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烽 >

第142章

天烽-第142章

小说: 天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的机会,几天对战早已将血腥激发出来,一个个红着眼奋力攻城,扛着巨盾冲到城墙下,仅在北门就架起近二百架云梯。乌桓兵如疯狗一般,除少数警戒的骑兵外,其余所有的人都下马改用并不擅长的步战。

看到他们这个样子,李政对黄忠道:“黄校尉,看来乌桓是铁了心要攻下令支啊!”

黄忠冷笑一声:“就凭他们?也配!只要坚持到明天,援军一定能够到达!”

李政看着潮水般涌来的乌桓兵对黄忠说道:“今天是最关键的一战!能与黄校尉并肩作战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黄忠哈哈一笑说道:“好!能和李校尉并肩作战也不虚此生啊!唉?李校尉,你姓李,是不是……”

李政摇摇头说道:“黄校尉误会了,实不相瞒,在下乃是赵国李牧李将军的后人!世代都与这北方蛮族作战!家父也曾在边军效力,几年前外出执行任务,便再也没有回来!”

黄忠说道:“好!李牧乃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今日让你我好好杀杀这帮常年袭扰我大汉百姓的异族畜类!还记得那两个敌将吗?”

李政笑道:“当然,前几天打得不过瘾,那个乌亚律其真够有种,砍了他几刀居然还不死心,天天第一个登城!”

黄忠抚mo着黑刃刀说道:“另一个叫赫塔古的可差远了,连着两次被我劈了后,再也不敢露面了!”

此时,乌桓兵近,乌亚律其又是冲在最前。李政大喝道:“好!全体听令:弓弩准备!与敌人血战到底!”

四城守军同声高喊:“血战到底!”听到这样的呐喊,城内百姓以及在百姓家里休养的伤兵纷纷起身,拿起了能够拿到的全部武器赶到城下,县令潘严被全城百姓感动,抽出腰间长剑大声说道:“我是全县百姓的父母官!今日与乌桓生死一战,怎可做偷生之举!”

一阵急促的鼓声过后,乌桓终于开始进攻。六万兵马同时向令之城杀去,李政判断着距离,看到敌人进入到射程后大喝道:“放箭!”随后抽出战刀准备厮杀!

乌桓举着大盾躲过弩箭后,其下的弓兵开始反击城上守军!剩余步卒则像涨潮时的海水一样迅速漫上城头。无惧于守军的滚木擂石,几天血战凝结的仇恨已无法用言语说情。身着黑色铠甲的士兵与冲上来的乌桓兵混战在一起!嘶喊着互相砍杀,愤怒着互相扭打!这一刻每个人都红着双眼,每个人都热血沸腾,每一个人都是英雄!鲜血、烈焰、飞矢、刀剑和残阳!城内百姓也加入了战斗,即便如此也仍然无法再次将乌桓压下城墙。

黄忠舞起黑刃刀如黑色旋风左劈右砍,每每冲进乌桓兵聚集的地方,一通砍杀将乌桓兵杀得尸横遍野血肉分离。李政大刀如风,一招一式都是大将风范,黄忠心中也不得不佩服,而他的对面正是几天来死缠烂打的乌亚律其。

乌亚律其已经抛开一切,老婆子女一切的一切,因为攻不下令支这一切都将化为泡影。而要攻下令支,首先要将眼前的汉将斩杀。可几天对战,他已经知道这时意见极其艰巨的任务。汉将武艺精湛不在自己之下,身上十几处伤口大半是汉将留下的。当然自己也在汉将身上砍了几刀。但是,今天是最后一天,再也没有明天给自己浪费了,想及此处,乌亚律其紧咬牙关不顾身体疼痛,与汉将再次展开最后的大战。

时间流逝,日头偏西,令支的呐喊拼杀声仍在继续,守军的顽强与敌军的凶悍交织在一起。赫连恒在城下指挥着战斗,一向蔑视的表情逐渐变为敬佩,他似乎明白了一间许多人尚未明白的事情。

乌延与苏仆延阴沉着脸,看着乌桓兵不断涌上城头却始终无法立足的窘境,能用的兵都用上了,剩下的只能是祈祷老天保佑。

城墙上黄忠身边的军旗始终不倒,一次次杀退敌兵的进攻。它不仅是守军的象征,也是令支百姓的象征,只要有军旗在,所有士兵,只要还能拿起武器,就绝对不会放手!城内百姓虽然没有铠甲,却仍然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而奋力搏杀!

