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读论语心得全集 >

第3章

读论语心得全集-第3章

小说: 读论语心得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羽闻报,大吃一惊,急忙率军风风火火往回赶,却又在麦城中了吕蒙的埋伏,一代名将,就这样丧送在最了解自己的对手手下。
  在人生的旅途中,所有的事业都是建立在“人不知而不愠”的情形之下,越是“人不知”,就越是有利于有为之士建功立业。
  纵观历史成败得失,举凡伟大的事业,都是最低调的人生所成就的,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急于让别人承认自己,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一种“不受重视”的失落感觉,越是你的才能得不到承认,就越是磨砺你的志向,养成你的个性,弥补你的缺陷和不足的最好时机。
  孔子教导我们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道理就是这么浅显。但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不断地学习并体会到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乐趣,学习朋友的长处并获得朋友们的帮助,低调沉稳,不事浮夸,宁肯让人低估自己而避免犯下大的过失,也不可以因为过于张扬而导致人生的惨败,则事业的成功与人生的基业,也就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
  不要高估自己而轻视别人
  孔子认为颜回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因为他不显山露水,不卖弄聪明,表面上看起来有些愚笨,其实却很聪明。俗话说,深水流静。意思是说,只有浅浅的小溪才会水声“哗哗”;无声的水流常常深不可测。《道德经》中也有句名言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与其夸夸其谈地卖弄小聪明,不如闭上嘴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在这一点上,颜回应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但是世界上总有这么一些人,总是会因为过于高估自己而忽略了尊重别人,却不想想一个人只凭自己的才能是成就不了事业的,任何事业都是许多人合作而完成,如果你不知道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闭上嘴巴,或者是在心里缺乏对别人的敬意,那么你的事业必然是一无所成。
  唐代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温庭筠,原是宰相温彦的后代,他才思过人,名辞佳句传遍天下,但是他一生落魄坎坷,屡试不第,时乖命蹇,造化弄人,只好流落于江淮之间,潦倒一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不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结果是空误了满腹才情,终其一生一事无成。
  温庭筠在诗文词赋上费尽了苦心,但他不注意自己的穿着仪容,嗜酒好赌,经常与一些无赖子弟聚赌生事,动辙喝得醉熏熏,因为他的形象不堪入目,人送外号“温钟馗”,由此可知他是多么不注意修身。虽然温庭筠小节不修,但江淮的一个官员姚勖却非常怜惜他的才华,送给他一笔银子,用以资助温庭筠求学上进。不想温庭筠却把这些钱全都花在了寻花问柳上,虽然是文士风流,但终究有负姚勖的期望。于是姚勖非常生气,就把温庭筠叫来打了一顿板子,希望温庭筠能够改过自新。
  但这顿板子,却没有让温庭筠改悔,反而因此送掉了姚勖的性命。
  温庭筠有一个姐姐,非常疼爱自己的弟弟,她认为弟弟之所以屡试不第,就是因为姚勖惩罚了他的缘故,所以有一次姚勖去拜访她的丈夫的时候,她冲出门来,抓住姚勖破口大骂,姚勖受此羞辱,连气带病,竟然活活气死了。
  实际上,温庭筠屡试不第,与姚勖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是他考试的时候喜欢作弊。以他的才情,别说是作弊,就算是闭着眼睛,也能中举。可是他每次答完了自己的试卷之后,就替别的人考生答卷,而且是一答就是数人,所以他又有一个“救数人”的外号。考官沈侍郎虽然知道他不守规矩,但还是不忍心因此而失去这个人才,就有意将他的座位单独安排,但温庭筠习性不改,竟然一次性的给8个考生口述答卷,到了这种地步,考官只能剥夺他的进士资格。

