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迷失在康熙末年 >

第445章

迷失在康熙末年-第445章

小说: 迷失在康熙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耶?新视角呢!
    康熙一愣,有些刮目相看地瞟了张廷玉一眼。不过,康熙在之前就已经和凌啸达成了些共识,晓得这是愚民政策和开化民智之间的争论,秦始皇封建以来,法家重刑峻法、道家无为而治和儒家地天人感应,全都是本质上的愚民,康熙作为前三十年的有为之君,当然明白这一点,可惜,法家道家已经被历史证明不可用,而儒家地方式里面,他又找不到怎么既愚民又超越的好办法,心理上早就偏向于凌啸所说的既开民智又加法术驾驭之路了。康熙当即不置可否,“那科举改制呢,衡臣认为错了?”
    这还用说?张廷玉干吞一口唾沫,不欲和明显有意改革科举的康熙背道而驰,一拱手,所说的话却甚是简洁,不着声色地把话题拉倒现实政务上,“皇上,科举改制之事,等超亲王回来,自然会有一场大辩论,不过,臣很担心地是,恐怕在这场大辩论之前,首先出现的是一场刀兵之祸!”
    “哦?!”康熙停住了往嘴边递去的杯子,眼中精光一闪,低声道,“你说地刀兵之祸,可是蒙古和六省土司?”
    张廷玉点点头,声音很是空洞,“是的皇上。本来上次廷议,二阿哥已经把事情剖析得很清楚,推行改土归流,青定可能出现的叛乱,很是容易。可是那是在内地稳定的前提下才行的。泄密案一出,举国上下的官员士绅,为自身职权所忧,为子弟晋身之阶所虑,将人心不稳,心全不在政务上。官员士绅乃是朝廷统驭百姓的纲和目,地方威望和典论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他们人心不稳,则各地百姓不稳,尤其是江浙一代,文气郁郁,又是国家财赋重地,一旦有些变故,支援前线的钱粮则不畅,若是一个局部战事不利,立刻就会让朝廷陷入被动。皇上,这个泄密案,所泄露地内容和时间,都很蹊跷啊!”
    康熙这才品出味道来,脑子中灵光一闪,猛然惊呼一声,“岳仲麒!朕一直都在奇怪,这个改土归流的当口上,谁会要救岳仲麒这种凌迟钦犯,他除了打仗。。。。。。衡臣,照你这么说,岳仲麒被劫走一事,应该不是孤立的突发事情了,难道你认为,这和泄密案之间也有联系?又难道你认为,整件事情是蒙古王爷们策划的?”
    张廷玉深深一躬身,叫道,“皇上英明!据归化将军、宁夏将军、黑龙江将军等人报来的奏章来看,很多的蒙古各部旗,借口逐水草而牧,正偷偷向伊金霍梅靠拢。臣和上书房其余大臣都认为,可能难以避免一战。而南方各土司的行动,虽是基本上没有大的异动,但也不可不防,如若蒙古和六省一起糜烂起来,军事上的损害,远没有政治上的损害大。如果他们把矛头指向的,不是皇上您,而是所谓的清君侧。。。。。。那么朝廷这一边,立刻就会有成千上万的朝野士绅。把泄密案中地科举改制建议拿出来说事。。。。。皇上,压力会全部向您和超亲王身上涌去,逼得您,要么。疏远像晁错一样建议改土归流的超亲王,要么,就是在内忧外患中冒上奇大的风险!”
    听完张廷玉的分析,站起身,康熙拧着眉头思量了半晌,心中很是犹豫。
    张衡臣地话,站在一个调和四方维持衡定的宰相职责角度,未雨绸缪地提出警告,不可谓不是老成谋国之言,颇有些道理。而他言中未尽之意。实际上就是谏议自己,不管凌啸的科举改革是对是错,也不管背后是不是蒙古王爷们的手脚。当今之际,要么朝廷放弃改土归流的国策,要么康熙就马上站出来表态,对凌啸的谏议进行驳斥,总之。二者抉择其一,决不能同时爆发!
