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

第15章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第15章

小说: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商品化,改房租暗贴为明贴等问题。会议认为,改革城市住宅经济体制的中心内容是推行住宅商品化,住宅商品化的关键在于改革城市公有住宅的低房租制。会上对“成本计租,定额补贴”的房租改革方案进行了论证。

这年年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组织考察团到深圳进行考察,之后在广东佛山召开会议,房地产业的概念在这次会议上被正式提出。

1984年

● 3月,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施工单位创造了三天建成一层楼的我国建筑史上的新纪录,成为享誉中外的“深圳速度”的象征。

● 6月,国务院批准试点城市实行“公有住房补贴出售”。

● 7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国城镇房屋普查的通知》,确定在1985年组织开展全国城镇房屋普查。

● 9月,国务院决定:“建立城乡综合开发公司。对城市土地、房屋实行综合开发”,“实行有偿转让和出售”。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暂行办法》。

● 9月,王石组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即日后的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12月,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落实华侨私房政策的意见》。

1985矢志逐梦商海沉浮

无边无际的寂寞吞噬群山和落日那么,让我们聚集起来

骚动起来

登山者在马蹄形山谷里

留下一根预备手杖

我们庄严地接过

探险于一个盛产黄金的世界

——张小波《多梦时节》

1985年,中国经济再次驶入快车道。买彩电要排长队,喝咖啡要搭配点心。这并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情况,一头是“浪潮消费”,另一头却是“短缺供应”,这就是1985年中国经济的火爆景象。

领袖运筹帷幄。9月23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对形势与改革问题作了分析。他说:“我们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坚定不移,大胆探索,同时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改革搞好。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

改革正在加速,社会日益开放。在这么一个矢志逐梦、意气风发的时代,每一个生命体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投身于跌宕起伏的社会生活中。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奋勇跳入商海,寻找财富,寻找梦想,寻找人生价值。由于个人机遇、品行、智慧的不同,他们的命运即使在相同的改革浪潮的驱动下,自然也会奏出不同乐曲。

改革开放成就风流人物。

尽管今天人们对黄俊钦、黄光裕(本名黄俊烈)众说纷纭,但提起两兄弟的创业沉浮,人们还是津津乐道。

兄弟俩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凤壶村。这是一个既不靠山也不靠海的小村庄,整个村子才300多口人。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政策还处在探索试验阶断,广东开风气之先,很多当地人都投入了经商的浪潮之中。1985年,19岁的黄俊钦带着16岁的弟弟黄光裕一路北上闯荡天下了。

兄弟二人先是在内蒙古一带做贸易。几个月后,因不满当地人“轻易承诺疏于兑现”而决定离开。黄光裕问黄俊钦:“大哥,中国哪个城市的个头最大?”黄俊钦说:“北京、上海、广州都够大的。”两人议论来议论去,最后决定去北京看看。因为在兄弟俩的心中,北京是首都,一定个头最大。第一次走出北京火车站,面对着这座庄严而陌生的城市,兄弟俩有种莫名的亢奋和激动。

半个月后,北京市宣武区珠市口东大街,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店面成为黄氏两兄弟的事业起点。经营之初,小店以卖服装为主。不过很快黄俊钦兄弟发现家电行业市场空间更大。不久,国美电器诞生,由此二人走上财富大道。在当时,商家普遍以倒买倒卖抬高售价,以图在短时间内获得暴利。而黄氏兄弟经营国美电器却采用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销售策略,以市场上最低的价格将商品卖给消费者,坚持零售薄利多销,这一策略后来成为国美的立业之本。

国美还是当时第一个在《北京晚报》中缝打广告的商家。报价广告登出后,国美电器生意出乎意料得好,“所有存货一卖而光”。

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里,既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互支撑,也避免不了家族成员因观念、个性和利益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分歧甚至纷争。于是黄氏兄弟在1993年正式分家。

分家后,黄俊钦创办了新恒基集团,开始涉足房地产,并以罕见的低调在房地产业急速扩张。在新恒基发展历程上我们可以看到内地房地产业资本翻滚的轨迹。开发初期,黄俊钦充分利用资本杠杆,以小搏大,短时间内资本就已增长至150亿元。

他首先看中了北京东三环外燕莎东边、机场辅路附近的一块空地。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那片农田上耸立起两座大厦: 新恒基大厦和鹏润大厦。这里现在已经成为北京最繁华的商业核心区域之一——它的东侧是一大片高档的别墅区,西侧是京城著名的“女人街”,燕莎商城、凯宾斯基酒店等高档的商业和酒店机构也近在咫尺,另外周围还有很多外国的大使馆和酒吧一条街。因为这块宝地浓厚的富贵之气,黄家兄弟分别把新恒基大厦和鹏润大厦(后转让给黄光裕)作为自己公司的大本营。

对商业地产情有独钟的黄俊钦,后来还开发了北京静安中心、沈阳新恒基中心、新恒基高科技大厦、皇家里兹饭店、沈阳新恒基大酒店、新恒基世贸饭店和朝来森林公园别墅等项目。其中,沈阳新恒基中心是一个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的集写字楼、饭店、公寓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是该市面积最大、楼层最高的建筑。

只是与弟弟黄光裕声名大振相反,黄俊钦的曝光率几乎为零,以至于他的名字出现在2004年胡润的百富榜上时,黄光裕笑称:“这回胡润总算把他揪出来了。”

