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官场教父 >

第331章

官场教父-第331章

小说: 官场教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益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发展要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这些做法都体现了李瑞环的辩证法思想。

3、立功——传言继德。

古人讲“立功、立德、立言”。立功、立德难,立言更难。李瑞环除了将他的思想运用于执政过程中,更是将那些思想集结成册,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2005年出版《学哲学用哲学》、2007年出版《辩证法随谈》(作者注:2009年又出版了务实求理),李瑞环被广大读者誉为“努力学习的人,勤奋工作的人,理论联系实际的人,不说空话大话的人,人民喜欢的人,人民不忘记的人”。通过《学哲学用哲学》,我们感受到了李瑞环哲学思想的智慧、魅力和精髓;通过《辩证法随谈》,我们倾听到了李瑞环随时、随地、随事、随兴的侃侃而谈。(通过务实求理,又能让人体悟到李瑞环虚怀若谷、脚踏实地、广大深远的追求与境界。)

二、他是哲学家中的慈善家。

李瑞环同志自1996年始,连续10年,将个人所得稿费和奖金共计53。8万元,以“一位老共产党员”名义,资助天津19所高校、来自全国的148名贫困大学生。2004年,李瑞环创办了旨在对品学兼优的特困大学生实施助学的桑梓助学基金会,亲自为基金会募捐700万元,捐赠稿费110万元。五年来,发放助学金140多万元,惠及188名学子,另有13。2万元救助其他贫困学生。最近,李瑞环又把自己《学哲学用哲学》和《辩证法随谈》两本书的稿费100万元捐给了桑梓助学基金会。

鉴于需救助人数逐年增多,李瑞环忍痛割爱,将珍藏30年的吴冠中油画名作《北国风光》,交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拍得2700万元,全部捐予“天津市桑梓助学基金会”。1998年,李瑞环立下遗嘱:逝世后遗留下来的东西要统统资助天津贫困学生。他曾郑重地委托方放把一封遗嘱转交天津市委张立昌同志。信中说:他对天津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身后事要委托天津办理,逝世后遗留下来的东西,孩子们都不要继承,统统变现资助天津贫困学生。方放当时还曾问过李瑞环:“你才60多岁,身体又非常好,急着立遗嘱干什么?”李瑞环答道:“不少人的遗嘱都是在弥留之际立的,很难真实体现本人的意愿。我现在头脑清醒,天津熟悉我的人也都在位,正好把我的心愿告诉他们,如实记录在案。”

李瑞环助学除了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外,还更深层的意思。他说:“我国的市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生活、社会面貌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变化。但社会上也出现一些不良风气,搞形式主义、搞沽名钓誉、搞以权谋私,各种各样的贪污腐败行为让人听了深恶痛绝。每当我看到这样的案子时,总会联想到我们有多少革命前辈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我的心里十分难过,夜不能寐,有时穿着睡衣里里外外地走。我用‘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是想使大家知道共产党员绝大多数还是真心实意地想为社会、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和好事。沽名钓誉者有之,贪污腐败者有之,但毕竟是少数。”这样一种感情,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李瑞环能在60多岁头脑还清醒的时候,就立下遗嘱,向社会捐助遗产,他的举动不仅体现了一个大国高层领导的广阔胸怀,更体现了他对于国情的清醒认识和长远眼光。目前,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处于蹒跚起步阶段,要想真正建立完善的慈善事业机制,既需要政府从各个层面鼓励发展慈善事业,也需要社会个体的道义、良心和价值观念的自省。

三、他是慈善家中的创作家。

李瑞环虽是木匠出身,但喜欢结交文人。他就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发表了多次讲话。他突破文艺的目的只是教育群众的手段的观念,提出文艺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他提出要把政治标准和文艺标准结合起来衡量和评价文艺;提出要给文艺创作创造一个宽松、稳定的环境,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卸任后李瑞环醉心改编京剧,纨绔子弟胡为登场唱到:“我爸爸胡搞。只因他老人家曾做过一任县官,官当的时间不长,钱捞的不少,算得上高效益!”“老子他捞钱不择手段,小子我花钱不讲章法;老子敢捞,儿子敢花。这叫什么?这叫生态平衡。”这是李瑞环先后十易其稿、改编自梅派名剧《生死恨》的《韩玉娘》里的唱段,《韩玉娘》的改编被认为是“既继承原剧精华又脱胎换骨的一出新戏,为传统京剧的改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李瑞环酷爱京剧,醉心改编京剧,至今已亲自修订了五部传统大戏。在他推动下,历经21年的“京剧音配像”工程得以完成。在和“音配像”艺人谈话时,李瑞环感慨:“音配像是百年大计,你们的名字都在上面,100年后,人们都记得你们。100年后,谁会记得李瑞环啊?!”

