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武帝之天龙八部 >

第392章

武帝之天龙八部-第392章

小说: 武帝之天龙八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这一幕,其实赵孝锡的心里也不好受。做为曾经的师兄妹,她们因情生恨,老死不相往来。可随着一个个人逝去,活着的人才真正觉得极度难受。
  如果李秋水能早点放下介怀,来一趟逍遥派,或许今天的事情便不会发生。可终究没有这个如果,天山童姥以死,证明她比李秋水更爱无崖子。
  虽然天山童姥终生未嫁,可她觉得很值得。那怕回归逍遥派,每日她能面对的,只有一个冰冷的墓碑。可天山童姥同样觉得无憾!
  尤其在梅妃她们陪伴的时间里,她还亲眼见证兰妃替赵孝锡产下一子。见证新生命的出世,对天山童姥而言,无疑是件极度高兴的事情。
  回到山下之后,收拾好心情的李秋水,最终道:“孝锡,你打算一统天下?那我能询问一下,你打算如何对待大理吗?”
  不问西夏,却只问大理,这位皇太后还真给赵孝锡出了一道难题。明白这种事情,也是早晚要面对,既然李秋水提及此事,那赵孝锡便直言相告。
  表情认真的道:“既然师叔问起,那我便说说我的安排。段誉是我的义兄,大理终归也要归附大宋。只是如今大理国泰民安,暂时我也不会急着动它。
  对我而言,不论是大理还是西夏,只要那里的百姓能安居乐业,我晚收复又有何妨呢?这天下多的是地方,等待我的征服,区区一个小国,我真不在意。
  而且以师叔的能力,应该知道如今大理官兵中,很大一部分都由宋军将领统领。可以说,如今的大理,跟归附大宋没什么区别。相比之下,西夏如今是什么样子呢?”
  听着赵孝锡这样说,李秋水又道:“如若西夏愿意归附,军政大权都交由大宋负责,我李家又有何待遇?不管怎么说,李家也执掌西夏这么多年,还真的回归普通百姓不成?”
  对于李秋水的询问,赵孝锡很快道:“如果西夏愿意归附,李家可选择进入京城,封异姓王享受朝廷俸禄。其子孙后代,若有本事,一样可以考取功名参政议政。
  要是不愿意进京,觉得不安全,我同样可以给你们赐封一块,比西夏更大的海外领地,让李家去当国主。只要遵守大宋的律法,那里的事情一切都由李家做主。
  不是我不放心李家继续留在西夏,而是我必须在征讨世界之是,中原必须保证绝对的稳定。如果李家继续在位,皇太后敢保证,将来西夏不会落井下石吗?
  再说的厉害一点,就算李家不敢做此事,皇太后又敢保证,西夏那些部族首领,就真的愿意听命于宋朝统治吗?这事,我信不过任何人,只能选择这种方式,保证中原稳定。”
  面对赵孝锡的回答,李秋水也长叹一声道:“是啊!没有永世长存的王朝,看来这次李家真的没有选择。此事,回西夏后,我会找西夏的君臣谈,看到底做何决定。
  不管成功与否,我也真的累了,不想再操心这些俗事。可以的话,我想回到这里,守着师姐跟师兄。等着将来有一天,我也能躺在这里陪他们,以全师门情谊。”
