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插队在黄土高坡 >

第104章

插队在黄土高坡-第104章

小说: 插队在黄土高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鲁平的父亲话不多,喝了两杯酒后,才谈了谈炼铁原料的要求应该怎么样,进高炉的料应该怎么样,焦炭和铁水的比例是多少,炉温一般控制多少度。

他谈的知识一般炼铁知识,生产科长和周技术员却不停地点头称是。酒足饭饱就要散席时,生产科长问:“陈工,”他一手把陈鲁平调进钢铁厂,所以对这位老人的身份很清楚,虽然老人现在下放在河南,但他仍是冶金部的工程师,所以他用陈工称呼。“您瞧,咱厂的生产设备需要改造的部位是哪些?”

“这多了,是和世界先进高炉的炼铁设备比,你们长一样都比不上人家。要和鞍钢,首钢,太钢比,你们百分之九十比不上人家,要和你们同类的小钢厂比,你们恐怕也比人家差百分之五十。”

“我们当前主要改的是?”生产科长又问。

“咱先不谈高炉炼铁,咱先谈原料和铁锭。原料你最起码要建料仓,原料经过筛进料仓,传送带运料。进料仓后,料仓口再往运料口运料,也是传送带运送。这样保持料干净,量准确,又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再谈铁锭,你们厂出的都是铸造铁,铁定光滑整齐肯定好卖,你沙模里出的铁锭怎么能和铁模出的比呢,铁模的铁锭肯定比沙模的特定整齐好看,也不容易出王八铁。

造一个铸铁机就行,从中间灌,铁水流到铸铁机,铁模一块块在铸铁机上盒自行车链在轮盘上转一样,不断循环,你有多少贴它都能装下,比沙模好使,你们厂也可以做一下。”

老人的话刚讲完,生产科长便急切地说:“我们也有这个想法,只是还没顾上。”

“那行,我回去找一些资料,给欧阳秋寄过来,让欧阳秋把这两个图纸代画一下吧。”

欧阳秋一听,忙应道:“是,我一定努力将图纸画好。”

陈鲁平父亲回河南后,不久就寄来了料仓和铸铁机的图纸和资料,但那都是比较大的高炉配备的,对这个一百立方米的小高炉,料仓和铸铁机就显得过于大了。大了怎么办,缩小点,可是缩多少都要实地丈量,计算的。铸铁机铁模缩小,轴距就要缩小,轴距缩小,铁链的间距就要缩小,铁链间距缩小,齿轮就要缩小,电动机的功率也要缩小,这些都要计算的,是牵一发而动千钧的事,和千数度高温的铁水打交道,是不能马虎的。

好在,欧阳秋把图纸给生产科长拿去的第二天,他便被调到厂生产科技术室。厂生产科技术室有三个技术员,两个技术员是以前太钢的技术员,六二年自然灾害从厂里回的农村,高原钢铁厂城里,又给招回来的。

他们在太钢时,只是负责炼铁生产的技术员,和设备设计改造不搭调,还有一名倒是个大学生,只是他学的是轧钢,和炼铁也不熟悉。欧阳秋拿着图纸问他们,想和他们一起搞设计。没想到他们三人都推脱了,说:“领导让你干这事,你就干吧,有问题问问你未来老丈人,他肯定能指导你。”

欧阳秋没法,只得自己干。他从北京搞来好多这方面的技术书,工程学的,力学的,冶炼的,上班钻研,下班钻研,还到太原钢铁厂,济南钢铁厂,邯郸钢铁厂,阳泉钢铁厂去考察,去请教,两份图纸这一搞就搞了半年多,到了七三年九月两份图纸终于搞完了,他交到厂里,厂里通过,又交到地区重工业局审核,也通过审核,就等施工了,可在这时,高炉又悬料了。

高炉这次悬料,不是一般的悬料,是恶性悬料。炉喉部位就是高炉上部窄处往宽处的过渡处,里边长了几个直径一半多,厚度半米多的大瘤子,都是矿石,焦炭半溶化时粘上的,就像人得了食道癌,咽不下饭了。

