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红色风暴之迷 >

第17章

红色风暴之迷-第17章

小说: 红色风暴之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常为不安全感所缠绕屈此,通过扩张,寻找安全的疆界,构成俄罗斯对外扩张原
始的安全动因。自卫的需要迫使俄罗斯人不得不经常扩张他们的边界,不让他们的
敌人接近,“俄罗斯国家正是为控制广阔土地而斗争的产物”。此外,俄罗斯作为
内陆国家,经济发展受到陆路交通落后不便的严重制约,打通出海口,以推动对外
贸易的发展,成为俄罗斯对外扩张的经济动因。

    18世纪以前的俄国,曾一度处于外族的统治之下,独立后也只是在其周围地区
进行领土扩张,但没有明确的侵略目标,在国际舞台上也没有很重要的地位。18世
纪初在西欧作过秘密考察的彼得大帝,深知海权对俄罗斯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一上
台就确立了争夺出海口的战略目标,以改变内陆国家的被动局面。正是这位富有开
拓精神的沙皇第一次提出是“俄国需要的是水域”这样一个对外扩张的总方针。他
的整个统治时期都在力图实现这个总方针:他两次对土耳其作战,是为了夺取亚速
海和黑海出海口;他对瑞典发动持续ZI年的‘叫匕方战争“(1700——1721年),
是为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以便通往大西洋;他对波斯进行欺诈性的干涉,是为
了征服里海海岸地区,向波斯湾迫进;他派兵远征希腊,是为了打开通往印度洋的
道路;他图谋侵占中国黑龙江地区,派兵占领堪察加半岛,决定派人”勘察“白令
海峡和北美的阿拉斯加地带,是为了控制北太平洋。最后,他在刚刚被他征服的芬
兰湾附近建立了彼得堡,并把都城从莫斯科迁到这一临海的”外偏中心“。

    正是彼得一世首先打破了莫斯科公国传统的局限性,把一个单纯的内陆国变成
一个濒海的帝国,也是他在自己的遗嘱里,首先为俄罗斯规划了一幅世界帝国的蓝
图,把俄罗斯引上了夺取世界霸权的道路。在彼得一世之后的历代俄国沙皇,忠实
地执行了他的遗嘱规定的扩张原则和具体计划:“瓜分波兰”、“尽可能多占瑞典
的领土”、“占领君士坦丁堡”、“加速波斯的崩溃”、“向印度洋挺进”等等设
想,在此后200 多年的扩张中都—一变为现实。在这个进程中,俄罗斯建立了一个
领土庞大的帝国和一支实力雄厚的军队,从而有实力与英、法、普、奥等国共同主
导欧洲事务。

    然而,与其强大的陆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的海军却始
终没有称雄世界,俄罗斯作为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并有多个方向出海口的大国,
本来具有发展海权的基本物质条件,海军建设有一定的优势。1695年彼得一世建立
一支顿河小舰队,成为俄罗斯建立正规海军舰队的起点,19世纪的俄国海军已粗具
规模,20世纪的苏联海军迅速发展,在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和北冰洋沿岸建成
四大舰队。然而,地理条件的特殊又极大地阻碍着俄罗斯海军的崛起。俄罗斯大部
分地区处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带,严重削弱了海洋的使用价值,寒冻使其漫长的海岸
线上的优良不冻港变得稀疏难得;俄国重要海军基地所临的海域相对封闭,出海口
不畅,使舰队的活动受到很大制约;在海陆相关位置上,俄国四大舰队所在海域被
陆地阻隔,互不相连,各舰队彼此孤立,难以集中和互相配合。从彼得以来的俄罗
斯海军,基本上是一支近海防御力量,其进攻作战的实力远不能与其陆军的威力相
提并论。俄罗斯海军远没有成为它推行世界扩张政策的有力工具。

    十月革命的爆发,结束了沙俄持续了两个多世纪的扩张,新建立的苏联由于政
治意识形态的原因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20世纪前半期的苏联综合国力还
不够强大,没有能力与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所以,它的安全战略思想基本上仅限
于国家独立的问题。但即使在国家自身的安全方面,苏联也充分考虑到了地缘因素
的特殊作用。人们发现,在苏联的两端——相距约15000 公里,大部分距离只能通
过当时低效率的、极易遭受攻击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连接起来——同时遭到进攻的两
线作战所带来的战争创伤,使苏联从中受到很大启发。如果忘记了这一基本的地缘
战略因素,就无法理解诸如斯大林在面临希特勒进攻时在东西方之间搞平衡的行为,
也无法理解60年代以来苏联在远东地区大规模集结陆海军的潜在动机。