看着太阳逐渐西落,乌亚律其的心也随着沉沦,面前的汉将仍然拼死作战,看不出任何畏惧与胆怯,相反,乌桓兵已开始松动,开始不由自主地后退,“天哪!难道乌桓就这样完了吗?”

当天空最后一缕阳光被群山遮挡的时候,城南的乌桓大营冒出滚滚浓烟,随后风生火起,再之后巨大的混乱涟漪般扩散。

乌桓人发现的时候,只看到无数黑色骑兵海啸般冲杀过来,带着愤怒的呐喊,射出仇恨的弩箭,挥舞复仇的马刀……之后,城东的乌桓大营也被黑色淹没!

黄忠和李政发现乌桓开始缓慢后撤,同时南面、东面相继出现大量黑烟。黄忠立刻高声喊道:“援兵来了!高太守的援兵来了!”听到这样的话,令支城沸腾了!城内的军兵和百姓士气陡涨!用尽最后的气力将乌桓赶下城墙!

乌亚律其凝望乌桓大营淹没在黑色怒涛之中,自己的心终于死了……掩护最后一名乌桓兵下城后,面朝北方自刎身亡!

李政没有阻拦,仅是敬以军礼。乌桓兵退,黄忠和李政背靠背坐在一起,嘶哑的说道:“我们胜了!”

乌延看到黑色骑兵的到来便已知道此仗败了!苏仆延呆滞的看着战场上疯狂败退的乌桓兵,看着自己族人惨死的黑甲骑兵的刀下,“怎么了?天要变了?”

赫塔古毫不理会苏仆延的部属,只是收拢自己的嫡系兵马退向草原,至于苏仆延……只能自求多福吧,前提是他还有足够的实力!

城下,骑兵像黑夜一样蔓延,挥着马刀,射着弓箭!由城上退下的乌桓兵还来不及上马便被黑色潮流席卷……这一战,犯境的乌桓乌延、苏仆延两部损失近五万兵马,乌延折损三万,苏仆延折损两万。至此,苏仆延的嫡系族兵损失殆尽,汗王的位置岌岌可危。

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战,高勇终于转危为安,同时也确立了他在辽东的强势地位!

中平二年四月,令支城外的烈士陵园修建完毕,高大的‘令支保卫战烈士纪念碑’也修筑完成。四月五日,高勇为在令支战斗中阵亡的五千余将士、六千余百姓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五千士兵整齐地站列在道路两侧,百姓倾城而出,他们都是前来为这些壮士、亲人送行。

不久一万一千余棺椁依次抬出,每个棺椁上都覆盖着一面黑鹰军旗,一共四人将他们扛在肩上缓慢走进陵园!经过百姓中间时,这些经历了大战的百姓痛哭流涕,为这些年轻的为了保护他们而牺牲的生命哭泣。经过士兵方阵时,高勇敬出标准的军礼,同时高喊:“全军将士听令:送英雄入陵!敬礼!”五千士兵同时向这些英勇的烈士敬礼……高勇继续说道:“他们是令支的骄傲!他们是三郡的骄傲!他们是大汉的骄傲!他们实现了维护和平的理想!他们兑现了保家卫国的诺言!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捐躯的烈士永垂不朽!”

五千士兵同声喊道:“为国捐躯的烈士永垂不朽!”

所有百姓同声喊道:“为国捐躯的烈士永垂不朽!”

