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两伊战争概述 >

第1章

两伊战争概述-第1章

小说: 两伊战争概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伊战争概述》
作者:土拨鼠【完结】
 


一、两伊战争概述。。。。。。。。。。。。。土拨鼠
二、马岛上空的烈焰。。。。。。。。。。。肖慧鑫









一、两伊战争概述



历史与地理背景 
战争起因与战前两国概况 
战争的发展 
两伊战争给了世人一些有益的启示



 历史与地理背景
 
伊拉克

伊拉克除了东北部的扎格洛斯(Zagros)山脉之外,境内大部分是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所冲积成广大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除此之外,两河流域下游区、现通称为库兹斯坦(Khuzestan)地区的地下,储存了大量的石油与天然气,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巨大油田区。但也由於美索不达米亚太平原几乎无险可守,加上人口、粮食生产及石油等资源引人窥伺,因此这里自古以来便常遭到外族的入侵。

现居住於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主要是阿拉伯人,另外还有五分之一强的库德人,主要分布在北部。宗教上伊拉克主要属于回教中的主流派(Sunni逊尼派),但因多数统治者并不仰赖神权政治、长期被否定宗教的社会主义政党所统治,加上教育的普及,伊拉克人对宗教相当漠然。

1519年后此区归鄂图曼土耳其帝国控制,直到一战结束后被英国划归托管地;1932年伊拉克独立,但这个英国掌控的王室政府在1958年被推翻后才算真正的独立。经过多年的政争与内乱,由巴斯党(BaathParty)夺得政权,1975年结束长达15年的库德族内战後才逐渐安定。此时伊拉克不过是个中东小国,国防战力相当低落,但藉由石油收入短短数年内兴起为中东地区一强。1980年战争爆发时,伊国际关系方面,由於苏联在库德族内战时予以许多协助,因此伊拉克的立场亲苏。但伊拉克与其他国家也保持一定关系,仅因视库兹斯坦区域为该国传统领土,因此与伊朗及科威特间关系交为紧张。

伊朗

伊朗是中东历史强国波斯的发源处,地理上由巨大的山脉及山间盆地群所构成的高原,平均高度海拔900到1500公尺间,有1/6的土地是沙漠,仅里海周围与波斯湾沿岸有较大的湿润平原,特别是库兹斯坦。经济方面基本上是半农半牧,近年来则以石油输出为主,但开采不如库兹斯坦的平原区油田。

文化方面,伊朗的前身波斯在西元前6世纪建立庞大的帝国,此後就一直是中东地区的重要势力。西元7世纪波斯被阿拉伯人征服後成为回教文化圈的一员,但因为回教初期的内乱造成回教世界的大分裂:波斯区域成为拥护号称先知穆罕默德神圣血脉的少数派(Shi’ite什叶派)活跃区域,此後在回教世界中可说是独树一帜的存在。而从15世纪末什叶派成为国教,教会就成为波斯境内最庞大的势力。

波斯人喜思辩善玄想且充满浪漫精神,波斯文学、艺术与宗教哲学的发展可说独步回教圈;也正是这种民族性,才容易产生宗教狂热与神权政治。在军事上,这种热情常常表现为人海战术式的冲锋,士兵很容易因为一点鼓舞而产生高昂的士气;相对的,一但士气衰竭便会兵败如山倒。

19世纪末期的波斯受到英、俄两国的压力,1907年被划分势力范围成为“次殖民地”。1935年波斯正式改名为伊朗,後来因亲德国而被英苏联合占领,直到大战结束才获得名义上的独立。1953年美国CIA在伊朗主导政变建立了一个亲美政权,成为美国在中东的最佳盟友。

1979年什叶派教长(Mujtahid)霍梅尼(AyatollalrKhomeini)回国推翻了有悖众望的国王巴勒维,建立波斯史近千年来第一个神权主义国家,伊朗国内政治局势陷入一片混乱;同年攻击美国大使馆并监禁使馆人员使两国交恶,苏联向伊朗新政权示好也因柯梅尼宣称“美国是大撒旦,苏联是小撒旦”,并以实际行动消灭共产党宣告失败。在开战当时,伊朗在国际上可说陷於孤立之境,只有石油、高达4000万的人口、与狂热的宗教信仰为其後盾。
 