    二战后的苏联实力大增,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陆上部队,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
的超级大国。冷战时期,为了对付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苏联营造了以华约为主体
框架的地缘结构体系,苏联则处于这一框架体系的核心位置。西部以东欧为缓冲区,
利用华约与北约保持军事对峙;东部企图利用中国、朝鲜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对
抗美日岛屿锁链的封锁。在将中国纳入其战略结构的企图化为泡影之后,为了不使
中国对其构成威胁,就从西、北、南三个方向对中国形成战略包围之势;在东、西
两面的扩张受到遏制后,它又利用南亚和中东地区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企图进入
印度洋,夺取暖水港,以形成新的势力扩张基地。为了和美国争夺世界主导权,它
还在非洲和拉美建立了许多战略据点,扩大势力范围。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
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也使俄罗斯面临一个新的却是相
对不利的地缘政治状况。在欧洲,美国通过北约继续发挥强大的支配作用,英德等
国在许多问题上追随美国,欧美主要国家仍然坚持“冷战思维”,把俄罗斯视为潜
在的战略对手。东欧剧变后,各国新政权纷纷确立回归欧洲,与欧洲实现一体化的
发展策略,他们对俄罗斯还存有戒心。俄罗斯本身也已失去了前苏联那样的国际地
位,沦为一个地区性大国,它的注意力不得不从全球性威胁转向地区性的威胁,把
目标重点集中于欧洲和亚太,谋求建立地区集体安全体系,以保障安全,塑造一个
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此,俄罗斯确立了新的地缘安全战略结构,将周边的前苏
联地区、东欧地区、亚太地区和中东南亚地区看做最具重要战略价值的利益区。俄
罗斯以自身为核心,四个利益区在周边形成两个圈层:内圈的独联体国家与俄罗斯
关系密切,直接影响到俄罗斯的安全和稳定,因而其战略重点也以独联体国家为主,
力图建立一个“现代地缘政治实体”,以保障俄罗斯的安全;外圈的东欧、亚太、
中东南亚三个利益区是俄罗斯的战略发展方向,也是俄罗斯和西方争夺的主要地区。
地区性大国,它的注意力不得不从全球性威胁转向地区性的威胁,把目标重点集中
于欧洲和亚太,谋求建立地区集体安全体系,以保障安全,塑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
展环境。为此,俄罗斯确立了新的地缘安全战略结构,将周边的前苏联地区、东欧
地区、亚太地区和中东南亚地区看做最具重要战略价值的利益区。俄罗斯以自身为
核心,四个利益区在周边形成两个圈层:内圈的独联体国家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直
接影响到俄罗斯的安全和稳定,因而其战略重点也以独联体国家为主,力图建立一
个“现代地缘政治实体”,以保障俄罗斯的安全;外圈的东欧、亚太、中东南亚三
个利益区是俄罗斯的战略发展方向,也是俄罗斯和西方争夺的主要地区。

          六、寻求路标:双头鹰飞向何方?

    20世纪90年代初,被各种矛盾折磨得疲惫不堪的苏联,最终在无奈中结束了自
己的使命,退出了世界历史的舞台。而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在历史的又
一个十字路口,再次面临着东方与西方的痛苦选择,“俄罗斯往何处去”仍然是俄
罗斯人永恒的话题和争论的焦点。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来自上层的历次改革从来就没能使俄国彻底摆脱专制制度
的枷锁,而走向西方自由主义的道路,这同样与俄罗斯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
系。由于靠近西方,历任沙皇政府在西方的影响和压力下,总能不失时机地进行自
上而下的改革,尤其是当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愈演愈烈,危及统治者的中央
政权的时候,求助于西方,以西方文化中那些有益于本国稳定和强大的某些思想、
措施乃至技术,来调和社会秩序,往往成为统治者明智的选择。但同时,由于东方
专制主义的传统根深蒂固,沙皇在权力问题上又决不让步,于是,改革便走向了反
改革。反改革当然不能持久,结果不是引起人民起义,造成动乱,就是引发大规模
的革命运动。不过,动乱或革命常常由于反抗者的落后、无知以及统治者的强大而
遭失败,到最后还是建立了新的、更为强化了的国家机器。俄国留里克王朝(公元
862 ——1598年)和罗曼诺夫王朝(公元1603—1917年)覆灭后的情形如出一辙。
这正是俄国地缘政治地位制约的结果。如是,俄罗斯国家的发展历程就表现为以下
模式:改革——反改革——动乱或革命——国家机器的强化。

    20世纪初,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终于被推翻,经过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反复论战,
以及长期曲折而痛苦的实践,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取得了长足的生命力,
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了。然而,由于教条式地理解“帝国主义腐朽
论”和受到“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理论”的影响,俄罗斯再次对西方市场经济、民主
政治、文化观念采取了封闭的态度。此外,来自东方并被俄罗斯人接受和大力发展
的集权主义、暴力统治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新的政治体系中继续生根发芽,而且
得到了苏联领导人及其统治集团淋漓尽致的发挥。

    独立之初的俄罗斯社会呈现出一种严重的亲西方情绪,“向西方一边倒”的
“大西洋主义”一时占了上风。为摆脱经济困境,俄罗斯把希望寄托于经济的全面
转轨上,叶利钦采取激进改革派主张的“休克疗法”。同时,俄罗斯领导人几乎对
所有西方大国进行了旋风般的访问,所到之处无不强调俄罗斯要同西方国家建立伙
伴和同盟关系,甚至不惜在削减核武器、对伊制裁和经济政治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
题上做出重大让步。但是,俄罗斯充满浪漫和一厢情愿的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的结
果却是事与愿违。不仅西方的资金、技术援助可望而不可及,而且在外交方面,也
常常被排斥于国际重大事务的决策和决定之外;全盘西化的经济转轨并没有带来俄
罗斯的全面复兴,相反地,国内危机却在不断加深。俄罗斯不得不重新考虑调整内
政和外交策略。正是在这期间,以卢金和斯坦科维奇为代表的“新欧亚主义”思潮
重新抬头,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赞赏和支持。他们认为,俄罗斯应当利用其地跨欧
亚,包括多种文明、多种宗教的独特地位,在东西方之间求得某种平衡,起到其他
国家无法替代的协调作用,使俄罗斯再次脐身于世界“领导”行列。他们认为:
“俄罗斯代表连接欧洲和亚洲的惟一桥梁,谁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谁就将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