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王石:道路与梦想 >

第45章

王石:道路与梦想-第45章

小说: 王石:道路与梦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观中国的主流彩电企业,仍走着互相竞争而不合作的道路。很难设想争夺彩电市场第一、第二把交椅的长虹、康佳两家企业能互相委托加工,但为什么不擅长生产电视机的海尔、TCL进入彩电市场也不采用委托加工的形式呢?我们曾反思过计划经济的“小而全”、“大而全”,可惜,家电行业仍在走着大而全的发展模式。
企业在这种模式下的竞争,是严重浪费社会资源的恶性竞争,虽然表面上,低价格倾销策略使消费者受益,从长远看,浪费资源的恶果最终还要消费者承受。利润微薄的企业哪有资源开发新产品?更不要说为未来产品升级储备了。这样水平的竞争再持续下去,即使不加入WTO,彩电厂家也得面临被国外彩电厂家收购兼并的局面。
鉴于彩电行业的经验,住宅产业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呢?无疑,简单的规模化是行不通的。要使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有竞争力的发展商应该在产权、资产、专业分工的综合层面上进行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一批具规模、有影响力的产业集团,才能彼此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良性竞争局面。
关注普通人
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城市住宅的主流还是均一化的福利房,与此同时,深圳、珠海、厦门等沿海城市的商品住宅也在悄然兴起。早期商品住宅面向的是哪些人呢?在“对外开放”、“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的政策导向下,面向的只能是海外华侨、港澳同胞,以及游离于体制外的三资企业白领、民营工商业主、自由职业者。这是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主要特征为:人数上只占城市人口的少数,而经济收入和消费能力上却远远高于城市的平均水平。显而易见,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住宅开发商的产品路线只有开发高档或中高档住宅。万科地产的城市花园系列应运而生。
以高档、中高档住宅为主导的商品房市场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之后,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特征为:城市住宅业,福利房的主导地位已经让位给商品住宅。以1999年的住宅市场为例:商品房的市场占有率为85%强,非商品房不到15%。
商品住宅从面向少数群体的“奢侈消费”转向普通人的“大众消费”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许多住宅发展商没有注意这一趋势,仍盲目开发高档、中高档住宅,这是城市商品房空置率高居不下的原因所在。如何顺应住宅市场的根本变化,关注、开发城市普通居民住宅,是新老发展商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注普通人的“普通”定义是什么呢?
我的理解就是:不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权的白领、蓝领、自由职业者和中小工商业主。这个群体是现在、未来住宅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体,这个群体的特征是:占城市居民的大多数,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为城市的平均水平。20世纪80年代培育起来的住宅开发商习惯于所谓的洋派高尚商品房而不屑开发适应普通居民需要的普通商品住宅。
万科曾经请罗小未教授讲“外国建筑史”,在评价近十多年来中国城市住宅开发现状时,罗先生说:“姑且不谈个别粗制滥造最后不得不推倒的伪劣产品,即使有些被认为不错的也存在败笔。”
罗先生认为的败笔是什么呢?她例举了:“建筑形式宫廷贵族化、室内布置高级宾馆化……”,至于住宅单体,则是“欧陆式、古典式、英国式、威尼斯式,甚至是无中生有”。
有许多发展商不认同罗先生的评价,但仔细回忆商品住宅市场所走过的路,认真观摩城市新型住宅区的景观,我们不得不得出结论:罗先生的话虽然刺耳了点,讲的却是事实。商品住宅的开发自觉不自觉地走进了浮夸、浮躁、盲目崇洋、标新立异的误区。
在上海新住宅论坛筹备期间,政府官员和媒体记者曾一再问我“新住宅论坛”的目的是什么。
我回答:“我们犯了许多错误,地产行业不能再糊涂混乱地发展下去。回顾十几年来走过的路,一总结才发现发展商很难看清自身的问题。所以我们先是邀请建筑专家,再是请出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加入大讨论。”
“会有什么成果?”
“还不清楚。”
“没有其他的目的?”
“没有,真的没有。”
媒体的朋友不满意如此简单的答案,猜测刚成立的中城房网正在酝酿重大商机,或纯粹商业炒作。但建筑学界、社会学界对发展商的反思倡议表现了正面的理解和积极回应。“关注普通人”的提法就是在和两个学界专家讨论中形成的共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乃至80年代,中国城市曾大量建造“火柴盒”行列式住宅,新兴的发展商认为它是过时、缺乏生活情趣的,因此予以否定,取而代之的是注重绿化居住环境、关注建筑立面的美观、满足生活舒适方便的现代住宅。但换一个角度看,“火柴盒”行列式住宅却是用较小的资源解决城市普通居民住房的最佳选择,在动员国力资源开展工业化时期,有其经济上合理的一面。
而在90年代流行的住宅小区,无论住宅环境公园化,还是住宅空间的无限扩大化、住宅装修高级化、卫生间重复化都表现出经济的不合理。以卫生间重复化为例,从住宅区的公用厕所过渡到单套住宅配备卫生间,是城市居住文明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问题是:单体住宅配置两套、三套甚至四套卫生间是合理的吗?万科曾考察过日本的高尚住宅区,惊讶地发现,很少单体住宅配置两套以上的卫生间。日本的人均GDP多少?中国内地人均GDP多少?为什么我们的住宅卫生间配套这样“奢侈”呢?
可见,我们现行的商品住宅存在着经济上的极大不合理性。在迎合“新富”消费群体时期,这种经济不合理性却能满足消费虚荣的需要,而面对普通消费者,无论从个人的消费能力,还是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都是不可取的。面对普通消费者,应该反省住宅开发中的贵族化倾向,以舒适、实用、经济为前提,研究、开发满足普通居民的居住需求。
近10年前,万科跨地域经营的第一站便是投资上海的住宅项目。刚到上海的当天,我们就驱车游览外滩。船笛声中,沿江的建筑让我感慨:经百年的历史岁月,这些建筑仍尊严地屹立在外滩,骄傲地表现着大上海的天际轮廓线。我问自己:万科能给上海提供有历史留存价值的建筑吗?我没有受过城市规划的训练,但却深深感觉到城市建筑不仅影响到城市的现在,还将影响到城市的未来。房地产开发商的社会责任重大。



