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林徽因传 >

第32章

林徽因传-第32章

小说: 林徽因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乡居的日子,总是给她添些意外的欢乐。
  安顿下来之后,林徽因、梁思成等人又开始了紧张的考察工作。
  离南溪县不远的兴文,有建武僰人悬棺集中区,因此成为他们考察的第一个目标。
  他们从曹云邓家河放舟而下,举目可以望到苏麻湾崖上的僰人悬棺。悬棺在100多米的高处,约有五十多具,形若长匣,有两棺并列或两三棺重叠,悬之于木桩上,也有的将棺镶嵌在长方形崖穴内,周围是奇山怪石,千姿百态。
  僰人是个古老的民族,春秋前后居住在以僰道为中心的川南及滇东一带。楚僰是古县名,汉代治所,在今四川宜宾西南安边镇。僰人是个强悍的民族,他们有过自己的黄金时代,创造了自己的灿烂文化,但是他们似乎是在历史的一场梦境里神秘地消失了,从此无影无踪,只留下这崖壁上的悬棺,也把一个千古之谜悬挂在这峭壁上,让后来者去诠译,去猜度,他们像玛雅人一样,消失在自己的辉煌中,好似来自另外一个星球。
  大家赞叹不已。
  莫宗江说:“古代缺乏吊装设备,这几百斤重的棺木,是怎么弄上去的?”
  陈明达说:“可能是从崖顶上用绳索悬吊下来的。”
  梁思成说:“那需要非常严密的几何计算,而且几百斤重的棺木怎么能弄到崖顶上去呢?”
  刘敦桢说:“我认为可以用联桩铺道的办法,用栈道将棺木送到崖顶上去。”
  陈明达说:“我觉得是在靠地面处,搭上木梯,然后登梯送棺。”
  大家各持一见,讨论得很是热烈。
  刘敦桢说:“还是听听徽因的看法吧。”
  “我想的不是棺材如何悬上去的。”林徽因说,“这个谜大概只有僰人能够解释,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人类早期文化和艺术的另一番天地,一个强悍的民族消失了,除了崖壁上的悬棺,他们没有留下任何文化艺术形象的信息,历史的朦胧才显出了它神奇的魅力。”
  远处传来几声凄厉的猿啼。
  林徽因仰望崖壁,她的心被深深激动着。那个远去的民族,把死亡的旗帜高高悬挂在这里,让他的灵魂呼啸飞扬,如同江涛击打天空和岩石,生命的一切奥秘已无须破译,时间终究会同石头一起风化,人生是走向久远的一个过程,礼赞生命的人,才会把死亡当作庆典。他们没有刻下显赫的碑文,没有留下荡气回肠的号子,没有留下折戟沉沙的故事,这些都算不得什么,只要他们的灵魂永远贴在这故国的山崖,只要他们在这里守护着一个遥远的梦境,这就足够了。
  这就是生命的一切。
  他们沿岷江逆流而上,峡区河道蜿蜒,江水碧蓝,两岸风光绮丽,雄壮的川江号子,激起一天水浪。“嘿左,嘿左”,“嘿左,嘿左”,青铜般的号子声在崖壁上荡出四面八方的回声。船只过往,水手净一色包头赤臂,裸露着黝黑的脊梁。
  船过乌尤山,此为沫水、青衣江、岷江汇流处,水势湍急,行舟极险。战国时,秦昭王蜀郡守李冰治水,在凌云山与乌尤山之间,凿一衢道,以分水势,绕乌尤山而下,再与岷江汇流,以利航行。乌尤山又名青衣岛,孤峰卓立,山环水抱。诗人张船山曾题诗:“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绿影一堆飘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
  他们在麻浩湾上岸,那里有一座东汉崖墓,是他们的考察目标。这座崖墓有着鲜明的东汉墓室风格,棺室、椁堂、墓道深近30米,最宽处近11米,最高处2。8米,入内门框上镌刻“邓景达冢”四个汉隶大字,雄劲奔放。
  林徽因被椁堂内的浮雕图吸引住了,那些图像有《车辇图》、《牧马图》、《宴乐图》、《荆轲刺秦王图》等。墓道口外的门枋上,刻浮雕佛像一尊,结跏趺坐,头为高肉髻,佩顶光,右手作降魔印,左手放膝上,执一襟带状物,身躯突出额枋,是我国早期佛教造像模式。林徽因和莫宗江很认真地临摹着崖墓图像,梁思成忙着拍摄照片,陈明达忙着测算数据,这是他们将来写作《中国建筑史》的第一手材料。
  之后,他们取道大足,登古龙岗山,去考察摩崖造像。