  其实这次得知李秋水过来,赵孝锡就想过,如果她不主动找自己谈。那么赵孝锡,也会跟她提个醒。随着爪哇三国的大战结束,下一步便是一统中原。
  无论是残存辽西的辽国旧部,又或者是西夏跟吐蕃。不服从大宋的王化,那么便会迎来大宋的刀枪。就这两国的实力,眼下根本不是大宋的对手。不想灭族,那便只有臣服一条路可选!(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一章 盛平世来之不易

  随着天山童姥安详而逝,与西夏皇太后李秋水,在逍遥派谈过一次的赵孝锡。返回京城之后,向镇守辽东的乔峰,发出征讨辽西的命令,彻底解决顽抗到底的辽国残部。
  伴随着乔峰阵兵辽西边境,已经不堪重压的辽西契丹人,最终选择了投降。实在不甘成为大宋治下百姓的契丹人,只能沿着人迹罕见的辽西,继续往西走。
  顺利收复辽国全境的乔峰,顺带着将兵力进抵到楼兰一线,才算停下前进的脚步。而辽西残部的收复,意味着西夏处于大宋的包围之中。
  尤其跟辽西接壤的回鹃国,同样很识相的选择了臣服。这便意味着,西夏除了与吐蕃接壤的一部外,其余所有国内边境,都处于大宋的兵锋之下。
  原本李秋水回归,跟西夏君臣商议归附的事情。只可惜,面对皇权跟贵族的身份,还是有人不舍自身的权势,不肯同意赵孝锡开出的条件。
  面对乔峰统领的大军兵锋,还有大宋西北陆军,开始布置在西夏一线。此时此刻,看到如此情况他们自然慌了。而能够大宋说上话的李秋水,已经归隐到逍遥派。
  清楚没有选择权利的西夏君臣,在这种时刻,终于明白李秋水又一次,比他们看的更远。如果当日接受大宋的条件,或许就不会出现今日这样的情况。
  大战未开,生活在大宋边境的西夏百姓,却摆出了欢迎王师的架式。这种情况,让原本还想拼一下的西夏将领,终于明白军心民心已失,还打什么呢?
  就在西夏君臣开始想着,如何最大化向大宋提些条件之时。曾经被赵孝锡放过一命的拓跋部落。却首先做出归附辽东大军的事情,将其负责的边境给完全放开。
  拓跋部落的这一举动,让他们得到了赵孝锡的重赏。其年青的部落首领拓跋玉,同样被赵孝锡任命,掌握一支五万人的骑师部队,也算宋军骑兵中重要的职务。
  尽管失去了部落首领的职务。可随着拓跋部落投诚,其部落的百姓。看着大宋商团的进驻,送来价廉物美的商品,才真正明白部落首领的选择多么正确。
  未开战,民心军心已失,这对西夏君臣而言,无疑是一记重拳。而受拓跋部落庇佑的西夏军民,根本不加抵抗,放辽东的骑兵直奔西夏王城而去。
  随着骑兵抵达西夏王城之下。西夏皇帝终于打消谈判的泡影。面对乔峰不降便攻的警告,最终还是选择了开城纳降,以保全李氏一门的姓名。
  伴随着西夏也正式拿下,进抵西夏的大宋军队,开始往吐蕃边境开赴。这种没任何提醒,直接武力震慑的行为,让吐蕃同样明白,他们有的选择同样不多。
  要不然。跟辽西那些契丹人一样,远离这块世居之地。要不然。他们还是主动投降,说不定还能得到多一些好处。真要被看押皇城之中,他们只怕会觉得更不习惯。
  很快吐蕃派出了使臣,由国师鸠摩智为首的使团,进抵到大宋皇城汴梁。看着这位终于有点高僧模样的鸠摩智,赵孝锡也没太为难他。因为。没必要了!
