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古代穿越日常 >

第56章

古代穿越日常-第56章

小说: 古代穿越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方去了一时,回来的时候换了个盒子,打开来瞧,是严府的回礼,同样的几碗粥和几样果子,只是,那粥熬的似乎不如金夫人熬的好,果子做的倒是挺精细的。

走了礼。剩下的粥李鸾儿就叫人分了,大家一边喝粥,一边称赞金夫人手艺好,这粥熬的,只怕比皇宫里弄的都不差什么。

李鸾儿也吃的香甜。一边吃,一边看李凤儿挤在金夫人身边讨教,金夫人正与她细细说着什么。

过了腊八,离年越发的近了,李家把肉煮了,临年根底下,又买了鸡鸭和鱼。金夫人教李鸾儿和李凤儿泡制了几样小菜,之后,又蒸了几锅豆包,花卷、年糕等吃食。

一个腊月忙忙活活的过来,到了腊月二十,小店关门。把店面打扫干净,一家人连同秦三儿都住进城里的宅子里。

从腊月二十一起,李家就开始变着花样做吃食,尤其是李春,劲头大的很。今儿做鱼,明儿蒸鸡的,还没过年,就把一家人养的白白胖胖的。

转眼到了小年夜,一家子合力打扫庭院,贴对联放鞭炮,到了晚上李春和郑婶子弄了两大桌的年夜饭,大伙围在厅堂里,守着烧的旺旺的炉子边吃边说笑。

吃完年夜饭就要守岁,为了防止大家睡着,李鸾儿提议一起包饺子。

一大家子又开始和面剁馅,一边守岁一边包饺子,这小年夜倒是过的很是欢喜。

大年初一,郑婶子早早起来煮熟了饺子,饺子没出锅,她就拍醒马冒,叫他放鞭炮,鞭炮声一响,饺子开始出锅,李鸾儿兄妹也都起来,穿上新衣裳吃了饺子,给马家一家子发了红包,就有些无所事事。

大年初一本就是拜年的时节,可是,李鸾儿几个搬出来,和李家庄的近亲几乎不行往,这时候也绝不会往村里拜年,去别人家,人家都是人来人往的忙着拜年,她们也不好去。

倒是金夫人有主意,叫了一家大小围了两桌开始打马吊。

李鸾儿一想,这倒也是个事,她就琢磨了几个小玩艺,比如五子棋,比如跳棋之类的,开始教大家玩了起来。

初一这日,李鸾儿大约是手气不好,别的倒还罢了,都是动脑子的,她赢了别人,可一打马吊就开始输钱,这一天输了快一两银子了,倒是叫和她一起打马吊的几个人都乐不可支。

初二初三李家也都不走亲戚,整日钻在家中,这年也过的越发没有味道。

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一家子人才开始精神起来,无它,十五元宵会,也称灯节,县城里是有灯会的,天还没黑,一家老小就开始穿了新衣裳,兴致勃勃的要去观灯。

同样是正月十五这天,京城里四门紧闭,安静肃然。

皇宫中几位内阁大臣都在殿前等着,宁安宫内,烧的暖暖的屋子散发着浓重的药味,宽大柔软的床上躺着显的干瘦的一代帝王。

皇后坐在一旁,紧紧握住明启帝的手,满脸的哀痛忧伤:“大郎,千万莫说丧气话,你一定能撑得住的,明儿还小,你要不看着他,谁知道他闯出什么祸来。”

“咳咳……”明启帝咳了好几声,一张脸胀的通红:“梓童,朕,朕怕是……明儿贪玩,以后,你要多多的看着他,朕这辈子,上无愧于祖宗,下无愧万民,唯一有愧的就是你了,朕没有好好陪你啊……也没有好好教导明儿。”

“大郎。”王皇后早已泣不成声:“别这么说,我这辈子万分庆幸,庆幸嫁与你,你待我的好我心里都明白着呢,自古至今,有哪一位帝王为了,为了一句承诺空置后宫这么多年,早先,我连生三女,你都没有一丝一毫的错待,我,嫁与你,我真的知足,大郎,来世,不,生生世世,我都要与你做夫妻。”

