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红色风暴之迷 >

第47章

红色风暴之迷-第47章

小说: 红色风暴之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英国、法国那样有着人人参与民主和人人平等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国家里,近代民
主制和民主文化的发展就迅速而广泛,而在专制主义文化传统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国
家,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就艰难而曲折。甚至俄国最有前途的政治力量、专制制度的
掘墓人——布尔什维克在夺取政权后,在民主政权和民主文化的建设方面也难以摆
脱文化传统的影响。

         六、任重道远:布尔什维克的历史使命

    统治俄国三百余年之久的专制制度被彻底推翻,让人民失望的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被取代,俄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人民政权的建立,都为俄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条件。但是推翻专制制度和临时政府,只是完成了政治现代
化的阶段性任务,新的历史使命正等待着布尔什维克,那就是不断推动政治现代化,
以求最终完成政治现代化。苏联现代化进程可以被看成是俄国现代化的继续,但是
无论是在领导者(即布尔什维克党)方面,还是在现代化的性质(即社会主义现代
化)方面,与俄国现代化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但是,在俄国这样一个有着数百年专制制度统治历史、有着极其浓厚的封建主
义传统的国家里,实现现代化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苏维埃政权是建立在沙皇俄
国的废墟之上的,尽管布尔什维克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以十分激烈的方式推翻
了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摧毁了沙皇政府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体制,但是历史实践表
明,旧的统治体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打碎”,但历史传统却
难以在短时期内“打碎”。人们常常把“民主革命”和“民主建设”的概念混为一
谈,认为推翻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后,就意味着拥有了比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民主“百倍”的民主。然而民主革命只是民主建设的决定性步骤,而非全部内容。
民主不是一蹴而就的,民主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正如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仅仅标
志着俄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开始一样,苏维埃政治制度的建立也仅仅意味着该过程的
继续。因为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在民主建设过程中还要努力克服
旧的、封建的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取得革命胜利,掌握了国
家政权之后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继续推进政治民主,努力清除封建文化传统在
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惰性影响。特别是苏维埃新政权的各级领导者更应该自
觉抵制封建思想的影响,把民主建设的任务放在工作的首位。

    早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列宁非常重视民主与民主政权建设的问题。列宁告
诫全党:要加强布尔什维克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高层领导人的无产阶级思想的修
养,自觉抵御封建思想的侵袭,因为苏维埃的国家机构是“我们从沙皇制度那里接
收过来的,不过稍微涂了一点苏维埃色彩罢了”,“而从其他方面来看,仍然是一
些最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我们的国家机关,除了外交人民委员部,在很大程
度上是旧事物的残余,极少有重大的改变。这些机关仅仅在表面上稍微粉饰了一下,
而从其他方面来看,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这个“旧式”的概念在
一定程度上表现在“旧”的管理经验、“旧”的管理机构和“旧”的管理人员等方
面,它需要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地增加“新”——社会主义的内容。
特别是在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政治体制的建设上没有
任何经验可循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的前提条件下,完成这个过程将需要一个
较长的时期。

    列宁在规划未来的政治制度时,曾满怀信心地宣布:民主将属于全体人民群众,
“无产阶级民主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苏维埃政权比最民主的资产阶
级共和国要民主百万倍。”他宣布未来的国家政体形式将是议政合一的苏维埃。苏
维埃是全体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政权”,即人民民主的“直接政权”;国体是多
党联合执政制度,参加苏维埃的各政党和平竞争、相互监督,由人民自主从中选择
执政党,并坚持由最近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多数党派掌握政权的原则。在这里列
宁精心设计了一个多党联合参政、议政、执政,以苏维埃为最高权力机构的政治体
制,不难看出列宁吸取了资产阶级多党制的优点,然而又强调由广大人民自主选择
执政党,从而防止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狭隘性和虚伪性。但遗憾的是,苏联的政
治发展最终违背了列宁的初衷,最终形成了缺乏民主的斯大林政治体制。斯大林体
制最大的弊端就是高度集权和缺乏民主。在社会生活方面,斯大林主义在许多方面
影响了苏联人的心理状态和道德面貌。在政治生活方面,官僚主义、个人迷信、宗
派主义等许多封建的东西得以泛滥。在经济生活方面表现为生产管理方式的僵化,
生产者劳动积极性下降质污腐化风气横行。

    纵观十月革命后,苏联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有理由说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
文化传统是苏联一党集权制和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历史基础和社会根源。因此布尔什
维克作为俄国革命最后的普罗米修斯,它的历史使命是重大和艰巨的,特别是它在
政治现代化方面所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

