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读书 1979年 >

第43章

读书 1979年-第43章

小说: 读书 1979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事开始时,约翰王正在主持一年一度的比武大会,发现在比武场上大获全胜的无名骑士竟是他哥哥的亲信艾凡赫,不禁惊惶失措,匆匆结束比武会,回京城筹划对策。他手下一伙骄奢淫逸、无恶不作的诺曼贵族,比武结束后竟乔妆强盗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美女,把萨克逊贵族和受伤的艾凡赫连同与他们同路的犹太人父女都绑架走了。绿林豪杰罗宾汉激于义忿,召集手下的自由农围攻诺曼封建主的巢穴,在黑甲骑士理查王的参加下,终于攻破城堡,救出被囚俘虏,狠狠打击了诺曼贵族中的阴谋集团,最后帮助理查一世重登王位。
    这部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中世纪英国的历史,生动地描绘了那一时代的风俗习尚和生活图景,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例如诺曼征服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萨克逊贵族与诺曼贵族之间的矛盾,以及被压迫的农民与封建压迫者之间的矛盾,在小说中都通过人物形象作了栩栩如生的描写。尤其是侠盗罗宾汉的形象,更是写得生动有神,跃然纸上,通过他和他手下绿林豪杰的形象,反映了当时被压迫的农民反抗封建主的英勇斗争。
    罗宾汉原是流传于英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故事,最初见于《罗宾汉民谣》。在歌谣里他是人民的宠儿,穷苦人的保卫者,反抗封建压迫的叛逆。作者在小说中再现罗宾汉的形象时,使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笔法,将民间歌谣里的材料加以提炼,又用自己的想象力加以补充,塑造了一个传奇色彩很浓厚的叛逆者英雄形象。罗宾汉在小说中最初以洛克司雷的化名出现,不怕得罪约翰王,仗义执言,流露出他的英雄气概,继而在比箭中以百步穿杨的绝技大显身手,后来他在夜间以绿林人的身份出现,归还了犹太女子蕊贝卡赔给农奴葛尔兹的钱财,表现出他侠义的性格。关于这一人物的最出色描写,是在他率领部下围攻诺曼封建主巢穴妥吉尔司东堡前后。作者从各个方面突出了他的叛逆者性格,表现了他与封建主势不两立的立场。这一形象刻划得虎虎如生,有较大的社会意义和典型意义。
    司各特自称现实主义作家,但评论家们一般都称他浪漫主义作家。他的历史小说一方面受英国前期浪漫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继承并发扬了英国启蒙时期的现实主义,在创作方法上独创一格,对后来的欧洲批判现实主义起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他的历史小说在艺术上富于特色,既有色彩瑰丽的现实主义描写,也有富于诗情画意的浪漫主义渲染。尤其是一些历史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如占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篇幅的关于攻打妥吉尔司东堡的描写就是。这场战斗是受压迫的自由农与诺曼封建主之间的一场生死搏斗,也是封建贵族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激烈斗争,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是全书最精彩的笔墨,具有现实主义的熠熠光辉。
    但司各特的浪漫主义有美化封建帝王、宣扬骑士精神的消极一面。例如,小说中重要人物理查王,这个被描写为英勇过人、慷慨豪侠、爱民如子的黑甲骑士,在历史上原是个黩武喜功、昏庸残忍的暴君。革命导师马克思说狮心理查“实质上是一个象兔子一样的胆小鬼”,“一个野心大而能力小的阴谋家”。体现作者消极浪漫主义理想的另一人物是小说主人公艾凡赫,他是骑士精神和勇猛、尚侠等封建道德观念的化身,他的性格刻划得苍白无力,缺乏个性。萨克逊公主罗文娜,在性格上也存在同样的缺点。他们是一对落于俗套的“英雄美人”。他们之间的爱情也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激情,因而没有艺术感染力。倒是犹太女子蕊贝卡的形象同罗宾汉一样,是用幻想与真实相结合的独创笔法刻划出来的,这个人物一反过去文学中犹太人的传统性格,慷慨仗义,视钱财如粪土,虽两次落入诺曼贵族圣殿骑士之手,却宁死不屈。作者一方面在她身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弱女子的悲惨遭遇,一方面又通过她的一系列行动,展示出光明磊落、敢于向恶势力作斗争的鲜明性格,具有较大的典型意义。
    小说中有不少富于浪漫传奇色彩的场景,在情节描写和气氛渲染上都有诗意的光辉。小说中还使用了乔妆、化名、微服等浪漫主义技巧,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和情节的曲折性,表现出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积极效果。

