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长安风流 >

第520章

长安风流-第520章

小说: 长安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招降纳叛划不清界限,这样的行为,在朝堂政局上是相当危险的。

现在,偏偏侯君集又捅了大篓子,就算皇帝有心偏袒秦慕白,恐怕也是难掩悠悠众人之口。在这种时候,再要将“国战”的统帅权交给秦慕白,李世民都在担心何以服众了——毕竟,朝堂之上并非只有秦慕白一将可用!

李靖,将李世民的话中的每一个字都给嚼透了,心如明镜一般。沉吟了片刻,他说道:“陛下,就让老臣去吧!”

“不可、不可!”李世民连忙摆手,“你年岁已高身体欠恙,朕怎么还能让你呕心沥血劳师远征?——药师你别误会,朕不是来请你出山的。明说了吧,朕想让你给推荐一名统帅。这个人选可以是朝廷军队中的任何一人,也包括朕在内。”

李靖白眉微皱目光深沉,沉吟良久,摇了摇头:“没有合适人选。”

“一个也没有?”李世民有点惊讶,“包括朕?”

“没有。”李靖摇头。

“为什么?”李世民不死心的追问。

“将疑而军心怯,取败之道。就连陛下都在战前如此彷徨与犹豫,而且患得患失,试问,还有谁敢肩挑此任?”李靖说罢,连忙弯腰拱手,“老臣秉直而言触逆龙颜,万望陛下恕罪!”

“药师无罪。”李世民颇有一点恍如梦想的感觉,连拍了两下额头,长叹一声道,“朕这一次,的确是想得太多太多了!想当年与突厥汗国决战之时,是何等的坚定与执着。这么多年过去了,朕难道是变得胆怯与懦弱了吗?”

“不是。陛下依旧是那个雄心万丈威服四海的大唐天子、天河汗。”李靖拱了下手,说道,“让陛下犹豫和彷徨的,并非全是战争。”

李世民眉头轻然一跳,默许的点了点头。

李靖的这句话,可谓是一针见血,刺到了李世民的心中去。

早年与突厥汗国对战之时,他李世民刚刚登基。当时,他这个弑兄杀弟逼父、登基并不十分光彩的皇帝,对内要收买人心巩固帝位清除隐太子党羽;对外,要对抗强大的突厥铁骑,可谓夙兴夜寐殚精竭虑。

但这些,实际上都只是外部的困难,只要努力,终能解决。而且这些困难全部加起来,也比不上如今朝堂内部的隐患。

这个隐患,就是关乎大唐未来的——储君之争。

而且这个隐患,不是说努力就可以解决的。太子案发被废之后,东宫一直空缺。连李世民自己也无法决断,到底是让谁在将来接手他的江山——说得更清楚一点,将来,大唐将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走下去,由哪一个政团来决定大唐的命运?!

是继续开拓进取、怒放大唐的荣耀;还是稳妥守成、延续贞观之遗风?——单从字面上来取舍,毫无疑问应该是选择前者。但是,前者的难度却是后者的百倍不止。

更重要的是,现在李世民的眼界之中,还没有这样的继承者、没有这样的辅助政团!

归根到底,在李世民的内心深处,西域大计的展开,并非只是为了制霸疆土或是图求丝路上的商业利润这么简单。否则,付出如此沉重的战争代价,根本就不划算。李世民,出于一位帝王的心术,他清楚的意识到如今朝堂之上文官集团已经完全执掌喉舌,权倾朝野。自己在位还算尚好。自己一但殡天将江山交给儿子,那么这个完全一边倒的朝堂,谁能驾驭?

到时候,究竟是自己的儿子做皇帝,还是那帮文臣在做皇帝?