  古龙岗山又称北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靖,于此建永昌寨。后于唐景福元年在这里造像,经五代到南宋绍兴年间,历时250余年建成。石刻分布在佛湾、白塔寺、营盘坡、观音坡、佛耳岩等处。佛湾一处有二百六十四座龛窟,岩高7米,长500米,南段多晚唐和五代雕刻,北段多宋代雕刻。最使林徽因感叹的是神车窟中的蟠龙“心神车”,正壁为佛,左净宝瓶观音,右多罗。左壁为文殊、玉印观音、如意珠观音。右壁为普贤、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林徽因入迷的是那对称的雕刻,是那样严紧有条,浑然一体。八躯菩萨像丰腴圆润,典雅大方,实在是石刻中的精华。
  再看经变龛,人物生动活泼,琼楼玉宇,山水树木,飞禽走兽,雕刻得是那样细致真实。林徽因在石刻上竟然找到古代匠师的名字。
  北山的摩崖造像,让他们眼界大开,宝顶山以另一种魅力在吸引着他们。
  宝顶山在大足县城东北30里,是善男信女朝拜进香的名山,素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这天恰好是朝山的日子,山路上拥挤着一队队香客,虔诚的小脚老太太,拄着拐杖,吃力地在石板路上攀登着,也有坐滑竿上山的阔太太和娇小姐,抬滑竿的后生们青布包头,身穿蟠龙衫,下穿宽脚灯笼裤,潇洒利索,竹滑竿在他们肩上悠悠颤动着,滑竿客们悠然自得地对着山歌。
  前边的人唱:天上星,打落台盘四个钉。
  后边的人应:四个台盘四个横,四个横头四个钉。
  前边的人唱:天上星,打落台盘四个钉。
  后边的人应:四个门楼对大屋,四个台盘对大厅。
  前边的人唱:天上星,打落台盘四个钉。
  后边的人应:大船无脚行千里,北斗也行月也行。
  前边的人唱:天上星,打落台盘四个钉。
  后边的人应:七星原来伴北斗,阿哥原来伴妹行。
  对面山坡上的滑竿客也兴致勃勃地唱着:甘蔗过篱十二节,不知哪节是真糖。
  这边的滑竿客应和:甘蔗过篱十二节,中心一节是真糖。
  对面的滑竿客唱:楼上娇娥十二个,不知哪个是真双。
  这边的滑竿客应:楼上娇娥十二个,中心一个是真双。
  林徽因入迷地听着。梁思成说:“我们在绵阳考察的时候,滑竿客的对歌也很有趣。
  比如要是路上有一堆牛粪,前边的人就会唱‘天上鸢子飞’,后边的立刻回答,‘地上牛屎堆’,后边的人就知道小心的避开牛粪了。路上的石板如果活动了,前边的人就会唱,‘活摇活’,后边的人就会应,‘踩中莫踩角’。要是对面走来一个姑娘,恰好这姑娘脸上有点麻子,前边就唱,‘左边有枝花’,后边的立刻接上,‘有点麻子才把家’。“
  刘敦桢接过来说:“要是厉害的姑娘,马上就会还嘴说,‘就是你的妈’。”
  林徽因笑得直不起腰来。她说:“老梁,你怎么不给我把这些记下来,满可以编一本滑竿调了。”
  宝顶山的摩崖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为最大。
  大佛湾是一个幽深的马蹄形山湾,长500米,崖壁陡峭,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有30多幅巨型雕刻,最让人赞叹的是“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岩三圣像”、“千手观音像”、“九龙浴太子”、“十大明王像”等。
  林徽因说:“这里的造像与北山不同,都是很有趣的佛教故事,很有些人间烟火味。”
  刘敦桢说:“这里的石刻,大多数是密宗造像题材,反映了密宗势力和在唐后期曾盛极一时的景象。”
  在宝顶山圣寿寺西侧,有著名的大宝楼阁,现存造像六百余尊,遍布石壁四垣,中有小室,名毗卢庵,内外壁镌刻唐柳本尊行化图,以及地域变相图,雄伟壮观,前面的方形石塔,共有3层,刻满12部大藏经目录。
  大佛湾的南岩,有宝顶圆觉洞,为整石开凿,洞顶上方开窗采光,洞顶泉水引人洞中,经壁间小沟流入龙口吐出,再注入暗沟流出洞外,泉声叮咚,和谐悦耳,愈发增进了艺术境界,如诗如梦,为这庄严佛境平添了不少自然情趣。
  洞正壁刻佛像3尊,左右壁有12圆觉菩萨,趺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各异,衣服、肌肉质感真实,好像穿了薄薄的绸纱,衣褶流畅自如。壁间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近似写实作品。
  林徽因忘情地临摹着。
  大家一再催促,她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下山的路上,林徽因大谈着考察的感受,在这里她所看到的是一种顿悟和诗的意境,诉诸更多是人文精神,花即非花,让人在心里看到各自的灯光。

