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 >

第155章

剑桥中国史-第155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心的是无官职的个人,这种人受到世事的损害,既不能在世俗社会中完成
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也不能从它得到任何酬劳,他于是发现,清廉而自主的
道德生活是他的唯一慰藉。王符谈到的杰出人物则认为荣誉、高位和财富是
他应得的,而不取决于世俗君主的意愿,他自信地要求一个不但独立于君主
的政治权力,而且甚至是在政治权力之上的活动范围:②


守志笃固……是故虽有四海之主弗能与之方名,列国之君不能与之钧重;守志于□庐之内,
而义溢于九州之外……

王符论证说,一个行使最高权力但在培养诚意和支持日益有力而自负的
精英方面仍然虚心、克己的开明君主,能够保持社会团结,这是和儒家强调
折衷相一致的。这是一个崇高的道德上的理想,但在东汉时期实现这种理想
的可能性很小。东汉的政治史清楚地证明,调和专制君主和精英社会之间裂
隙的多次努力都无济于事。


② 见本章 843 页注②。
① 见陈启云:《荀悦:一个中世纪早期的儒家的一生和反省》,第 13—18、24 页以下;帕特里夏?埃伯里:
《从〈四民月令〉看东汉的庄园和家族管理》,载《东方经济社会史刊》,17(1974),第 173—205 页;
帕特里夏?埃伯里:《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族:博陵崔氏家族个例研究》(剑桥,1978);前第 11 章《地
方精英》。
② 《潜夫论》卷一,《遏利》,第 2 7 — 8页。
 





抗议和排斥

如上所述,东汉早期的君主对有权势的大族和地主的态度,与对心怀不
平的学者-官员的态度一样,是非常和解的。但是,他们也采取特殊措施,把
重要的权力保持在他们的手里。光武帝(25—57 年在位)、明帝(57—75
年在位)和章帝(75—88 年在位)通过保留公元前 8 年采用的高级官职制度
实现了这一点。代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是组成国家最高当局的三公。
三公的职责是“坐而论道”,而原来的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行政职责则
由随君主之意而供职的次要的尚书接管。而且,包括所有担任官职的全部“外
廷大臣”,都不得在内廷工作。这种工作现在由宦官去做,宦官是君主和他
的嫔妃们的私人奴仆。①
这些措施使君主不受精英阶层的压力,但同时也使他和外界的联系减少
了。后汉后来的皇帝被孤立于宫中,为宦官们所包围,在他们努力提高衰落
的王朝的权力时,终于越来越依靠宦官的帮助和支持。皇帝和宦官就这样在
公元 91、121、125、159 和 168 年靠政变一再取得了对朝廷的控制。在跟着
发生的政治斗争中,觉得自己在朝廷的合法地位受到宦官威胁的官员们,在
反对恣意妄为的君主和他的非正规的宦官机构的“清议”中,与心怀不平的
儒家学者和有道家倾向的地方精英结为联盟。朝廷因此谴责他们结党,并于
公元 166、169、172 和 176 年发动了一系列的“党锢”运动。于是分裂发展
成为公开的对抗。②
学者们发出的持不同意见的呼声,使抗议运动的党人得到了知识界的尊
重。抗议的党人认为,他们的活动是在腐败王朝政治权力之外建立起精神和
道德秩序的一场神圣的斗争。他们把他们的首领叫做“三君”(即“一世之
所宗”)、“八俊”(即“人之英”)、“八顾”(即“能以德行引人”)、
“八及”(“能导人追宗”),以及“八厨(“能以财救人”)。①
这种排斥持续了 20 多年,影响了后汉政治和知识生活的许多方面。被政
府的迫害激化了的抗议运动在性质上变得更加猛烈,在反政府的立场上变得
更加激进。在运动正盛时,甚至某些儒家经典——组成帝国正统的典范文献
——也被重新解释为反对腐败王朝的神圣的道德改革运动辩护,这种重新解
释的方式在荀爽的《易经》注中可以看到。

荀爽:《易经》作为抗议的手段

荀爽(128—190 年)出身于颍川郡一个有影响的家庭,在抗议运动中,
颍川郡是政治骚动的一个策源地。②荀爽自己的家庭深深地卷入了运动,他本
人也在政府的排斥下度过了 15 年(约从 169 年至 184 年)。他最初逃到一个
未予说明的沿海地区,后来又躲藏到汉水之滨;他在汉水之滨把时间用于学


① 见毕汉斯:《汉代的官僚制度》(剑桥,1980),第 11 页以下;前第 8 章《三公》和《九卿》。
① 《后汉书》卷六七,第 2187 页。
② 关于荀爽,见《后汉书》卷六二,第 2050 页以下;卷七九上,第 2554 页;陈启云:《一个儒家巨子关
于政治暴力的思想:荀爽对〈易经〉的解释》,载《通报》,54(1968),第 73—115 页;陈启云:《一
个中世纪早期的儒家的一生和反省》,第 28 页以下各处。
 