西域大计的展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提拔军方在朝中的实力,以期望达到一个文武平衡相互钳制,以方便将来他的继任者能够灵活驾驭。

这个出发点本来无错,历来君王也一概如此,也有许多人意识到了皇帝的这个用心。

只不过,现在出现了李世民预料之外的事态——与吐蕃一战如果继续打下去,那么今后的若干年里大唐可能都离不开战争。且不说与吐蕃一战打多久,就算像当年一样生擒了吐蕃的赞普弃宗弄赞,由于地理天候等等诸多原因,想要彻底平定高原,也远比当年收拾草原更难。

更何况,这才过多久,刚刚平定的草原又叛乱了?

再有一层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不得不考虑的。吐蕃本也是一个强国,他的四周有不少臣属的番邦小国与军事盟国。也就是说,发动对吐蕃的最后决战的同时,也就是发动了对天竺、南沼、西突厥等等诸多国家的战争!

此战一开,大唐今后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之内,都必定是以战争为主题!

这样的战争,大唐真的打得起吗?如果打,他李世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场战争的结局吗?

就算最后打赢了,用空虚的国库、凋敝的民生、无数的尸体与鲜血换来一片荒蛮贫瘠的高原,又真的划算吗?

……

这已经不是一场战争那么简单。在李世民看来,这将决定大唐的命运,决定大唐未来百年的格局与走向。也就直接关系到,他该选择什么样的国策,选择什么样的路线让自己的子孙去走,选择什么样的政团来辅佐他的接班人!

这远比当年,他下定决心与突厥一战要困难得多。因为当时,大唐与突厥之间的矛盾是尖锐而简单的,不能不解决,但也好解决。而当时的李世民才三十而立,根本不用急于考虑继位者的事情!刚刚当上皇帝的他,正雄心勃勃想做一番大事业来说服子民巩固帝位——然后他做到的。

但现在,年近半百李世民是在决定自己以后看不到的事情,如何能不彷徨和犹豫?

……

这样的事情,李世民也就只能与退隐了的李靖商量,都不敢与长孙无忌、房玄龄这些人来说。因为他们,也是各怀心思当局者迷。

李靖分明感觉到了压抑与沉重。皇帝陛下身上,挑着一副无形的万斤重担,比之当年要与突厥作战之时,还要痛苦与煎熬。难怪,他反复说要御驾亲征,那并非是信不过自己的臣子将军,而是皇帝陛下,想要亲眼见证再来决断这一切。

“药师,你为何沉默不言?”李世民浓眉微皱,徐徐道,“朕,一向引药师为知己。朕心中此刻的矛盾与顾虑,想必药师是心知肚明。今日,朕就以朋友兄弟的身份,来问靖兄一句实话,如何?”

李靖心中异外的惊了一惊,不动声色的拱了下手,“陛下请讲。”

“朕知药师一向有识人之能。朕就是想问一问,药师的关门弟子秦慕白,可堪王佐之任?”李世民问道。

李靖的脸色顿时就变了。

李世民却呵呵直笑,“药师不必紧张,朕说了,只是以朋友兄弟的身份来问一问。药师,也可以不说。”

“那老臣肯定无话可说了。”李靖苦笑,“陛下,这样的问题没人能解答。陛下谬赞老臣有识人之能,但老臣这双拙眼又何尝比得上陛下您的如炬慧眼?连陛下都看不明白的,老臣又何德何能?”

“好吧,就当朕没说!”李世民无奈的笑了一笑,双手拍膝站起身来,以手剪背在屋子里缓慢的来回踱步。

李靖暗暗的抹冷汗!——这样的事情,他还当真没干过,就算是上了战场置身于刀光剑影之中,他也能心如止水稳如泰山。

唯独皇帝刚刚问的这个问题,实在是无人敢答。表面上,皇帝只是问一问他对秦慕白的才能的看法;实则,皇帝是在问他将来大唐该走什么样的路子、该实施什么样的百年国策、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组成镇国辅政的政团、该选择什么样的皇子——接替他的江山!

这样的问题,恐怕李世民的父皇高祖李渊在世,也未必敢回答啊!!!

“朕,该如何决断?”李世民走到了台阶边,仰头看着漆黑无半点星月的的墨色夜空,喃喃道,“这恐怕,是朕这一生所遇到的最难决断的事情了!”