          七、超越历史、超越传统、超越文化

    翻开一部俄国历史,让我们将思绪纵向耙梳。如果从9 世纪在东欧平原上出现
的东斯拉夫人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算起,到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拥有1100
余年的历史。如果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算起,到1917年2 月的俄罗斯帝国的覆亡,
俄国的现代化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 1100 余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俄
国经历了专制制度的盛与衰和农奴制制度的兴与废,经历了历史传统的困顿与徘徊,
也经历了现代化的警醒与超越。

    我们在考察了俄国近千年的历史发展,特别近半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之后,不
禁掩卷思索。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的兴盛,一种文化的诞生;看
到了黑暗与自封,也看到了光明与奋进。

    历史文化传统(或称传统文化)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是一种历史遗产。
它凝结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人类社会走过的伟大道路,但也
不可避免地带有厚重的旧时代。旧制度和旧思想的印迹。一味肯定、因袭文化传统,
则会走上因循守旧以至狭隘民族主义的道路,一味否定、排斥文化传统,则难免跌
人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沼。每一个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民族和个体的人在为现代化目标
奋进努力的同时,都肩负着冲破文化传统束缚的重任,因为他们不仅要超过传统,
而且要超越自身。当然我们并非是提倡对各民族文化传统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因
为在这些文化传统中无不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辉。对待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扬弃”,即肯定和继承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和积
极成分,并且弘扬光大,否定和抛弃文化传统中的糟粕和消极成分,使古老的文化
传统为现代化事业服务。肯定与否定、继承与抛弃、精华与糟粕、积极与消极,都
是一对对矛盾关系的统一体,这些关系处理得好,文化传统即能为现代化提供许多
有益的东西,促进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反之,一味因袭旧的传统、固步自封则
会阻碍现代化的进程。

    俄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了现代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难以逾越
的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的必由之路。英国早在17世纪中叶就走
上了现代化道路,美国、法国也在18世纪末走上了这条道路,而俄国、德国、日本
几乎同时在19世纪下半期迈开现代化的步伐,中国、印度、土耳其也是在19世纪末
走上这条道路的。在当今世界中,有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已经完成了现代化,也有更
多的国家和民族仍然在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而奋力拚搏。

    现代化意味着告别中世纪的愚昧,迎接现代文明,告别封建的专制制度,迎接
人类的自由民主。回避现代化,即是抗拒社会进步,却步历史潮流,则必将被历史
所遗弃。

    现代化是一个艰难、曲折和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方能达到最
终目的。因为现代化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现代化事业的实现必然受到旧的、传
统的、历史的、积习的势力的阻碍和反扑,而且为现代化而奋斗的人们还要克服自
身思想和行动中与其奋斗的事业相悖的观念和行为的惰性影响。尤其是在曾经一度
落后于世界的民族和国家里,现代化的历程就更加曲折,因为他们要克服的困难太
多,要走的路更长,而且有可能还要接受“血与火”的先进文明的洗礼,为此要为
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俄国的情况告诉我们,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必须协调同步发展。由于历史
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使各国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这是
客观存在的。重要是每一个进行着现代化的国家和在为现代化事业奋斗的人们,要
充分认清协调政治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地为现代化健康、
稳步、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否则两者关系失调,会导致整个现代化进程的断裂,以
至反复。

    俄国的情况告诉我们,现代化是一条民族振兴之路。现代化是把富国强兵、提
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活力作为它的奋斗目标的。彼得一世改革,不仅使俄国从此
脐身于欧洲强国之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俄罗斯民族揖别了野蛮和愚昧,为未来
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
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俄国的综合国力,才使俄罗斯民族摆脱了克里米亚战争惨败的
耻辱。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国也正是成功地通过现代化的道路获得了民族独
立和国家主权。现代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和曾经落后的国家更具有特殊的
意义,它是一种为民族利益和未来命运而做的正确的选择,只有现代化才能带来民
族富强、团结、幸福、尊严、自信。



 第十章  自我放逐的灵魂:俄罗斯侨民之谜

    使命感之于俄国侨民来说,不是因为他们想要承担它,而是因为他们无法逃避
它,犹如他们无法自己停止它一样。——俄侨学者纳扎罗夫。

    如果我们将历史的镜头倒放到20世纪30年代,也可以是40年代、50年代,直至
60、70年代,你来到了哈尔滨、上海的大街上,你会经常看到一些与我们肤色不同、
服饰不同、语言不同,甚至是神色不同的人,中国人习惯称他们为“老毛子”,他
们即曾经是在中国居住人数最多的外国人——俄国侨民。

    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里俄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翻天覆地般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