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激情电子书 > 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 >

第9章

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第9章

小说: 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不难看到一颗脆弱、孤独、寒冷的心在哭泣。
  花一样的生命就这样瞬息消亡。
  “伤心事,说着更心伤。无语立斜阳。孤零零的湖心月,冷清清的一川霜。只愁丝,今又向,夜边长。总记得,花猪栏里闹;总记得,花鸡枝上叫。荷花白,谷花黄。归来放学抓猪草,几家顽伴捉迷藏。喊声声,声巧巧,是亲娘。”这首《最高楼》,题为《悲嫁女》,女儿出嫁,已给父母留下无尽的渴想,何况是生命的一去不返。留守儿童在重压之下采取的过激行为,给父母、给家庭、给社会留下言之不尽的疼痛。
  留守孩子缺少父母的温情,大多比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容易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悲伤感,好强的孩子往往还会有意掩饰内心的孤独,时间长了就形成习惯性自闭,不善于也不喜欢向人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诸多在学校和家长面前表现良好,甚至特别乐观的留守孩子,其实他们都有着双重性格。在这些个案中,如果父母平时与孩子沟通多一些,如果学校教师对孩子多一些细心的疏导,如果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健全一些,如果同学中多一些相互的理解与照应……
  在这么多个“如果”中,只要有一个“如果”成为现实,孩子们都不会死。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曾锦华曾指出,农村孩子有了烦恼,交流最多的却是小伙伴。但这种交流不但达不到舒缓压力的作用,相反,还会造成副作用。专门从事青少年心理研究的中山大学郭丽副教授也表示,倘若遇上同伴也身处同样的困境,就会扩大孩子们的消极心理。长期的压抑最后就可能全面崩溃,出现集体自杀等悲剧。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日渐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高校和城市中小学都开设了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引导和心理危机干预,但目前农村大多数中小学在这方面却几乎还处于空白。一师范大学教育科研究所所长、博导就此直言:“现在城市学校这方面的重视和投入都不足,还有谁会考虑到农村去?”
花样孩子的草样年华(6)
“中国式”农民离婚,孩子敌不过的浩劫

()免费TXT小说下载
  “爸爸出去打工两年没回来,妈妈脾气变得特大,动不动就和我吵架。有一次,就因为我多看了一会儿电视,妈妈就骂我,骂得特狠,我很难过。想找爸爸,但没有他的消息。”在调查中,一孩子对我说。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在外面现在过得怎么样了?不会又有矛盾了吧?爸爸妈妈,其实我很恨你们!我知道,每个人生下来到哪个地方,是不可选择的。但我还是恨你们把我带入这样一个家庭。妈妈爸爸,你们知道吗,每次你们回家都吵架,不是伤害的你们自己,而是伤害的你们的孩子。你们有没有替自己的孩子打算?你们有没有理解过我的感受?当然妹妹还小,不懂,但我已经十四岁。记得有一次,你们吵得很厉害,我转身跑了,躲藏在一个角落,结果你们找到了我,还向我保证,说你们再也不吵架了。那时我觉得好欣慰。可是没过几天,你们又吵了,当时我像中了一重锤。我觉得,你们大人说话不算话!从那以后,你们知道不知道,我的心情很复杂,直到现在,我仍然很绝望。尽管现在同学们看到的是一个活蹦乱跳的我,但他们其实不知道我心里面在想些什么。我的成绩垮了,因为我很多晚上都做同样的噩梦,我梦见你们都不要我了!爸爸妈妈:我就好比一棵树,如果你们只顾自己的感受而总是争吵,忘了给这棵树更多的关心,让它自生自灭,那么它会更早地枯萎。
