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 >

第169章

剑桥中国史-第169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祈求免罪的人的祖先。还有一种所谓“合气”,即以一整套性交技术来实行
性滥交,据说可用这办法求得长生。②这种性交行为不仅行之于私生活中,也
行之于宗教仪式的公共场合中;放荡行为是在宗教仪式的掩饰下进行的。正
是这种“合气”,使得“男女杂沓,如野兽然”,③公元 4—5 世纪孙恩的徒
众还一直行之不衰。
孙恩是一位著名的叛乱者,他在公元约 400 年把浙江地区置于火与剑的
动乱中,因而危及东晋王朝。他来自山东琅琊,当时这里也是五斗米道的一
个中心,据说他即是其中的一个成员。④有许多大家族是从琅琊迁到浙江来
的,他们祖传的宗教便是天师教。①琅琊的这个教派也影响了另一个著名叛乱
——在 4 世纪之初结束了西晋王朝的“八王之乱”——中的最重要人物。②
可是,道教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所引起的叛乱或许不如佛教仅在北魏时期(公
元 386—534 年)所引起的叛乱那么多。
在北魏王朝时期,太武帝(公元 424—452 年在位)的顾问寇谦之(公元
365—448 年)天师起来反对民间道教的放浪无节制。由于有《魏书》中的《释
老志》的宝贵材料,关于寇谦之其人其事我们是知道得不少的。③寇谦之生于


① 见马伯乐:《道家和中国宗教》,第 378 页以下。
② 关于这些性交技术,见马伯乐:《道家和中国的宗教》,第 517—541 页。
③ 马伯乐:《道家和中国的宗教》,第 534 页。
① 吉冈义丰:《道教的长生之愿》,第 77—78 页。
② 吉冈义丰:《道教的长生之愿》,第 76—77 页。
③ 《释老志》,《魏书》卷一一四,第 3025—3055 页。这是正史中少见的宗教史篇章。《魏书》由魏收编
修,公元 554 年修完,其时北魏王朝已覆灭 20 年。它论及道教的部分已由詹姆斯?R。韦尔译出:《魏收和
〈魏书〉论道教》,载《美国东方学会会刊》,53∶3(1933),第 215—250 页。关于分析和注释,见吉
冈义丰:《道教的长生之愿》,第 78—89 页。关于福井康顺的日译文评点版,见横超慧日:《北魏佛教研
 



不久之后即变为北魏京师的洛阳附近,少年时期先学道于西岳,后来又学道
于中岳,④遇到一位真人告知他将为王者师。公元 415 年,他在中岳顶上遇见
了老子成神后的影像(太上老君),影像授与他“天师”称号,责成他用新
的道教符箓来改造“天师道”。影像说,“道”已经堕落腐化;三张(天师)
及其后人对于信徒所要求的贡献,以及例如杂滥性交等其他弊端都应终止;
应该大力注意正确地使用静坐和每日的饮食,注意吐纳和体操锻炼以求得长
生。佛教的进德日新的修养的影响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
公元 423 年,寇谦之又在嵩山遇见了一个异象,这一次是一个叫李谱文
的人的异象,他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他指派寇谦之为他的继承人。
他要他敬拜诸天神圣,同时提到佛陀是天神之一,他的弟子们也是“天上的
人”。他又告诫寇谦之要支持统治北方的“太平真君”。这个人就是北魏王
朝的皇帝,他在 440 年真的改年号为“太平”,这不禁使人想起了黄巾军的
乌托邦思想。
寇谦之遇见了这些异象之后,就把他所接受的图箓上奏给了皇帝。公元
442 年,他在官方于洛阳为道教祭祀所准备的道场(天坛)上把法物献给了
皇帝,使他依法成为信徒。对君主施行这种正式的法事,使道教变成了国教。
公元 446 年,主要出于政治原因,佛教在北魏帝国遭禁止。①如上所述,尽力
搞排佛活动的人是一位有极端思想的汉人大臣,寇谦之也有此思想,但却有
很大的保留。天师并不反对佛教,因为他认为他大大得力于佛教之助。
决不是所有道士都持这种态度,因为六朝时期的道教和佛教一直在吵
闹。当文人们在哲学方面把儒、释、道三教的因素象上面所讲的那样混合起
来的时候,释、道两教的拥护者之间就可能开始产生了误会。释、道两教教
会之间关系的破裂在唐代完成,那时佛教有一切理由嫉恨道教;因为道教那
时很受宠,它是与老子同姓李的皇室的宗教。在从前,即公元 4 世纪中叶,
一个叫单道开的人②从敦煌经过中国去广州,作为治病术士,和《高僧传》中
的人物佛图澄一起中途在邺停留了下来;可是我们得知,关于他的每一件事
都染上了道教色彩,因此其他材料把他列入道教天师中,这是不足为奇的。
但是在一个世纪以后,公元 467 年释、道分裂已是如此彻底,道教作者如顾
欢等人就把佛陀当作蛮夷之人,而郑重地宣称,道家和佛子不可能同戴一天。

大约与此同时,另一位道士,即关于佛教的“三破论”的作者,①用儒家
的排外偏见来反对佛教,并且使之达到了种族主义的高度;他说,如果老子
反复以独身禁欲教育印度人,那是为了用种族灭绝的办法去灭绝这个野蛮种
族。②为了把佛教弄得声名扫地,道士们企图证明,佛教不过是道教的替补宗
教而已。老子曾教西夷以道教,根据传说,他在中国的生涯结束后是走向西


