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驿唐 >

第119章

驿唐-第119章

小说: 驿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外的大营,得知赵慈皓被抓知道两人密谋的事败露了,于是立刻召集将士将罗艺造反的事告诉众人。众人听了皆愿意追随他平叛。杨岌立刻率军即进攻罗艺。罗艺不防被杨岌打的大败,于是抛弃老婆和儿子,带着数百骑准备投奔突厥。到达宁州后,他的左右暗中商议与其跟着他流落突厥不如斩了他将功折罪。于是便趁罗艺不被将他斩杀,接着带着他的头颅回去。

李瑗罗艺两人无论是被人利用而谋反成为别人加官进爵的垫脚石也好,还是心怀畏惧怕被翻后账索性先下手为强起兵造反也好,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乃是李建成的亲信且手握重兵。

其实早在武德九年李瑗谋反一事爆发后,李渊怕事情闹大下诏不得再揭发李建成、李元吉、李瑗余党,这才将事态平息下来。可没想到后来又发生了罗艺谋反。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李世民不得不开始考虑给那个死在自己箭下的大哥一个合适的名分,以此来安定前太子党的心。

经过与群臣的商议,李世民下诏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曰隐,追封李元吉为海陵王,谥曰刺,以礼改葬,并且诏命东宫旧臣下葬之日皆到场送葬,李世民亲自到宜秋门哭奠,由此前太子余党一事才真正平息。后来李世民还将儿子赵王李福过继给李建成,曹王李明(母杨氏即原李元吉的妃子*注)过继给李元吉,以继其嗣。

贞观元年三月十六李潜娶杨云薇为次妻。之所以是次妻而不是妾是因为杨云薇的来头不小。这是说起来还得从麦紫澜新年进宫朝贺时说起。当日她先拜见了李世民,然后又拜见李渊,闲聊时将准备纳云薇为妾的事对李渊说了。李渊想了一会才想起来云薇来,突然对麦紫澜说了句,她是杨玄感的女儿。随后李渊告诉麦紫澜当年杨玄感兵败,隋炀帝将杨玄感一家男丁处斩,他亲眷中成年的女人送入教坊为奴,杨云薇因年纪小不能无人照看,便跟着她母亲(杨玄感的妻子)在教坊长大。后来宫中缺少侍女,内侍从教坊中将她带入宫中。那时她的母亲已病死了。李渊知道此事也是杨云薇当宫女几年以后。后来正巧麦紫澜怀孕需要人照顾,他便将杨云薇赐给了麦紫澜。

李渊说到这忽然叹了一声,“杨素有功于隋朝社稷,只可惜对杨广看走了眼。杨玄感志大才疏自取灭亡死不足惜。只是可怜了云薇这个小丫头,你们要好好待她。”

麦紫澜立刻道:“干爹有命女儿怎敢不从。不若不以纳妾而以次妻待之?”

李渊也知道自己好心将杨云薇赐给麦紫澜却给她和李潜出了大难题。他们两人留也不是退也不是。若杨云薇家中还有亲人倒也好办,趁着这次放归宫女的当口多给些财帛送她回家就是。可偏偏杨云薇孤苦无依没有去处。麦紫澜的建议李渊觉得不错,便点头认可了。

他这一点头不要紧,平白给麦紫澜添了无数麻烦。若以次妻娶杨云薇那三书六礼是少不了的。只是杨云薇没有亲人这礼聘之事如何进行?思来想去只好去求牛大叔和牛大婶。牛大叔得知杨云薇是杨玄感之女大为惊讶,听到麦紫澜说了此事之后想到没想就直接答应认杨云薇为义女。接下来再将娶妻的程序走一遍。不过婚礼就没那么热闹了。因为杨云薇觉得能明媒正娶就已经是自己天大的造化了,婚礼神马的太招摇了,传出去对李潜和麦紫澜的影响不好。杨云薇是个外柔内刚的女孩子,平时温顺无比,可一旦心里拿定主意任麦紫澜怎么劝都只是摇头。百般劝说无果,麦紫澜只得放弃。三月十六,李潜在家中办了个简单的婚礼宴请了几位亲友,正式将杨云薇娶进门。