李瑞环在改编中,并不是为改而改,而是坚持从剧目实际和时代、观众需要出发;不是随意变型,改得面目全非。针对具体剧目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对全局从主题思想到情节结构、人物塑造都通盘谋划,巧为剪裁,在文字上精雕细琢,芟除枝蔓,减少重复,增减并改,补缺润色,在精炼全剧的同时,使得主要人物形象和核心唱段得到了强化和丰富。

几乎所有的剧目都由原来的4个多小时精简为2个多小时,但又保留了经典唱段。一位老戏迷散戏后对记者说:原来也看过这个题材的戏,这次改编后,感觉结构很干净、明了,同时把大量时间留给精彩唱段,很是过瘾!李瑞环最早改编成熟的《西厢记》于1999年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获“示范演出奖”。《金?断?雷》、《楚宫恨》先后在第三、四届京剧节获“优秀保留剧目创新奖”和“荣誉改编奖”,《韩玉娘》在2008年第五届京剧节荣获“特别荣誉改编奖”。

从一个普通木匠工人,一步步成长为党内外享有崇高威望的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李瑞环同志被赋予了很多传奇色彩。吴天然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除了学习他令人敬佩的个人特质,更应该从宏观的高度培养自己的大局观。

我们知道,哲学只是提供了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间题的方法。李瑞环同志令人豁然开朗的“老百姓哲学”,最终未必就能真正解决“老百姓”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还得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老百姓体制”——以基层百姓、普通群众和弱势群体为本的体制,不仅允许他们对政府的工作有看法,还要让他们对纠正政府的不足有办法。

吴天然深知,在社会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如何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保障国富,同时进一步完善分配体制保障民富;如何让老百姓拥有正当的话语权;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及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如何有效的加强对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只有真正的心怀天下才能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中国的道路。

第五卷 风云叱咤 第514章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仅以此标题,缅怀苹果公司合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辞世)求知和胸怀对一个人的成长关系极大。(_听说吴天然这一段在研究李瑞环同志的著作,白莎莎就给吴天然找来了一份材料,这份材料是反映李瑞环同志如何刻苦读书、提升素质的。

吴天然说:“莎莎,谢谢你了。我也在体会,瑞环同志为什么能从一个小木匠转身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呢?原因虽然很多,但读书在他的身上显得更为重要。他刻苦读书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去学习。”

白莎莎说:“就是,最近这几年整天被杂七杂八的事情缠着,真的没有好好读书了。也不怕你笑话,这两年好像我还真的没有通读过一本书,很多时候都是随便翻翻。”

吴天然说:“那就静下心来,读点书。我也推荐你来读一读李瑞环同志的书,你就先来看一看他的学哲学,用哲学吧!”

白莎莎笑着说:“好,你的话我肯定会听的。”

吴天然看了看白莎莎拿给他的材料,原来是李瑞环同志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写的,内容很具体,写的也很感人。

20多年前李瑞环同志刚走上中央领导岗位的时候,人们就曾议论他,说他的成长颇具传奇色彩。直到今天,人们还是忍不住要问:一个农民的孩子、一个普通工人何以成为一位有成就、有影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个没上过几年学、学历不高的人何以发表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讲话、写出那么多有建树的论著?这可以说是个谜,它的谜底也可以有不同的说法,但不管什么样的说法,我认为都不能忽略一个因素,即勤奋读书。

不久前网上流传一篇文章——《两个木匠的成功转身》,讲的是齐白石从一个木匠成功转身为画坛巨匠和李瑞环从一个木匠成功转身为著名政治人物。作者在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时认为,“最根本的是与他们自身的勤奋努力有关。”这个“勤奋”,当然表现在方方面面,但具体到瑞环同志而言,其中至关重要也是带有基础性的一点,就是勤奋读书。如果没有勤奋读书,你就很难理解他为什么知道得那么多、遇事总能说出个一二三;如果没有勤奋读书,你就很难理解他为什么脑子里装着那么多的“理”、对问题总是分析得那么透彻;如果没有勤奋读书,你就很难理解他为什么对文法那么熟悉、他的讲话和文章都那么讲究逻辑讲究辞章。

那么,瑞环同志是如何勤奋读书的呢?我从1995年参加他的写作班子算起,迄今已在他身边工作15年。15年,说起来不算短,但相对于瑞环同志的丰富经历,我所了解的也还只是一鳞半爪。因此对于他的读书情况,我在这里无法给大家作全面介绍,只能就我所了解的谈一些情况,试举几例,管中窥豹。

例一:瑞环同志很小就喜欢书。在他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他就到处找书看,亲戚、邻居的书都想方设法借来看。他十几岁时,有一年春节,母亲叫他担两捆楂子去城里卖,然后买几根油条回家包饺子过年。但他却用卖楂子的钱买了书,书名叫《巧合奇缘》,而买油条的事被他忘得一干二净,为此事回家还挨了一顿打。这个故事是2002年11月,瑞环同志不再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即将离开政协主席岗位之际,在九届政协第十九次常委会议上所作的回忆。这篇讲话作为《务实求理》一书的代序收入了书中,这个故事也早已广为流传。

例二:瑞环同志“恶补”文化知识。同样是在上边那篇讲话中,瑞环同志回忆了他的这段经历。他说,他的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课程,他的文化知识、建筑专业知识和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几乎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的。他知道自己底子差,所以几十年来一直在补课,有时简直是“恶补”。由于他很早就当了劳模,又是突击队长,不脱产,还得多干活,学习的时间只能从比别人更少的休息中去挤。晚上读书时,为了不影响别人睡觉,他就常常到路灯底下去学习。在路灯下看书,夏天还好办,冬天就只好穿上棉袄、大头鞋,戴上口罩。由此所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当然,有一分耕耘便会有一分收获。叶小文同志在6月10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改进文风的功底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