究》,第 453—491 页。关于《释老志》中的佛教部分,见塚本善隆:《魏书释老志研究》和《魏收的〈释
老志〉》。
④ 此即距长安不远的西岳华山;洛阳附近的中岳嵩山。
① 见前文。
② 见 M ?索伊米:《单道开传》,载《高等实验学院论文集》,1(1957),第 415—422 页。
① 此论被认为是张融(公元 479—502 年)所作。
②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二卷,第 2102(8)号,第 50c;又见陈观胜:《南朝时期的反佛教宣传》,
第 173 页。
 



方去了的。这就是著名的老子化胡论,它最初是在汉末襄楷的奏疏(公元 166
年)中提出来的。③这个理论可能最初不是意欲伤害佛教,勿宁是用合释-道
为一体的方法在糅合释-道的过程中使佛教取得中国人心目中的合法地位。
襄楷在他的奏疏中合并了两教的教义,一视同仁地称述释、道两教。这
种作法在宗教史上几乎是必需的。当一种宗教想证明它反对另一宗教的正确
性时,它就诡称在另一宗教里面找到了它自己的教义。在欧洲的古代世界末
期,当基督教跟异教哲学争辩时,基督教徒便宣称:柏拉图和斯多噶派都是
摩西的弟子,而他们的思想都来自圣经;这就是查斯丁(公元 2 世纪)的理
论,亚历山大的克雷芒更进一步地用了“盗窃”二字,即认为希腊人剽窃了
《圣经》。相反地,当近代的耶稣会教士向欧洲人介绍中国文化时,在法国
有一种所谓形象论者(Figurists)(即相信耶稣在圣体内仅是形象性存在的
人),他们在礼仪之争中主张,许多圣经传统的基本思想都可以在中国的史
料中找到出处。对形象论抱反感态度的伟大的宋君荣(Gaubil)①在 1733 年
的一封信中提到形象论者时曾说:“三位一体和圣餐的神秘奥义无疑地是存
在于中国书中……”宋君荣接着说,形象论者


把中国古代的帝王变成了《旧约》中的圣徒,或变成了圣三位一体中的成员……他们把中
国这个国家变成了人间的乐园,变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或印度,等等。

再不然,事情又是这样的:当西方科学被介绍给中国人以后,中国人又很自
傲,说所有西方的重要发现都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欧洲并未发现新东西。
这就是老子化胡论最初被提出来时的精神。但是后来在大约公元 300
年,当外夷人开始渗入中国北部而尚未推翻晋王朝的合法统治者时,我们看
到道教人士也和儒家一样开始表现出排外情绪,因而上述理论变成了他们手
中反对这种印度宗教的武器。在西晋末年的晋惠帝(公元 290—306 年在位)
时期,一位道教祭酒王浮曾几次同一位佛教和尚帛远讨论问题;帛远受过儒
家教育,而喜与文人“清谈”。②为了为他在讨论中的失败而进行报复,王浮
写了《老子化胡经》,严厉地攻击了佛教。
这本书是释、道二教数世纪中争论的原因。它经过许多次的修订、窜改
和无限制地添枝加叶,最后,它在 13 世纪时被蒙古大汗指责而付之一炬,至
今仅存原书中的几句引语和后来版本的几个片断。佛教对于此书的一本驳斥
之作发表于 4 世纪,名《正诬论》。这里没有把老子写成佛陀本人(象襄楷
那样),而是写成佛陀的弟子;佛陀被说成曾在印度教导老子。这位“弟子”
有时即被认为是摩诃迦叶(Maha-kā■yapa)。佛教辩护士有时甚至认为佛教
从远古时期起即已为中国所知,甚至这是在孔子以前;他们有时认为孔子是
佛陀的弟子,或者认为是佛陀的具体形象的化身。
当寇谦之在北方活跃的时候,中国南方又出现了道教的三位伟大的改革
者。第一位是葛洪(约公元 283—343 年),而以其抱朴子(此词出自老子)


③ 关于老子化胡的理论,见泽克:《佛教征服中国史》,第 288—302 页;福井康顺:《道教基础研究》,
第 256—324 页。关于襄楷,见《后汉书》卷三十下,第 1075 页以下;德克雷斯皮尼:《东汉抗议的预兆》;
以及上面的《佛教的传入》。
① 宋君荣:《北京来信,1722—1759 年》(日内瓦,1970),第 364 页。
② 见前面《佛教和道教的诺斯》。
 



之号更为著名。这是他完成于公元 317 年的一部著作的名称,是这一时期的
道教信仰和组织成教义体系的科学的百科全书。①葛洪是建康地区的人,几经
游历之后死于后来的广州附近。他精于炼丹术,主要是一种提炼黄金和丹砂
的技术,人们企图从这种方法中得到长生不老的药物。除了外丹之外,还有
所谓“内丹”,它就是用生理方法(每日的饮食、吐纳等办法)以及精神方
法(冥思、观照等)在人体内建造长生不老的躯体。葛洪似乎还不知道佛教。
他反对“齐生死”的庄子,也反对流行的“清谈”的空疏。
在下一个世纪中,陆修静(公元 406—477 年)改编道教经典;此人是今
浙江人,卜居建康和不久以前因佛教慧远大法师而出了名的庐山。②陆修静汇
集了深受佛教影响的道教仪式,同时他还把他在遍历中国南部时所得到的众
多道教典籍进行了分类。公元 471 年他创制了一个目录,分为三“洞”,正
象佛教著作分为三“藏”(piatka)和佛教教义分为三“乘”(yāna)那样。
这是道藏的第一次汇集;现时只有明版道藏仍存留于世。
大约与陆修静同时,佛门僧祐(公元 435—518 年)也编辑了《出三藏记
集》,这是道安目录的继续。③这是一部校勘性书目名著;中国人凭借其天生
的语言学禀赋对这门学问是一贯精通的。历史编纂学也是中国人所擅长的,
这时也由于慧皎(公元 497—554 年)编写的《高僧传》等著作而正在使人感
到它的影响;这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