自四月起李潜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推行驿马分级一事。到八月所有驿站的驿马均以烙上分级标志。至于这其中有没有分错的就不好说了。况且驿马分级主要是为了防止日后倒卖驿马,现在各驿站的驿马即便是分错了影响也不大。

李世民推行的各项政策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并非所有的政策都能一帆风顺。比如削减宫内用度放归宫女一事就遇到了阻力。李渊是个喜欢享乐的人,美酒、美食、美人、乐舞他都喜欢。武德年间他经常大宴群臣,因此宫中开支逐年增长,宫女内侍的人数也不断增加。现在他退位为太上皇,听到李世民要削减宫内开支放归宫女心里老大不乐意,而且左右如张婕妤、尹德妃等人也屡屡向他抱怨说连买脂粉的钱都不够了,身边伺候的人也少了,她们堂堂的太上皇妃还不如隋朝时的公侯夫人呢。末了还不住地感叹,这当太上皇就是不如当皇上啊。当皇上时多自在啊云云。

李渊听了这心里就更加不高兴了,接连好几次当着长孙皇后的面斥骂宫人。聪慧的长孙皇后怎么能看不出李渊的意图?于是找机会告诉了李世民,并劝李世民不要操之过急,免得伤了太上皇的心。李世民找了个机会去见李渊。李渊直接问他,是不是要削减宫内开支放归宫女?李世民立刻告诉他,确有其事,不过并没打算削减李渊这里的开支,也没打算放归这里的宫女。李渊纳闷,难道是我听错了?李世民淡淡地道,恐怕是传话的人传错了。爷俩相视一笑,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削减宫内开支放归宫女让李渊不快不过只是个小波澜,很快就又发生一个大*澜。引发这次波澜的是削减宗室、功臣的封赏一事。武德九年十月,李世民封赏功臣时就已经决定要削减宗室和部分武德功臣的赏赐,当时李世民就知道此事肯定会遇到阻力,事先也与李渊进行沟通。

李渊坦言,当初起兵后为了拉拢别人来投靠壮大自己的实力,封赏了许多人且额外给予了非常丰厚的赏赐。谁知这个口子一开就再也收不住了。比如第一个举城投献的将领封了公爵,那么下一个举城投献的该怎么封?减等封赏?这样做的话会使那些后来投献的人心生不满,甚至放弃投献,无形中增加了大唐统一天下的难度。所以只能按照原来的标准封赏,而且对于那些投献地盘大兵员足的将领还得提高赏赐标准。比如那个造反的罗艺,就破格赐姓李封郡王,杜伏威被封为吴王,同样也是先赐姓李(非李姓者不得封王,这点李渊做的不错,武德年间虽然封了不少郡王但都姓李,原本不姓李的也得先赐姓李才封王,哼,哼,想当王爷?先背叛祖宗再说吧)。

现在看来这些封赏出去的爵位增加了财政开支,对大唐来说不是好事。所以对于李世民提出的削减宗室、功臣的封赏一事李渊是支持的。于是得到李渊支持的李世民与李神通演了一出双簧。这出双簧虽然暂时压制了那些宗室、武德功臣(反观追随李世民的人各个都获得了极高的封赏)的不满,令他们不敢将此事公开化,但这种不满还在某些人心里慢慢积聚而且还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李孝常就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李孝常,隋兵部尚书圆通之子。隋朝大业末年李孝常任华阴令,掌握永丰仓。当时隋朝有四个大仓,是隋朝的国家战略储备粮库。四大仓中有个兴洛仓最为有名。当年李密初投翟让,那时的翟让被张须陀打个屁滚尿流已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李密建议翟让攻打兴洛仓,说只要打下兴洛仓开仓放粮赈济百姓,百姓肯定会来依附,瓦岗的势力就能迅速扩张起来。翟让同意了这个建议,攻克兴洛仓后果然实力大增。后来李密依靠瓦岗军竟占据了半壁中原。由此可见兴洛仓的重要。与兴洛仓同属四大粮仓的永丰仓自然也是块肥肉。

