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读书 1979年 >

第157章

读书 1979年-第157章

小说: 读书 1979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审查和提供证据的律师的才能,从而保证了本书对慕尼黑会议的前后经过作出详尽无遗的记述。此书出版,颇受到欧美史学界的重视。      (容)
    *    *    *
    《纯真如金》(Good  As  Gold),约塞夫·海勒著,美国西蒙与修斯特公司出版,12。65美元。
    美国畅销书之一,在纽约时报书评专刊畅销书栏中名列前茅。
    约塞夫·海勒是美国文学中荒诞派大师之一,他的名作《军规第22条》,对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所作所为,有荒诞的暴露,有黑色幽默的讽刺,小说出版后,在国内外风行,我国的译本,不久亦将出版。
    《纯真如金》是写美国官僚统治内幕的政治小说,用大胆的手法描绘华盛顿的领导人物,如影射总统约翰逊和尼克松的作为,说有一位总统终日无所事事,埋头写回忆录,预备卸职后赚钱。又以书中主人公模拟和中伤基辛格,说他是一个所谓犹太知识分子获得了有权势的非犹太人的信任,而打入权势圈子中去;并把他写成是个虚张声势、贪婪无餍、欺诈和冷酷无情的人等等,正象是海勒平日对基辛格的攻击一样。《纽约书评》说这本书“正由于在痛骂基辛格中给予这部作品以喜剧性的结构”,并说“海勒过去的作品,往往信手写来,难以收束,而且幽默与胡闹不分,但是《纯真如金》却收束到合理的轨道上来,顶得起二十年来名小说家的称号”。
    本书首次印刷二十万册,这个印数在美国也是少见的。(容)
    *    *    *
    《1979年欧·亨利奖短篇小说》(Pri…ze  Stories  1979:The  O。Henry  Awards),威廉·阿伯拉罕编辑及作序文,美国双日书店出版,10。00美元。
    本书为欧·亨利奖金获得者短篇小说集第五十九卷。编者在序文中指出一喜一忧的两种现象。喜的是本集中所选短篇小说“代表了相当规模的成就”;忧的是“很少读者会欢迎这些短篇小说”。
    本书共选短篇小说二十一篇,其中十六篇都在发行数量极少的“小”杂志中发表,其它五篇,则自《大西洋》、《哈泼斯》及《纽约客》三种杂志中选出。被选作家中,亚当姆斯,哥尔德,欧茨,谢尔弗,夏芝五人系成名作家,其它均为新进作家,包括得奖者:戈登·维弗尔(《一本正经》原载《斯华尼评论》),亨利·勃罗米尔(《旅行故事》原载《纽约客》),及裘莉·海契特(《我想你,要你,爱你》原载《哈泼斯》杂志)。若干短篇中,显示复现幽默的传统,如安尼·李顿的《马可·Z-的激情》,帕特列西亚·谢尔弗的《我父亲的笑话》,和李·史密斯的《达茜太太在海滩上邂逅蓝眼的陌生人。》                (容)
    *    *    *
    《记忆犹新》(In  Memory  Yet  Gre…en),艾萨克·阿西莫夫著,美国双日书店出版。
    本书副题是“艾萨克·阿西莫夫自传,1920—1954”。
    阿西莫夫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作家。他写作的范围极广,从莎士比亚到非欧几里得几何学,从圣经到冥王星,几于无所不写。他的科学幻想小说被认为是当今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他的著作已被译成三十种文字,包括塞尔维亚—克罗底亚语及世界语。阿西莫夫平均每日写六千字,有时写到一万字。
    《记忆犹新》是他第二百部作品,是他的自传,叙述他随父母自俄国移民美国,成长为科学家,以及他如何写作《基础三部曲》和《夜幕》。他头三十年的成就等于几个人的一生作为。他显得有不平凡的思想,因此被称为“国家资源”和“大自然的奇迹”。
    双日书店为纪念阿西莫夫第二百部作品的出版,将陆续重印他早期的科学幻想小说。第一卷《时间与土地的极限》,包括长篇小说《天空中的砾石》、《永恒的终极》和短篇小说集《广阔的土地》。第二卷《星球的囚徒》,包括长篇小说《如尘的繁星》、《空间的潮流》和短篇小说集《火星人的风尚及其它故事》。另外还将出版一种普及本,《艾萨克·阿西莫夫小说集》,内容包括科学小说及神秘小说。
    荷顿·密夫林公司同时又出版了一本阿西莫夫的《作品第二百号》,内容包括为读者所欢迎的小说选集。     (容)
    *    *    *
    《节日》(Great  Days),唐纳德·巴塞尔姆著,美国法雷、斯特劳斯及吉劳书店出版,7。95美元。
    这是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第六本短篇佳作选集。巴塞尔姆在美国,有的批评家认为他受法国新小说派的影响,是美国的新小说派,但也有批评家认为他是实验派。总之,他的作品一变传统的写作手法,而有他一己特有的风格。当前美国有许多新起的作家都想学巴塞尔姆的写法,据说他是从海明威以来,有最多模仿者的一位作家。但是小说家狄安·约翰逊评巴塞尔姆此书为“精采得无法模拟,带着泰然自信、对事物题材予以新的深度,而且不加插图。我们希望他的模仿者从此落入茫然失措的混乱之中,因为现在人人该清楚,谁也不能象巴塞尔姆那样写作巴塞尔姆式的故事了”。
    约翰逊还说,对巴塞尔姆的故事,你怎么理解都行,他也不在乎。本来写双关性寓言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令人有混乱之感,尤其一般人都认为寓言是不该引起混乱的。好处就在于巴塞尔姆所写故事,既使那些专在《纽约客》杂志中找寻可以逗乐的寓言、笑料和双关语等等的轻松读者,念来津津有味,也吸引那些爱思索、反复诵读和进行猜测联系等等的读者们。
    约翰逊指出巴塞尔姆的对话,有其独创性,说起话来如梦呓,而且语带双关。这些话音代表男的,女的,充满希望或是默想的,既滑稽、悲惨,又俏皮,各个搭配得很紧凑。这说明巴塞尔姆的故事,都能相互配合,很象一箱精心选择的道具,由读者搭配使用,可以比全盘陈列起来要发挥更大的效果。
    (容)
    *    *    *
    《不眠夜》(Sleepless  Nights),伊丽莎白·哈威克(Elizabeth  Har…wick)著,纽约兰登书屋(Random  House)1979年出版。
    哈威克在美国文坛很有声望。她以文学评论著名,是美国有权威的书评杂志《纽约书评》(请注意,与《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不同)的编辑顾问,曾与已故诗人劳勃·洛威尔结婚。
    哈威克新著小说《不眠夜》,只短短151页,但出版后,很受人注意。因她难得写小说,而这书女主角也名伊丽莎白,有点自传性,特别引起读者注意。
    哈威克出生于南方肯塔基州,自幼即爱写作,后来到纽约哥仑比亚大学就读,也住过欧洲。现住纽约城西区,坐镇纽约文化界,因纽约西区是纽约文化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她的早年创作是1945年的《鬼样的爱人》,1955年的《简单的真理》。1962年她出了一本散文集《我自己的看法》。1974年出了散文集《诱惑与背叛:女人与文学》。
    在这本自传性的小说中,情节不一定有头有尾,曲折引人兴趣。但她在书中介绍各种人物,性格刻划很深切,有男有女,背景不同。她显然是用生活经验,来写这部作品。她否认这是自传,但承认无论那个作家,免不了以本人生活经验做材料。《不眠夜》情节的线索与哈威克本人生涯相同:女主角出生于肯塔基,到纽约、波士顿、欧洲写文为生,现住纽约西区等。(鼎)
     
