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红色风暴之迷 >

第24章

红色风暴之迷-第24章

小说: 红色风暴之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个国家里,不仅对人身、荣誉、财产没有丝毫保障,而且甚至连警察制度也
没有,有的只是挂了各种公职的窃贼和强盗的庞大集团。”正是这些进步的知识分
子和革命民主主义者,他们作为专制主义文化传统的体验者和超越者,以他们无情
的笔触剖析了专制主义文化的腐朽和黑暗,呼唤民主和自由,规划人类美好的理想,
因此他们是俄罗斯新文化的创建者。他们的理论和思想推动了俄国几代人在愚昧中
猛醒,在困惑中振奋,投身到史无前例的现代化洪流之中去。

    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是经历漫长的历史孕育和社会发展而形成的,
并且将持续地对该民族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影响作用,面对现代化的挑战,文
化传统是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文化传统中的一些糟粕和消极成分必然成为现
代化运动的巨大阻碍。在俄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充满着旧的文化传统与新的
文化因素的激烈撞击,充满着专制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殊死搏杀。

    早在19世纪初,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统治危机已现端倪,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初人俄国的时候,一些反动的贵族思想家和政治家便迫不及待地跳出来,以正统的
俄罗斯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和维护者自居,挥动专制主义大棒,大举讨伐一切进步思
想。俄国著名的贵族历史学家卡拉姆津伯爵在他的《关于古代和现代俄罗斯的札记
卜书中,恶毒咒骂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的灾难”,他宣布:谁反对专制制
度和违反俄罗斯人世代相承的传统,谁就是“俄罗斯民族的叛逆”。他在考察了俄
国自弗拉基米尔大公到彼得一世的政治发展历史之后,宣称:“专制制度是圣物,
是俄国繁荣昌盛的保护者。”俄罗斯人应该做的事就是毫无怨言地服从,保持对君
主的绝对信任,“即使坐上王位的是一个暴君,臣民也必须服从,而把他的暴行当
作上帝的惩罚来承受。”这本书是19世纪俄国贵族农奴主阶级顽固维护专制体制、
反对社会进步的政治宣言,得到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统治阶级的一片赞扬。19世
纪30年代在俄国思想文化界颇为活跃的“斯拉夫派”则强调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传统
与英、法不同,他们认为:“俄国历史发展得最早,而且将沿着完全独特的道路发
展,在专制制度救星般的领导下,不会发生革命。”30年代的反动教育大臣乌瓦罗
夫不仅下令严格禁止在大学。中学中宣传一切有悖于专制制度的思想,而且还亲自
炮制出所谓官方民族性理论,按照这个理论“东正教。专制制度和民族性”是俄罗
斯文化和国民生活的基础,必须发扬光大和严格遵守。

    同时,即使是最先进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的意识中也同样充满新、旧文化思想的
撞击。赫尔岑、杜波罗留波夫以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科学地预见了资本主义必
将取代封建主义,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但是他们在规划最终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时,圃于对俄国文化传统的留恋,都试图把先进的社会主义理
想嫁接在俄国的原始村社文化的基础之上。认为依靠“按其天性和传统来说是天生
的共产主义者”的农民的革命,利用俄国的古老村社就可以绕过资本主义,而直接
过渡到社会主义,从而陷人空想社会主义的泥沼。造成这种思想偏差和理论失误的
最根本原因,正是深藏在这一代革命家心灵深处的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
质仍然是旧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思想意识的对抗,表明俄国最先进的人士仍然难以摆
脱传统意识怪圈的困扰。

    19世纪70年代,一大批先进青年响应“到民间去”的口号,来到俄国偏远的乡
村,以高度热情和牺牲精神,向“天生就是共产主义者”的广大农民宣传民主思想,
发动农民起义,以实现赫尔岑、杜波罗留波夫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农民社会主义”
理论。然而,他们在现实面前困惑了,因为农民对推翻专制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
口号采取完全不理解和敌视态度。“到民间去”运动的失败,同样证明了文化传统
与现代思想的对抗。

            三、经济传统拖曳的阴影

    ‘文化“一词的原始词义是指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农业耕作,无
论是英语中的”文化“,还是俄语中的”文化“,词源都是”耕耘“或”栽培“。
因此研究俄罗斯文化传统,必须研究其经济文化传统。经济文化传统的概念即是把
人类所经历的经济制度,采用的生产方式和传承的经济心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民
族传统予以研究。它包括两层含意:长期运行并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受该经
济制度制约并适应其社会需要的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和经济价值观念。

