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陛下的那些小心思 >

第18章

陛下的那些小心思-第18章

小说: 陛下的那些小心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敢太逆这位龙鳞,于是娓娓道:“陛下,当初有太后盯着,就是找天上的神仙来,他也不敢说半个不好,可现在就不一样了,你既然已经伤筋动骨,这不就是应验了有血光之灾么?更何况,我爹爹也在……”

她递给皇帝一个眼神,意思是“你懂得”。

这一桩桩糊涂事,被齐梓玉解释的环环相扣,倒显得她有些本事。秋衡哭笑不得,气也就消了一大半。他忽然觉得有个奸臣老丈人偶尔替自己挡挡恶评也不错。

心底虽是这样想,秋衡却道:“你这法子虽好,却有令人可趁之处,你能找这些江湖术士,别人就不能么?朕这儿才想到一个一劳永逸的法子。”

“什么法子?”对于皇帝挑出自己的漏算之处,梓玉也不生气,她只是洗耳恭听。

皇帝并没有立刻接话,他只是面无表情地静静坐在轮椅上,身子歪着,一手支着手,一手懒懒地搭在扶手上,指尖有一下没一下轻轻敲着。

梓玉深深觉得他这位皇帝年岁虽小,气势还是挺足的,尤其不说话的时候,总是让人琢磨不透。

那人面朝着窗外,又只给梓玉留下半张清隽的侧脸,依旧很白。此时,天际的浮云映在他倏尔轻眨的眼里,飘飘荡荡的,像是落进了一汪深邃无垠的湖中,衬得那双漂亮的眸子更加澄明,让人神往……也不知想到什么,他忽的笑了。从梓玉这儿望过去,那人笑意虽盛,可嘴角却挂着一丝苦。这种苦意,和这个人一样,与自己隔着千山万水,她摸不着,所以,也懒得再猜。

秋衡再抬眼望向梓玉时,已没了笑意,他只是敛着眉,吩咐道:“让你爹暗中安排,不管用什么法子,速速令张氏一门所有女子一概定亲……”

——果然一劳永逸,能够彻底断了太后的念想,一了百了,真够狠的!

梓玉哑然,法子虽好,她却不认同。她何尝没这样想过,可光这样想一想,她就觉得自己格外可怕,也异常的冷血……她并不想为了一时安逸,折腾那么多个无辜姑娘,因为自己就是个彻底的政治博弈牺牲品。

所以,再看向皇帝时,梓玉真心觉得有些冷。这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只这一句话,就定了那些人的将来,怎么不可怕?

似乎看出梓玉的抗拒之意,秋衡轻轻叹了一声,淡淡移开眼,重新支着头望向窗外,仿若自言自语,“有婉儿一个就够了,他们要的太多,到头来,反而会害了她。”顿了顿,又瞥了眼身旁那人,“也会害了你……”

难得见皇帝这么深沉,这么的一本正经,梓玉很是不惯。她想,你还是跟我斗斗嘴吧,深层次交流就算了。

至于这番莫名其妙的话,梓玉有些明白,又有些懵懂不解,比如,这话里的“她”到底是谁?

这事不简单。梓玉总有种感觉,这一切表面上虽是为了皇帝,他不想要那么多个女人,但实际上,又好像是……他为了哪个女人摆出的局,而最最深的目的,只是不想让她进宫受苦。

梓玉撇撇嘴,算了,随他们去吧,她的第一要务,永远是保住齐府一家老小。

秋衡不大方便出面,于是透过梓玉授意齐不语,让他将这事儿给了了。梓玉想了想,又特意叮嘱父亲多找些好人家。

这一点,梓玉还真是多担心了。齐不语老谋深算这么多年,这道理他怎么会不懂?成亲当然要讲究门当户对,只不过,齐不语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最大的一条原则,就是不能让那些人从联姻中得到任何的好处。

如此一来,一层层摊派下去,媒人们便一个萝卜一个坑地上门说亲去了。

除了媒妁之言,成亲自然还要父母之命。张氏众人哪儿看不出齐不语的把戏,他们将不怀好意的媒人们通通打发走了。齐不语哼了一声,便开始了第二波攻势——威逼利诱。

你女儿嫁不嫁,不嫁就整死你!