李靖很想继续保持沉默。但皇帝今天既然来了,一则是看重他这个退隐老臣的意见,二则也是对他李靖表达了最深的信任。

左右思忖了良久,李靖站起身来走到李世民侧边,拱手道:“陛下,单论军事,老臣倒有一个折中之法。”

“哦?快讲!”

“事实摆在眼前,战与和的问题已经不容考虑了。”李靖说道,“因此当务之急,是先专心用兵。待胜负只在掌握之后,陛下才能游刃有余的思考和决定其他的事情。”

听完李靖这话,李世民居然一怔。

李靖也一怔,“陛下,老臣失言了。”

“不,药师一语道破天机,让朕如梦方醒。”李世民连眨了几下眼睛,“果然是当局者迷啊,看来朕真的是想得太多了!药师所见极是,不管怎么样,战争已是无可避免,大唐一定不能输!否则,朕的一切念头都是杞人忧天的空想!——好吧,朕早已准备好的左右龙武卫,也是时候开赴兰州了!”

第473章 浩世之战

翌日二月十五正逢朔望大朝之期。清晨,武德殿朝会。

文武百官国戚勋略等山呼万岁罢后,分左右布列。李世民龙袍衮冕正坐龙椅之上,朗声道:“今日满望朝会,议决国家大事,朕有要事与众卿相商。”

众人一听心中顿时一紧,各自暗忖寻思,多半是跟吐蕃战事有关了。前不久噶尔钦陵西疆一闹,天下震动,眼前还有比这个更大的事情吗?

“大唐与吐蕃之间,征斗连年。自武德朝延续至今,未有停歇。朕虽有心让两国永结盟好,然吐蕃拒我赐婚杀我使节,又挥军叩边患乱疆野,更杀我封疆大吏国之功臣。现今又扰我州县杀人放火屠城害民,为害甚重。此恨此仇,不共戴天。”李世民朗声而道,话音之中威武毕露,而道,“如今,关西道行军大总管秦慕白,率军连战连捷,于幻月谷、大非川、玉门关三破吐蕃,歼敌十余万众,使吐蕃元气大伤。朕以为,须当此时趁胜追击,如当年尽剿突厥汗国一般,以重兵之势,与以吐蕃最后一击。”

说到这里,李世民顿了一顿,说道:“朕戎马半生征战天下,深知‘知兵者不好战’的道理。战争,终归是一件伤敌伤己的兵器,非到万不得已不可启用。今日我朝重臣与皇亲国戚多半在场,朕就是想要问一问众卿的意思。朕想要发起的这一场浩世之战,是否可行?”

李世民话音一落,满朝皆静。众卿都听出来了,皇帝今天是有违常例的先发制人。以往但凡议决大事,一般是由众卿当朝会议,然后最后皇帝拍板。今天却反了,皇帝先把自己的包袱抖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让众臣发表议论。

这事情,李世民办得可是点“不厚道”,毕竟,不是哪个臣子都敢轻易去否决皇帝的意见,这太考验勇气与胆量。但同时这也意味着,皇帝今天似乎是“志在必得”,他的心中,大概是已经拿定了主意,要打这一战。所谓的拿出来公议,不过是想逃脱一个刚愎自用的骂名罢了。

因此这一时半会儿,还真是没人出来发表意见。

“怎么,如此重大国策,众卿都无话可说?难道又要逼着朕像上次那样,派笔墨伺候吗?”李世民说道。

话音一落,还就当真有人站了出来,“陛下,老臣有话讲。”

众人一看,原来是萧禹。

萧禹乃是一名博学多才的大儒,前隋贵族后裔血统高贵,为高祖所重用。李世民登基之后虽然没有弃用他,但他的重要地位早已被李世民的嫡系房玄龄所取代。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耿直,说得难听点“不识时务”。他与房玄龄等人不和也经常直言上谏触犯龙颜,但从不妥协示弱只知道对着干,因此仕途几度起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7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