 战争起因与战前两国概况
 
如前所述,引起争执的库兹斯坦区分属伊朗、伊拉克与科威特。由於此区居民多为阿拉伯人,以及历史上两河流域的政权通常都拥有这块土地,伊拉克将库兹斯坦称为“阿拉伯斯坦”(Arabestan),并认为这是伊拉克遭到侵占的领土。1958年伊拉克正式独立後便有并吞全库兹斯坦区的想法,但限於国力与内乱而无法实现;而这些内乱几乎均由伊朗鼓动或支持,促成了伊拉克对伊朗更深的敌意。1975年内战结束,伊拉克利用两次石油危机大赚一笔并开始大量采购军备,从事後之见,此时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SaddamHussein)就算不敢打伊朗,只怕已经准备打科威特了。

当然,伊朗也有与伊拉克发生冲突的充足理由。当英国控制中东地区时,由於伊朗的亲德敌英,对於西南界线的阿拉伯河并没有主权与管理权,更何况是河岸附近的油田。1975年伊朗撤回对伊拉克库尔德独立运动的支持,换取将国界移至阿拉伯河中线,才初步满足了伊朗的期望。可是河中线对岸、邻接阿巴丹港的阿巴丹岛落入伊朗手中後,伊拉克唯一的商港巴士拉(Basra)、重要军港乌门卡塞(UmmQasr)与军事重地、炼油及石油输出等许多重要设施存在的法奥(Fao),都在阿巴丹岛炮兵与海军的威胁之下。因此伊拉克开战的两大目的,就是取得阿拉伯河的完整控制权以及让库兹斯坦自治(并入伊拉克)。

伊朗敢如此要求伊拉克,一来是伊拉克的内乱使伊朗有机可乘,二来则是伊朗身为美国在中东的代理人,拥有的强大军事实力:1959至1978年间,伊朗总共花了360亿美元在军备采购上,以当时武器单价不到1990年代的1/10,这是相当庞大的金额。但是1979年回教革命後伊朗内部便陷入了混乱状态。

此外,回教革命之後霍梅尼因宗教主张过於激烈,在1964至1978年间流亡伊拉克,并不时组织对伊朗政要的暗杀活动;但1978年伊拉克将霍梅尼驱逐出境,霍梅尼只好流亡巴黎。现在来看,这是萨达姆·侯赛因颠覆伊朗所下的一手棋,但这件事使霍梅尼对萨达姆·侯赛因怨念极深,日後霍梅尼宣称巴勒维、美国、萨达姆·侯赛因为其“三大死敌”便是因此而来。至於宗教因素对这场战争发生的影响反而是意外的少,两国的敌对政治因素始终高於宗教情感。

1979年革命之後,伊朗与伊拉克很快的发生多起国界纷争,包括阿拉伯河通航事件。虽然伊朗从部份阿拉伯河上岛屿撤军,但伊拉克在1980年9月17日宣布废除1975年的边界协定,并於9月22日对伊朗发动进攻,从此展开了为期8年的两伊战争。
 

 战争的发展
 
伊拉克进攻时期:1980年9月至11月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发动大规模空中攻击,打算将伊朗强大的空军一举歼灭於地上:但是伊朗大量的强化机堡足以抵御空袭,而且伊朗空军很快将飞机撤往国士深处的基地,当时伊拉克主力的MIG…21/23与Su…17,续航力不如伊朗的美制F…4/14,难以打击伊朗的主要空军基地,伊拉克从此失去击溃伊朗空军的机会。

伊拉克陆军的表现更差。此时伊朗的内政外交混乱,加上库兹斯坦多数阿拉伯人会支援伊拉克军,一般咸信伊拉克能在短期内获胜。但由於伊拉克打的只是一场有限战争,又没有配套的外交措施收拾战胜後的残局;而入侵一事反而让伊朗人心团结成立民兵抵抗伊拉克,与萨达姆·侯赛因一厢情愿的想法完全不同,战争一发不可收拾。

