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重振大明 >

第513章

重振大明-第513章

小说: 重振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就要擅自做主离开西安了。

所以在权衡了一番后,高迎祥不得不接受这些人的意见,准备在官军还没有正式攻城之前离开西安,另寻一处更适合他们立足的城池。当大家听了他的意思后,众人才算是松了一口气,自然是人人拥护了。

唯一一个例外的,就是一直站在王嘉胤身后的李岩。自从城里发生了这些事情以来,他都有着一些不解,若是城中官方的力量真有那么强大,他们又为什么要自我暴露呢?只要在战斗开始之后动用,必然能起到最大的效果,到时候西安城不是更易攻下来吗?他实在猜不透官军在打着什么主意,也无法向人进言。可是现在,他似乎有些猜到了:“莫非官军自知攻城所需要的代价太大,所以特意用这个方法逼我们出城吗?”

似有所悟的李岩嘴角翘了起来,他并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知道这将是一个改变整支起义军的一个关键所在,如果此战之后他们仍然能够生存下来,那对大明朝的打击将更加的沉重。而即便他们失败了,以自己的武艺也能轻易逃走,到时候他将继续借其他的力量来完成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

如此一来,就没有人再有反对意见,众反军将领全都同意于三日后悄然出城,另寻他处。至于这个西安城,他们准备将这里一切的财物都取走,只留下满城穷困的百姓给官军。

就当城中反军开始大肆搜刮,使得城中百姓极其不满的时候,他们将要离开的消息已经被人传了出来,送到了唐枫的面前。

看着由信鸽送出的消息,唐枫轻舒了一口气,至少西安古城是不会遭到劫难了。而一旦没了如此高墙厚壁的保护,反军想要抵挡辽东军精锐的袭击那根本是不可能的。虽然现在他们的去向还无法确定,可以辽东军能以一敌众的战力,只要分散开来,埋伏于每一条要道之上,就能有不错的收获。

官军就在唐枫的一道道命令下动了起来,他们化整为零,分成了四路堵在了西安城的四个方向上。四路人马,都有辽东军的存在,虽然兵力不到一万,却足以给敌人以威胁了。何况那些山西降军的战力也已经有了提高,只要他们能支撑一段时间,其他三路人马就会赶到,与之一起聚歼敌军。这就是唐枫在得知了反军的意向后做出的决断。

可在将大军完全调动之后,唐枫却突然想到了一件被自己忽略了的事情。之前他曾计划要借这些反军之手来将大明位于各地的宗室铲除的,山西时没能成功,难道这次在陕西也无法达成吗?如果就此将敌人完全歼灭在了此地,那何来反军去其他省为自己除掉那些寄生虫呢?要知道现在大明内部的矛盾已经很突出了,若不能趁着乱事清除这些人,对大明来说依旧是无法安定的。

想到这里,唐枫就有些犹豫了。是该趁着机会一劳永逸地铲除敌人呢,还是放他们部分人马一条活路呢?而且要放他们还得有技巧,万不能让人看出了什么破绽,不然自己可承受不了啊。现在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真要是没有办法,只有用些非常手段了。

在纠结的等了两日之后,唐枫带兵所守的北面终于等到了敌人的踪迹。在六月二十七的晚上,无星无月,三更时分,一支反军突然向这边杀了过来。一直枕戈以待的官军当即就投入了战斗之中。

同时地,在西安的西北和东北两边,也各有一路反军突然杀到,与在那里等候的官军展开了厮杀,情况显然又一次出乎了唐枫的预料,战斗连夜打响了……

第625章    鸟未尽,弓欲藏

反军的行动还是出乎了唐枫的意料之外,他们不是只专注于一路突围,而是三路,除了朝他这边而来外,西北和东北两面也有反军正在冲击着。似乎他们也知道官军会在西安城外等候着自己,所以特意兵分数路,让官军防无可防。

可这却也正中了唐枫的下怀,他正愁若是反军集兵一处,自己分在各处的人马太过单薄无法阻挡呢,敌人居然也分兵了。所以在这黑暗中,他当即以火为号,指挥那几面的官军务必要阻拦住反军,不得放他们离开。

一场大战就在黑暗中爆发了。虽然反军为了保命人人奋勇,可是官军的战力明显不弱,而且在兵器装备和士气上也远超对手,自然能占着上风了。一时间,两军就杀得难分难解,不断有人倒在敌人手下,也不断地有人继续投入到战斗,人头滚滚,鲜血更是漫过了脚面。

唐枫一面指挥着自己这边的战斗,一面还不断地了解着其他两处的情况,可以说是忙得不亦乐乎。不断地,有军士的伤亡数字递到他的跟前,这让唐枫心里也有些沉重,只不过短短的半个时辰,就已经有数千人阵亡了。当然,死在自己人手上的反军数量就更多了。

在看到天空发出一丝鱼肚白的时候,唐枫脑子里突然转到了一件事情,那是他之前心里存在的一个难题,如何放部分的反军出去,从而让他们能够清除一些危害大明发展的蠹虫。现在不正是一个机会吗?趁着黑夜,大家全不知道敌情,自己大可以主帅的身份作出一些有利于敌人突围的布置,这样还能减少将士们的伤亡,可谓一举两得。

想到就干,唐枫命人举火为号,让位于东北方的一路人马支援自己这边,借口当然是这里的敌人势力最大,中军出现了危险。

正带了人马冲杀在东北边的反军一部此时也正头疼呢,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官军居然处处皆有伏兵,自己这次可就真的难以保命了。可现在就算想退回去也不可能了,十万大军分成了数路,相互间的配合早失去了意义,只自己一路退回去,只怕更难守住西安了。无奈之下,高迎祥只得硬着头皮率军继续攻击了。

