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变天 >

第148章

变天-第148章

小说: 变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想知道什么?你给我装什么糊涂?”沈从云越说脸色越难看,赵星龙脸上的汗水也越来越多,猛的眼睛一闭,随后睁开大声道:“军座,属下等恳请您效仿宋太祖,黄袍加身,如今各方面都已经联络完毕,就等您的同意了。”

沈从云听了这话,如同掉进了一个冰窟窿里面,瞬间浑身冰冷。

是自己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沈从云如是想。不错,穿越而来的沈从云不愿意当皇帝,是因为清楚的知道历史的轨迹,也知道未来的历史上共和制度的美国,最终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其中当然有美国自身地理位置上优势的原因,也有美国赶上了一战和二战这连个好年景的缘故。照搬美国的制度固然不好,可是做皇帝则更不能接受。

沈从云构思中未来的中国,应该是以共和制为基本国体,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行军政独裁,自上而下的去推动国内制度的改革。真的当了皇帝,一切改革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沈从云在位子上还好,不在位子上继任

相同的思想觉悟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没拒绝皇帝位子的诱惑,即便是沈从云自己,也在挣扎中思考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才作出的决定。

沈从云不想当皇帝,不代表手下们不想做开国元勋吧?现在看来参与到谋划拥戴沈从云称帝的这些人。余震、赵星龙、唐绍仪、郑观应、盛宣怀,都是沈从云最为信任地一群人,他们无一例外的认为,只有沈从云当了皇帝,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大家利益的事情。

“好!好!好!”沈从云冷笑着连说了三个“好”字,然后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之中,脸上阴一阵阳一阵。就是不说话。对面站着的赵星龙也不敢出生。只是拿眼睛偷偷的看着沈从云的表情变化。身子挺地笔直。

良久,李小三推门进来,低声道:“大人,您该用膳了。”

听到用膳这两个字,沈从云抬头看看外面黑漆漆地天空,压制在内心地怒火终于爆发出来了。

“砰!”沈从云猛的一拍桌子道:“用膳!用个屁膳。老子说的话,这帮家伙都当作耳边风。”说罢。沈从云冷眼看着赵星龙道:“赵星龙,你立刻把今天参加参加或者派人参加密谋的家伙的名单给我拟出来,交给李小三,把这帮家伙全部给我请来,我要连夜召开一次扩大会议。记住了,少了一个人的名字,我丢你进海河喂鱼。”

沈从云说着气冲冲的出了书房,留下赵星龙在原地苦笑不已。还有一个李小三虎视眈眈地站在一边。

沈从云每每遇到事情的时候。总喜欢独自一人在院子里的小径上漫步。这个习惯府里的一干人没有不知道的,更清楚这个时候要是胆敢去打扰沈从云,不要沈从云发话。隐藏保护的护卫就能把打扰的人脑袋给拧下来。

院子里一片寂静,淡淡的月光如水,斑驳地光影倾泻在院子内。清风带来一阵凉意地时候,沈从云听见背后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眉头不由的皱了起来。

整个思考过程中,沈从云想到最多地,是观念的问题。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天下有一个皇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皇帝反而是令人担忧的事情,是天下动荡的根源所在。

这样的一个观念是千年的封建时代留下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也是沈从云的手下和合作伙伴密谋拥戴沈从云称帝的缘由。

当皇帝谁不想?沈从云自己都想。可是,从历史发展的进城来看,民国时期的动荡,是因为中央政府对各地军阀缺乏控制力所致,而不是共和制度本身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中国人没有不想当皇帝的,宁为鸡头,不做牛尾,这句话,就很能体现中国人的心态。

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想来想去不知道该怎么说服众人的沈从云,没来由的内心一阵烦躁,猛的回头怒道:“谁?不是交代过别来打扰我的么?”

“老爷,怎么这么大的火气?”一个温柔的声音传来时,沈从云楞了一下,仔细一看来人,竟然是紫玉。

“你怎么来了?”沈从云收起怒色,笑着迎了上来,这些日子身边的女人们一个都没带着,整天忙的昏天黑地的,也没时间去想女人。

“夫人担心您身边没人照顾,让我带着孝贞妹子过来伺候您。这不我们刚到,就听说老爷心里有事,上后院里来了。”紫玉笑着上前,伸手给沈从云披上一件长衫,笑着低语:“晚上凉,还是回屋子里去吧,有什么事情过不去的?值得一个人在这里生闷气?”

要说善于察言观色,沈从云身边的女人,就数紫玉最擅长了。

“不对啊?你刚才说是夫人让你来的?你什么时候见了夫人了?”沈从云嘴里的夫人,自然就是毓秀。

“呵呵,是夫人主动上别院找的我,她说老爷这次一个姐妹都没带,恐怕是担心她心里不舒服的缘故。所以,让我来照顾您。”

沈从云想到毓秀,不由的一阵沉默,上海发生的一幕立刻浮现在眼前,当初要不是救治及时,毓秀恐怕已经香消玉殒了,说起来这事情沈从云多少有点内疚。

“回去吧,刚才李小三在门口说,您交代请的人,有的在北京,有的在辽东,一时半会的也凑不齐。”

沈从云这才明白自己糊涂了,下了个混蛋命令,余震现在奉天,刘永福在北京,哪能立刻就到?

