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凤还巢 >

第153章

凤还巢-第153章

小说: 凤还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
    “嗯。”
    瑶芳道:“你不如还是照旧。收拾残局的事情,也可以做。想要隐身,也未必需要远遁。逃得太明显了,才会惹人生疑呢。他那人就是那样,你大大方方的,他纵有些疑心,却能容下,就怕你鬼鬼祟祟,存了无数的小心思,他隔着三千里都能闻着味儿。王、吴二庶人,就是例子。”
    姜长焕一拍脑门儿:“是这样!我回去跟我哥再商议一下,竟或不离京,还是照旧过活。”
    “行了,去吧。”
    “我明早还来。”
    “嗯,那我不送你了。”眼睛还肿着呢。
    姜长焕一走,瑶芳便叫来青竹:“今天在宫里,圣上又问起江西道的事儿了。”
    青竹道:“问起江西道的事儿,怎么姐儿还哭了?”
    “气的,”瑶芳恨恨地说,“跟审贼似的,对了,又说起江西道御史,为何要那样做一类的了。我说,大约是柳氏的事情,那个柳氏,可能是记恨与咱们家议亲不成吧……你……”
    青竹道:“要是用得着婢子,婢子倒不在乎翻旧账,翻完了旧账,婢子就做姐儿的替身出家给阖府人家祈福去!”
    “我不过是这么一说,事情还没到这个份儿上呢。天下大事何其多,也不至只盯着这么一件事儿。过去就是过去了。”
    青竹到底是认真读书有见识的人,轻轻接了一句:“就是有心人时不时会翻出来而已。”
    瑶芳微一笑:“还不到那个份儿上,只是说与你知晓,万一有人问起,你有个数儿就是了。”
    青竹忍不住道:“真是奇了,作奸犯科的倒是活得潇洒痛快,厚道做人的总要受气。”
    瑶芳道:“那也未必呢。”至少柳氏,这一回就好不了,连着前江西道御史也要倒霉。元和帝仅仅是询问自己,是因为对自己的怀疑并不深,且自己还是正经士人之女。柳氏夫妻两个则不然,犯官一家子还有附逆之嫌,在元和帝那里,是没有人权的。
    ————————————————————————————————
    瑶芳的估计很对,元和帝从中宫离开后,即秘密调了锦衣卫去查柳氏之事——将人提了来京。这一家子是被流放的,远离京城,来回得走俩月。入了夏,大暑热难当,心情暴躁的时候,元和帝得到了锦衣卫的传书——这一家子人跑了。
    元和帝又惊又怒,认定了这家子人一定是有古怪,下令通缉,必要将人全捉回来!这里面一定是有阴谋的,这个柳氏逃了出来,一定是有什么图谋!最毒妇人心,一定是因为自己上辈子治了她的罪,她想要报复来了!说不定她还知道别的什么针对自己的阴谋,然后串连去了!
    不愧是皇帝,脑补起来的格局都比一般人的深远。
    皇帝要捉人,也是极容易的,御史父子潜逃回了家乡,柳氏则是回了娘家,冒名是她母亲的娘家侄女,暂居于此,正寻个富裕乡绅准备另嫁哩。锦衣卫上来,将人一齐锁拿进京。

