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猛虎王朝 >

第367章

猛虎王朝-第367章

小说: 猛虎王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草原形势所做出的,深谋远虑的战略选择。   
  草原追逐战被丹西定位为有限战争,其主要战略目标是接应蒂奇斯族众南迁,而不欲跟对手进行一场消耗兵力的决死大战。不过,这并不是说猛虎军团就一味避战,一旦有合适的条件出现,丹西也不会放过歼敌的良机,尤其是歼灭胡狼骑兵的良机。   
  作为猛虎自治领的狼狗,作为丹西的草原代理人,蒂奇斯人必须控制水草最肥美的南部草原。这既让他们成为本国边境的屏藩,又占据未来征伐草原的基地,获得忠心耿耿的帮手。要达到这一目的,原先盘踞在南部草原的胡狼人必须予以驱除。   
  除了应和救援盟友脱险的主目标之外,借这次草原大战彻底削弱胡狼实力,让其永无翻身之日,同样是猛虎军团本次军事行动的一个重要子目标。   
  此外,三支蛮骑部队中,其他两支都在十万骑以上,咬不动,吞不下,而西格尔的这支胡狼骑队人数最少,猛虎军团有歼灭其主力大部的实力和可能性。   
  有鉴于此,丹西毫不留情地把刀锋对准了最弱的胡狼人。可以说,即使这次战役找不到机会,下次的重点打击对像仍然非胡狼莫属,除非西格尔愿意臣服,参与到猛虎与蒂奇斯同盟中来。   
  西格尔拒绝了同盟请求,而地形条件和战场形势发展又使得猛虎骑兵有了歼敌的机会,故而丹西毫不迟疑地做出了战役部署。利用岩画谷隐匿藏踪,暗伏大军,然后一举杀出,出其不意地将胡狼骑兵主力消灭掉。   
  当然,消灭了三万胡狼主力骑兵,仅仅是将西南一路包抄蛮骑干掉四分之三的兵力,整个战场的局势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观。二十几万蛮骑在大草原上追杀数万猛虎与蒂奇斯联军,尚要带上并保护十数万非战斗成员的蒂奇斯迁徙族众逃亡,形势殊难乐观。   
  丹西心里很清楚,岩画谷伏击战对于草原未来的形势有深远的影响,但对于本次逃撤大战而言,意义却相当有限。草原蛮骑仍有二十余万,即使加上威达、凯鲁的三万骑兵,本方兵力也仅为对手的半数。即使加入战团,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与其决死一战,不如分头撤退,各自返回后方基地。   
  故此,丹西并没有继续扩大战果的意思,相反却是见好即收。胡狼主力被歼后,威达和凯鲁骑队的后方再无有威胁的敌军,可以安全地从古拉尔河中上游涉水渡河。故而剩下的三万猛虎骑兵,在完成了歼敌任务后,不再向东挺进,救援接应丹西的部众,而是押着俘虏与战利品,转马向西,渡河返回北风堡基地。   
  说岩画谷战役对整个逃撤战影响有限,还在于丹西亲自指挥的蒂奇斯南迁族众无法利用这次战役的成果,杀出缺口逃生。   
  对于丹西的逃亡队伍主力,伊森率领的蛮兵追得很紧。十余万蛮骑张开双翼,以兜绕之势飞扑而来。几日来,两者的行程差距已经被缩短到一日行程作用。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在这样紧迫的追击逃撤战中,倘若走曲线,于此时改变行军方向,折返往西,恰好会被尾追而来的蛮族骑兵粘住。而让这些擅长骑射的蛮族兵马追上,只怕从此再无脱身的机会了……   
  与此同时,鹰斯和沙利克率领的以格立西、古雷托为主力,包括数万其他小族的十来万蛮骑已经现身,他们同样张开双翼,从东边飞马追来,距离丹西的部众仅有四日不到的行程……   
  即使没有西格尔的胡狼骑队,东西两支蛮族联军也已经形成了两张大网,以接近三倍的兵力,完全罩死丹西率领的兵力八万余、非战斗成员十数万的蒂奇斯迁徙族众的逃逸之路。何况,西格尔尚有万余仇恨满怀的胡狼骑兵助阵,何况,十数万蒂奇斯非战斗成员对于行军速度和兵力布置都有极大的不利影响,更何况,汹涌奔腾的古拉尔河阻住了南逃的去路!   