  这是一个叫江浩的孩子在写给爸爸妈妈的信中的一段
  话。
  许多缺少关爱的孩子天天盼,月月盼,年年盼,只盼父母能够回到身边让自己享受到久违的亲情关怀,却不料盼到的竟是父母的反目成仇,相向为敌。这怎不叫孩子心灰意冷,悲观绝望。
  2007年5月,笔者在北京一打工子弟学校调查,一女孩直言不讳地告诉笔者,她是一路追着父母来北京的,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让父母离不成婚。
  “父母不和,成绩下降”、“父母离婚了都不管我们,妹妹生病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病了没有钱去医院”、“妈妈把爸爸离了,没有爸爸的疼爱,我觉得非常的伤心”、“由于父母打工不在一起,爸妈闹矛盾了,在我们一家好不容易团聚的那个除夕夜,父母竟大吵了一架”。在“父母外出打工以来,你最伤心的一件事”一栏,有28%的孩子填写的内容与父母离异或不和相关。
  “有爸爸,有妈妈,却没有人要佳佳。”
  佳佳的爸爸妈妈一个在深圳打工,一个在广州打工。在佳佳四岁的时候,夫妇因感情疏淡和互不信任,经过两年有余的离婚拉锯战,离婚了。佳佳妈从事的是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的工作,无力照管佳佳,佳佳爸爸面临解聘,生活处于困境,佳佳只得跟外婆生活在湖北老家。一天,佳佳妈接到从老家来的电话,说佳佳常常一人坐在外婆家门前的小塘边发呆,看上去有点傻。佳佳妈知道女儿是精神受到了刺激,感到十分内疚,便特意约了孩子父亲赶回老家。父母的归来使佳佳恢复了往日的灵巧、调皮,每天乖乖地写完作业后,还忙着跑前跑后地为爸爸妈妈端茶递水,围着家人笑闹个不停。过了几天,佳佳妈不得不离家回深圳了,佳佳却突然一反常态,死死地扯住妈妈的皮箱不让走,并高喊着已离家数日的“爸爸”,痛哭不止。佳佳妈不放心佳佳的状态,只得带着佳佳暂时住到了深圳,准备等到孩子情绪稳定了,再送其回家。可在深圳的日子里,尽管佳佳常常兴致勃勃地给妈妈讲学校里的故事,在校表现也非常好,但妈妈还是感觉到,没有爸爸在一起的佳佳并不快乐,甚至好多次喊叫着“爸爸、爸爸”从梦中哭醒。留佳佳在深圳住了不到一年,由于收入太低,实在应付不了深圳的高消费,佳佳妈妈尽管知道孩子的情感伤口尚未修复,甚至无法修复,还是硬着心肠将她又送回了老家。
  走访时,佳佳妈对我说,与孩子那一别,算来又是五六年了。在这五六年里,佳佳妈和佳佳爸都忙着应对长时间的加班和处理各自私人生活,组建新的家庭,除按双方当时的协议寄一点生活费、回家看过两次外,双方再也没有尽过父母的职责了。虽然每次见面、每次分别,佳佳那撕心裂肺的哭声都让妈妈心痛不已,虽然知道佳佳从上次被送回家之后,变得沉默、阴郁,脸上长期不见笑,成绩也不好,常常一个人发呆,但为了眼下的生存,为了给孩子的将来攒一笔学费,这种苦,自己和孩子都还要再受几年。
花样孩子的草样年华(7)
秃山底下的“孤儿”村
  这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像一把随风飘落在贫瘠山谷下的野草籽,艰难地生根,艰难地发芽。这里田土不宜耕作,少得可怜的一点农作物,常常还被野猪践踏得精光。唯有的,就是山,一座连一座。一户一户人家则散落在大山里,一隔数里,乃至上百里。随着打工潮的兴起,这里60%的成年妇女开始外出打工谋生,而且出去的多,回来的少。不能怪这些妇女,原先的生存环境太艰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虽然她们可能仅是这些“精彩”的旁观者,但已足以令她们下定决心“抛家舍业”。于是,有的妇女外出后,最初的一年半载还有回信,还往家寄钱,渐渐地就音讯全无了。家人想找,都不知道该往什么地方找。这构成了这个县事实离异多,履行手续少;婚生子女多,得到良好养育的子女少的特殊现象。这种家庭太多了,久住这里的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最苦的是孩子。