第八十二章驾崩

“苦了你了。”

明启帝紧握住王皇后的手,眼中泪光闪现。

这位万民传颂的以仁厚著称的帝王一瞬间回忆起他不算长的一生。

明启帝出生的很是艰难,他的父皇高宗皇帝素爱田贵妃,对田贵妃可谓有求必应,以致于田贵妃在宫中横行,害死了两任皇后,又害死了不知道多少宫人妃子。

田贵妃自己不能生育,便也不叫别人生育,每当宫中有妃子怀孕,她就会明里暗里的下毒手,以至于高宗皇帝年近三十无一子一女。

高宗后娶的周皇后是个贤德的人,为此绞尽了脑汁,想要保下龙子,正好,当时明启帝的母亲怀了身孕,明启帝之母宋太后出身低微,不过是周皇后宫里的宫娥,当她跪求周皇后保住她腹中胎儿的时候,周皇后才知道她被高宗临幸,有了龙胎。

周皇后想尽办法把宋太后送出宫中,寻了民居安置,直到明启帝出身,都没敢说出这件事情,一直到明启帝在民间长到十来岁的时候,高宗因无子有些急迫,周皇后才把明启帝带回宫中,但是,宋太后却一直在民间,并没有跟随回宫。

当时,田贵妃还在世,她痛恨周皇后,也痛恨明启帝,几次三番想要下毒手毒害明启帝,但都被周皇后连同宫中位份高的嫔妃保下了。

再者,高宗年事已高,只得这一子,便是对田贵妃再多的宠爱,也不会任由她胡闹了,高宗也多次出手保下亲子。

只是,高宗到底对田贵妃情深意重,就算知道她的罪行,也不忍苛责。

王皇后是明启帝在民间时的旧相识,两个人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明启帝回宫之前就已经许下承诺。长大后要娶她为妻,等到明启帝成年,果然请求高宗做主,与他娶了王皇后。

只是。这夫妻二人虽然是帝王子媳,可因为有田贵妃的存在,到底过的辛苦,夫妻二人同甘共苦,一起抵御田贵妃的手段,王皇后为了明启帝,流产两次,其中有一次还是一位已经成形的男胎,夫妻二人为此曾痛断肝肠。

幸好田贵妃过世的早,她一死。高宗也因思念过度而随后去世,明启帝继承大统,这才算无后顾之忧。

明启帝是个仁厚的人,虽然说田贵妃狠毒,可是。在田贵妃死后,明启帝并没有算后帐,也没有剥夺她贵妃的名份,更没有想要置田家于死地。

他又感念周皇后的维护之恩,素来善待这位已经是太后的恩人,就是王皇后对待周太后和宋太后也是恭敬孝顺。

除此,明启帝和高宗一样重情。高宗喜爱田贵妃,明启帝却是对王皇后一心一意,他心里明白田贵妃其实极爱高宗,所以才容不得别的女人生下高宗的孩子,登基之后,就空置后宫。那么大的后宫中,只有王皇后一人,就是王皇后连生三女时,他也顶住前朝和两位太后的压力,并不纳新人入宫。

等到王皇后生下太子。明启帝一心教导太子。

明启帝勤于朝政,知人善任,一手创出中兴大雍,只是,这位帝王因年少时被害多次,到底伤了根本,后来又实在太过于勤奋,太过于劳累,挖空了身子,导致一病不起。

想想他这一生,明启帝露出一丝笑容,一双有些浑浊的眼睛充满柔情的看着王皇后:“梓童,若是有来世,你我还当为夫妻,只这次,咱们就生在寻常人家,做一对寻常夫妻。”

“好!”王皇后含泪点头:“都听你的,就算来世你要做乞丐,我也乐意跟你做个乞丐婆。”

明启帝艰难的抬手,温柔的擦干净王皇后脸上的泪水:“你看你,怎么还哭上了,你一哭,我这心里总是难受。”

“我不哭,不哭。”王皇后忍下泪意:“大郎,你一定要好好的,你要是,要是……我就跟你一处。”