一切安顿完毕,高勇向朝廷上表,陈述公孙度勾结三韩、高句丽和乌桓妄图自立为王,更擅自出兵进攻玄菟郡,被高勇挫败,其后逃回襄平,因内乱被部将斩杀。随同奏表,还有送给张让、赵忠的大礼,还“烦请”张让将刚刚生产出来的新奇奢侈品献给皇帝。

果然不出所料,洛阳朝廷收到高勇的奏表后,汉帝刘宏龙颜大怒,朝臣们各个群情激愤,以司徒王允为首进言道:“皇上,高勇此次未经朝廷许可,擅自出兵击败公孙度,接管辽东、乐浪两郡,还强迫属国上表谢罪,此乃是藐视朝廷之举,有自立之嫌!应治重罪。”

不过,曾与高勇有过一面之缘的卢值却很宽容,“启奏皇上!臣曾与高勇见过一面,他并非奸恶之人,黄巾动乱时曾经奋起杀敌,剿灭黄巾无数。此次乃公孙度突施偷袭,如等得到朝廷允许再出兵抵挡,只怕辽西郡都要丢了!如今,因为高勇获胜而令高句丽、三韩这些属国再次对大汉臣服,又令袭扰大汉多年的乌桓望风而逃,此皆不世大功!如果贸然治罪恐怕会让臣子寒心!再说辽东、乐浪二郡历来饱受袭扰,又经公孙度叛乱,如果没有一位强力人物前去压制,恐怕会使高句丽、三韩得寸进尺,最后再次掠杀大汉官吏!”

王允还要进言,皇甫嵩急忙制止道:“启奏皇上,臣听两方都有道理,不如朝廷责令高勇退回三郡,另外派遣官员前去赴任。”

刘宏想了想也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能敷衍道:“此事容朕考虑考虑!退朝!”

回到后宫,中常侍张让一路小跑过来,扑通跪在刘宏身前哭天喊地的说道:“皇上,刚才臣闻听司徒王允不但要求高勇退回三郡,还要重重治罪,臣虽然不是朝官却也以为万万不可!”

刘宏奇道:“为何不可,高勇不过一个小小的郡守,朕要治他的罪他还敢反抗!”

张让的脑袋可不是盖的,立刻说道:“皇上,臣听说高勇打败公孙度后,使得高句丽、三韩对大汉天朝无比敬畏,吓得乌桓狼狈逃回草原,此乃大汉之福,皇上用人有方!高勇是皇上钦点,如果因为立功而被治罪,那天下人该如何看待皇上?让皇上治罪高勇的人不知怀的什么居心!这是要陷皇上于不仁不义!变相指责皇上用人不当!这是在拐着弯侮辱皇上啊!”

刘宏一听,恍然大悟,跟着勃然大怒,原来那王允还有这般居心,冷哼道:“司徒王允居然……幸好刚才朕没有答应,否则就要铸成大错了!哼,王允一个老匹夫,等朕逮到机会……”

不久,汉帝不顾大部分官员的反对,不但不追究责任,反而嘉奖高勇让他暂管辽东、乐浪二郡直至新官上任,同时负责周围夷族事物。王允被骂居心不良,弄得好几天上朝皇帝都不理他。

至此,历时一个月的辽东战役结束,激战数场最后以公孙度惨败而告终。进攻令支的乌桓兵战败,狼狈逃回草原,乌延、苏仆延也因为这一战伤了元气,成为乌桓四部中最弱的两个部族。高勇名正言顺的控制了幽州东部五郡,人口一百余万,士兵两万人,收编公孙度余部四万人。

————————————

这章写得不够好,以后有时间再慢慢修改。

第三卷 初露锋芒 第九章 以战养战(上)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四月十日,击败侵犯玄菟郡的公孙度联军及侵犯辽西郡的乌桓后,高勇率得胜之师凯旋。一路走来,沿途百姓无不倾城而出,热烈欢腾的场面比新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使高勇下令各县乡低调从事,却仍无法阻挡百姓真心相迎的热情。故此,原定两天的行程拖延至五天。

本来急于赶回奉天是为防备夫余抽风般不可预测的举动。谁知,部队行进至肥如时,督军府送来了一份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报:夫余国没有将部署在高显以北的五万兵马撤回,反而趁高句丽于玄菟兵败调兵进攻乐浪时偷袭其西北部的浦沅、海通一带,连克十余城,掳掠人口两万余。高句丽王伯固震怒,立刻调王子伊夷模领兵北上,几场血战下来抢回六城,并与夫余对峙于海通一线。这也是为什么高句丽如此痛快的从乐浪退兵的原因。

大仗没有小仗不断的日子最难过,眼见春播季节即将过去,双方各自摆着三四万劳动力耗在那里,谁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