艰难的岁月

  我想象我在轻轻的独语:十一月的小村外是怎样个去处?
  是这渺茫江边淡泊的天;是这映红了叶子疏疏隔着雾;是乡愁,是这许多说不出的寂寞;还是这条独自转折来去的山路?
  是村子迷惘了,绕出一丝丝青烟;是那白沙一片篁竹围着的茅屋?
  是枯柴爆烈着灶火的声响,是童子缩颈落叶林中的歌唱?
  是老农随着耕牛,远远过去还是那坡边零落在吃草的牛羊?
  是什么做成这十一月的心,十一月的灵魂又是谁的病?
  写下这些诗句的时候,阳光正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林徽因用目光寻找着那一对靛蓝色的小鸟,它们在窗外的竹梢上跳着、唱着,仿佛从唐诗中飞来的鸟儿,阳光梳理着它们轻灵的羽毛。有时它们便跳到窗台上来,在这个狭长的窄窄的舞台上蹁跹着。
  窗子外面是刈割过的田野,甘蔗林伐光了,稀疏的枯叶在空旷的野地里横陈,大地呈现着从未有过的宁静,欢乐和苦恼全都籽粒归仓,黛色的水牯惬意地躺在田头,反刍着岁月。
  窗子的后面有孩子在跑动,孩子们永远是快乐的,孩子们的快乐平凡而简单。一只小小的田螺,一只拇指大的棒棒鸟,都可以让他一直笑到甜甜的梦里。
  林徽因多么羡慕窗外的一切,羡慕在窗台上舞蹈的小鸟,羡慕在窗外跑动的孩子,她也需要那么一小点儿平凡而简单的欢乐,而此刻,她却只能躺在病床上,一任阳光在窗棂上涂抹着晨昏。
  从大足考察回来之后,因劳累又受了风寒,她的肺病再次复发,连续几周,高烧四十度不退。上坝村无医无药,梁思成去李庄镇请来史语所的医生为她诊治,无奈他也学会了打针。
  艰苦的日子伴着川南的冬天来临了,营造学社的经费几近枯竭,中美庚款基金会已不再补贴,只好靠重庆的教育部那杯水车薪的资助。成员的工资也失去了保障,幸亏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负责人傅斯年和李济伸出援助之手,把营造学社的五人划入他们的编制,每个人才能拿到一点固定的薪水。
  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人的工资大部分都买了昂贵的药品,用在生活上的开支就拮据起来,每月开了工资,必须马上去买药、买米,通货膨胀如洪水猛兽,稍迟几天,就会化作废纸一堆。
  林徽因吃得很少,身体日渐消瘦,几乎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