“胡说。”明启帝立刻板了脸,整个人都肃然下来:“咱们的明儿还小,我要是有个好歹,他就靠你扶持了,你不能,你要是敢寻短见,我就是去了地下,也绝不原谅你。”

明启帝深知王皇后表面看着温柔,却是个烈性的人,她素来说到做到,很害怕王皇后随他而去,就拿太子绊住王皇后:“梓童,我对这大雍江山付出了多少心血,你心里一清二楚,你又怎么能忍心让我的心血白流,明儿,还需要你的看顾教导啊。”

想到那个爱玩的太子殿下,明启帝又是不放心,又是气苦。

王皇后也知道儿子的德性,只好点头:“大郎放心,我们以后好好教导明儿,明儿聪慧,绝不会辜负你的一片苦心。”

“明儿,明儿呢?”说到太子,明启帝转头四顾,寻找太子的身影。

“明儿并不知你……”王皇后扭头,擦干净眼泪:“他去长宁府上了,我已经派人去叫他了。”

“把长宁、怀宁和永宁也叫来吧。”明启帝叹了口气:“我想她们了。”

正说话间,就见太子秦博明在前,三位公主随后而至。

他们一进宁安宫,就感受到那股压抑的气氛,秦博明几步上前,看着躺倒在病床上的父皇,顿时大痛,立时跪倒在地上:“父皇,儿臣来尽,父皇,你怎么样了?哪里不舒服?”

因着明启帝只这一个儿子,素来疼到骨子里,所以,太子和明启帝感情深厚,父子之情没有半点虚假,看到明启帝病弱的样子,他真的心疼:“前儿儿臣来请安父皇还好好的,怎么就……”

三位公主也都已经跪下请安,口称父皇,一个个面带哀容,却还要强颜欢笑。

明启帝看着自己的一子三女,颇为欣慰的点头,这帝王之家为着皇位倾轧不断,而他的儿女却是姐弟情深,没有一丝的隔膜,这都得益于这四个孩子为同一母所生,且他也向来不偏不倚。

明启帝虽觉得他儿子少了,孙子还没看到影子颇为遗憾,可是,却也喜爱这份难得的父子父女亲情,更爱子女绕膝之乐。

他笑着叫孩子们起身,一一看过,又拉过太子的手嘱咐:“父皇没事,就是太累了,父皇好好的休息就是了,明儿啊,你身为太子,以后是要继承大统的,现在父皇这身子也处理不了朝政,以后,你可要为父皇分忧啊。”

“是!”太子双手握住明启帝的手,郑重承诺:“父皇放心,儿子一定好好的处理朝政。”

“这便好,这便好。”明启帝很是欣慰,叫来太监总管黄平:“黄伴当,你去把今日的奏章拿过来,就叫太子在这里处理好了再回。”

黄平心下悲痛,可还是笑着答应,回头捧来许多奏章,看的太子头都疼了,可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不忍父皇失望,就硬着头皮开始处理。

明启帝又和三位公主说了一会和话,就叫王皇后带着公主们下去,叫过朝中重臣,一一叮嘱。

太子一边处理朝政,一边听着明启帝仿若托孤般的话语,心里明白这次明启帝病重,怕是不成了,一时悲痛,一时伤心,一时又痛恨自己并不关心父亲,不知道父皇身子虚弱到这种地步,这些时日没有长伴左右。

把该说的话都说完了,后事也都交代了,明启帝才算是松了口气,他早累的不行了,这一放松,便昏睡过去。

其间,朝政都交于太子处理,太子并不像明启帝那般事必躬亲,他很聪明,把各类朝政都交付于有能力的大臣手中,每几日听一次报告,再做出判断,很是省时省力。

这段时间,明启帝时睡时醒,醒来知道太子的作为,也感叹一番,只说太子做的很好。

他已经深受勤政之苦,知道万事太过于勤谨对身体的伤害,不想太子英年早逝,就觉得太子的办法很不错,只要把事情托付于对的人,不只效率高,自己也轻省。

太子除了处理朝政,就是在明启帝床前尽孝,送饭喂药都亲自动手,做的尽心尽力,比伺侯明启帝多年的太监宫娥都要仔细,一时,太子仁孝之名大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