  《苏菲的选择》(Sophie’s  Choice),威廉·斯代朗(William  Styron)著,兰登书屋1979年5月出版。
    美国南方小说家威廉·斯代朗自从于1967年出版了惊动文艺界与社会人士的《奈德·透纳的招供》(The  Confessions  of  Nat  Torner)后,有十二年没有出版重要小说。这次的《苏菲的选择》的出书,又是美国文艺界一件大事。斯代朗于1925年出生于南方的弗吉尼亚州,于二十六岁时写了第一部小说《躺在黑暗中》(Lie  Down  in  Dark…ness),一举成名。此后写过1953年的《长征》(The  Long  March),1960年的《将此屋放火》(Set  This  House  on  Fire)。《奈德·透纳的招供》是关于一个内战时代黑人叛徒的故事,曾获1967年普列兹奖(Pulitzer  Prize)。

    《苏菲的选择》化五年心血而写成。故事带自传性,有三个主角:一是年轻的叙述者(显然是作者本人),在所租住的屋中,遇到一个美丽的波兰妇女苏菲。苏菲是纳粹德国集中营的生还者,久经沧桑。第三个主角是一个纽约犹太人。这三个人——一个是美国南方高贵门第出身,基督教为背景的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一个是曾受纳粹迫害的波兰天主教徒妇女,一个是纽约的才华卓越的犹太人——所发生的三角关系悲剧,便成为本书的主要情节。
    此书受到相当佳评,也将在英国出版,并已被选入《每月读书俱乐部》的本年七月推荐书目。本书又已由一电影制片商以五十余万元购得制片权。          (鼎)
书讯
周舜武/益民/翟松年/王永红/姜/容/鼎
马克思很喜欢的一本书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

    随着祖国科学的春天的来临,社会学也回到了百花盛开的社会主义学术园地。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七九年这门学科停顿了近三十年,人们对它都已陌生,希望了解一些社会学的情况。但是这多年来它是一个禁区,过去的早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的需要,新近的以及外国的也无人问津,都接不上头了。让我们就借一部有名的著作——《古代社会》来谈谈,通过它所提供的社会学的材料、观点、方法等等,来逐步了解这门学科吧。
     
    《古代社会》是十九世纪美国社会人类学家摩尔根(1818—1881)的一部名著。恩格斯在一八八四年二月十六日的一封信中,特别提到马克思“很喜欢这本书”。的确,马克思在一八八一年五月到一八八二年二月,曾对《古代社会》做了“十分详细的摘录”,还加上一些评语和说明,补充了有关著作的材料和论点,计划写一部关于原始社会的书,“联系他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可惜,马克思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个计划,就于一八八三年三月十四日逝世了。
    恩格斯执行了马克思的遗言,依据马克思对《古代社会》所作的详细摘要和摩尔根原著提供的材料和观点,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于一八八四年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不朽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列宁也称道摩尔根唯物地解释了氏族起源的贡献。毛主席也曾指出马恩都很喜欢摩尔根的著作,并且认为摩尔根关于印第安人的研究支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观念。
    革命导师们对《古代社会》及其作者的推重,是对探讨社会现象、从事社会调查的研究工作者最大的鼓舞。
     
    摩尔根象许多社会学家一样,都是从社会调查入手,从实际情况出发的。他以毕生精力从事美国印第安人的社会关系、生活及历史的研究,对古代希腊、罗马的社会情况,以及他当时还残存的一些部落社会也作过长期的考察。恩格斯认为他“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四十年前马克思所发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