可就在他有些绝望的时候,突然发现前方的阻力少了许多,似乎官军被杀得散开了,这使得他大为兴奋,立刻下令,全军全力出击,趁着官军的后援尚未到来,杀出重围去。这一路五万人马战到现在已经只剩下三万多人了,还好最精锐的力量还在,所以在高迎祥的一声令下之后,还是迸发出了极大的战力,一举冲破了包围圈。

随着这一路人马的突围,反军的实力更是大减,其他尚无法突围而出的反军在坚持了一阵之后,只得纷纷弃械投降,战斗在中午时分彻底地结束了。此一战,反军被杀者足有两万余人,降者五万,而随着高迎祥突围而走的则有三万多人,至于官军的伤亡在一万间,多是山西的降军,辽东军只有千许人的伤亡,可以说是一场完胜了。

唯一有不足的,就是高迎祥等几名要紧的反贼首领都不在投降或是战死的名单里面,显然他们是突围出去了。不过这一点也正是唐枫希望看到的,只要这些人还在,反军就不会甘于平淡,既然陕西和山西他们都没了立足之地,这些人就必然会另寻他处的。

扫灭反军,唐枫率军进了西安城,他依然如之前一般将从反军手里夺到的银钱物品都分给了麾下的将士们,又一次博得了大家的一致感激。而后,就是将这里的一切写成了战报送去京城了。他洋洋洒洒地写下了数千言,兵命人以六百里加急的方式送去北京。看着一骑绝尘而去的信使,唐枫心里突然生出了一个古怪的念头,自己连续多次立下赫赫战功,不知道会不会如历史上一些名将般的功高盖主,最终为皇帝所忌。

但随即,他又将这个不安的想法赶了出去,他可不是那些只知道忠心为朝廷的将领,若是真到了那一天,他绝对不会甘心就戮。何况他还留下了一些尾巴,即便朝廷真想要鸟尽弓藏,只怕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动手。而他却会趁着这个机会,将自己在军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下去的,直到这支军队彻底为他所用。

七月初三,大明京城北京,天已经渐渐地亮了起来,崭新的一天也终于开始了。“咚咚咚咚……”伴随着有节奏的钟鼓之声,关闭了一整夜的北京城九门缓缓地打了开来,早已经等在门外的人们便在守门将士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了京城。他们中间有来京城探亲的,当然更多的是做生意的商人,虽然现在天下不稳,可是以经商为生的商人们却还是四处走动,倒买倒卖。

就在大家不断通过城门前的看守时,后面传来了一阵急切的马蹄声,更有人大声喝道:“闪开,闪开!”众人急忙闪出了一条通道,然后便看到了一个风尘仆仆的人影在马上飞快地冲了过去,只看这人的打扮,百姓们就不敢生出什么怨念了,因为来人是个穿着军服的军人,一看就知道是传递消息。

“陕西六百里加急!陕西六百里加急!”来者即便进了城,也没有减慢自己的速度,依旧策马急奔,大喊着让行人让出路来。在这六百里加急的面前,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其他,都不得阻挠,那可是军情急报啊。

上完了早朝之后,崇祯帝的眉头依然紧紧地皱在了一起。今天的朝会上,又有人提出了国库空虚一事,起因便在山西。自从平定了山西的乱事之后,朝廷就得花大力气来对该省进行整顿,不然只怕会再起什么波澜。可当有司衙门提出此事之后,户部就叫苦不叠,说是如今国库中可用的银两已不足三十万,还要维持日常的开销,实在是拿不出更多的银子了。

这些朝会上的众多官员就此讨论开了,有人建议先把山西的事情搁一搁,待到江南等处的税银送达之后再重新建设也不迟,但有人却认为如此只会伤了民心,到时候山西就更难治理了。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崇祯只得暂时将事情压下来,准备和内阁几名大臣相商之后再做决定。

在用过了一杯参茶,提了提精神后,崇祯便把温体仁等几人叫了进来,向他们询问此事:“诸位爱卿,你们看此事当如何处置啊?”

“陛下,臣以为山西百姓之所以会如此困顿,其罪过还在他们自己,这一次就权当给他们一个教训吧。待到年底江南等富裕省份将税银解进京来之后,我们再想办法也不迟。”温体仁早在外面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当即回答道。

他的话音刚落,那边周延儒就上前一步摇头道:“阁老这话就有些差了,山西刚遭乱事,正是人心不稳的时候,若是不能让百姓安居,现在稳定的情况只怕会有变哪。若是因为这么一点小事而再让山西出什么乱子,只怕才是真的得不偿失了。”

温体仁哼了一声道:“陛下,现在我国库中只有不到三十万白银,即便都给了山西,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可若是国库完全掏尽了,再有其他地方生出了什么事来,我们可就彻底没有办法了。所以以臣之见,还是先拖上一拖的好。而且臣以为,有安平侯的数万精兵在陕西,山西那里的情况也不会出现什么混乱。”

“陛下,臣不敢苟同温大人的话。安平侯手中只有几万人马,现在尚与数倍的反军于陕西交兵,若是此时身后的山西在出了什么乱子,只怕就连他们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臣还是以为当先安山西百姓之心!”周延儒又反驳地说道。

听他们两人你一言,我一句地说着自己的观点,崇祯的眉头皱得更深了。原来还指望着这两人能给自己一个统一的意见呢,现在可好,就这两人也是针尖对麦芒,这一刻他真有些后悔让这两个人同在内阁了,这完全形不成统一的意见哪。可崇祯显然是忘了,这样的局面正是他一手造成的,为的就是防止君权被内阁的权力所压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