  传令礼部跟他们商议接管程序之后,随着鸠摩智返回吐蕃之后,大宋的军队也随着他一道进入吐蕃。开始接管吐蕃所有的防务,同样封存吐蕃的府库跟国库。
  等到大雪开始飘落之时,吐蕃跟西夏也彻底成为大宋两郡之地。主动投诚的拓跋玉。也被赵孝锡任命为吐蕃郡守,算是真正位极人臣。
  之所以,没任命他为西夏郡守,也是担心拓跋玉在西夏太久,会控制不住个人的野心。相反任命其为吐蕃郡守,则不存在这种担心,而拓跋玉同样能处理相关事务。
  吐蕃国主跟西夏国主,最终都带着所有皇室宗亲,被接进了汴梁城。短时间,他们都将在皇城中生活,至于原先两国的王公贵族,自然取消原有的一切特权。
  在这种处理过程中,自然有不甘取消特权的王公贵族,意图找到属于他们的权利。可对于这类人员,赵孝锡根据布衣阁查获的情报,有功于民的自然可以给些优待。
  如果本身就是两国驻虫般的角色,一律抄家查办。这种惩奸除恶的举动,每一桩都采取公审的方式进行。公布这些贵族所犯罪行,自然无人敢替他们求情。
  甚至通过这种方式,赵孝锡派遣接管两**政的大宋官员,很快得到了那些受欺压百姓的支持。对于这些百姓而言,他们总算摆脱了这种受剥削的生活。
  总之一句话,如果老实的贵族,愿意接受大宋官员的指派。那么他们多少还能保留,一些既有的家族利益。如果不老实,离抄家灭族的日子也不远。
  至于造反,那后果无疑更加严重。进驻两国的大宋军队,不是吃素的。而群龙无首的两国贵族,想进行联合抵制,也不是那么容易达成合作协议。
  完成中原大一统,大宋也正式成为这块大陆上唯一的国家。唯独段誉执掌的大理,目前还由其负责管理。这也算是,赵孝锡给予大理,给予段誉的一些特权。
  只有大理如今的军政,还有经济都严重依赖大宋。说的直白点,段誉眼下更多类似于一位郡守。只不过,他拥有异姓王的封号而已。
  对于赵孝锡的网开一面,段誉自然清楚这是他跟赵孝锡的兄弟情谊起了作用。另外一个,则是他确实不贪恋权势,对段誉而言,只要有利于大理百姓的事,他都会去做。
  两兄弟目的一致,加之段誉还娶了赵茑,甚至赵茑在与其成婚三年后,终于替其产下一子。这个孩子的出现,也令大宋与大理关系更进一步。
  身为大宋皇帝的外甥,又是大理国主的儿子,这个初生的孩子,无疑注定倍受宠爱。而段正淳跟段正明两兄弟,对此自然分外高兴。
  可真正觉得高兴的,还是待在天龙寺出家的段延庆。有关段誉是他儿子的事情,或许这世上只有赵孝锡跟刀白凤还有段延庆自己知道。
  当段誉按例,带着与赵茑的孩子,到天龙寺祈福之时。看着这个尚在强褒中的孩子。段延庆同样觉得,这个时候他真的满足了。他这一脉,有了孙子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如果当年,他不知道这个情况,或者夺走属于段誉的国主之位。那么眼下大理存不存在,都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而现在大理国泰民安,段誉更被喻为大理明主。
  有子如此,夫复何求呢?
  拿下西夏跟吐蕃两国之后,赵孝锡开始着重关注着民族融合的进程。不断将这些番邦之地的百姓,迁移到中原内陆来生活或工作。
  其次将中原的百姓,也渐渐的迁移到番邦境内安居。可更多的,还是将不断提升的大宋人口,一批批往海外迁移,让这些统一在大宋旗下的百姓,学会融合跟团结。
  也许这种融合,单凭他这一代不能完成,可赵孝锡希望,他能打好这个根基。为将来即位的赵氏子弟,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
  那怕他与木婉清的儿子,已经有五岁,可赵孝锡一直没确认其为太子。用他的话来说,他暂时还年富力强,用不着这么早立什么太子。
  不论他的儿子还是女儿,将来想担任重要的职务,都必须从基层做起。不经过磨砺便当皇帝,他创造出的大宋盛平之世,早晚也会败个的精光。
  将来赵孝锡真的退位,不现过问朝廷之事,那么他必然选择。身边最年富力强的儿子上位,让他继续领导大宋迈向更高的地步。
  至于立长还是立贤,赵孝锡更多愿意立贤。同时他希望,这条规定能随着他的开始,做为赵氏皇族的规矩传承下去。让他的子孙后代,明白当皇帝不是看谁出生早晚而定。
  那怕如今的赵氏子孙,他同样取消了诸多的优待。给予他们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只要他们愿意参加科举或武举,他们可以选择去做任何喜欢的工作。
  而不象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