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克里姆林宫四年时光 >

第87章

克里姆林宫四年时光-第87章

小说: 克里姆林宫四年时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的各种掺假报道,并没有影响俄罗斯公民的观点与情绪。11月举行的社会调查显示,公民的不满情绪没有增长,增长的是公民对国家推行的政策及弗拉基米尔·普京施政的广泛支持。俄罗斯有近70%的公民认为俄罗斯特种部队在紧急情况下行动“专业、内行”,89%的莫斯科人认为政府对文化宫剧院进行攻击的决定是正确的,只有7%的被询问者认为通过谈判与让步的方式解决问题更好。对 “你如何评价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这一问题,85%的公民回答说“非常赞同”或者“多半赞同”。 心理学家莫罗萨诺夫在解释危急时刻弗拉基米尔·普京的表现时指出,俄罗斯总统的行为符合危急情况下领袖的所有行为规范:“普京立刻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他取消了所有的国外访问,他留在克里姆林宫自己的办公室,他召见强力部门的负责人,没有拖延采取最负责任的决定。人们都看到了这些,并对此表示认可。从悲剧发生的第一时刻起,总统就在克里姆林宫积极工作,这给了人们很大希望。说得更直白一些,他使人们在无望的情况下感觉到自己是受到保护的。俄罗斯非常成功地走出了这个困境,普京表现出的果断使公民感到骄傲。我们的政府使我们感受到胜利的喜悦。是的,含着热泪,但毕竟是胜利。我们过去如此习惯了失败,所以这次的胜利对所有的人都非常重要。” 
  人质事件的影响 
  2002年10月底到11月初,当局在莫斯科全城进行了调查与排查。首先是针对居住在莫斯科的车臣族家庭,但收获不大。不知什么原因,《消息报》上发出最极端的呼声。格·波乌特在此报上说:“我们正在参加一场文明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不可能有妥协。应该忘记东方与西方,忘记以前的联合与联盟,以建立一个使地球上的人类得以生存的稳固同盟。只要有勇气,就能建立像统一、相互联系的机体一样以民主价值观为基础的世界,与那些想把文明社会带回到中世纪宗教与民族隔绝坟墓的人做斗争。应该抛掉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犹豫。现在,经过莫斯科市中心劫持600多人的事件后,世界重新成为两个颜色的世界:黑色世界与白色世界。人类文明社会存在共同的敌人,不该对此存有怀疑。只有所有想让人类作为生物物种存活的国家联合起来才可能与之抗衡,而其他国家、当政者、组织、学说应该被宣布为是不符合国际法的。” 这是另一种黑白颠倒的极端主义。可惜,现在地球上还只有少数居民是把所谓民主价值作为民族国家生活基础的。 
  杜布罗夫卡剧院悲剧事件之后,在车臣实施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像想像的那样明显增强。在进行了一些清理与排查后,约有100人因被怀疑属于武装分子或者帮助恐怖分子而被捕。从车臣撤出“多余”军队的行动暂时停止,对山区进行轰炸的频率增加。过去有一些山村因为地处深山,没有受到过清理,没有建立忠实于联邦政府的地方行政部门,这些山村及其附近地区这次都受到轰炸。   
  2002年秋莫斯科劫持人质事件(10)   
  与此同时是政治方面的努力增强。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签署总统令,组建车臣共和国内务部,并增加由车臣族人组成的部队编制。普京与车臣境内外著名的车臣社会活动家举行了几次会议与会晤,通过了加速进行全民公决、通过车臣宪法及根据这个宪法确定选举车臣总统等决议。普京在一次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今天,在经历了发生在莫斯科剧院人质劫持悲剧事件后,我特别宣布:谁选择了马斯多托夫,谁就等于选择了战争。这些人,不管他们是在俄罗斯境内还是境外,都将被我们看成是恐怖分子的帮凶。我们不反对通过政治方式解决有争议的问题,但我同时想说明:对我们来说,恐怖分子及其帮凶是一回事,而政治过程是另一回事。” 
  所有西方国家首脑,甚至一些亚洲国家的领导都表示支持俄罗斯所做出的努力,表达了自己对劫持人质事件的愤慨和对事件中死亡人质的同情。但西方社会与媒体对此事件的反应要复杂得多。在关于莫斯科剧院劫持人质事件的最初报道里,西方报纸上写的主要是俄罗斯、俄罗斯政府及普京总统的“惊慌失措”,记者们报道的似乎都是笼罩在行动指挥部及俄罗斯政府各个部门的混乱状况。许多西方报纸都写到了俄罗斯的软弱和与武装分子首领进行谈判,甚至让步的必要性。在对这件事的报道中,许多报纸几乎没有使用“恐怖分子”这个术语,文中使用的是“抵抗士兵”、“暴动者”、“武装分子”,但不是“恐怖分子”。没有人愿意把车臣恐怖分子的行动与“基地组织”联系在一起。 
  一些英国的报纸把在杜布罗夫卡发生的事件与“俄罗斯对车臣的残酷侵占及大部分俄罗斯人有意回避车臣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直接联系在一起。 美国的报纸则是尽其所能强调莫斯科的人质劫持事件与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九一一”事件的不同。德国的媒体对俄罗斯及其总统普京的态度要真诚得多。“在莫斯科发生的人质劫持事件与在纽约发生的‘九一一’悲剧是恐怖主义同一链条上的不同环节”,“极端主义分子寄希望于恐怖活动,并想利用这些活动为继续在高加索的战争寻找有利的借口”,“如果世界上还有人向车臣人的解放战争表示同情的话,那么现在恐怖分子已将他们的这种情感彻底消除了”,“现在,国际社会将车臣武装分子看作是臭名昭著的‘邪恶轴心’的一部分”——这些都是摘自2002年10月25~27日德国报纸上的文章。在西方媒体,还就使用催眠瓦斯与恐怖分子对抗的作法出现不少争议,只有以色列对俄罗斯特种部队的行动表示完全的、无条件的赞同。 