当那些人连陈芝麻烂谷子的龌龊事都被翻出来,一一摆在眼前时,齐不语收到的效果还是颇为显著。

察觉到齐不语的动作,张氏一门也没闲着。

一则,各自抢着替自家闺女找那些有用之人定亲,一时间京城适婚男子十分紧俏,连刚满十岁的小娃娃都被预定上了;二则,由太后暗中支持,找到了一位神算子算了一卦,单单留出旁支一个不显眼的闺女去静心庵带发修行去了。

年前的朝堂就被这些鸡毛蒜皮充斥着,闹得不亦乐乎。

要过年了,皇后得在宫里预备要用的东西,又因为皇帝“病”着、心情也不好,几重顾忌之下,没法出去,梓玉的母亲领着六位嫂嫂,便浩浩荡荡地进了宫。

齐夫人见到女儿,忍不住诉起苦,说齐不语在家精神奕奕的,整天想着拉郎配,对京城未婚男女门儿清,都可以改行当媒婆了。梓玉听了,也不知是该哭还是笑。这样七嘴八舌之间,便说到那位带发修行的姑娘身上去了。

“七妹,”六嫂嘴快,也改不过来称谓,“这人八成是要留着进宫对付你的!”

梓玉早就想到了这一遭,她疑道:“这人到底什么来头啊?我让宫里的太监四处打探过,根本没探出什么消息……捂得真严实!”

“你怎么不直接去问皇帝?”六嫂回道。

“……”

梓玉很想问皇帝,可自从带发修行的消息传入宫,皇帝发了好大一通脾气,之后便一直冷着脸,直到现在还没变热呢,谁敢问呐?

五嫂一向寡言,此刻却道:“我有过一面之缘,曾在静心庵上香时碰到过,是个性子最文静最知书达理的,身子看着也娇弱,闺名好像叫……如儿……”

如儿?

名字有些拗口,梓玉颦眉:“这种病怏怏又斯文的人进宫,岂不显得我处处欺负她?”

“知道就好,要不人家单单留下这位跟你爹作对?”齐夫人点了点梓玉的脑袋,有些担忧。

梓玉不大高兴,可这宫里除了她和皇帝,还有一位更加不高兴,那就是被禁足的娴妃。

娴妃虽然被禁足,可身边的人还是可以稍微在外面走动走动的,也使得她消息不至于太落伍。

初初听到太后替皇帝张罗纳妃时,娴妃便猜到了这位。一时间,她只觉得五雷轰顶,又有些莫名的酸楚,还有些不切实际的奢望。待听到这人去带发修行铁之后,娴妃就知道他们是铁了心要将这位远房堂妹、亦是皇帝的远房表妹送进宫了。

娴妃明白太后为何非要将这人弄进宫来,因为,这人是皇帝心里的一个劫。

“张如儿,你这个最会装模作样的小贱人!”

娴妃立在永华宫院子里,双手叉着腰,狠狠骂了一句,却还不解气。自小到大,那么多的妹妹里,她最讨厌这位,皇后都没得跟这人比!

☆、第22章 表妹什么的

皇帝最近心情不大好,整天板着张脸,不带一丁点笑意,一副“天下人皆负我”的模样,不知情的,还以为皇帝憋着一肚子坏水,准备大开杀戒呢。

其实,他只是闹别扭。

这种别扭,在皇帝某日去给太后请安之际,达到了高~潮。

据闻母子俩吵得是天翻地覆,地动山摇,不可开交。皇帝生气摔了一盏天青釉盖碗,太后也不甘示弱,手一哆嗦,拂了个琉璃宝瓶……到最后,两厢争锋越发厉害,皇帝气急之下,什么都顾不上了,居然亲自撸起袖子愤愤往外摇轮椅,这事才算作罢。

梓玉听到这些,虽不能确定真实性,但只要一想到那个场景,心里仍是乐不可支,仿若狠狠舒了一口恶气。她当然知道皇帝为什么要和太后争,可梓玉乐见其成,反正这种境况,对她、对齐府并无坏处。

皇帝心情不好,后宫女人们多的是法子哄这位小祖宗。比如善写诗文的安贵嫔作了一份热乎乎的《爱郎说》,再比如擅长跳舞的王昭仪练了一支难度超高的长袖折腰舞,还有楚婕妤弹琴,柳美人唱曲,花样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锦澜很着急:“小姐,咱们咸安宫是不是也该在皇上面前露个脸?否则,风头都被其他宫里给抢去了……”

梓玉摇头:“还是别去,皇上根本不想看见我呢,何必自讨不快?”