所以下的料,便常被这几个瘤卡住,下不到炉膛,怎么办啊,钢钎捅不动大锤砸不着,只有用炸药炸,幸好炉喉处有几个防爆孔,平时都是拿铝板挡住的,为防炉内煤气爆炸。先炸开强度低的铝板,使之减压,保护炉内衬,砌的耐火砖不被炸掉。

这时便卸掉螺丝,把防爆孔铝板拿下,钢筋上绑上炸药包,点着,从防爆孔伸到高炉内结的瘤上,爆破几声巨响后,瘤全炸掉了,技术员和车间王主任都笑了,上好防爆孔铝板,一复风,不悬料了,高炉又生产了。

可是几天过后,夜班运料班的工人在下边看高炉,高炉的喉部红了几块,是烧红的,想点着几盏暗红的天灯,每块红的地方也有一米大小。运料班长忙告诉值班工长,大家一看全傻眼,瘤倒炸没了,炉衬耐火砖也炸掉好几大块,好似人的食道癌,把癌切了,气管也快切漏了,只剩薄薄一层皮。

赶快加大冷却水,本来高炉壳外面长年都流着冷却水降温,这一道命令,冷却水管开到最大。于是高炉生产便在这担心受怕中一天天煎熬,三班工长都小心翼翼,不时跑远处看看高炉上边,那几块红是否红的厉害了,是否耀眼了。

防着防着,有天炉温高了点,人们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又一个天灯部位给烧漏了,初时只从那破洞部位吹出股风,半小时后便吹得白云喷射,那流下的冷却水被炉内一千多度炽热的气体一吹,立刻化为蒸汽,便吹将出来,好像蒸汽火车放气似的,一喷五六米远。

那个班的值班工长一见这景象,大声道:“完壳壳了,高炉烧穿了!”忙抓起电话,使劲摇。接线员正坐在桌前吃夜宵,问:“找谁啊?”

“找厂长!”

“大半夜,找厂长,哪找去?”值班员心说哪个没脑壳的,开这玩笑,让我吃饭都差点噎着!“啪”地放下电话。

工长正着急,见电话断了,忙又使劲摇。“谁啊?”接线员又问。

“我,老张头!”工长粗门大嗓说。

“噢,张工长啊,您有什么事?”接线员听出是值班工长,知道可能是生产上的事,声音变软了下来。

“找厂长!”张工长吼道。

“咱们总机找不到厂长,厂长下班了,他家没电话。”

“找冶炼车间主任!”

“王主任也没电话。”接线员的生意更低了。

“现在,办公室谁值班呢?”

“生产科长。”

“叫他马上到高炉!”

“高炉怎么了?”

“高炉烧漏了!”

“高炉还能漏?”

“别废话,快叫去!”张工长厉声说……

“高炉壳漏了,漏了咋办?“车间王主任和生产科长商议。

“漏了,就补吹!”生产科长说。

“你以为小孩穿裤子,穿破了,补个补丁接着穿?”王主任说。

“不补怎么办?再买件新的,可是高炉壳要换新的,那不得停产?”生产科长说。

“嗨,补吧!”于是高炉休了风,电焊工拿上块十几个厚的大铁板,在上边破漏之处,用电焊把铁板四周焊在炉壳上,一送风,挺好,一丝风也不漏,生产又恢复了,没过十几天,又一个天灯部位烧漏了,那地方又补了一个铁板补丁,如此下来,高炉上面补了好几块补丁。

这样下去也不行啊,好在高炉自投产也生产了一年多。停产修炉吧,钢铁厂最后做出决定,停产。于是整天嗡嗡声的钢厂静寂了,整天弥漫的灰尘也不见了,钢厂出现了明净。

王大力他们挖坑已经挖了一个月。钢铁厂停产,修高炉的修高炉,修料仓的修料仓,他们这些人被派到去野外挖坑。原来高原钢铁厂又新建了一座采矿场,在繁山寺县和代县交界处,建矿山开矿,需要电,而用电又不是一点点电,要用很多,繁山寺县,代县电业局本身全县用电量就不大,高压输电线负荷也有限。