第7节:论语心得(7)
  当时皇帝非常喜欢《菩萨蛮》的曲调,宰相令狐绹为了投其所好,就把温庭筠的的作品假充是自己所作,送入宫中,并叮嘱温庭筠万不可以说出去。但是温庭筠前脚离开令狐绹的门,后脚就到处宣扬这件事,让令狐绹丢尽了颜面。而后温庭筠又讥讽令狐绹,说他没学问没文化,令狐绹心里虽然生气,但他毕竟不是无赖小人,只是贪名而已,所以事后并没有报复温庭筠,仍然视他为朋友。
  可是温庭筠却因此而憎恨令狐绹,恨他不让自己中举,于是有意回避令狐绹,继续酗酒闹事,结果触犯禁令,被巡夜的虞候抓住打断了牙齿。于是温庭筠又去找令狐绹哭诉,令狐绹闻知大怒,就命人将打伤温庭筠的虞候拘来,替温庭筠出气。不想却被虞候如实说出了温庭筠当时的丑事,从此温庭筠的污秽行为传遍了天下。温庭筠的仕途进取之路,就这样被他自己亲手断送了。
  像温庭筠这样恃才傲物,但却不明白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凡事只论人过,闲时招惹是非,是社会上人之生存的大忌。所以当子张问起如何在官场上谋生的时候,孔子指点他说:凡事要多看,多学,多经验多体会,不要轻易表露自己的疑问,任何时候也不可以轻率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因为你任何形式的表达都有可能引发同事的不安心理,所以少说话,多用两只眼睛看,是人生成功的不二法门。
  在这里,孔子是以评论弟子颜回的方式所表达出的这种思想。颜回不与人逞口舌之利,那是因为他在内心之中尊重别人,任何事情都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出发,摒除内心中的反感、厌恶与好胜争强等情绪,能够容忍任何形式的不同意见的结果。
  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通常会把自己估高,比如有些人根本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却不愿意干简单普通的工作,又比如许多大学生刚刚毕业就以为自己是人才了,就希望社会能争相高薪聘请,有时甚至有单位来聘用还挑三捡四不愿意去,宁愿什么也不干,也不愿意像其他普通劳动者一样去工作。如果这些人领会孔子这句话的意思,不好高骛远,不管什么工作都能踏踏实实地去干,愿意从小事做起,向做大事努力,自然会有发挥特长的机会,也许还能减少许多无谓的精神烦恼。
  宽和待人,不与人争口舌之利
  孔子认为,不与人争是一种君子的修为,是一项基本的处世行为。世上事真的很难说,当你以为辛辛苦苦争到手了,有时却意味着更大的失去。人与人是没有可比性的,有时你用一生的心血去追求一个目标,也许别人用一个电话就能解决,你争了一辈子,终于成了山上的一棵小树,而你不争,则可能是山下的一棵大树,你愿意做山上的小树还是做山下的大树?你能说得清是山上的小树高还是山下的大树高呢?
  武则天掌握国政的时候,有一个大臣叫娄师德,他的弟弟任代州刺史,即将上任,娄师德对他说:“我位至宰相,你又任州官,受皇帝的宠幸太多了。这正是别人所妒嫉的,你打算怎样避免这些妒嫉呢?”
  娄师德的弟弟跪在地下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朝我的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算了,决不让你担忧。”
  娄师德面色严峻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恨你,如果你将唾沫擦去,正违反了吐唾沫的人的意愿,只会加重他对你的愤怒。应该不擦去唾沫,让它自己干,这样笑着接受它。”
  这就是历史上唾面自干的来由。而娄师德奉行唾面自干的人生哲学,也是非常贴切到位的。
  娄师德曾有一次与李昭德外出,因为他身体肥胖,不能快步走路,李昭德认为他太慢了,就埋怨道:“被种田的粗人给耽搁了。”娄师德听了这话却一点也不生气,笑着回答说:“我不做种田人,谁去做呢?”
  娄师德不仅有着唾面自干的风度,对待手下官员,也是非常的宽宏大量。有一年闹旱灾,求雨要表示出诚心,按照惯例,一律禁止屠宰,以体现上天的好生之德。
  适逢娄师德去陕县视察,当地官员为了奉承他,就叫厨子拿羊肉给他吃。娄师德见了,就责问厨子:“你们为什么要违背朝廷法令而杀羊呢?”

第8节:论语心得(8)
  厨子解释说:“回大人的话,这个羊不是我们杀的,是被豺狼给咬死的。”
  娄师德听了,心花怒放,说:“这只豺狼倒是蛮懂得礼节的吗。”
  过一会儿,厨子又上了红烧鱼。娄师德皱起眉头,问:“朝廷法令,求雨斋戒期间,猪羊牛鱼,一律不准宰杀,你们怎么敢抗令捕鱼?”
  厨子回答道:“回大人,这鱼不是我们捕的,也是豺狼咬死的。”
  娄师德听了大笑道:“你这个傻瓜,为什么不说是水獭咬死的呢?这样就不会露出马腿来了。”
  后来梁国公狄仁杰做了宰相,他非常鄙夷娄师德,认为这种唾面自干的人性格鄙污,不屑于与之共事,几次三番想把娄师德排挤出朝廷,让他去边关打仗。娄师德却安之若素,不与狄仁杰相争辩。后来武则天就单独召见了狄仁杰,向他出示了一封推荐他做宰相的推荐信,而这封信恰恰是娄师德所写。然后武则天这才对狄仁杰说道:“我之所以用你,是由于娄师德推荐了你,娄师德的确知人善用啊!”
  狄仁杰为此感到非常羞愧,感叹的说道:“娄师德道德高尚,我是他所推荐的,我知道我远远赶不上他。”
  娄师德在这里所体现出来的,正是孔子寄望于后世的大智慧。
  这种大智慧是什么呢?就是任何时候也不与人争口舌之利,哪怕是再无礼过份的事情,但只要我秉持公正,宽和待人,纵然是污辱又怎么可能伤害到我呢?
  知诚信,讲诚信,做诚信人
  自古以来,诚信一直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只有诚心诚意、遵守诺言才能有机会立足于社会。诚信是最宝贵、最高尚的一种品质,一种责任,一种道义,一种准则,一种声誉,一种资源,更是不失信与别人的最基本人格。在中国古代,“仁义礼智信”被视为做人的五大基本准则,其中,“信”讲的就是诚信、信用。
  明朝刘基在他的《郁离子》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商人在过河时,船被礁石撞破,他大呼救命,并向周围的人许诺:“谁能救我,我将付他100两金子。”一个渔夫就救了他。商人上岸后,只给了渔夫8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讲信用,商人却训斥渔夫贪婪,渔夫只好作罢。后来,这个商人在乘船时又遇上险情,他还像上次那样呼救、许诺。碰巧上次救过他的渔夫也在旁边。但是渔夫没有去救他,反而告诉周围的人:“这个人言而无信!”人们听了渔夫的话,谁也不肯去救商人。这位商人就因不守信用而丧身,给自己带来了灾祸。一个人不遵守承诺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甚至可以丢失自己的性命。所以,诚信既是我们自身修养的根本,也是我们取信于他人的必经之路。
  诚信不意味着愚笨,它意味着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生活、对待人生。
  天生我材必有用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能,只要具备了这些就会受到重用。诗坛豪杰李白在《将进酒》中,留下了不朽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个“天生我材必有用”与孔子所说的话其实是一个意思。天生下我们,就应该是有用的;也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