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澜本嫁衣 >

第4章

澜本嫁衣-第4章

小说: 澜本嫁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从来不是漂亮的女孩子,但总是很有异性缘。
她的小学和初中都没有认真上过,常常请假去参加比赛,回到学校一旦上课就惹是生非,总是把同学揍的鼻青脸肿,打不过的,就叫康以明带上一帮游泳队的队员来帮她打群架。每天放学都惹了事,总有同学的家长赌在教室门口,指着鼻子骂她打伤了自家孩子。老师都不希望她来学校,成绩也非常糟糕。
过度的自由使得她没有过被管束的童年,在见证暴力的成长中她学会了暴力。
十五岁,得知母亲要走的那段时间,她脾气更加恶劣。每天默不作声,神情举止像一头被猎人的铁夹夹伤了腿的幼兽一般暴躁。在队里训练时,专门跟教练过不去。重大比赛前夕,成绩拿不上去,训练时间把康以明和几个男队友喊上一起出去打台球,往食堂的饭菜里放老鼠。教练发怒,罚她游一万米。
人都走光,整个空旷场馆内只有她一个人还在饿着肚子游。水花的声音单调而枯燥。她在水里流泪,身体却还是不停地机械化游动,体能早就耗尽,渐渐觉得很冷。
到了晚上时间,队员们又来训练,她还在水里,几个要好的男孩见到便叫住了她,其中一个嘻嘻哈哈地说,知不知道,知不知道,下午康以明跟陈莉在宿舍亲热,被逮了一个正着……
一大伙人嘻嘻哈哈盘问他们后来上床的细节,以明和陈莉红着脸含含糊糊应付不来,大伙来了劲,推推搡搡地把康以明和陈莉两人掀进了池水里,水花溅得叶知秋一脸都是,所有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唯独她灰着脸冷冷旁观。
以明刚刚长成了十七岁少年,和游泳队里最漂亮的新队员陈莉好上了。
叶知秋顿觉跌落谷底般的失落,恰时教练来了,训斥队员们打闹,刚刚责问到知秋,罚的一万米游完没有,知不知错,她顿觉一股无名之火,忽然就爆发起来,又与教练顶嘴。
教练把她揪出来,用皮带在泳池边沾了水抽打她。知秋铁青着脸忍痛不吭声,突然发气,夺过教练手里的皮带,扬起手就狠狠抽在教练的脸上,还踹他的小腿,把他踹下了游泳池。
这也就是她运动员生涯的结束。从此她退役,再也没有归队。母亲跟着别的男人北上,要把她送到南方老家,随一笔相当数目的抚养费一起交给了我们。临走之前她一直盼着康以明可以来送别,起码也是个安慰,可他没有出现——刚刚尝到云雨之欢的少年,大约正在和陈莉打得火热。
叶知秋略知道了心凉的意味:是否是有了爱意,期待,所以注定要开始遭受失落——原来爱是失落。她咬咬牙,随母亲悄然离开,内心充满了忘却的渴望。
我大约也是知道,知秋不喜欢洛桥。
这里的生活偏远寂静,对一个生性不安分的人来说,相当煎熬。中学时代她常常旷课,母亲也曾着急,在知秋久久不回家的晚上,差我到街上去寻她。家里的晚饭统统用盘子反扣着:不找知秋回来,就不能吃饭。
天阴黑,我饿着肚子拿着伞,大街小巷走来走去地寻,总还会在台球厅和游戏厅这样的地方找到她。和不同的男孩子在一起,神情阴戾地坐在一边,时而又突然笑声放纵。
我怯生生地上前去,说,姐姐,要不要回家去。
其实叶知秋对我也很温和,从没有厉声凶过我。多半让我等上十几分钟,就无声无息随我一起回家。路上我们总是沉默,没有多余的话可说。我们就这样默默走过洛桥夜晚的街衢,只听见石板路上我们细密匆促的脚步声。影子斜长地追随在后面,一拐角,就消失。
回到家里吃饭,母亲也总会苦口婆心也唠叨一阵子,叫她不要这样混世。她也不顶嘴,只是默默吃完,就回到楼上房间。夜里我做作业,她就看些闲书,也写信给北方的队友,大概她那时心已所属康以明。
只是从来不对我不提及。
