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365章

宋王-第365章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仔细问过年岁,两人年纪相当,林昭比种师道略微大了数月,自然就是兄长。

“兄长!”

“贤弟!”

“从今以后你我便是八拜之交。以后可要相互帮助,一同前进啊!”

“那是自然!”

世上多了一对八拜之交,却也是两个强大实力结为同盟。虽说尚未完全明确,却已然埋下了伏笔!

当林昭将此事告知的时候,狄青也颇为满意。

“虽说种师道有些高攀了。不过以此笼络住种家,将来誓死为公子效命,也是好的。”狄青沉吟片刻,如此说道。在他们眼里,林昭的身份无疑是最尊贵的,与皇子义结金兰,绝对算是高攀。

“总归是好处的!”林昭倒是没有那么功利,至少种师道为人不错,有这么个兄弟也是好的。

“公子要去府州?”

“是!”

“也好,去见见折克行吧!”狄青点头道:“种家这边是个不小的收获,折家虽是姻亲,却也需要拉近关系。”

林昭道:“西北的事情暂且告一段落,狄公操劳许久,也可以休息一下了,明月宗的重点也该调整一下了!”

“那是自然,让李承护送公子去府州,雷霆留下了善后,主要力量的便回汴京去了。”狄青对此深以为然,虽说公子预测,熙河一带迟早会有战事,不过时间尚不确定。而今已经在西军之中留下渊源,迟早会回来了。眼下林昭在西北的行动该结束了,公子在哪,明月宗的核心就在哪里。

一切安排妥当,林昭便在李承的护送下前往府州。明月宗出动了二十人担任近身护卫,对外则宣称是林昭所招揽的仆从。身为一个伯爵,兵部侍郎,尤其是在西北这种兵荒马乱的地方,招揽的私人扈从一点也不奇怪。

种师道还特意派出了一队三百人的兵马护送,经过的路途主要是宋军控制下的无定河沿岸,安全自然没有问题。至于葭芦寨,虽说西夏士兵还在死守,却已经陷入了宋军的团团包围之中。这可是人数不少的战俘,将来和西夏议和的时候,都是有用的筹码。

毕竟是一片好意,林昭也不拒绝,随即匆匆赶去府州,以女婿的身份却拜谒妻家的长辈。

就在林昭前往府州的时候,汴京也接到了西北的捷报。

之前接到紧急军报,说西夏与宋朝签订和约的次日便突然出兵,战争再次爆发。消息传出来,朝堂上一片哗然。

指责西夏背信弃义的同时,对和谈使兵部侍郎林昭的弹劾也如同雪片一样。

王雱与吕惠卿之前的弹劾是个由头,捕风捉影的事情本来也无人在意。可此时,却成为做文章的由头,出现这样情况,和谈使是否该负责任呢?林昭会不会真与西夏有勾结,一手策划的这次突然袭击?

这样的好机会,王雱与吕惠卿自然不会错过,这可是难得的好契机。局面是他自己造成的,朝中官员本身就有微词,正好趁此机会痛打落水狗。随即又是一轮弹劾,有猜忌林昭用心的,有说他叛国的,也有说失职的。

一时间给林昭泼脏水的人一拨接着一波,林侍郎就像是十恶不赦之徒一般,成为大宋首恶。可是戏剧性的一幕随即发生了,不过数日时间之后,陕西路宣抚使韩绛的报捷的奏章到了。

西北大捷,不仅成功挫败了西夏的进犯。还成功反击,夺取了静州与绥州各一半。而且韩绛特别言明,一切都出自于林昭的谋划,他还亲自冒险出击,歼灭西夏铁鹞子。

消息一出,朝堂上再次一片哗然。

尤其是之前弹劾林昭的那些人,更是哑口无言,尴尬无比。一个成功反击,并且取得重大胜利的将领,他算渎职吗?他能叛国吗?和西夏人有勾结?听起来更像是个笑话。他们的行为无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那么的可笑。

最郁闷的当属于王雱和吕惠卿,事情是他们挑起了,是他们推波助澜的。没想到最后却是这样的局面,他们当真有些懊恼,难不成林昭当真是有神助?

弹劾就这样无疾而终了,赵顼本来有些怒意,对林昭也是多有怀疑。可是而今的局势是最好的说明,说明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赵顼也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因为李复圭那件事,和林昭之间有些隔阂。

虽说过错不在林昭,可赵顼总觉得,见到林昭的时候有些不好意思。也担心林昭对因此生出二心,背叛自己。可事实上似乎不是如此,林昭一直表现的很卖力,这次更是为大宋朝立下的大功。

或许是自己多心了,赵顼心中又想到,一个小小的臣子,如何敢记恨君王呢?那不是和他自己过不去吗?看来自己是有些过于苛责他了,这次立功,是该补偿他一下。此子是个可造之材,悉心培养,还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当然了,还是先试探一下最好!

看着韩绛禀报来的战事经过,赵顼心里就在盘算着如何封赏。取得了相当于一州之地,可是开疆拓土之功啊,封赏可是不能少。

不过在论功行赏之前,有另外一个问题需要先决定。

那就是和西夏到底是战是和?

目前宋军的势头十分不错,占领无定河以东的土地,士兵正高。趁着如此机会,一鼓作气,继续进攻,说不定还会大有进展。数十年来对付西夏,一直处于守势,也是败多胜少,难得有如此胜利。也有继续推行的基础,朝堂之上有不少人已经开始呼喊,增加兵力,直捣兴庆府。

作为一个有大志向的年轻君王,赵顼有这样的冲动。

当然了,也有人反对,认为该停战。已然取得了这样的成效,见好就收便是了。万一继续冒进,结果却战败了,好不容易取得了成果将会尽数付之东流当真是不划算。

对于赵顼而言,这是他登基以来首场胜利,是完全可以载入史册的功绩。若是好高骛远,万一要是……

一时间,赵顼好生为难!

