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283章

宋王-第283章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顼暗叹一声,看着下面的争论不休的臣子。如此争执下去,何时才能有结果?

底下的官员各执一词,可是几位宰相和重量级臣子都没有说话。

“曾公亮,你以为如何?”

集贤殿大学生曾公亮可是当朝首相,他的意见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营救林昭之后,曾相公的声势更胜往昔,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也不再像是之前那样的平庸低调,可是插手一些事情。

满朝文武都明显察觉到曾相公的复出,以前的他大都是在王安石的阴影之下,而今他则是要做一个名符其实的首相。

其实曾公亮最开始是偏向王安石这一边的,韩维最初向赵顼推荐王安石的时候,当时的参知政事吴奎出言批评王安石。曾公亮则比较客观的维护,在以后的事情上也对王安石多有支持。

尤其是变法开始之后,新法没有条文,反对者都很多,曾公亮往往是采取一种默许的态度来表示支持。以至于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十宗罪的时候。还提及宰相之中只有曾公亮支持。

那段时间,曾相公俨然是王安石的伙伴,支持者。可是时间长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曾相公的心态和想法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最直接的便是对新法的失望,和苏辙、陈升之一样。对变法的认识和态度都有了转变。已经三年了,新法有什么成效?反倒是将大宋朝弄的乌烟瘴气,很多地方更加的混乱不堪,情况也更加的糟糕。

作为首相,曾公亮对全国的情况更为了解。他没有王安石的那种执拗,故而看事情更为全面。尤其是林昭上书提及青苗法的弊端。曾公亮更为大为触动。林昭当时是地方官,青苗法的具体推行状况自然最清楚不过,再者,他是王安石的亲信,连他都觉得有不对,事实可见一斑。从那时起。曾公亮开始动摇,态度开始转变,只是劝阻有用吗?

曾相公只能报之以无奈的微笑,要是有用,文彦博和司马光还用得着被迫离开你汴京吗?即便自己是首相,又有什么用呢?只是出陈升之那般退缩也不是办法,必须要做点什么。从熙宁三年开始曾相公开始有了这个想法。

加之随着变法的推行,王安石变得越发的强势,影响和权势都越来越大。使得曾公亮的权力和地位不断下滑,首相也变得有名无实。曾公亮嘴上不说,可心底里自然是不痛快的。故而心中的一些想法就更加坚定了,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来复出。

林昭的案件无疑是个绝好的契机,王安石因此受到牵连和打击,曾相公所扮演的角色不突兀,恰到好处,顺理成章的介入。然后顺理成章的复出。

今日站在朝堂上,曾公亮一直没有发言。或许他对军事不太懂,可是政治和权谋方面却是老手,下面的人到底在争执什么,他一眼就看清楚了。

曾相公觉得。这又是一个契机!

“陛下,臣以为该出兵反击,打击西夏狼子野心,捍卫我大宋疆土与尊严。”

曾公亮的话,立即在朝堂上引起震动。首相的建议,绝对是有分量的。

在曾公亮看来,西北的局势必须要遏制,花钱买和平可以,要是要有底线的。不能让西夏这样得寸进尺,必须要振奋一下士气,然后再坐下来谈。

再者,曾公亮也是想要借此,让变法暂时缓和。也许官家和王安石都该冷静下来,狂热散去之后再慎重考虑一下。基于内政和外交的需要,都需要出兵开战。

赵顼神情微微一动,也敏锐地感觉到了曾公亮和以前不一样了。要是放在以前,他的话不会讲得这么直接,没有一点圆滑甚至模棱两可的感觉,也就意味着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曾相公的发言,无疑是让主战派占了上风……

“王安石,你以为呢?”赵顼有些无奈,最信赖的王安石是什么想法也很重要。

百官也顿时来了精神,这何尝不是一次曾相公和王相公的正面交锋呢?结果可能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朝堂局面,故而众人都拭目以待。

“臣以为该出兵反击,给西夏沉重一击!”王安石的回答让许多人大跌眼镜,惊讶不已。包括赵顼在内都有几分不可思议,原以为王安石会坚持主和的,毕竟这样对变法是有好处的,却没想到他竟然主战?

他们都忽略了一点,王相公是新法的领导者,可更是一个有血性,脾气刚强之人。更为重要的是,王相公有理想有抱负。对于宋朝的疆域问题,他可不是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样简单的想法。而是想要恢复汉唐昔日旧境,抱负是何其远大不言而喻。

这样一个人如何能容忍边境被敌国这般蹂躏进攻呢?西夏的行为无疑是极大的挑衅,王安石觉得是还击是很必要的。

因为在他的构想之中,辽国是最大的敌人。欲战胜辽国,必须要先断其右臂,也就是西夏。没有了西夏的策应,辽国便没有那么可怕。同时,没有了西夏的牵制,宋朝也就可以全力以赴对辽作战了。

虽说眼下还不到全面与西夏开战的时候,但必须要遏制其气焰,否则将来出兵难度就会大大增加。尤其是这次,西北边防岌岌可危,若是陕西四路有个什么闪失,后果绝对不堪设想。

尤其是李复圭在西夏,他的存在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同时也深深刺激着王安石的内心,正是因为他的力挺才导致如此局面,李复圭的巨大破坏他是有责任的。

局面已经造成,必须要尽可能的挽回,出兵是必须要的。沉重打击西夏不说,若是能将李复圭也绳之以法就好了。说实话,王安石真想当面问问,昔日正直忠义的好友何以会变成如今这幅模样?