其实我也明白,她似一个人捂着耳朵仰望天空大声呼叫,只是没有人肯听一听。
知秋高二的时候,就读的学校很烂,她上课就和一帮男生坐在后排,翘着板凳晃晃悠悠地听课,嗑瓜子,和他们用纸团赌投篮,从最后一排扔进讲台旁的纸篓里。那天新来的女老师不知情况,来个下马威,在她扔纸团的时候,把她抓到讲台上去狠狠数落。
她不动声色,下课的时候,女老师进厕所小解,她就跟着走进去,把一桶脏水泼在老师头上,在女老师呆若木鸡的时候,知秋一把就把她推到在便坑上,然后硬生生地把老师的短裙扒了下来。
女教师发了疯一样地在厕所尖叫,叶知秋头也不回地提着湿裙子走出来,扔在教室的讲台上。收拾书包就走出了校门。
那天下午她来到我的学校找我。
我还上着课,她砰砰敲开教室门,毫不客气就对老师说,我找叶一生。
老师惊诧得回不过神来,但还是略略点头示意我可以出去。在走廊上,我见到她旁边还站着一个少年,穿胸膛中间印有“中国”两字的红色运动衫。这少年高大健硕,长得非常漂亮。知秋对我说,一生,这几天我不会回家。你跟妈妈说,叫她不要担心。
姐姐,你要去哪儿?我追问。
知秋不说话,只是拉了拉男生的手,说,以明,我们走。
男生回头看了我一眼,就和知秋一起离开了。
许多年之后我才有所感悟,叶知秋这样一走了之的习性,自少年时代就已经显露端倪。一切并不归咎于她痛楚黑暗的童年经历。我想就算她是养尊处优的富贵人家小姐,也会乐于和人私奔的。天性中的丰盛剧烈,总是与生俱来,无法控制,使其在足够年轻的时候,对于选择如此去活着的代价十分盲目。她注定要比许多人走得更折更远。
但她的确宁愿选择世间的折或远,也不会甘心就地掘坟的。这我也是懂。所谓命。
那夜我放学回到家,如实告诉母亲,今天下午知秋来学校找我,说她这几日不会回来,叫你不要担心。
母亲搁下手中的活儿,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说,她跟叶青果然很像。她有她的活法。
8
以明,你终于来了。
在我依旧按部就班地做作业,帮母亲捶脚,枕着樟脑香睡觉的夜里,知秋身上的发生,是与这个叫康以明的男孩在城郊的小旅馆里呆在一起。
以明抱着她瘦小的身体,问,知秋,这些日子你过得好不好。
她不言语,只是关掉灯,在散发着灰尘和湿气的旅馆小床上,径自脱掉了他的上衣,直面着他的躯干,命令一般地说,抱我,以明。
这个夜晚属于两个少年。在温暖的胸怀中,她忽然流了泪。哭泣阔别已久,她进而不可抑制,咬着以明的锁骨哭出了声来,身体颤抖。以明痛得叫出声来,拍打她叫她放手,两人彼此挣扎又死死拥抱,接下来的时间整整一夜都在莋爱。
这是少年时的绝望,非要血肉横飞才对其生命有所感知。她痛便咬他也使他痛:痛感代替一切感受,鲜明直白地提醒自我存在。感情在这一刻只是附属。
间断地睡着又醒来,在疲倦而昏暗的晨曦中,她还是就像个寻常女子那样,普普通通地问,这么久了,你怎么不来找我。
以明不做声,只是低头抱着她。
这些年他一直收到知秋的信,那一次是跟着队里南下参加比赛,比赛结束他便去洛桥找她。
你高考还是往北方考吧,我想你回来。以明说。
知秋抬起头来望着他,摸着他硬朗的脸。这么多年的面孔了——她想。
知秋并不因童年不幸而成为郁郁寡欢的忧愁少女。她总将内心缺失与伤害,以最大限度释放,对周遭没有容忍。因为无从容忍。
过去一直打架,惹事。母亲叶青已经对此感到失望并且放弃。发泄犹如一种生存渠道。知秋从不将往事搁置在内心,如寻常少女一样以至忧郁自闭。相反她其实很容易快乐,在洛桥时虽然在同学中相当骄横,以前却是和游泳队的队员交情很深的。
而康以明于她而言更加特殊,记得小学初中的时候,他总来学校接她下课。遇到怒气冲冲堵着她算账的家长,康以明就站在前面去帮她挡。不认识叶知秋的家长,都没有料想到打架的会是这样一个看上去瘦小单薄的小女孩。他们骂:看你这个样子,怎么会这么没有教养!