  在家家户户鸣鞭放炮的喜庆春节里,面对笔者,住在贫困山区的狗儿流下了泪水。
  狗儿有三姐弟,1996年3月,母亲决定跟着村里的姐妹到深圳打工,临行的头天晚上,狗儿看到妈妈和爸爸屋里的灯亮到大半夜。他万万没有料到,第二天母亲离去后竟再也没有回来。刚开始,狗儿知道爸爸还隔三差五地从镇上的小邮局取回几百元钱,那是一家人最高兴的日子了。爸爸的心情格外好,对他们姐弟也格外宽容。然而妈妈寄钱回来的频率越来越低,终于又一次寄回家三百块钱和一袋衣物后,妈妈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没了讯息。1999年春节,狗儿从邻居那里听到了一个有关妈妈的消息:妈妈竟跟一个做生意的男人跑了,再不会回来了!这个消息让狗儿一家人陷入恐慌,父亲开始千方百计地打听母亲的下落,但一个山里人,毫无见识,茫茫人海,上哪儿打听?久寻未归,忧虑过度的父亲落下了顽疾,狗儿姐弟的生活陷入绝境。当地政府了解到狗儿一家的境遇,带着狗儿在当地的电视媒体上寻母。狗儿的那一声声痛彻心肺的要娘声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当地媒体遂发起了一场“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尽管媒体投资逾万发起了寻亲义举,但狗儿妈妈始终不见下落。对于狗儿来说,妈妈的离去像一个沉重而冰冷的问号,已经永远地烙在了他泪痕斑斑的心底。
  而在这个县,到处可见到这样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妈妈的孩子:
  ——玲玲,家有三个姐弟,妈妈外出打工,一去六年,一直没有回家。听村里回来的人说,是跟外人结婚了。玲玲爸爸因为妈妈的缘故,情绪不好,从此不太管三个小孩子。懂事的她便辍了学,外出打工供两个弟弟读书,但家里仍然非常困难,结果两个弟弟也辍学了。从此,三个孩子一直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群群、可可,母亲自从出外打工后,再也没有音讯。2002年父亲去深圳打工兼寻妻,出了车祸,昏迷一个月醒来后,大脑留下后遗症。后又跟人去广州打工,在厂里做煎油的工作,四百元一月,不慎又被全身烫伤,医疗费尚无保障,根本没有钱寄回家来。
  “如果有哪个小伢崽来到我家门口,或者在我家附近不走,随便拽着一个问,就有可能一两顿没有吃饭。有一天,一个四岁小伢对我说,他已经一天没有饭吃了。好可怜哦!”在当地组织的座谈会上,一村妇女主任边说边擦眼泪。
  父母婚姻一旦出现裂痕,稍稍不慎,就会伤及孩子。有的孩子盼不回父亲母亲,在稚嫩岁月里,独自忍受着忧伤与孤独,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有的孩子看着父母整天剑拔弩张,“战事”不断,痛心烦心不已,产生厌世情绪;有的孩子干脆选择了从这个不和谐的世界离开来逃避。据《西部商报》记者常舒清报道,2006年6月29日,一名叫李杰的高一学生服毒身亡。他在给同学的“临走的告别书”上写道:“我真想远离这个充满黑暗、阴险的世界。”遗书中却没有一句话提到自己的亲生父母。据该县公安局调查分析,李杰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与李杰几乎没什么交流,再加上父母的婚姻问题,使李杰心理压力很大,大部分时间都靠沉迷网络来逃避。而李杰服毒自杀的直接诱因,可能就是复婚了的父母又在闹离婚。报道说,在学校老师眼里,李杰的性格比较开朗,同学间的关系处理得很好。而对自己的父母,李杰却冷若冰霜。别人问他父母的近况,他就一句:“还没死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