    康熙这才体会到了所谓改革之君的难处。
    蒙古的改土归流,那是地域万里辽阔的大清朝必须进行的长治久安策。康熙怎么能容忍一群有兵,而且是速度奇快地骑兵的王爷们,时刻威胁到国家心脏的北京?想当年地察哈尔蒙古叛乱打到北京,害得孝庄太皇太后还要散尽内库招募子弟守城,而隔一年就要嫁去一名郡主公主的,康熙也觉得有汉景帝和亲匈奴的耻辱!现在,风吹得呜呜响,雷打得炸炸轰,却一下子说朝廷不改土归流了,别说长治久安了。便是皇帝和朝廷的威严都没了,会让蒙古王爷们还以为朝廷怕了他们,更加骄纵起来,越发不是国家之福!
    但要康熙当中驳斥凌啸的谏议,无论是感情上,还是即将开展地超越大计,都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来,天子是要讲究一个信字的,今日驳斥了凌啸,来日万一发现还是要改科举,再怎么推行?二来,凌啸和两个儿子不远万里去图谋王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回来后发现锣没响就先捱了一闷棍,还有个屁地信心和精神了办事?
    张廷玉既然说出这番话来,从稳定政局的角度和自己的出身利益出发,自然是希望康熙驳斥凌啸的观点以安人心,可见到康熙皱着眉头沉思,半天都不说话,显然是在反复衡量,紧张的他,很想给康熙明谏一下。但明哲保身的思想还是占了上风。。。。人家大老远地那么辛苦出使,就算自己的谏议大部分是出于公心,可这话要是说明了,得罪的就是凌啸和两个阿哥,祸不可测啊!
    他正踌躇间,却听到一声声嘎嘣嘎嘣的怪声音,抬头一看,原来是康熙把牙齿咬得直响,顿时心中暗暗叫苦。
    果然,毕竟是雄主地康熙,咬牙之间已是做了决策。一撩龙袍袍角,康熙傲然道,“衡臣,你衡量得很好,做宰相就该这样事君以诚。不过朕意已决:改土归流,势在必行!超王之言,朕不表态!朕倒要看一看,这奇大的风险,能不能掀得动朕!”
    张廷玉虽是已经有预感,可亲耳听到康熙的决定,仍然忍不住色变,张嘴了半晌,想请康熙三思的话,出口却变了味道,“皇上,您既已决定,臣定当竭死效力!臣建议,一,请皇上立刻在全国进行将领大对调,以打乱地地方上兵将相知、文武相交的状况。二,请您给两江总督于成龙和安徽、江西、江苏等省督抚下旨吹风,通过他们来约束官员,不得为士大夫们的非议推波助澜。三,不惜一切代价派出快马快船,海陆并进前往西洋,催促超亲王殿下回国,以其至忠神勇威慑奸险小人!”
    康熙哈哈大笑起来,一拍张廷玉的肩膀,赞道,“好,衡臣乃忠贞国士,朕。。。。。”
    他“朕”字还没有说完,就只见容若的影子在外一闪而入,登时就是愕然而狂喜。。。。。容若只要是不唱名而入,那就是说,又有凌啸的奏章到了,“快!快快!”
    张廷玉还等着听他的褒奖之辞呢,只见康熙早就起身去向容若索取奏章去了,暗暗苦笑一声,径自行礼后退到殿角书案前办整理康熙的朱批去了,心中却老半天都在感叹有加。。。。超亲王,真是万人敌,一人迷,可就是因为他迷了康熙一人,才会成为“万人敌”-既是万人之敌,又是能敌万人!
    刚看了几份朱批,正要誉写摘要,就只听到康熙的苦笑声传来,“派十万兵去欧洲帮人打仗?朕许,蒙古人许吗?” 