史云
一块小小的计程碑
从《民国人物传》公开出版发行想起

    《民国人物传》第一卷终于公开出版发行,令人高兴!我为史学界高兴,为读书界高兴!
    这本书的书名之上,冠有一道小题:“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从《前言》里看出,编写《中华民国史》的计划中,要编三种资料:《大事记》、《人物志》和专题资料《中华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前言》说:“关于人物志,需要写传记的约一千人;列入人名辞典的约四千人;另外还拟编制若干人物表。”这种做法一定为读书界双手欢迎。
    过去那几年间,顺利印行的新书甚少,可读的新书更少。某些名曰资料汇编或文章选编的纂集,往往是找来几根棍子,支撑着别具只眼的高论。这种梦魇似的日子已经结束。象《民国人物传》这类书终于公开发行,我觉得,把它放在广阔的前景中去考察,可以看作是历史研究和论述工作方面的一块小小的计程碑。
    我说的只是一块小小的计程碑,并无把它说成一座什么史学丰碑的意思。很可能有人会说,就这么一本书,究竟有什么稀罕?
    诚然,它是一本没有什么“稀罕”的资料书。李新、孙思白同志主编的这一卷,正文四百页,介绍民国人物六十七人。按印刷页计算,文稿二十七万二千余字,平均约四千字一人。编者在《后记》中谦逊地说:它“是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组各位同志的习作”。书中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分类列名。最短的一篇,是往日基督教界的头面人物余日章,一千三百字。这个人的存在,就是美帝国主义在中国制造的人形鸦片。最长的一篇,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约一万九千字。其次,窃国称帝的袁世凯,写了不到七千字。胡汉民、邓演达等人,均在五千字上下。编者在《前言》中说:“每篇以二三千字为准,不必写得太长。”简短难于铺叙,这一卷文字与原来的设想相距尚不远。
    认为这种书不“稀罕”是有根据的。过去,报刊和书籍,介绍人物生平经历、逸闻遗事者,屡见不鲜,毫不足奇。这固然由于旧时代的政治情况,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以及治学为文的惯例影响所致。此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奇闻百出,不可思议。忆我儿时,某些地方志《列女传》里三两行,却是以鱼翅席几桌和银元若干论值的。报刊的涌现,小册子的盛行,当世和近世人物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项。稍有虚名的人,字号、乡里、行第、简历和撰著等等,很易共晓。当我两肩方与书桌相平时,蒋介石已骗取了北伐军总司令的职位,正在苏、浙、皖一带耀武扬威,上海报纸就发表过他的生辰“八字”,属猪的命单,预言其结局为讨饭无路。知名的报刊,如天津《大公报》主办的《国闻周报》,封底一期一篇人物;上海美国人鲍威尔父子主编的《密勒氏评论报》(英文),也是一周一人,都附照片。《世界知识》则注意域外人物的介绍。流行的杂志,一般都有人物的评介。本书写到的“天厨味精”吴蕴初,记得早在三十年代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上就读到过。这个杂志所介绍的中外人物,约在1935年左右,便合辑为《人物评述》一厚册而由生活书店印行问世了。提起清末民初的人物,沃丘仲子(武进费行简)的《近代名人小传》、《当代名人小传》各有三两册,史传笔法,颇有材料。北平小型报《时报》馆也编过四、五百页的书,大本小字,白下群魔,网罗甚伙。到抗战结束后,重庆尚有《人物杂志》出现。*其它有关撰述甚多。人们都知一句旧话:“知人论世”。“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往日刊行过的人物志这类书,如果目前有人编一份1905—1949年所刊中国人物书籍目录,兼及海外所出中外文本,那将不是没有用处的。而报刊人物介绍,汗牛充栋,虽有一部分成书的报刊目录可作底子,也不是轻易可以编出目录索引来的了。
    然而,目前读书界正处于“学问饥饿”的时刻,出版界正想要奋发有为,史学界呈献出他们的初步成果。尽管这果子还有点青涩,却是书林二十多年来所罕见的收获,而且公开发行了,——这本身就不寻常。
    因为它运用马列主义观点来写断代人物传。《史通》分叙六家,统归二体。《史记》是纪传体的创始。《史记》记载人物活动有三种体例,即本纪、世家和列传。司马迁的纪传体文字,力求纪实,手法多样,褒贬兼具,于朴素精炼中显示其飞扬生动的文采,鲁迅因此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种文体有其叙事缺陷的一面,它总是和编年体相互并行的。我们伟大的祖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近百数十年来,无数惊人的事变,走过苦难的历程,充满着尖锐复杂的斗争,产生了各种面貌的人物和值得总结的丰富深刻的经验教训。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恰如其份地表达了我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提到我们民族的开化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到“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有正必有反,有美就有丑,历史上就有各式各样的正反两方面的人物。历史书籍如果没有人物,只见铜器铁器的出现,规律法则的作用,洋枪大炮的飞舞,那真是不可思议的。千真万确,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而人民有自己的领袖和代表,自己的朋友和敌人,都应该是一个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人。系统的人物介绍一类书籍业已久违。现在这本书的《前言》宣称:“大家一致认为: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中国剥削制度社会最后一个朝代——中华民国的兴亡,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根据这一认识,不但写一本中华民国史,还要编三种资料,其二就是中华民国人物志。前言里列出写传记的五项原则,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编撰断代纪传的一次有组织的尝试,值得我们欢迎和注意。
    还因为它并不喧嚷地走进了禁区。这当然是它的工作任务决定的,但需要决心、认识和气魄。多年来都讲要“厚今薄古”,“今”的召唤已久。可是,薄古匪易,厚今尤难!纵无明文条令,从来也没有象公布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样宣布过什么禁区,而“今”却是学人望而生畏的题目。现在这本书恰恰是在禁区中活动的成果。单是编三种资料,将涉及这一历史时期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要写传记的人物约一千人,编者还希望“大家都来写”,“那个行业的人由那个行业的人来写最好,那个地方的人由那个地方的人来写最好”。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