第四三三章因功封妻

赵顼毕竟还年轻,他也有些许的虚荣心。

在对西夏作战这件事情上,他的“祖父”仁宗皇帝并无多少成就,多半时间以失败为主,主要采取守势。也是在那个时候默许了西夏的超然存在,甚至容许了李元昊据有占领宋朝的土地,在其执政历史上也是一桩污点。

至于他的父亲英宗皇帝,在位不过短短四年,来不及有什么大作为。数十年来,西夏一直是大宋的心腹之患,也一直很不光彩。这次好不容易在自己手中有了出息,取得了一定胜利,并且占领了一州之地,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成就。

通过此役,可以显示出自己比前代君王更为优秀,更符合中兴之主的特点,将来史册上也能留下不少的溢美之词。可是赵顼一直也有做大有为之君的志向,恢复汉唐旧日疆域,也是他的梦想之一。

这次对战西夏是个很好的开始,若是趁着这个机会,能够继续扩大战果,那么……那将会是天大的功绩,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赵顼不想就此罢手,可是又有些担心,万一出兵再有什么失误,反而失败的话,那可就是……

赵顼一方面想要保持现有成果,一方面又想扩大战果。一系列的愿望与担忧交织在一起,让他颇为纠结,西北安定的喜悦也完全被冲淡了。

一个人做不了决定,那就询问一下臣下的意思。放在朝堂上公论,不会有什么结果,好几次的经验告诉他,那样最后的结果还是争执。所以只能询问重臣们的意见,比如宰相。比如翰林学士,比如六部尚书。

王安石和赵顼一样的矛盾,在疆土问题上他一直主张恢复汉唐旧日疆域,是有雄心的。如今宋军在西北大获全胜,势头不错。乘胜追击似乎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可是……王相公同样有顾虑,他倒不是向赵顼那样患得患失,而是在考虑能否支撑这一场战事,确保胜利。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敢轻易而为之。

再者,变法正是关键时候。这个时候将朝廷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战争上。变法容易被忽略,也会因此大受影响。这不是他希望看到的,故而也有些为难。

至于翰林学士这边,倒是没有那么多私心。只是建议皇帝两手准备,保证基本利益,争取利益最大化。

比如。司马光就说了一句很实际的话:“边功虽好,却也要顾及国内,以及辽国的反应,还是慎重为好。”

辽国怎么能没反应?虽说西夏反复了好几次,可辽国人最终还是看在往日的面子上帮忙,出手拉西夏一把。说到底还是利益的问题,辽国不想看到宋朝太强大。将西夏打的太惨。毕竟西夏的存在是帮他们分担压力,牵制宋朝。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辽国南京幽州城外又进行了一场演习,规模比上一次更大,假想敌自然还是宋朝。

如此情况下,大宋朝廷自然就有压力了。赵顼无可奈何,在咨询了诸多的臣子之后,想要了一个折中的两全之策。

西夏的投降,接受!

谈判也可以开始,但是条件必定十分苛刻。态度自然要盛气凌人。提出的条件最好是西夏一时间难以答应的那种,目的就是拖延时间。然后再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做决定,到底是出兵进攻,还是顺水推舟答应和谈。

“姑且这这么办吧!”现实所迫是一方面,赵顼的表现也从来不是那么果决。

“是!”

诸位宰相们也松了一口气。说实话,他们底气与信心都不是很充足,可不希望好不容易获得的一点成功就此付之东流。这次幸好有林昭在,此子果然是厉害,第一次和谈的文书上帮宋朝省下了五年的岁赐,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同时也为以后的和谈定下了基调。

西夏翻脸之后,他又立即出兵,在西北打的十分漂亮。单单是这一仗,就可以让宋朝许多的将领汗颜了,林东阳运筹帷幄,大有名将之风。枢密院甚至把林昭看成了种子统帅,将来会是大宋军方的中流砥柱。

说一千道一万,林昭立下了莫大的功劳是肯定的。大顺城俘虏梁乙埋,不损国威的和约,而今又抢到了一州之地,这个功劳加在一起可非同小可。论功行赏是必然的,否则会寒了臣子和将士们的心。

可是该如何封赏呢?

一般的将领倒还好说,按照功劳大小封赏,升官发财就是了。比如种谔、种咏、种师道、刘昌祚、折克行、王韶等人都有封赏。有的人还是三级跳,比如刘昌祚直接官升三级,从一个不入流的指挥使一跃成为有名有号的将军,前途瞬间一片光辉。

刘昌祚知道自己这个功劳与前程是谁给的,心中对林昭满是感激,想着什么时候一定要报恩。

种家也因为此战光耀门庭,不负名将世家的名号,几个小辈也因此获益匪浅。再加上种师道与林昭义结金兰,两家的关系自然就非同寻常,而今又更进了一步。

至于折家,那跟不在话下。倒是林昭的封赏有些麻烦,皇帝赵顼与诸位相公正在商议。

自古以来,论功行赏,有赏赐爵位,有赏赐金钱,也有升官的。林昭而今不过二十出头,已经是兵部侍郎了。虽说兵部是个空架子,可毕竟有个侍郎衔,再往上升便是尚书了。二十岁的尚书放在哪个朝代都有些说不过去,虽说这官自然是不能再升了。

至于钱财,林昭为大宋朝省下了百万钱财,多赏赐一点都不是问题。但如果只是如此,似乎有些太寒碜了。唯有的办法就是晋封爵位,林昭已经是侯爵的,在往上就是公侯了。可是到底封个什么呢?

按理说,开疆拓土之功,甚至是可以封王的。不过大宋朝对王爵那可是有严格的管控,除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