这块肥肉落入了李渊嘴里。不过李渊不是打下来的而是李孝常以兴洛仓投献。得到了兴洛仓李渊的实力大增,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李孝常也被封为义安郡王。另外李孝常能封郡王除了这个功劳之外,还因为他姓李而且是李渊的夫人窦氏家族的女婿与李渊有比较近的亲戚关系。



《贞观之治》中有一段剧情是杨妃跟了李世民没多久就怀孕了,聪慧的长孙皇后立刻猜到她怀的乃是李元吉的遗腹子。起初老萧以为那个孩子便是曹王李明,可后来查阅了相关资料才发现李明生于贞观十年,肯定不是这个遗腹子。而且李世民的子女中也没有杨妃在贞观元年生的孩子。想来这个遗腹子应该没保住。是客观原因没保住还是某人故意不让杨妃生下这个孩子来?这里面可就耐人寻味了。

第二卷大展宏图事可期 第一四三章闹哄哄的贞观元年(三)

武德年间李孝常为利州都督,每天以射猎不问政事。李世民登基后李孝常上表想入朝为官,后来就发生了李世民削减宗室、功臣的封赏的事,李孝常也在削减之列,为此他对李世民心生不满。后来李孝常的儿子李义宗被查出与劫匪勾结而判处斩刑,李孝常心里更对李世民无比怨恨。于是他便私下里勾结刘德裕、元宏善、长孙安业等人阴图不轨。

自古想要造反的人都要宣扬主谋之人的特异之处或特异经历来显示他们的造反是得到了神仙的指示或他本人就是神仙下凡以此来吸引人来投靠。比如陈胜吴广起义时捕获了一条鱼,在鱼肚子里发现了写有“陈胜王”三字的朱砂帛书。刘邦起兵时在芒砀山斩了一条白蛇,然后就“赤帝子斩白帝子”的传说。至于隋朝末年出现的桃李章更不知有多人宣称说的就是自己(比如李密)。李孝常当然也要通过这种手段来宣传自己的起兵造反乃是天意。

李孝常的儿子李义立有次对他的朋友蔡恽说:“我常从齐王游猎,有次与王走散了。偶然遇见一老妇人,眉毛头发全都白了。我上前问她可曾见过王?她说,你就是王啊。然后一下子不见了。” 李义立不是李孝常的嫡子,按律不能承袭王爵,他说那老妇人说他是王,意思就是李孝常要当皇帝,这样他就当王了。

李孝常的亲信谷县丞李延对他说:“以前在太和谷得到一快大石头,形状象乌龟,在表面上有一个圆圈,里面有个常字。况且现在大唐新钱的文字叫‘开元通宝’,此就是圆通之子孝常当主天下的预兆啊。”还有一个叫刘文赞的说:“古人说天道自常,这就是李孝常当主天下的谶语啊。”

造完了势下面该具体实施了。李孝常的亲信刘德裕与李孝常的外甥统军元宏善及监门将军长孙安业私下里谋划,准备在两人当值的那天晚上偷偷打开宫门放李孝常带兵攻入皇宫控制住李渊和李世民,然后尊李孝常为帝。

刘德裕本人也不是什么好鸟。他原本隋朝时在洛阳为官,武德初年从洛阳跑到长安投靠李世民。担任过为秦王府库直骑,护军、太子左内率、将军。按说他是秦王府的旧人跟随李世民多年,现在李世民登基他的前程应该很好。可他为什么要造反呢?一个原因是李世民对他的封赏不厚他心怀不满,比他晚来的杜如晦都当兵部尚书了,他还是个太子率的将军。另外一个原因可以从他儿子刘孝本以及他曾经说过的一番话中看出端倪。

刘德裕与元宏善、长孙安业谋划造反之事定下来之后,他的儿子刘孝本私下里对贺娄善积说:“我父好酒豁达,有汉高之风(刘德裕本人就经常宣称其是汉代皇族后裔,说他有汉高祖之风自然是说他是真命天子了)。我父手握禁兵,而且与左骁卫大将军刘宏基、右骑卫大将军长孙顺德、郎将元律、城门郎韦元整等人极为亲善。马上就要举大事,而且此时很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