  除非发生数月前那种马瘟肆虐的特殊状况,否则,在大草原上与蛮族骑兵赛马,实属不智!再加上不利的地理条件,猛虎骑兵与蒂奇斯南迁族众,几乎是插翅难飞!   
  然而,丹西不管这些,继续带领那支撤退的大部队,朝东南方向飞驰逃窜……   
  检验战争的胜败,最根本的一条衡量标准就是,战略目标是否完成。达成了预定目标,即使损失再惨重,也能够自豪地夸耀胜利,而目标未曾达到,即使杀敌再多,战果再大,自身的损失再小,也只能算做失败。   
  草原运动战的附属子目标已经被漂亮地完成了,但其主要战略目标,却远未实现。甚至可以说,这支逃逸大队危在旦夕,只能苟延残喘,能拖过一天是一天……      
第二十二集 第九章    
  黄羊滩是古拉尔河中游一处河滩,因春秋季节黄羊成群在此饮水聚集而得名。秋近尾声,冬季临近,黄羊和各类鸟兽大多已经离开,此地显得异常荒凉。   
  接纳了其主要支流──渥锡河灌入的水量后,古拉尔河河水大涨,水位猛增,根本无法涉水渡过。而且,由于这一段河道属于狭窄地段,南北两岸相距仅两公里左右,不仅加剧水位的上升,水流也益发湍急。浪花在河心扑溅,在两岸拍打,河水哗哗地躁动着,奔涌着,低沉的咆哮声在寂静的草原上回响。   
  在这种地方,除非有船只来回摆渡,否则根本就不可能渡河。要想渡过古拉尔河,就必须骑着马,沿河往东或者往西跑上十余天时间,在上游水量不大或者下游河道变宽的地段,寻找水位不高,水流不急的可以涉水而过的渡口。   
  然而,这个世界上,偏偏就有不信邪的人。   
  那人就是丹西。   
  这天正午,寒风凛冽,河浪翻涌,八万多骑兵护卫着十几万蒂奇斯南迁族众赶到了这里,沉寂的黄羊滩一下子热闹起来。   
  这支逃亡队伍,几天来几乎是没日没夜地打马狂窜,虽然天气寒冷,人和马却个个汗水淋漓,气喘吁吁。   
  蒂奇斯人确实是寒带地区吃苦耐劳的狩猎民族,这种连续没日没夜的急行军,连壮男骑兵都累得骨头快散架了,但该族无论老幼妇孺,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只有极少数人受不了这种高强度的赛马而掉队。   
  当然,贝叶在冻土高原南部山区并未急行军,而是令大家保持常速行军,也是一项有先见之明的措施,保证大家储备有足够体力来应付这种高强度的骑马运动。   
  虽然抵达了目的地,但每一位兵民的脸上,都有一种如惶惶奔鹿,似丧家之犬的表情。   
  也难怪,数十万蛮族骑兵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包抄而来,飞马急追。全数由壮男骑手组成的蛮族联军,同样也在咬着牙忍受行军之苦,以最快的速度急行军,其先头部队与这支逃亡队伍之间的距离已经缩短到仅有半日多的差距!   
  而往南的归路,却被这条汹涌的大河生生截断!   
  看起来,要想生还,只有在河岸背水列阵,与数倍的敌军决一死战一途了……   
  逃亡军民心里惴惴不安的时刻,开路先锋官穆斯塔法却信心十足。   
  因为他已经看见,河滩上立着一队人马,领头者正是秃头光脑,凶神恶煞的“狗鱼”凯日兰!   
  在古拉尔河上,浮荡着一条细细的黑线,一条因受水流的冲刷而呈“)”形的黑线。那正是凯日兰的千骑队,几月劳作的成果──一条简易浮桥!   