“哎,我还真是糊涂了。”沈从云内心一声长长的叹息,信步出了后院,远远的书房里灯还亮着,估计赵星龙现在还站在里面吧。(

第四部

第四十七章 … 有米不卖

着书房里的灯光,沈从云突然脑子里浮现了《药》里革命志士夏瑜的鲜血成为了传说中治疗肺痨的药。《药》里的故事看似个沈从云面临的问题没有什么关联,实际上本质是一样的。

一阵秋风吹来之际,沈从云猛的打了一个寒战。一股钻心的凉意,从脊椎骨往上走,一直钻到内心的最深处。一份深深的无奈涌上心头的时候,沈从云突然感觉到,自从来到这个时代开始,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还远远的不够。推翻一个封建王朝容易,打造一个新时代却无比艰难。

盛宣怀、郑观应、唐绍仪、胡雪岩这些能来到的人,现在都在书房里耐心的等待着。除了胡雪岩显得分外的冷静外,其他人的目光中都闪耀着一种狂热。

沈从云和紫玉进来的时候,大家纷纷站起,环顾一周后,沈从云露出淡淡的笑容道:“都来了?来了就都等一下吧,我吃点东西再说话。”

由紫玉、阮孝贞伺候着,沈从云坐在书桌前看似非常有耐心的对付着面前的晚饭。屋子里沉默的显得有点压抑,总算是沈从云放下了筷子,两个女人收拾完毕下去后,沈从云接过毛巾擦了擦嘴巴。

“我知道,我现在说什么,你们都很难改变观点。不错,皇帝在中国是存在了几千年,你们有很多道理能证明皇帝存在的合理性。纵观世界,西方国家也不乏帝王的存在。君主立宪也有大把成功地例子。就算是这样,我还是想对大家说一句,中国人的头顶上,不能再有皇帝的存在了。”沈从云说完默默的离开了书房,屋子里众人默默的坐着,没有人说话,只是都拿目光注视着沈从云离开的背影,略显单薄的背影。

走到门口的时候。沈从云突然站住。猛地回头怒吼道:“中华民主要获得新生。就必须破而后立。只有彻底地打破旧有制度地束缚,这个民族才有凤凰涅槃的那天。你们要皇帝,我不要!”

这一声怒吼之后,关于拥戴沈从云当皇帝的势头,如退潮的海水一般,留下一片痕迹后,很快就回复了平静。

……………………

北京城自打新军京城后。平静了一些日子,很快又回复了往日的喧嚣。帝王将相之类的一时之风流人物,除了在能记载进史册里,在拼命百姓的生活里,除了作为茶余饭后地谈资之外,并没有激起多少波澜。

沈从云一道剪去辫子的军令下来后,大部分新军士兵多少显得有点惶恐,好在沈从云一手打造的军官队伍。无一例外的以身作则。事情推行的非常顺利。北京城里的数万新军剪去辫子,大街上巡逻的士兵队伍,成为了京城里最新百姓最新的话题。

北京城里新军。在政训部和军法处地联合监督下,做到了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老百姓似乎很快就接受了新军地存在。毕竟新军比起以前的八旗和绿营来,那可要可爱的太多了。

大街上最近时常可见一些拎着石灰水桶地士兵,在墙面上粉刷了一些标语。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打到满清,建立共和”这一类的标语渐渐的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里出现,一些手臂上绑着红袖章的士兵,每天都在街头搭起台子,打着快板等简单的乐器,唱着一些自编的词,内容大致都是满人将本族之外的人当奴才一类的词。

老百姓最关心的,永远是有没有下锅的米。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各家粮店的米价开始上涨,开始的时候涨价也还能买的到米粮,只是沙子掺的多和少的问题。十几日后,随着大街小巷贴满了限制米价上涨的告示后,一家一家的粮店先后挂出了“米粮售完”的招牌,关门不营业了。

“人和”粮店是京城里最大的粮店了,分店都开了十几个,几乎遍布全城。稍微有点路子的人都知道,粮店的后台是以前总领旗务的怀塔布。

秋风萧瑟的早晨,天还有完全亮呢,“人和”粮店的门口,就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都是等着买米回家下锅的。

太阳刚刚露个脸儿,粮店的窗口拉开,里面露出一个长脸的伙计没好气的

:“大米每斗五两,高粱米一两,棒子面一两五。”

门外等候的百姓听了一阵哗然,有人高声道:“昨天不米价还是四两一斗的,今天怎么就五两了?”

店里的伙计一副不爱搭理的口气道:“你啰嗦什么?不买就滚蛋。你们没见那满大街的告示上说了么?米价最高五两一斗,我们可是按照告示来卖的。”

日子还是要过的,饭也是要吃的,百姓们闹的一阵,最后还是乖乖的交钱买粮食,买完了背着袋子里的粮食,边离开边咒骂着。

“这棒子面里头的沙子也太多了,回去媳妇准得骂我。”

“这米都发霉了,是人吃的么?”

林林种种的埋怨声,似乎根本不起什么作用,最后消散在北京城的天空中。

“人和”粮店对面的街口处,三五个游手好闲的汉子,双手笼在袖子筒内,目光似乎四散游离的样子,稍微注意一点,不难发现这些人的耳朵竖起着,听着前来买米的百姓的抱怨声。

马路边的“兴达”茶楼的二楼靠窗位子上,一个面色阴冷的书生,正默默的用阴森森的目光注视着对面的一切。

“今天的粮食买完了,明天开始本店关门暂停营业,大家伙见谅了。”咣当一声,伙计的话说完后,柜台的窗户门合上了。长长买粮食的队伍顿时炸了窝了,人们纷纷挤到前面来,使劲的敲着柜台的门口。

“怎么不卖了?家里还等着粮食下锅呢。”“有粮食不卖,等着卖高价是不是,缺德的玩意,生儿子没屁眼。”诸如此类的咒骂声在柜台外四起的时候,柜台门猛的抽开了,露出里头那个死不洋秋的伙计,瞪着眼睛吼道:“吵什么吵?不知道这京城里来了大兵么?粮食都叫当兵的买去了。”咣当一声,门又合上了。

刘正明走上二楼,慢慢的来到赵星龙的面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