叶知秋从小就是一副豆芽模样,身体非常地薄瘦。以明这么高大,两人走在一起并不十分相称。但康以明自少年时代起就怜悯她,大约因此有特殊感情。
两个人什么都不多说,彼此之间比普通朋友多了一些什么,又比恋人少了一些什么,似乎更像兄妹。
接她下课,去街边吃小吃。也看电影,或者和其他队友一起出去逛街。少年时代的情谊,朗爽亲密,并无太多情爱成分。但也不是完全没有。
她喜欢的印有偶像封面的杂志在学校门口的报亭脱销,他便骑着自行车满城寻找,一家一家地问。买到了之后,下课去接她,送到她手里,看她欣喜若狂的样子。知秋家贫,她极少有新的衣装,但她又是非常爱美的女孩子,在游泳队仍留着长发,即便是旧衣服,也频频更换。以明把妹妹不穿的好看衣服,未经同意就拿出来送给她。又在采血站向军队和体校集血的时候,虚报年龄去献血,用得到的补助钱给知秋买了一条白色纱裙。
但是没有说过爱。也没有亲密的举动。互相也并不觉得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是爱情。
一个女孩若不信任家庭关爱——不论这关爱的能力如何——若她不信任,且寄希望和感情过多的于他人,早早走入世界探欢,多半需要走过一些苦难,短则赔上青春,长则赔上一生。女人若以世间为家,某种程度上是必有不幸的。知秋如是。
知道无从选择,所以说走就走,不习惯道别,也不暗示离开意图。但她毕竟会无助,也会在到了洛桥,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想念过去的朋友,便尝试给康以明写信。她告知他,我在洛桥,在高中读书,也许要过几年才能回去。我想念你。能不能来看看我?
别的话说不出来,信写得生硬苍白。她不善表达,也觉得有些事情,无从表达。
十五岁到十八岁都不是适合被理解的年龄。她也再也没有遇到过过去从小一起长大的队友们那么亲密的朋友。在学校里打架,也再也没有人来帮她。同龄人对她没有畏惧,只是孤立与嫌弃。
9
而今康以明告诉我,叶知秋已经死了。当下想到此我十分哀伤。以明对我说起的时候,我从不信到信,竟也不过就是回忆起一句话的时间。
深秋落日这样宁静柔和,像一卷遗忘在纸上的诗歌。我在接受知秋死讯的时分,竟然想起的是在异国他乡生活时的海岸,山林间的鸟啾禽啁,又看见许多森林的绿色,甚至是鹿的身影,还有美丽河流静静穿越古老的城市和村庄——我为此不知所措望着窗外,犹疑着该露出怎样的表情来。眼前康以明已经低头不说话,我望向匆匆流动的人们,在清寒有风的窗外上来来去去,落日映照在他们的毛呢大衣上,勾勒柔和光晕。流落过那么多的地方,走得太急,以至于忘记回头看看:原来我没有这样多的时间和机会来一一记得。
知秋为何连死都要不告而别。
我胸中创痛,未来得克制,眼泪就滴了下来。两三大滴眼泪滚落得急促。我擦干,就再也没有了。
我于印记中见得的知秋,总是少年时代与我生活在一起的那个人。自她来到洛桥,我们便在阁楼上的狭小房间内共用一张大床。两人睡在一起,却几乎从无那种小姐妹之间的悄声夜谈——我以为会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