——说来也奇怪,原先皇帝三不五时会来咸安宫小坐,喝个茶、下个棋、吵个架,自从上次他装深沉,说完那番莫名其妙的话后,梓玉就没怎么见着皇帝了。梓玉心道:估计他也够烦够乱的,想要的女人偏偏不能让她进宫,不想要的女人一个个塞进来,事事不如意啊……这不快过年了,皇帝也受了伤,梓玉非常自觉地没再当面给他添堵,贵在和气嘛……

锦澜叹气,一边继续给梓玉捏肩,一边道:“小姐,那咱们怎么办?”

周围几人个都哭丧着脸,梓玉没什么好心情,她摆摆手,让他们都退下。锦澜没出去一会儿,又回来,压低声道:“小姐,有人说昨儿夜里在御花园听春阁见着娴妃了……”

娴妃?

梓玉略想了想,便猜到这人的用意——复宠。

娴妃最近确实在积极研究如何复宠,尤其听闻张如儿要进宫。

当初,因为太后的一句话,她被彻底禁了足。可最最关键的是,没人说她什么时候能解禁。

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娴妃表示不服。

自古以来,复宠最好的办法,便是在皇帝经常出没的地方,制造一点不经意的偶遇,再穿得少一些,表情真挚凄楚一些,博个同情什么的,就能水到渠成了。对于秋衡这个皇帝,娴妃还是很了解的,他性子虽顽劣,但骨子里喜欢素洁雅致的东西,比如夜半听春阁赏雪——他们原来经常这么干。

所以,娴妃首选此处。

可她忘了,现在是寒冬腊月,皇帝又坐着轮椅装病,怎么可能大半夜跑去那种地方吹冷风?

复宠首战自然告负。

作为曾经的一代宠妃,娴妃稍微有点受打击。没想到,第二波打击很快又来了——太后将娴妃手抄的几卷《金刚经》打发回来,只说让她再好好反省反省,不光如此,太后又借着年前祈福的借口,将静心庵的姑子们召进宫来,其中,就有那位带发修行的张如儿。

听闻此事,娴妃几欲昏厥,她咬牙切齿地要冲出去,身边的诗翠忙拉住她,“娘娘,现在明摆着太后不帮你,咱们必须得冷静。”

冷静,冷静……

可娴妃哪儿冷静的住!

恶气难消,眼见着她又要往外闯,诗翠说了句话,娴妃彻底冷静下来,“娘娘,现在是太后跟皇后之间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咱们不如静下心来,等着看好戏。”

娴妃斜睨一眼,难得夸赞:“是有点道理,且看看皇后怎么应付。”

梓玉还能怎么应付?

她被请进雅韵斋,看见一群青衣苦尼,就知道太后今天没安好心。

这是一场仗,宫里宫外一堆人盯着,等着看她和齐不语的笑话,梓玉再怎么样忿然,也不能输!

上前给张太后见了礼,台面上略微寒暄几句,梓玉这才坐下,将面前诸人一一端详。她并没费什么劲,便将那位张如儿认了出来。这人跟皇帝寝宫那幅画里是一个模样,梓玉只想到寡淡二字——果然符合皇帝的一贯审美标准。

她抬手一指,笑问:“母后,这可是那位如儿表妹?”她与皇帝成了亲结为夫妻,叫这人一声表妹,也不为过,还显得熟络。

太后点头,正要命人去请皇帝过来,没想到梓玉又道:“儿臣先前已经让人去知会陛下,估计该到了。”太后被噎话,只能笑着赞了一声“皇后考虑的周全”,梓玉又道:“如儿表妹在清苦之地可还习惯?”

哼,假惺惺,还不是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