  ☆、第106章 柳氏的结果

一件事情,一旦超过了两个人知道,就不能称其为秘密了。
    王庶人的小本子,在经过了间谍小宫女、帝后、板子等人之后,知情人群进一步地扩大。叶皇后为了保险起见,又告诉了她哥哥叶国公。叶国公没再告诉任何人,却又叮嘱准女婿姜长炀:“万事要谨言慎行。”
    姜长炀又不是傻子,事到如今,他兵权也交了——本朝制度,即使有那么一点子经营的势力,也绝不会到能够拥兵自重的程度——也不大跟吴藩勾连,顶天了到各大寺庙道观尼庵里给老婆点油灯做法事跑得勤快一点。其他的时候,除了必要的应酬,从来不乱跑。再规矩不过的一个人,有什么要谨慎的?
    朝廷要清理的是楚逆诸事,他是个功臣兼受害人,能有什么事?
    但是叶国公是不会闲着没事儿无的放矢的,姜长炀听完警告当场就问:“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还请您明示,这么让我猜,我怕猜错了反而会坏事儿。”
    叶国公:“……”后悔自己嘴太欠!不提醒什么都没有!这么一提,万一刺激错了方向,做出什么让元和帝起疑心的事情,反而是帮了倒忙了啊!叶国公心里那叫一个后悔,最后哭丧着脸说:“王庶人临终胡言乱语,不对,她还没死那会儿,刚生完皇子正风光的时候,就说楚逆要反,还说你会附逆。现在她死了,圣上又查出些事情来……”
    姜长炀更奇怪了:“我此生并不曾见过此人,与楚逆只是相识而已,王庶人何以冤枉我?圣上又怎么会信呢?我确信自己并不曾做这等大逆不道的事情,难道这世上还有另一个我不成?”
    叶国公:……可不是就有另一个你做的么?
    眼瞅着瞒不下去了,叶国公只好说:“你读过志怪小说没有?”
    这个倒是真读过,在湘州的时候,绿汀书坊的书极其流行,没跟彭敏订亲的时候,姜长炀就爱看,两人订亲之后,他更是包圆了彭敏的话本供应。但他不明白:“这跟王庶人、圣上有什么关联?”
    叶国公道:“是一桩荒唐事,圣上偏偏信了!”将王庶人的事情择要讲了。
    姜长炀:……尼玛这是皇帝该干的事儿?“年年祭天,年年祭祖,为的不是过心到神知。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可要这些事情能信了,那大陈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就不是内阁而是钦天监了!”姜长炀正式鄙视起元和帝来。
    叶国公道:“噤声!年轻人!这等事情怎么能说将出来?他正信这个呢,你唱反调,不是找死?上一个谏他的御史,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吃砂子呢,那还是御史呢。”
    姜长炀抿起薄唇,捏一捏拳头,给叶国公行了一礼:“谢国公指点。”
    叶国公连连摆手:“别叫旁的人知道就是帮了我的大忙了,父母兄弟亦不可说,你可敢立誓?”
    姜长炀慨然应允:“这是自然。我若令国公陷于险境,日后还有人肯向我透露消息么?只是国公得了这消息,又说出来……会不会麻烦?没带告诉旁人吧?”
    “父母兄弟皆不敢言,如何能讲?”
    姜长炀摸摸下巴:“国公信我,我又岂能令国公为难?国公能知道……您当时不在场吧?除了您,至少还有五个人知道?有没有已经被灭了口的?唔,应该有的吧?大太监活得活活的,以今上的性情,那小宫女儿怕是死定了,前阵儿说王庶人暴毙,似乎有殉葬的?就是她了吧?”
    叶国公点点头:“没错,你是说?”
    姜长炀耸耸肩膀:“这种事情要是传出去,就等着被弹章埋了吧!若是有泄漏的亦像,就把它变得满天下都知道。到时候,这事儿就成了写在话本子上的野史杂谈,再也追究不起来了。”
    叶国公再次赞叹起自己的眼光来,这么个女婿,只要不走上邪路,这脑子足够用了,闺女以后也是夫荣妻贵。眼中透着赞许,说得却很保守:“能不用走到那一步是最好了。”