2007年7月9日,ST金泰发布的重大资产重组公告,把一向低调的黄俊钦推向了前台。公告称,公司将以每股3。18元的价格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80亿股A股。其中,控股股东新恒基集团及关联公司以旗下价值221亿元(未经审计)的地产项目资产认购70亿股。新恒基拟置入上市公司的资产,囊括了黄俊钦及其关联人名下几乎全部的资产,此举也成为A股市场以借壳方式上市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ST金泰丝毫不受大盘震荡影响,以每天5%的速度上涨。每一个涨停板,也都为其实际控制人黄俊钦带来了数十亿的财富增长。据了解,黄俊钦持有新恒基集团80%的股权,新恒基集团认购后,黄俊钦间接持有ST金泰56亿股。8月31日,ST金泰收于25 36元,以此计算,10年前起家专注经营房地产的黄俊钦,账面资产已超过1000亿元,一跃而成内地地产新贵。

然而,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一年后,2008年11月28日,北京新恒基集团董事长黄俊钦因涉嫌经济犯罪被北京警方带走调查。巧合的是,其弟黄光裕已先于他被警方拘查。

广东青年黄氏兄弟一路北上淘金之时,河南小伙张勇则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结缘建筑。

1985年8月,年仅22岁、体格稍显单薄的张勇,从中州大学的一名学生变成了郑州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的一名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

“刚毕业那会儿是个充满激情的年代,大学生还很稀缺,也很受重视,我刚好赶上了,”张勇说。在城建总公司,张勇呆了七年。其间正值郑州城建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城建公司也将一些有知识、有朝气的年轻人推到前台。他幸运地成为一名参与者,得以在建筑一线摸爬滚打。

张勇先后积极参与了郑州火车站改造工程、和平商场、亚细亚商场、亚细亚大酒店、华联商厦等工程的施工建设,逐步从一名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成长为监理工程师、项目部负责人。“这几年对我太重要了”,张勇事后回忆。长期在工程一线奔走,给了他宝贵的历练,为他日后进军房地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经济不景气,建筑市场极度萎缩。张勇和很多同事一样经常聚在牌桌和酒桌周围,无所事事。

“终日打牌喝酒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张勇说。

经过痛苦的抉择,在1992年的某一天,他揣着从朋友那儿凑来的一点钱,扯起了自己的旗帜——组建了一个施工队。

现在看来,“走出来”是顺理成章的好事,毕竟从他们当中成长出一大批“先富起来”的人,但在当时,扔掉“铁饭碗”还是需要勇气的。

张勇不缺乏勇气,他带着自己“手下的弟兄们”,开始一栋楼一栋楼地盖,进材料、把质量、催工期、讨债……一晃五年,张勇的施工队完成了3万平方米的施工面积,5万平方米的项目开发,产值5000多万元。

时光正悄悄地在张勇身上积攒着量变。羽翼渐丰的张勇显然不会满足于一个小“工头”的角色。一番审时度势之后,1997年5月18日,河南鑫苑置业有限公司艰难“坠地”。张勇一脚跨进了房地产之门。

张勇能在郑州的房地产圈子站稳脚跟并崭露头角,得益于陇海星级花园的成功开发。陇海星级花园采用园林化欧陆风格,在当时的郑州独领风骚,进入市场后即刻售罄。

后来,精明的张勇又分期开发建设了一个占地300多亩的楼盘——鑫苑名家,市场好评如潮。鑫苑名家不但让张勇实力大增,也为他带来了荣誉和名气。

2002年11月21日晚,深圳五洲宾馆五洲厅内灯火辉煌。中国房地产界的“腕儿”、业内人士及众多“老记”济济一堂,上演了一场中国年度“地产秀”。

当晚,河南鑫苑置业“掌舵人”张勇的名字在“住交会”的颁奖盛典上引起“骚动”,他不但跻身“中国地产百杰”,其旗下的鑫苑名家也摘得“名盘50强”的头衔。

改革的道路坑坑洼洼,坎坎坷坷。但是,内地有人奋不顾身地朝前跑,香港也有人争先恐后向前冲,他们绝不放弃在中国内地的努力。

论财富,罗康瑞一手创办的瑞安集团与香港十大财团中的和黄、恒隆、恒基等地产巨头相去甚远。但现在,罗康瑞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开发商。在国内,有超过十个大城市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帮助改造旧区,在当地再造一个瑞安的标志品牌“新天地”。

1985年,在香港房产商们还不屑做内地房屋开发时,罗康瑞已经在上海开始了他在内地的第一个投资项目。当他斥资2300万美元与上海团市委合资建造上海城市酒店时,被很多香港商人视作头脑发热。那是一个微妙的时刻,《中英联合声明》刚刚签署完毕,香港信心仍然不足,很多香港商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资产迁到海外,他们对中国内地一无所知。

这项大胆决定是罗康瑞事业真正崛起的开端。当时间来到2004年时,他已是中国最声名卓著的香港商人之一。他在上海兴建的新天地项目是他庞大的瑞安集团的掌上明珠,并将他推向了世界舞台。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前期,即1982—1984年。当时我就对自己说,1997年我一定要留在香港。因为我在国外念过书,我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