拿了抹布,擦洗了碑子上的泥巴。来正家的房子老朽得厉害,但院子颇大,照壁也高,碑子就嵌在中间,是清乾隆三十二年刻的。两人磕磕绊绊读了一遍,西夏就嚷道她要抄下来,苦得子路又回家取笔取纸,一个人立在那里念,一个人坐在那里写,密密麻麻录了数页: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者人之始,祖者人之本也。莫不念祖而必溯流以穷源,莫不报本而必由来以追本。苟谱系不明而考核奚自?每叹世人之无谱,因多失本源。既无合族联亲之情,焉有尊祖敬宗之义!我高有源有委,谱系昭然,确有明证:口口口口口口口,近则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