    姜长炀心说,能走到那一步就好了,非得叫这个傻逼丢个大丑不可!md!老子老婆丈母娘都殉了,还特么要被怀疑!还是因为你一个小老婆被怀疑!你脑子有坑吧?也是元和帝倒霉,遇到的一个两个都是把皇帝不怎么当回事儿的人。
    叶国公以为他已经记住自己的提醒了,也很高兴——他不属于不把皇帝当回事儿的人,对皇帝的尊敬却也不是那么足。见姜长炀口头答应了,也就没有教育他对皇帝的态度问题,反而笑着问他:“我有一女,年方十七,可采苹矣,子愿为婿否?”
    姜长炀怔了一下,答道:“谨听父母之命。”
    叶国公满意地点点头:“好好好。”
    有了这么一段对话,叶国公便回家静等,姜长炀果然十分上道,回去便跟父母报备。简氏心里更向着小儿子一点,大儿子也是亲生的,为他的婚事愁得头发能多白好几根,就是担心他对彭敏用情过深,万一出家做和尚怎么办?天天戳着丈夫去探口风,姜正清又是个老实人,也开不了这个口。难得儿子自己说了,已经确定了要娶叶国公的闺女,连叶国公那里都搞定了。简氏喜得不行:“我这就叫官媒来!”
    两下一拍即合,择定了一个吉日,先放了定再说。叶姑娘年纪不大不小,正正好,姜长焕略长数岁,事业有成,两家先彼此中意对方的身份,其次再看人品性情相貌,都挺般配。至于两人是否情投意合,这个时候还是看不出来。叶夫人特意跟简氏讲:“晓得他是个重情义的人,对前头的那位放不下,若是我闺女没理,我也不偏袒。可我的闺女也不是做填房的,更不是纳的婢妾,女婿总要给她该有的尊重体面。”
    简氏因儿子总是放不下彭敏,也有一点意见,当即应允:“放心,我看护着她。我那儿子,也不是个不懂事儿的小子了。总该知道轻重,明白礼法。”她又想早些成婚,这样次子的婚礼也可以跟着办了。姜长焕与瑶芳定亲定了好久,总娶不到家里来,已经急得团团转了。
    婚礼便定在了年底,国公府的嫁妆里大头是已经备好了的,再有几个月,也足够将余下的零碎收拾妥当了。算算日子,年底该是娘娘生育完,若得皇子,更是体面。
    简氏这里,与叶家约定好了,又跑到贺家去,也是为了商议婚期。韩燕娘还有点舍不得瑶芳,好容易一家团聚没两年,又要嫁出去一个。丽芳虽然住得近,自打生了闺女,就不好总往娘家跑了。瑶芳这里,还不住一条胡同呢。思及光是定亲这件事情,就推拖了好几年,成亲便不好再拖,只得说:“我跟我们家老爷说一声儿,只等您那里长公子办完了亲事儿,就办咱们两家的,如何?”
    简氏笑道:“好。”
    为了连续两桩婚事,简氏忙了个人仰马翻,凡事都要备两份儿,哪怕有礼部等相帮,给的也顶多就是些礼服、仪仗一类的,拨点银子。想要办得光彩体面,样样都得自己操心。
    一片忙乱之中,柳氏一家被押解进京了。简氏忙着准备儿子们的亲事,骂两句:“该。”又一头扎进一堆红绸子里去清点数目了。姜长炀兄弟两个就比较关心这一家的下场了,兄弟俩极有默契,谁都没跟对方提——特别不信任对方这种熊孩子。
    姜长焕是锦衣卫,还是司刑讯的,消息来得比较方便。姜长炀与京城防务有着各种联系,也很快知道有一列囚车送到了京里,直接关到了诏狱里,过城门核对的时候,身份正是前江西道御史穆从善一家。
    ————————————————————————————————
    也是合该柳氏这一家子倒霉,如果元和帝没发现,兴许就这么太太平平在老家颐养天年了。衣食无忧的时候,还能勉强维持住的表面和气,在被剥夺了特权之后也冰消瓦解了。
    从京城到流放地,一路上一家人吃了许多苦头,到了地头,随身携带的细软已经所剩无几了,初时还有一些忠仆跟随,时间长了,也都走散、病死了。到了地方,全家就只剩下父子二人并柳氏了。说来说去,还是儿子亲,在日复一日的浆洗洒扫、做饭洗碗中,柳氏感受到了极大的恶意,她也下得了决心,趁着月黑风高,将余下的细软一卷,跑了。
    父子二人一见,也计上心头。总在蛮荒之地呆着,光是恶劣的条件就能让人折寿二十年。那就跑吧……
    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