习和写作,终于成为一个卓越的儒家大师。他的著作中有一整套《五经》的
“传”(注疏)、《辩谶》、汉代事件的评论集《汉语》和论文集《新书》。
除了他的《易传》之外,所有这些著作都失传了。他的《易传》的一些部分
在后世《易经》的注释中保存了下来。
成书年代不明、多用符号象征而含义深奥的《易经》,在儒家的注释学
问方面可能是所有经典当中争论最多的。在汉代,对这部书的论述差异很大,
涉及从玄妙的预兆,到命理学和宇宙论的玄想,到政治和道德的哲理化;注
疏家在他们的解说中普遍讲述了所有这些可能性。荀爽注释的特色在于它独
特地强调,《易经》的符号象征是国内正义的和不正义的势力之间的冲突的
一种表述,这种冲突是正义的势力必然胜利的前兆。在显示不同国内紧张关
系的六线形(卦)的直线的结构中,他以不断开的“阳”线“——”等同于
正义的势力,以断开的“阴”线“——”等同于非正义的势力。以第 15 卦“谦”
为例:
——第 6 线(上爻)
——第 5 线(五爻)
——第 4 线(四爻)
——第 3 线(三爻)
——第 2 线(二爻)
——第 1 线(初爻)
卦中的 6(爻),从最下到最上,表示国家等级制度中的固定位置:初爻是
掾吏的位置;二爻,大夫;三爻,三公;四爻,诸侯;五爻,天子;上爻,
宗庙。上爻表示当代君主的神灵或祖先,包括他的已经去世的双亲,但如荀
爽所解释,也包含君主活着的母后和她的亲属以及太监奴仆的权势。
荀爽在不违背国家等级制度观念或不过分窜改经文的情况下,对于与爻
位较低的阳爻(象征受到政体损害的正直的人)有关的那些经文,谨慎地选
用对之有利的注解以表达他的看法有所不同的启示;对于与爻位较高的阴爻
(象征不义之人对国家的控制)有关的那些经文,他斟酌地使用对之不利的
注解。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描绘出了一种急剧转变的形势,新兴的正义的力量
必然战胜非正义的衰落的旧势力。于是荀爽关于第 15 卦第 3 爻位的阳爻的有
利注释是:①


阳当居五……群阴顺阳,故万民服也。

而他关于第五爻位(皇帝的爻位)的阴爻的不利注释是:


邻谓四与上也。自四以上乘阳,乘阳失实,故皆不富……阳利侵伐来上,无敢不利之者。

第 24 卦,“复”:
——上爻
——五爻
——四爻
——三爻


① 《周易荀氏注》卷一,第 18 叶。
 



——二爻
——初爻

荀爽在他关于此卦的注释②中,把最低爻位的阳爻看作脱颖而出的正义的力
量,他的注释是:


利往居五,刚道浸长也……阳起初九,为天地心……

反过来,他把此卦最高的第 6 爻位的阴爻看作部署军事力量以反对起义的邪
恶的势力——皇太后和她的太监们。注释是:


上行师而距于初阳,阳息上升,必清群阴,故终有大败。

第 30 卦,“离”:
—上爻
--五爻
—四爻
—三爻
--二爻
—初爻
荀爽对此卦的注释是无所隐讳的,注释是:①


初为日出,二为日中,三为日吴,以喻君道衰也。

此外,与荀爽密切关联的 9 位无名大师关于同卦的一组解释中,启示甚至更
加不详:②


日吴之离,
何可久也?

荀爽利用火熄灭的比喻预示将出现推翻邪恶君主的剧烈变革。他的注释是:③


阳升居五……阴退居四,灰炭降坠……阴以不正居尊乘阳,历尽数终,天命所诛,位丧民
叛……故焚如也……故死如也,火息灰捐,故弃如也。

在全部中国历史中,《周易》曾被许多思想家以多种方式解释,但荀爽
巧妙地用此对皇帝发动猛烈攻击的方式却是没有前例和独一无二的。荀爽的
《易传》广为流传,为他的侄子荀悦所证实,荀悦说,在第 2 世纪最后的 25



② 《周易荀氏注》卷一,第 23 叶。
① 《周易荀氏注》卷一,第 25 叶。
② 见《九家易解》,第 13 叶。
③ 《周易荀氏注》卷一,第 25 叶。
 



年中,“兖豫之言《易》者咸传荀氏学”。①荀爽学说对民众的影响,特别是
它对于在 184 年的黄巾起义中达到高潮的宗教运动的影响,有待探索。

太平道与黄巾

大约在 170 年,大致与荀爽开始写作《易传》的同时,张角、张宝和张
梁三兄弟发动了名为太平道的宗教运动。这个运动从种种来源——诸如讲哲
理和虔诚的道教、阴阳五行宇宙论——得到启发。它从阴阳五行学说推导出
五行之一的土的黄色会赐福于黄巾起义者。这种运动也吸收了儒家天命可能
改变的思想和太平的理想,从太平的理想得出太平道的名称。这些来源,如
前文谈到的,也影响了汉代对《易经》的解释。
在 10 年多一点的时间里,运动吸引了几十万追随者,其中不但有贫苦农
民,也有一些富人;运动也得到许多地方官吏和州郡精英成员的默许甚至赞
扬。运动在 184 年,在曾是清议时期政治骚动的温床的中国中部和东部地区,
爆发成为武装起义。在荀爽度过 10 多年隐遁生活的中国西部的汉水上游流
域,也很快成了张鲁和他的教派五斗米道所建立的自主的道教国家的设防地
区。这样一些事情同时发生,至少表明对统治王朝不满的普遍情绪已在中国
的许多地区,从少数敏锐的思想家蔓延到精英一类人物和地方居民,也表明
抗议、反对、敌对和反叛的态度趋于互相混合。②
在黄巾起义的威胁下,朝廷解除了党锢禁令。因起义者造成的破坏而感
到惊慌的清议运动的首领们,恢复了对摇摇欲坠的王朝的支持。主要的起义
在几个月之内被镇压下去,但较小的起义继续蔓延。朝廷丧失了它对军队的
控制,也丧失了它对边防将领、地区长官和地方权贵掌握的州郡的控制,他
们当中的许多人曾是清议运动的坚决支持者。朝廷上宦官集团和清议党人之
间的权力斗争还继续了几年,直到灵帝去世的 189 年为止。在随后的政变中,
好战的党人派军队攻打并焚烧了皇宫,屠杀了宦官,并迫使皇位继承人逃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