曾相公和王相公意见相同,不谋而合,大臣什么是什么反应已经不言而喻了。赵顼无奈一笑,答案已经有了……

第三四四章再赴西北

两位相公不谋而合,关于西夏入侵一事,大臣们的意见就十分明朗了。即便是皇帝赵顼另有想法,而今也必须要有所顾忌。

百官已经是这么个态度了,他还能怎么样?

尤其是王安石,赵顼的决定最顾及的便是他,以及他所主持的变法。既然王安石已经是这般态度,自己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只能想办法在保证战时顺利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维持变法的推行,不要产生太多的不良影响。

西夏人如此乖张,桀骜不驯,那就好好教训他们一番。

即位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对外军事行动,赵顼难免有些紧张。战事的结果相当重要,对于大宋朝,以及他个人而言都至关重要。

此战胜败,必将备受瞩目!

赵顼肩上的压力着实不小!

许多的朝中大臣同样的不轻松,也都是捏了一把汗。胜败关系到国家利益是大事,关系到自己的利益也并非小事。

故而廷议做出反击作战的决定之后,顿时引起了举国关注。

发动一场战争可不是容易的事情,调兵遣将,军事上的部署只是一方面。后勤补给,以及相关的事情同样不可懈怠。

有道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光是粮草都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尤其是西北之地,交通运输着实不方便。

或许在隋唐时期,还可以通过黄河加渭河,以及关中的漕运水渠,将粮食运抵关中。可是自从唐末五代之后,漕运驰废,水运的核心是汴京。想要到洛阳都已经有些困难了,长安自不必说了。所以东南所产粮食想要运送到西北,势必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不过好在,宋朝和西夏作战差不多已经快上百年了。陕西四路的边军数量不少,甚至不比河北路防御辽国的军队少。常备军的数量已经这么多。粮食需求自然很大,故而平日里一直重视向西北运粮。

关中之地虽然已经不比秦汉隋唐时期富庶,却也算得上是天府之国,尤其是得渭水灌溉之便利,也算得上是产粮重地。

关中已经不是都城,人口数量也在锐减。粮食消耗也下降不少,故而每年会有不少的盈余。这些粮食则全部被储存起来,只要战事持续的时间不是特别长,粮食方面还是可以支撑的。

粮草的问题解决之后,兵马调动和作战就成为重中之重。

西夏这次似乎采用了全面开花的作战模式,从环州起。庆州、府州、延州、麟州诸地都有进攻,战火绵延的范围很广,声势浩大。完全不像是平日里,在某一地区,或者说某一城池,专门发起进攻。给人的感觉,西夏人像是疯狂了一般。

也正是因此。才促使了大宋朝的官员们和皇帝赵顼出兵的决心。

西夏的如此作为,导致了整个西北边境动荡不安,对老百姓和军方将士们的心态影响很大。时间长了,这种局势不断恶化,说不定还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麻烦。要知道,宋朝的敌人可不只一家,这边和西夏开战,那边却被辽国趁火打劫,后果不堪设想。

西夏则是想着趁李复圭提供情报,趁机更多地制造破坏。并且给宋朝制造更多的压力。从而增加他们自己的气焰,迫使宋朝人屈服,以便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的如意算盘劈啪作响,甚至已经在考虑停战必须狮子大开口……

却忘记了,凡事都是要个底线。如此作为,反而深深刺激了宋朝人抵抗的决心。

虽说有李复圭叛逃的缘故,西夏大军突然进攻,边境虽然动荡,但是宋军却并未遭遇太过严重的损失。

原因无他,因为西北各州当前的守将都相当不错的。比如环庆路的王韶、清涧城的种谔以及其兄弟子侄,府州的折家军等等。这些可都是西军之中的精锐之师,一方名将,轻易怎么会吃亏呢?

不过他们只是镇守一方的将领,管辖的范围并不大,抵御进攻可以。若是要发起大规模的,尤其是有组织的反击可就做不到了。

既然宋朝决定与西夏开战,那么战争的规模,以及出兵的方式都不可能如同平常那般应付。全面配合,继续调兵遣将是必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次要动用的是整个西北的兵力。

首先,西北缺少的是一位统帅!

朝廷做出的安排是而今已经升作是参知政事的韩绛,当然了他陕西路宣抚使的身份还在。若非西北突然起了边患,韩绛便会留在汴京做个安稳的副宰相,而今却不得不远赴西北指挥作战。

韩绛必将做过陕西路宣抚使,对于西北的情况了如指掌,各州县的将领官员都对他服服帖帖。德高望重的他能够从容调兵,他的能力也足矣应付眼下的局势,能够打好这一仗。加之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选,韩绛无疑就是不二人选。

韩相公倒是没有任何怨言,责任重大,自然也就责无旁贷。接到命令之后,立即调动兵马和相关人员,准备赶往西北。

除了主帅韩绛之外,还有一些人也在征调之列,其中最为特别的应该算是威远伯林昭了。

林昭新婚燕尔,这种时候让人家出征西北似乎有些不合情理。可赵顼有自己的理由,此战需要河湟吐蕃予以配合,故而让林昭前往西北协调联络。同时他对梁乙埋和李复圭多有了解,此前在西北也有作战经历,故而让其随军出征。

赵顼之所以这么安排,除了这些很客观的缘由之外,还存了眼不见为净的心思。寒冬过去,新婚之后,有功之臣林昭不可能长时间的冷落闲置,是必须要给他安排职位的。

安排什么呢?在地方为官?他是反对新法的。要是再闹出一档子如之前青苗法那般事情,少不得又是许多麻烦。留在汴京,时间相见也难免尴尬,赵顼可以不在乎。可是王安石一伙人呢?

索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