如果让新矿山走这两个县的高压线,怕电量大把高压线烧了,所以都不同意,钢铁厂和人家电业局协商几次都不行,只得从忻县自己架一条高压线往矿山送点,二百来里路,一二百米距离一根电线杆,要几百根,让电业局干人家要很多钱,恰逢厂里停产,厂里边派一些工人去挖埋电线杆的坑,和栽电线杆。

王大力他们便被派去挖坑和栽电杆。他们分几个组,意足十几二十人,一辆卡车运送他们到工地,下班后在运送他们回厂。他们干这活也不错,每天每人只挖一个坑,坑口里直径两米,坑深也是两米,一个个都是运料的棒小伙子,挖坑的地方大都又是庄稼地里,土软无石。

所以一个坑半天便挖完了,先挖完坑的便来到卡车前,坐着抽烟聊天,瞪着后完活的人,后完活的人大约中午,也能挖完,便从车上抬下午饭。

正文 第二十八章 石鼓山

拿下点碎柴,架几块石头,把大铝锅支上,用喷灯把碎柴喷着,锅里放上带来做好的菜,三五分种便热了,大家舀进各自饭盒就开吃了。吃完饭,看看太阳,正当午,一个个躺在地上或到车的后槽帮里眯瞪一会儿,大约两三点钟,启动汽车回厂去了。

挖了十来天,他们把分配的一段路坑已经挖完,前面一段另几个组也快挖完,他们这一组便往前捣,一下跃过几十里路,到了原平县。过了原平县城,还往东北,王大力问司机:“到了吗?”

“快到了。”司机答。车到一座山下停住,“在这儿挖啊?”鲜可欣问。

“对,在这儿。”班长丁开山说。十几个人下了车,各自分配好自己的坑,动手挖起来。近中午,大家都已挖完,吃过饭,杨树林在车后槽帮上准备休息,猛然间看到一抹红墙,掩映在绿树之中,“那是什么?”他问身旁的刘炳坤。

刘炳坤向他指的方向望了望,说:“好像是庙,咱看看去!”于是他和杨树林,王大力,鲜可欣,苟石柱五人便攀上山,绕了过去,山不高,但大都突兀挺拔,如犬齿般交错,但到那红墙处,却现出一块不大的平地,红墙围绕一个不太大的院子,远门外有几棵参天大树,院门关闭。

“这是什么地方,看看去!”杨树林“啪啪”开了门,久久没有动静。

“怎么没人呢,踢他两脚!”杨树林又向门下边“噹噹”踢了两脚,这时才听见一阵悉悉索索的脚步声在院中响起,吱吱,沉重的木门开了,一个盘着发髻穿着黑色长袍的人从门里走出,他身边跟着一条耸头垂耳的黑色母狗。

王大力一看,此人年纪约摸有六七十岁,头发斑白,眼小无光,黑大褂破旧,胸到腹部还油亮油亮,像用久的抹布没用水洗一样。半百的发髻系在头顶,上面横插着一根竹筷子,他个头不高,躬身偻腰,而那黑色母狗也瘦骨露肋,皮毛斑驳,见王大力他们,竟也不吠,胆怯地躲在主人后边。

这老者只望了来人一眼,便垂下目光问:“你们甚事?”说话含混不清,刘炳坤一看,他的鼻子竟也是塌的。

“我们来看看!”杨树林说。

“这石鼓庙不让参观。”那守庙人嗯嗯不清地说。

“我们来检查,不让啊?”王大力大声说道。那守庙人听见此话,便忙把门打个大开,随后,带着那黑狗悄无声息地退回院里东边的一间屋中去了。

院里东边是一排房,里边有好多石碑,刻着字。除守庙的人那间没锁外,其余都挂着锁,西边一排没锁,北边房前摆着个大铜香炉,人般高桌般大,里边还冒着香烟,可能是早来的香客火守庙人点的,王大力他们径直来到北房,推开门屋却是个通房,屋正中间里又有间屋,屋门用红布帘着。

杨树林掀开红布,只见里面端端正正地有两尊泥像,左边是个男的,右边是个女的,泥像比真人大些,男的脸红,女的脸白,都是古代装束,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