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兄弟我在义乌的发财史 >

第62章

兄弟我在义乌的发财史-第62章

小说: 兄弟我在义乌的发财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球没接话,没接话就足矣说明他不赞成我的说法。
  我继续说:“再打个比方说吧,我的厂子现在只是一只小泥鳅,你想把它拉成跟黄鳝一样长,这样看起来好看些,想法不错,但是效果如同拔苗助长,死得更快,管理机制与企业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有多大的规模上什么档次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将企业的潜力最合理化地发掘出来,使企业更合理化地发展下去。”
  于球郁闷着脸,好像没听进去,看起来他挺纠结的。没办法,我只好再费些口水继续同他讲讲个中道理,我说:“于球,你有这份心是好事,你的这个态度很积极,说明你是真心来帮助我这个老同学的,这让我很开心,我相信你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地琢磨出一套很棒的管理机制出来的,呵呵,你觉得我让你下车间的想法有何不妥之处?有什么说什么,不要有心理负担,老同学,谁跟谁,是吧?”
  于球说:“我没什么想法,可能你是对的,从明天起我就下车间做事去。”
  我问:“你没情绪吧?”
  于球说:“没有。”
  我又问:“真没有。”
  于球笑了:“真没有。”
  我也跟着笑了:“没有就好,说明我们达成了共识,今后的工作就更好开展了。”
  我没指望于球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就改变了对工厂管理的看法,他毕竟没有在私营小工厂里工作过的经历,我完全能理解他的心思。只要他慢慢明白就好了,我需要的是一个有实战经验的助手,长期的而非像那些招来的师傅与工人一般,走马观花似一茬又一茬地换来换去,所以,我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于球的经验积累,等待这个近乎书生气的人从书本中走出来。
  我希望于球稳定下来,他一旦稳定下来就不会轻言走人,这在现代民营式的小工厂来说是很难得的人力资源。没有多少人才是会在一棵树上长期吊着的,特别是思想活跃的复合型的人才,即使他自己当时没有跳槽的想法,也有猎头公司会盯上他的。在于球身上,我能看得更远,他的能力不是首要,稳定才是我最看好的。想找一个熟悉工厂的又肯长期干下去的管理人员,太难了,这种体会只有办过工厂的人心里才明明白白。
  于球忙上了,忙得没心没肺般,眼中只有工作,看在我眼里舒服之极,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不久之后,于球就是我最得力的助手了,我也可以从工厂管理的琐事中挣脱出来,专心拓展我的业务,考虑工厂的持续发展。
  于球有文化不假,于球为人正直不假,于球诚心以感激之心来帮我也不假,但是,于球有股子迂腐劲更不假。我一心一意就是想让于球融入到车间工人队伍中去,彻头彻尾改头换面,抛却一部分太知识化的东西,从实践中摸索出切合实际的管理方式与方法来。想归想,我担心有点难,过程不会太短暂。不只如此,以于球的正经与迂腐劲来说,少不了还会与工人们磕磕绊绊。
  不想一语中的。
  于球与车间主任吴培林闹起来了,事因,四个字:鸡毛蒜皮!
  于球不喜欢吴培林将工具随手乱放,到用时到处翻找。于球对吴培林说:“吴主任,你是干部,你自己要起带头作用,你都不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工人怎么培养良好习惯?”吴培林知道于球与我的同学关系,所以他也清楚这层关系远比他头顶的职务更犀利。这么想着,吴培林就不能不让着于球,让着就不能发火,也不能不高兴,还得表示赞成。可是,习惯哪有那么容易改的,于是赞成归赞成,行动归行动。看见一次,于球就说一次。
  一次,两次,几次过后,吴培林就不耐烦了。吴培林没好气地同于球说:“你烦不烦啊,没看我忙成这样了,哪有你那闲心?再说了,车间里是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
  气场马上不对了,顿时僵硬!