而今,社会上一谈到房地产开发商,颇有微言,似乎房地产企业是暴利、没有信用的代名词。“为什么IT企业烧钱是高科技的高尚行为,而房地产商的赚钱举动就是奸商?真想不通!”万通董事长冯仑这句话道出了开发商的心声。就行业之间的利润率来比较,房地产整体行业的利润率低于家电、汽车、高科技等行业,表明房地产业的利润率已经社会平均化。1999年住宅市场的销售额已达2 143亿元人民币,并保持两位数字的增长,仅仅调侃“90%的发展商都是骗子”怎能令人信服?社会上对包括住宅开发商在内的房地产业有偏见是不言而喻的。
一般而言,房地产开发商和其他行业的企业并无不同,目标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房地产开发商还有自身的,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属性。就是在城市文化的建设中,发展商还是计划者和组织者。可惜的是,房地产开发商的第一重属性被社会误解,而第二重属性则被社会忽略,也被发展商自己忽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贫富的两极分化也不可避免。开发商开发的别墅区、高档住宅区和未改造的老住宅区则凸显了城市居民贫富的两个极端。城市规划者在考虑如何减少这种差异造成社会的紧张,有社会责任的发展商也应该认真考虑如何通盘规划设计,使不同收入层次的消费群体能够和谐共处、共享城市文明的成果。
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到日本东京都地区的多摩这座已经规划建设30多年,仍在建设中的新型卫星城,便可以看到在多摩社区既有为高收入者设计的住宅,也有给低收入者安排的住宅,更多的是普通平民的住宅。开发者通过巧妙的规划设计,把几种不同对象和档次的住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不同收入档次的人群都能够友好、尊严地生活在一起。
可以说,多摩社区的规划发展给了万科极大的震动和启示:开发商要关注普通人,就应该有这方面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今天的万科,已经探索出一条面向普通人的开发新路,那就是,以新市镇开发为主要发展战略,通过规模开发,在保证住宅质素的同时,切实降低住宅价格,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买得起优质的住宅。
“王石Online”
1998年,深圳大学毕业生马化腾与昔日同窗创办腾讯,向广大网民提供OICQ服务,企鹅形象的QQ小图标,改变了中国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的方式。
可以说,从日常谈话主次角分明到网络沟通这种更加自由、开放、平等的方式变化,同万科作为传统行业贴近互联网的过程是一致的。腾讯给了我们提示,2000年,。vankeweekly。网络论坛正式开张,利用网络的互动性,。vankeweekly。上有“王石Online”、“投诉万科”(后转化为单独的针对客户投诉的客户服务论坛),万科内部网上有我的“董事长Online”,还有总经理郁亮的“管理e线”等公开论坛。客户有什么投诉,职员有什么意见,都可以直接在网上公开反映。这种公开、直接的互动交流,使公司各管理环节的透明度得到很大提升,不但有效地促进了信息扁平化,还形成一种崭新的监督机制。一种新的管理形式—不妨称之为“BBS管理”—出现了。

2000年8月11日,《万科》周刊网站。vankeweekly。名为“王石Online”的论坛正式开通。
不久,出现了这样一个由“redwriter”网友发的帖子:“王石:网上人人平等,我才有了直呼您大名的机会。知道您在网上设坛开讲,觉得很亲切,可进来一看,只有阿飚一个人招呼就觉得有些失望。是您设坛开讲,又不是他,怎么能只说不练呢?不会只是想赶赶时髦吧?”
我急忙回应:“只是随意浏览,却发现了同‘王石’同名同姓的斑竹,打开再一瞧,才恍然斑竹就是本人,不胜荣幸!我曾向周刊的总编表示要周刊给我设一个专栏,但周刊没打招呼就……真是的。Anyway; I 誱 here。”
当我学着在网上同网友们对话,习惯“板砖”和“拍板砖”的时候,又一位叫sz1961sy的网友在周刊论坛发了一份帖子。他建议,将“与王石对话”专栏改名“王石网论”或“王石论坛”。因为:
1。 “万科网”是个公众平台,非内部平台。王石在此是代表一位网虫级网下老板的ID,此处不能指挥任何公众ID。
2。 “与王石对话”意味着与其他人不能对话,这有违BBS原则。
3。 万科是个公众上市公司,万科网也是。网,必须面向公众。
嗯,言之有理。
和周刊电子版的其他坛子相比,“与王石对话”是以知名度为卖点,话题却不明确,随万科在社会上的兴奋点而转换话题,每周都和新面孔对话,能留下一个星期的算是持久战的了。我曾自忖,是否有兴趣同我长相处的是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