                  第四百九十二章 化尖锐为圆润
    泄密一案上,胤礽也被逮入了宗人府拘禁,国事大政上,康熙定下了决不妥协的决心,这就好比是,皇帝以超强硬的姿态,在和群臣们打擂台一样。
    康熙以前不是没有打过擂,三落之乱中,九成宗亲和大臣们都不同意撤吴三桂等人的落,康熙却乾纲独断,与大臣们争锋相对,最终还是力推撤落,并在镇压叛乱中险胜。读史可以获得经验教训,何况是并不久远的本朝本君的往事?大家都看得出来,以康熙的这种性格,是很难轻易在臣权前低头的了。于是乎,整个士大夫阶层越发沸沸扬扬起来,处处流传着皇帝态度坚决,士林祸事难免的悲观情绪。
    但这次臣子们的悲观,却和以往三落之乱中不同。当时的大臣悲观,是认为一旦开战清朝胜算不大,可能会九鼎倾覆。不过即使清朝的九鼎倾覆,对士大夫们是关系不太大的,大家换哪朝哪代不是继续当官?可这一次却不同,悲观中带着愤愤,因为康熙如果支持凌啸改革科举的话,自己的优越地位,子弟们的发达之途,全都堪忧,竟是搞不好连官都当不成呢,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们,干什么营生?!
    所以学衙、诗社、私塾、书馆和酒肆里,读书人的愤然议论越来越激昂,并不因为康熙的不接见、不表态、不批折而消沉下去,反倒越演越烈,甚至公开的辱骂都开始甚嚣尘上,弄得是有些身份地位的人,都不敢去这些公开场合了。毕竟,要过年了,谁知道会不会惹祸上身?
    老八却发现,自己岂止是惹祸上身。分明就是踩到了狗屎一样的倒霉,要不是宗人府去不得,他都恨不得冲进去把胤礽再阉割十次瓜不得不出来办差地他,成天都被士大夫们围在礼部大堂之上。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是让他领衔进宫力谏、上折子之类的,可老八也渐渐看出张廷玉所分析的大局危机,哪里敢去康熙那里讨这个晦气?但过了几天,他地官话、套话和太极推手终于引起了怀疑。除夕的前一天,眼看康熙就要大宴群臣了,大家却一天也不肯等。竟然开始逼迫他表态了,“八爷,您今天也不要说什么皇上还在思量啊。凌王爷还没有回来啊之类的虚话了,我们也不逼着您合我们联名上折子,您就给我们大伙一句实话,科举改革,您是赞成。还是反对?!”
    赞成就是凌祸一党,反对就还是同路。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份上,深知读书人最喜欢党同伐异的老八。不得不慎重思量起来,既然胤礽二哥已经把自己逼迫到了这个境地,而且事实已经证明,不是自己害凌啸他们的,再去畏惧什么,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显得没有担当。倒不如现在就表明立场,摆出与凌啸政见不合而已的光明正大派头,借机更进一步收服人心!
    正要将一声“反对”慷慨激昂地说出口。却只见人群最后,有个人对自己杀鸡抹脖子地猛做眼色,赫然就是容若的弟弟揆叙。老八一愣的时候,就听见揆叙大叫道,“八爷,八爷,不好了,府上来人说您福晋出事了,让您赶紧回去呢!”
    八阿哥心知他定有话说,顺势装作脸色一变抢了出来,钻进揆叙安排好的大轿,却骇然间看到一个自己认识的中年书生,对他拱手一笑道,“八爷,公主府邬思道给八爷请安了。”
    凌啸地头号先生亲自来见自己,而且还通过容若的弟弟牵线搭桥?老八大吃一惊,心中快速地百转千回,口中却是热络地与之寒暄。他知道,一向不怎么露面的邬思道前来,定是有重要地话和自己交流,甚或是要做什么交易,但凌啸已经出国快一年了,不管邬思道说什么,显然不会是凌啸的授意,而只是这京城中号称无双国士的先生自己的主意,遂强自摄了心神,等着邬思道先开口。邬思道很是爽快,没有半点的套话,“八爷,邬某听说您在百官拥趸了好几天了,却还是没有给他们表个明确地态出来,这里,邬某代我家王爷表示感谢。不过,为八爷计,邬某觉得,无论局势是多么的为难,百官如何的逼您表态,八爷最好是不要说反对科举改革地好。”
    为我计?是为你们凌啸计吧!八阿哥哭笑不得,看着邬思道那威胁不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