  当然,莫斯科10月23~26日发生的人质劫持事件在很多方面都是没有先例的,并因此成为重要的先例。政治家、军事观察家、特工机构的专家们都将认真研究这次事件,救护人员、医生、大规模活动的组织者、心理学家及其他领域的人们都将从这些事情中吸取教训。此外,还需要做大量的侦查工作,尤其是在恐怖分子与莫斯科、莫斯科城外及俄罗斯境外的联系方面。 
  我们已确信,城市化与高科技文明的现代世界越来越容易受到攻击。装备精良、准备充分的一小撮犯罪团伙就可能控制住整个国家或者大型现代都市,甚至单干者也可能做到这一点。同样是在2002年10月,使整个华盛顿胆战心惊的“华盛顿狙击手”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为了保障工业发达国家的安全,的确需要陆军、海军、空军、空降部队、坦克及导弹部队。为此,在高官与专家之间曾发生众所周知的争议:对于俄罗斯更重要的是现代化的、装备精良的机动陆军,还是导弹核武器综合系统。现在,在这个争论中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俄罗斯需要所有现代化的武器、各兵种,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所有种类的特工部队及各种特别的设备、手段及安全体系,因为与恐怖分子的战争没有战线。 
  国家防卫与使用武装力量的总战略也应该改变。2002年10月29日,弗拉基米尔·普京可能做出了他的总统生涯中最强硬的声明。他说:“国际恐怖主义越来越猖獗、越来越残忍。世界的各个角落不时传出要使用特别物质的威胁,这些物质造成的影响可与大规模杀伤物质相比。如果有人对我们的国家使用类似的手段,即使是一种企图,我们也将以同样的方式回击对俄罗斯联邦的威胁。恐怖分子本人及其精神支持者、经济支持者建立的组织所在地都要受到打击。我要强调,不管他们身处何地。” 
  随后的几天,在强力部门领导人会议上,普京下令改变使用武装力量的总战略、总计划,对俄罗斯的军事理论及国家安全构想做必要的变动,从2003年预算中再增加30亿卢布用于巩固与发展联邦特工机构、内务部及军队。甚至《新报》也以几乎赞同的口吻报道了这些决议与计划。 
  2002年11月一份美国报纸上写道:“该是西方对普京总统施压的时候了。” 但美国政府有自己的打算。10月26日,乔治·布什的新闻秘书宣布,美国总统支持克里姆林宫为消除人质危机采取的措施。美国总统将部分人质死亡的罪过归咎于恐怖分子。乔治·布什在对媒体的评论中指出,美国将自己的俄罗斯同行不仅看作是同国际恐怖分子做斗争的志同道合者,同时还是这场斗争中的主要合作者。来自白宫的报道还称布什把普京当作其个人的朋友,并“强烈地感觉到”在这困难时刻自己应站在普京一边的责任。美国总统还谴责阿·马斯多托夫与“恐怖分子的联系”,通过了要与他保持距离的决定。 2002年10月、11月,对普京给予极大关心的还有其他西方大国的领导人。   
  2002年秋莫斯科劫持人质事件(11)   
  但是,只过了几个月,反对恐怖主义联盟的这种统一又面临着新的、更复杂的考验。   
  在克里姆林宫执政的第四年(1)   
  俄罗斯在康复 
  90年代的10年,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在评价俄罗斯社会政治和经济总体状况时,最经常使用的概念是“危机、混乱和病态”,而不是“改革”。不过,评价普京在克里姆林宫执政、担任国家元首的四年时,几乎没有人说到危机与混乱。俄罗斯这些年克服了无政府与衰退状态,并开始了缓慢而谨慎的前进。国家在成功解决很多现实问题的同时,开始着手90年代已常常谈起的改革,而这些改革当时无法开始,是因为国内社会与政治形势的不稳定。 
  俄罗斯的确仍然是个伤病累累的国家,它的疾病不仅是90年代,而是整个20世纪积累起来的。这些病症的特征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在任何一家反对派的报纸上找到对这些特征的列举:2002~2003年这个冬季,全国有几所学校发生火灾,几十个孩子死亡;车臣恐怖活动夺走了一百多名平民和军人的生命;俄罗斯各地有几万人家里没有暖气;工人、职员和老人并非总能按时拿到工资和退休金;国内还有很多的贫困人口、难民、失业者和无人看管的儿童;监狱和医院暴满;国内的犯罪率依然很高,腐败现象严重;几乎每天的报纸上都能看到官员、商人、法律工作者、甚至国家级的政治人物被暗杀。但俄罗斯已经在康复,其征兆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列举俄罗斯2001年重大事件时,国内大多数人谈到打捞“库尔斯克”号潜艇。众所周知,普京曾公开向遇难者亲属承诺打捞潜艇,并帮助他们安葬得以从残骸中找到的船员尸体。同样众所周知的是,几乎所有的陆海军官员都曾劝说普京,担心此承诺无法兑现。西伯利亚城市连斯克被大水冲毁后的迅速重建,也给俄罗斯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住宅楼的重建只用了四个月。在遥远的北部边陲,甚至苏联时期建筑突击队都不曾达到这种速度。人们也没有忘记2001年的其他重大事件:新核潜艇“猎豹号”下水,25年前开始的贝(加尔)阿(穆尔)铁路最大的 “北穆依斯克” 隧道开通,哈萨克斯坦通往新俄罗斯斯克的最大输油管建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