第80章 备用总经理跟车间主任掐架,我该帮谁?
  于球有文化,但于球没口才,他压根没想到吴培林会如此这般冲他,气得愣在那里说不出话来。愣了半天,于球从嘴中蹦出一句话来:“农民相,没素质,当了车间主任仍是文盲一个。”
  这下该吴培林愣住了,气得不行,要是别的工人说这话,依着吴培林的脾气非得立马让他走人不可。对于于球,吴培林知道自己没法让他滚蛋,但他有权利让于球离开这个车间。
  吴培林说:“你算老几啊,名字中有个球就当自己是个球、了不起啊!现在就给我滚出这个车间,这里不需要你!”
  吴培林的话又让于球吃了一惊,他原想,这厂子是他同学开的,自己也是同学请来帮忙,将来要管理这个厂的主,岂能让一个外来民工指着鼻子说“滚”?于球受不了,所以他就来找我论理,让我主持公道。于球的意思也不是让我来给他撑什么腰,他就是想让我表态说他是对的,而吴培林是错的。
  如果我按于球想的去做的话那就乱套了,这两年来的实战经验也白学了。我当然得说于球的不是,说得很直白,也没转弯,于球就觉得特别委屈。
  委屈的于球同我理论,他说:“大勇,你这样办企业不行的,迟早要出问题,大江之堤溃于蚊穴,这么浅显的道理你应该懂的呀。你不能光顾眼前利益,只要效益,不抓管理,等木已成舟时再返木于林就太晚了。我们必须得从现在开始,从细节上开始抓,从吴培林开始抓。我这么说绝对没有报复吴培林的意思,只是就事论事……”
  于球唠唠叨叨地还想滔滔不绝时被我打断了,我一时也不知从何与于球说起,没头绪,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但我又不能不说,否则于球心里不亮敞,永远转不过弯来。我把他叫过来了,不光是给他一份工作,一份生计,关键的是我得把他一步步变成一个义乌式工厂的合格管理者。如果引导不了于球,那只能算是我的失败。
  我对于球说:“老同学,你说的我都懂,但是管理与管理是不同的,就国家还有一国两制呢,是不?这话说来太长,一时半会我也不知如何与你说起,这个留待日后我们慢慢交流,眼下的事是你必须还得回到车间去继续操练,否则你入不了门,入不了门就做不了屋内主人。”
  于球说:“人家吴培林都开口叫我滚了,我如何有脸再去?”
  见于球这么说,我没生气,倒觉得直直的于球说出这话来特别地逗,特别地孩子气。我笑着说:“人家那是气话,再说了,你去同人家道个歉不就完了,挺简单的事。”
  于球听我这么一说,不高兴了,说:“什么?你叫我向他道歉?错的又不是我。”
  我继续笑着说:“是,你没错,但是人家吴培林也没错,一个车间,特别是像我们这样还不成型、不成气候的车间,你要求它像日本鬼子的工厂一样干净、整洁、明亮又井井有条,基本上没有这种可能性。我也想达到这种效果,我也努力试过,但是不行,纸上谈兵只能害死人,所以我才想到让你下车间实战演练出切合实际的管理模式来,你明白不?”
  于球虽说还是没完全转过弯来,但语气缓和了些,他说:“既然双方都没错也不能让我向他道歉啊。”
  我只好继续作于球的思想工作,我说:“吴培林有技术,脑子又好使,我们厂子里目前还完全离不开他。再说,压铸车间本来就是由吴培林说了算,你目前只是一个学徒工,人家平时尊重你,个中原因你比谁都清楚,是不?”
  听我这么说,于球不说话了,嘴巴左边撅一下,右边撇一下。我见他这样估计再说几句就差不多能做通这思想工作了。
  我说:“老同学,你是知道的,厂子是我的,你来也是想长期帮我的,目光放远点看,他们都是外人,每年每月都在走马观灯地一茬一茬地换,包括吴培林,包括刘水,他们迟早是要走的,最多干个三年五载的就找不着人了,而我们是要长久地捆绑地携手坚持下去的,你去向他道个歉,不丢面子,反而显得你大度不是……”
  我正说得兴起时,于球打断了我的话,他说:“大勇,别说了,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我这就去车间。”
  我不放心,追问了一句:“你没说气话?是真想通了?”
  于球一本正经地说:“没气话,你说得对。”
  于球虽然下车间了,但我在办公室里给他保留着一张办公桌,让他在休息时间时有地方看看书,写写东西。于球虽然说是大专生,但他不会使用电脑,我就给他配了一台电脑,并让林月利用下班时间教他。
  在林月教于球电脑时,我突然发现,林月和于球倒是有几分般配,最起码比司机小胡强些。基于我和于球是同学关系,所以我也知道他绝对是一个居家型好男人。这种居家型好男人没有恶习,也没有很特别之处,骨子里正直本分,就看什么样的女人来欣赏了。古语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当然不能强迫着林月去与于球拍拖。再说了,这种事强迫也强迫不来,得双方自愿。
  在这件事上,我可以开诚布公地说,我的想法就是为了林月好,当然也有替于球着想之处。我把自己与于球对比了一下,我的长相、脾气、文化程度都不如于球,林月更应当选择于球。如果说我比于球强的话就是钱比他多些,我相信林月是这种小女生,对爱情憧憬而美好,金钱并不特别重要。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我欣赏林月质朴的人品,这种欣赏在感觉上与爱情无关。对比来对比去,只有一个结果:于球比我更合适。这么想着,我就想找个机会同林月说说,先旁敲侧击试探一二。至于成不成那还得林月自己做主。于球这边,我没动声色,我想,于球应该对小月很满意的,现在不是他挑人家,是人家挑他。就像《非诚勿扰》上,亮灯还是灭灯得由女方说了算。
  我在吃上不讲究,遇什么吃什么,通常也是与员工一般,同吃食堂。食堂是承包给外人的,吃什么菜看职工们自己,可以灵活选择大锅菜还是小炒。我一般比员工们迟一小时左右就餐。员工中午十一点半我就十二点过后,时间不会像员工们那样准点。在吃食堂上全厂不分老板、主管与工人,只要你有钱讲究吃,同样可以比主管或老板吃得好,吃得滋味。
  碰到一起用餐,我也会请林月他们一块吃,有时他们也请我一块吃,这点上也不分老板与员工,很随意。但我一般也只局限于主管间,与工人倒不会互请,遇上了也是各吃各的。起先,我、小梅和林月会经常凑一起吃,后来,我发现林月对我有点意思时就有意无意避开她了,尽量不在工作之余接触。这样,林月与小梅结队吃,我落单。后来,于球来了之后,我偶尔与他搭对吃,只是时间上往往难凑到一块。
  那天,我走进食堂时,发现林月一个人坐在那吃饭。我觉得是个机会,那事可以拿出来说说了。
  我走过去坐在林月对面,笑呵呵地问:“林月,今天一个人吃饭了,小梅呢?”
  林月抬头一笑说:“她吃好了,刚走呢。”
  我哦了一声,继续说:“今天的菜味道怎么样?”
  林月低下头边吃边说:“还行吧,今天的花菜炒得好,要不你也来尝尝?”
  我转过头用手指指厨房处说:“我要了两个菜,一会就好,已经下锅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