    农奴制是在俄国经济生活中保持370 余年绝对统治的经济制度,是俄国经济文
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俄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农业耕作是俄罗斯先民维持生
存的主要手段。早在公元10世纪俄罗斯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建立之前,俄罗斯人
便已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开始封建化过程。私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和社
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为农奴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伊凡三世完成了俄罗斯国家的统一,封建地主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农奴制生产
关系开始在全国确立。1497年法典限制农民的自由流动和依附关系的转换,农民只
有在每年的尤里耶夫节(俄历门月 26 日)前后一星期内,才允许迁徙他乡,寻找
工作。从而通过法律形式把10世纪以来封建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
关系——农奴制关系在全国确立下来。16世纪初,一个完整的农奴制经济体系和隶
属关系在俄国已经形成。农民被分为领主农奴、宫廷农奴、国有农奴、寺院农奴。
16世纪80年代,政府又相继颁布了“禁年令”,宣布废除尤里耶夫节前后农民可自
由迁徙的规定,农民最后一点合法权利也被彻底剥夺。1649年法典中再次规定农奴
主对农民有无限期的占有权。农民连同其家庭及财产都属农奴主,从而把农民世世
代代都束缚在土地上,1649年法典是它标志农奴制在全国统治的稳固。从1497年法
典到1649年法典,以超经济强制为特征的农奴制经济终于在俄国完全确立。从16世
纪初到19世纪中期,农奴制在俄国始终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什么是农奴制?农奴制经济就其实质来说就是集权专制主义在国家经济生活中
的体现,是一种野蛮落后的经济体制。在隶属关系上,农奴完全丧失人身自由,依
附于农奴主,农奴主可随意用农奴抵押、转让、流放以致杀戮。即“一方是无限专
横,另一方是毫无权利”。在生产方式上,实行密集型的超经济强制劳动,绝少采
用先进技术。因此,列宁认为:“农奴制,特别是在俄国维持得最久、表现得最粗
暴的农奴制同奴隶制并没有什么区别。”农奴制是专制制度统治最稳固的经济基础,
专制制度则是农奴制存在的政治保障。17世纪中叶,农奴制的最终确立,为俄国政
治制度的转换,即由等级代表君主制向绝对专制君主制过渡奠定了经济前提。到18
世纪初,俄国专制制度最终确定,为农奴制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和法律保证,使农奴
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8世纪下半期,当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
产阶级民主思想深人人心之时,俄国却正值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黄金时代。

    一种封建制度的建立,便有封建意识形态的认同。农奴制的发展不仅需要专制
制度政治上的保障,而且还需要封建思想在理论上的认同。19世纪的贵族历史学家
波将金主张:俄国历史进程与西欧不同,西欧的自由未必适合于俄罗斯民族,“好
的农奴主会比农民自己能更好维护农民利益。”在前面我们提到,到19世纪30年代
贵族思想家、教育大臣乌瓦罗夫提出了官方国民性原则,即“东正教。专制制度和
民族性”是俄罗斯的国民性原则,他宣称:“专制制度与农奴制是两种平行的势力,
二者必须同时发展。”因此,“不发生普遍震荡,即不能触动农奴制度。”贵族思
想家的主张为农奴制的发展在理论上赋予合理性,以知识教化的形式侵蚀了一代代
俄罗斯人。尽管19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大潮,但俄国的农奴制仍顽固
地延续了半个世纪的统治,到19世纪60年代才废除,并且在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制
的阴魂仍浓聚不散,长期地阻碍着俄国经济现代化进程。

           四、历史重负下的俄国农民群体

    农民和地主作为前资本主义的主要社会群体,是封建生产方式的代表者,该群
体的经济活动是我们的考察对象。在农奴制统治下,农民经济行为的异化,导致农
民劳动态度的扭曲、劳动目的的相悖、劳动积极性的下降和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原
始社会里,俄罗斯农民受益于村社和土地,村社是互助和谐的集体,土地是养育农
民的母亲。然而当私有制的封建社会取代了田园诗般的原始社会后,农民对劳动、
对土地态度发生了巨变。自由农民变成了农奴主的依附品,原来曾经给给农民幸福
和希望的土地变成了禁锢他们的牢笼,一年的辛勤劳作之所得几乎全部交予农奴主。
于是农民发现原来自身所固有的素质和力量已变成与自己对立并支配自己的异己力
量,农民“只是物,是耕地的工具”,农民经济行为出现了异化。在人身不自由、
精神受压抑、生活乏饱暖、未来无希望的情况下,农民厌恶劳动,因为劳动不再是
幸福的源泉;农民憎恨土地,因为土地是地主的财产。农民的劳动态度变得消极被
动,对生产和收成漠不关心。18至19世纪的地主申诉书中经常有这样的抱怨,称农
民的劳动是“懒散、迟钝和毫无兴趣的”,“农民荒废领地、践踏庄稼、毒死牲畜,
想方设法破坏主人的田产。”

    俄国的农业收获量与种子比例经常是3 .5 :1 ,单位面积产量十几年甚至上
百年也无明显增长。几百年来广大俄罗斯农民就处于这种悲惨的境地,在这种矛盾
心理背景下被迫从事经济活动。

    价值观念属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内核,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取向,并潜移默化地影
响着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俄国封建的农民群体(包括从事农业经营的地主)对
经济事务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估是在其直观封闭型思维方式下进行的。

    该群体经济价值观念特点之一是其财产观念的狭隘性。仅从消费和自然的角度
看待财富,把财产和金钱当做养家糊口的必要的生产资料,认为利用它发财致富是
不道德的。即“财富没有独立价值,也不是他们的生活目的,因为按照基督教的世
界观,只有贫穷才能保证阴间得救”。另外,农民群体总是认为,资本不如土地稳
定,虽然它对人相当诱惑力,但比土地更易失掉。大多数地主也把巧取豪夺来的金
钱仅仅看成是生活资料,忙于用其进行淫逸享乐,疏于用其进行扩大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