  无须多言什么,谜底已经揭开,丹西的全盘作战部署终于一览无遗,脱身之计彰然在目!   
  前面说过,丹西将这场战争定位于有限战争,以接应蒂奇斯族众脱险为最重要战略目标,其意图不是消灭敌人,损耗宝贵的骑兵兵力,而是把迁徙的损失降到最低。   
  要完成这一目标非常不易,丹西也很下了一番功夫。   
  这场草原运动战是逃撤战,目的是摆脱游牧骑兵的纠缠和追击,从而安全返回基地。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只顾眼前的安全,必须对战局有通盘考虑,充分发挥本军优势,抑制敌军优势,扬长避短。   
  游牧骑兵速度极快,聚散无常,适合于大草原这种平坦地形上的长途奔袭。蒂奇斯这种狩猎民族,适合于山林地区作战,而来自文明世界的猛虎军团,则在工艺制造、工程技术方面具有着蛮族无法企及的优势。   
  面对游牧蛮族这样的敌军,不可乱了方寸,而要冷静面对,沉着迎战。   
  不要指望一战而定天下。有了战马,恢复为一流骑兵的游牧战士,分合自如,聚则攻,败则散,很难一战将其尽歼。伊森和其他蛮族战将老奸巨猾,深悉兵法,兼之军力雄厚,想在山区设伏,亦很难成功。丹西也是在发现了岩画谷这种极好的隐蔽地形后,方才考虑在野枣岭一带伏击胡狼人,完成子目标。   
  运动逃撤更忌讳一味求快。只想着暂时离敌人远点,以为那样就会安全些,实际上却是欲速不达。   
  较量奔袭速度,尽管猛虎骑兵也颇为厉害,但比之游牧骑兵仍要稍逊一筹。如果再带上庞大的蒂奇斯非战斗成员一起上路,行军速度更是没法可比。短期内,也许可以玩玩命,时间一长,肯定难逃被追上的厄运。可以说,路程越远,游牧蛮族的速度优势就越明显。   
  如果贝叶在山区就拚命赶路,打穿胡狼人布设的沿河防线南下,虽然能提前两三天渡河,但南部草原非常广阔,身后的伊森、东边的鹰斯和沙利克等人会率庞大的敌骑赶来,在南部草原追上他们。就算蒂奇斯的老弱妇孺等非战斗成员再吃苦耐劳,恐怕也跑不过悉数由壮男骑手组成的蛮族大军,怎么样也无法逃脱被围歼的命运。   
  丹西一方的兵力本来就不及对方之半数,速度又快不起来,再加上要卫护如此多的非战斗成员,战线布置会极其松散,不利于本军的正战优势发挥。   
  相反,截击骚扰、侧面突击、迂回偷袭等,本就是游牧骑兵的拿手本领。可以想像,一俟被他们追上,猛虎骑兵与蒂奇斯联军肯定会让人玩死,被折腾得一夜数惊,吃不好,睡不香,走不动,最终,全军都会葬身在大草原上……   
  要想达成目标,就必须细心筹划,利用地形,发挥本方优势,巧妙选择路线,一下子把敌人甩开十几天半月的路程。这样一来,敌人的速度再快,也不可能追得上本方大部队了。   
  猛禽队占据高空,蒂奇斯和猛虎斥候的英勇战斗,令对手无法摸清本方的真正动向,逼敌进行压迫式追击。   
  同时,斥候之间在外围战场的血腥厮杀,使得牧民游骑连弄清本军大部队的行踪都十分费力,蛮族眼线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战区周边,遑论派人跑到荒凉无边,离战区十分遥远的黄羊滩去侦察了。   
  这样,就为凯日兰的千骑队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安全而隐秘地架设浮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山区的常速行军,既休养体力,为今后的草原飞奔做好准备,又进一步诱惑敌人,令其越追越近。只要保证不被敌人追上,今天你离我越近,明日你折返绕道的距离就越远!而且山地适合狩猎的蒂奇斯人行军作战,崎岖的道路却不利于游牧蛮骑发挥速度特长,被伊森追上的危险程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最后的文章,就在河流上面做。   
  不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