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醉枕香江 >

第240章

醉枕香江-第240章

小说: 醉枕香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的样子都不像是要兴师问罪的,也许是自己多虑了。

粱加树刚这样想,就听到邵毅夫问了一句:“最近报纸上的那些评论你看到了吗?”

粱加树一下子汗毛倒竖,这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六叔,媒体最近的反应,我怀疑是有人在故意捣鬼。”明知道躲不过去,粱加树就决定先把水给搅浑。

邵毅夫看着粱加树:“你说的情况我知道,但总不会所有媒体都给人买通了吧?”

“这……”粱加树一时语结……

“行了,你先去吧。”邵毅夫没有再问下去的意思,粱加树走时还不忘朝林宥伦那边看一眼,他总觉得邵毅夫和林宥伦有话要说,只不过以他现在的身份,还没有留下来听的资格。

事情倒还真被粱加树猜中了,他一离开,邵毅夫就就对林宥伦说:“这办法真的管用吗?”

林宥伦神闲气定地回答道:“有没有用,今晚不就见分晓了吗?”

“我是真有些担心啊。”邵毅夫轻轻叹了一口气,“差评营销”这个词语,他也是几天前才从林宥伦口中第一次听说。

这次媒体上出现这么多对《大时代》的负面评价,一开始只是个别媒体的独立观点,但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却是林宥伦有意为之。

用差评来吸引观众,这想法要不是林宥伦提出来的,邵毅夫只会觉得是出这主意的人脑子有问题,而即便是林宥伦拿出了说服他的理由,但对于这么做能起到多大的效果、会不会适得其反,邵毅夫心里还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次要是成功了,是不是我们以后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做法来做宣传?”芳逸华比邵毅夫要乐观一些,当然她说这话更多是为了缓和谈话的气氛。

“并不是所有电视剧都适合这种手法来宣传,这次这么做是,主要是因为股灾的原因,观众对《大时代》这部电视剧普遍存在误解,而且没办法消除,正常的宣传起不到太好效果,所以才能用这种反向宣传、逆向炒作的办法。观众觉得这部电视剧不好,那么报纸上就告诉你这部电视剧真的很差,批评的声音多了,大家心里就会有一种好奇,都会想要去看看这样一部电视剧究竟差到什么程度。只要能吸引大家第一时间去看,宣传的效果就达到了,至于能不能留住观众,那就是电视剧本身的问题了。”林宥伦说完又接着补充了一句:“我认为《大时代》肯定不会让人失望的。”

大多数香港观众的心理,都被林宥伦这番话给言中了,一开始大家听说这部电视剧是讲去年股灾的,下意识地就不想收看,但是媒体上批评的声音一多,很多人的兴趣又给重新勾了起来,所以《大时代》在开播时候的收视率,和亚视正在热播的《搜神记》平分秋色。

《大时代》第一集采用的是倒叙的方式,让观众重新回忆了一次去年那个黑色星期一,恒生指数从3900多点滑落至2000多点,分析师指出指数重挫必将引发大崩盘。投资人只好冀望三日后复市会有一线生机,终于在狂跌后全日反弹,升1000多点。

联交所里人声鼎沸,人们在欢呼,刘清云高兴的跪到地上,高声喊着“阿梅”,扮演阮梅的周海湄也喊着她的名字飞奔过来,两人紧紧地拥抱。远处饰演龙纪文的曾嬅倩看着他们黯然神伤。同在交易所内的丁家五父子却是如五雷轰顶,郑绍秋扮演的丁蟹坚信的“跌”却一点一点的“升”了上去,他输了,资产从50亿成为负债10亿,代价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从联交所的大楼顶层跳下去,这是丁蟹的理念,“要输得起,不能让人看笑话”。

同时镜头一转,方展博在自己的办公室凭吊死去的亲人。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排照片,“爸爸,妈妈,小敏,婷婷,芳芳,玲姐,我成功了,我答应你们办的事已经成功了”。他在每张照片前的酒杯里倒上酒,画面在回闪,依稀回到小时候,自己在和姐妹们玩耍,丁蟹在和父亲喝酒,“下辈子做亲兄弟好不好”,父亲笑着答应,“你儿子就是我儿子,我儿子就是你儿子,咱们两家一条心”。

曲折的恩怨故事,似曾相识的股市经历,很快就牢牢吸引住了电视机前的观众,第二集播出的时候,收视率不降反升,最后拿到两集收视统计数据之后,粱加树终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今晚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第344章剧本着落

“我不知道郑绍秋在出演丁蟹这个角色的时候,内心是否比照过自己,丁蟹用欺骗取得成功,无情寡义之人最终只能落得个跳楼惨败的下场。难说就是编剧特意安排对郑绍秋的劝诫,就不知道他自己会不会有一点点的自省。其实当郑绍秋纵身往楼下跳下的那一刻,我发现自己突然已经不再像从前那么恨这个人,天理循环,终有报应,这便是《大时代》前两集给我留下最深刻的感触。”

因为题材贴近现实,所以《大时代》播映之后引起的社会反响自然要比《搜神记》大许多。电视剧播出的第二天,报纸上就出现了关于剧情人物的评价,而去年因为离婚事件一度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郑绍秋,又一次引起了媒体的热议,当然不是因为离婚,而是因为他在《大时代》中出演了丁蟹这个角色。

或许是大家都把恨意倾泻到了丁蟹这个角色上,往日里对郑绍秋批评的声音倒是小了很多,这是连郑绍秋自己都没有想到的。

不过还没有等他高兴起来,却又遭遇到了另一件倒霉事。

《大时代》播出的第二天,香港股市深度下挫100多点,创下今年以来的最大当日跌幅,马上就有人把这事和热播的《大时代》联系在一起,专门给这一天的股市异常波动取了一个听起来很专业的名字:丁蟹效应。