开战时伊拉克采三路进攻,但萨达姆·侯赛因真正的目标是南路库兹斯坦区,这里地势最平坦、利於大规模作战,而萨达姆·侯赛因在此投入全部机械化兵力一半的两个装甲师更显出他对此区的重视。刚开战时伊拉克军便成功深入伊朗国土80公里,但没能夺取制空权对战事产生负面影响。9月28日,伊朗AH…1J直升机重创伊拉克装甲部队,并在ZSU…23…4防炮车赶到前撤退,这是攻击直升机在两伊战争中第一次发威。

此区伊拉克的第一个目标,便是阿拉伯河下游出海口处的阿巴丹与柯兰夏尔(Khorramshahr)。这两个港口封住了阿拉伯河,阿巴丹也是中东地区最大规模的石油炼制与出口港;两地都是国防重地且难以包围,因此伊拉克军必须采取强攻。进攻柯兰夏尔时,伊拉克装甲兵在缺乏兵种协同的情况下3周内便损失了数百辆战车;10月24日攻下柯兰夏尔,萨达姆·侯赛因获得了第一个重大战果,同时占领了半个库兹斯坦。11月初并曾侵入阿巴丹港,此後伊拉克军转攻为守直到1987年。

伊朗在这段时间出乎外人意料的团结,象征伊朗新政权的稳固;没能攻下阿巴丹港,使得伊朗保住其库兹斯坦区的海岸线与港口输出入军需物资,特别是最接近战线的班达·霍梅尼(Bandar Khomeini)港输入的物资,是伊朗与伊拉克进行长期消耗战的凭藉。

伊朗反攻时期:1980年12月至1982年6月

装甲大决战

11月伊拉克的攻势告一段落後,12月伊朗便展开无组织的反攻,但以失败告终。1981年1月5日,伊朗以一个装甲师、两个步兵师与两个革命卫队(Pasdaran)步兵师,对苏山格德(Susangerd)方向进行大规模的反攻,希望能攻破伊拉克的防线直驱柯兰夏尔/阿巴丹,或向伊拉克南部枢纽巴士拉与阿马拉(AlAmarah)进军。1月10日,伊朗与伊拉克在此展开了一场战车战。

此次会战双方各为一个装甲师,由数量大致相同的英制酋长式对抗苏制T…62。从数据上来看,酋长式在火力与防御力上均远胜过T…62,仅在机动力方面酋长式较居劣势,但也因此制了酋长的死命。连日豪雨使苏山格德一带已经完全沼泽化,这种地形酋长式还勉强能以低速行走;一但全速奔驰并开炮时重达55吨的酋长很快便陷入泥中,而仅40吨且履带接地压力低的T…62尚可作战。虽然酋长式在4公里外击毁了许多T…62,但无法行动的酋长式纷纷在1。5公里以内遭到T…62各个击破,加上伊拉克的空中支援使伊朗装甲部队的攻势遭到挫败。

这次伊朗反攻作战失利的最大因素,在於酋长式战车的重量,使其表现不仅不如俄系战车,甚至比总重仅50吨的M60A1还差。而战争中後期重量轻的PT…76和许多轮型装甲车,就是因为在沼泽区域活动便利,活跃程度甚至超过主力战车。

伊朗收复国土

在整个1981年间伊朗进行过多次反攻,但未能有重大斩获;1982年3月23日,伊朗对伊拉克展开最重要的反攻。面对伊拉克的地雷、铁丝网与壕沟,伊朗革命卫队不怕死的少年兵以纵队多路的人海战术攻破伊拉克防线,造成伊拉克军的恐惧而大规模崩溃撤退;装甲部队也遭到伊朗直升机封锁。虽然伊拉克掌握空优,但由於可出击架次不足、缺乏俯视俯射能力、没有精导武器支援,无法对付已经渗入伊拉克阵线的伊朗革命卫队。4月30日伊朗对柯兰夏尔发动最後攻击,5月24日伊朗国土大致光复。

伊朗这次反攻成功归功於革命卫队少年兵。伊朗在中东地区属于贫穷国家,大量青少年无所事事到处闲晃,但是只要能集结几十个人,得到回教僧侣(M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