郑绍秋一开始可没把这个当一回事,香港人也觉得这个“丁蟹效应”牵强附会,并没有人去理会。

TVB眼见郑绍秋已经不再像之前那么人人喊打,便开始放心地给他安排角色,其中有一部戏是边播边拍,没几天功夫就跟着在电视上开播。

这部戏播出的第二天,连续6个交易日上涨的恒指再度出现诡异的下挫,丁蟹效应神奇应验,香港人这才慌了,很多人打电话到无线投诉抗议。还没等郑绍秋从抗议事件中回过味来,由他主演的那部电视剧就停播了,而他本人也被无线彻底的冷藏。

这段时间无线和亚视的收视大战打得正凶,观众的呼声自然不容忽视,于是很长时间里都没人敢找郑绍秋拍戏,搞得郑绍秋非常郁闷,只好转去台湾发展。

《大时代》和《搜神记》在收视上打得难解难分,两家电视台都把播出时段调到了一起,这可就苦了电视机前的观众了。一家人里,孩子要看《搜神记》,父母想看《大时代》,双方常常因为争夺电视频道而吵得不可开交,而有的人则是不停在两个频道之间换来换去,既想看这个,又想看那个。

无线和亚视在这一轮的收视大战里都打出了火气,亚视那边已经传出要开拍一部新的神话剧来继续和无线打擂,无线这边自然也不甘示弱,积极筹备新剧。

为了能够确保在下一轮收视争夺战中却得优势,邵毅夫直接求上了林宥伦,希望他帮忙写一个剧本,什么样的题材都可以,不过按邵毅夫话里的意思,最好是和亚视那边的新剧题材相近,这样更有针对性。

林宥伦一开始是考虑从后世无线开拍的神话剧中找一部出来,将大纲丢给无线自己去编故事,不过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让他临时改变了主意。

这天开完《明报》集团的高层会议,别人都走了,《明报》主编董千里却留了下来,一看他这架势,林宥伦就知道他有话要和自己单独说。

“新小说已经在构思了,但现在就要我肯定拿不出来。”林宥伦一摊手,无奈地朝董千里耸耸肩。

“林先生误会了,今天我不是要和你说这件事。”董千里打开公文包,从里面拿出一叠书稿,递给林宥伦,“这是前不久从编辑部转上来的一部小说,我觉得写得不错,查老最近在忙着特区基本法的拟定脱不开身,所以我就想请林先生先看一下,而且说起来,这本书的作者和林先生还有不小的渊源呢。”

林宥伦一听这话便来了兴趣,翻开书稿,入目第一行“宇文化及卓立战舰指挥台上,极目运河两岸”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快速地浏览下去,见到寇仲、徐子陵这两个人名出现的时候,终于明白了心里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这不是黄大师的开山作《大唐双龙传》么?

难怪董千里说这部书的作者和自己有一段渊源,原来是这么回事。

林宥伦合上书稿,抬头对董千里说:“那本《逆昆仑》至今还收藏在我的书架上,没想到这位作者却已经有了新作。”

董千里一听大惊,他交给林宥伦的稿子上,可没写作者的名字,林宥伦只看了一个开头就猜到了作者是谁,这也太匪夷所思了。

一看董千里这反应,林宥伦才发现自己有些装过头了,急忙解释说:“董老可不要这么看着我,其实一开始你说这作者和我有渊源,我首先就想到了那个黄组强,然后再看这开头的行文风格,和那本《逆昆仑》极像,所以才大胆推断,没想真叫我给猜到了。”

董千里想了想,觉得林宥伦说得有几分道理,也就放下心中的怀疑,认真和林宥伦讨论起这本小说。

“我记得上一次你和我谈起《昆仑》之后新书的打算,当时你说想要写一个双主角的故事,这个黄组强的想法倒是和你不谋而合,而且还走到了你的前头。”

“从看到他写那部《逆昆仑》开始,我就觉得他的想法和我有很多共通之处。”

董千里点点头,不过他心里更佩服的是林宥伦看人的眼光,当初《逆昆仑》一事,换成是其他人,早把黄组强送进监狱,林宥伦非但没有起诉他,还给将他推荐给了无线,负责《昆仑》电视剧的改编。

大概在那个时候,林宥伦就已经看出了此人的不凡,要不然当初也不会送给他“胸中自有乾坤笔,何必代人写文章”的字句作为勉励。

黄组强请人将这两句话重新写过,直接挂在了自己家客厅里,董千里前段时间去的时候还见到了,只是回来后忙其他的事情,忘了告诉林宥伦。

帮无线写完剧本,黄组强就辞去了之前的工作,隐居大屿山专心从事创作,历时一年多写出这部《大唐双龙传》,第一时间就把书稿投给了《明报》出版社。

“书稿我带回去慢慢看,明天我会写一篇书评发过来,报纸上可以先开始连载,然后找个时间约他出来,再谈出版、改编这些事。”林宥伦开口,这事就算是定了下来。

虽然早就认识,但林宥伦和黄组强见面还是第一次,地点是在一家咖啡馆。

黄组强这时候还没有给自己取那个在后世广为人知的笔名,见到林宥伦甚至还会有些紧张,一开始就只是不停地在那里感谢林宥伦。

“以前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我们只论现在,好吗?”林宥伦打断了黄组强,“黄先生的小说在《明报》上连载,稿酬和当初我写《昆仑》时候一样,这一点黄先生没意见吧?”

黄组强连连点头,在他看来这不光是一个稿酬的问题,关键是林宥伦将他这部作品摆在了和《昆仑》等同的地位,这无形之中就是一种肯定。

“我写《昆仑》已经是三年多前的事情了,按照现在的标准,这个稿酬对黄先生而言其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