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268章

宋王-第268章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消息传到宫里,诸位宰相得知消息也是大惊失色。不过他们都是以王安石马首是瞻的,一切都以王相公说了算……

王安石也处在深深的震惊之中,竟然有这样的事情?一切都是李复圭的阴谋?

对于李复圭的固有印象,使得王安石怎么都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可如果所言不虚,那么……

王安石好生无奈,他只觉得自己也被坑了!

可事已至此,说这些都晚了!

现在如何善后才是最重要,太皇太后的懿旨已经下了,他必须得配合。而今,首先要做的便是去见皇帝赵顼,不管是请罪,或者是其他,且先面君再说!

中枢的官员们看着王相公的背影,回味事情,不禁暗自摇头。这一遭,王相公怕是有麻烦了!

皇帝赵顼接到消息的时候,也是震惊不已。

今日有意和几位重臣对着干,置林昭于死地,就是想要树立自己的威严,却不想出了这样的岔子。

太皇太后在场干预?

赵顼很奇怪,老祖母好好的跑去坏事是为哪般?

很快有人向他禀报了原因,是柴敏言求情的结果。

柴敏言治好了大长公主赵福康的病,本来就受太皇太后的宠爱。今日随同老祖母前去探望病危的曹国舅,妙手回春救了救活了曹佾。

曹家上下感激不已,曹佾还有意认柴敏言为义女,如此一来便是太皇太后的侄女了。救了女儿,救了弟弟,曹氏许诺柴敏言可以帮她达成一个愿望。

于是乎对林昭一往情深的柴敏言便求太皇太后出马,前去刑场营救林昭,于是乎便有后面一系列的事情……

这也就罢了!最为恼火的是折家和种家都出面了,还有景思立和刘昌祚的出现,事情的真相已经在曝光了。

怎么会这样?赵顼很是恼怒!心中不禁在咒骂,李复圭和王家人也忒不小心了,即便是有心偏袒他们,可他们自己却这般不争气,当真是……

赵顼无可奈何,可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善后是必须的,只是这个烂摊子该如何收拾呢?想想都头大!

正准备传王安石来商量对策的时候,王相公已经主动来了……

第三二九章一丘之貉

君权和相权是古代政治十分重要的部分。

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皇帝们都想要大权独揽,乾纲独断,至少大部分的皇帝是这样的。可是皇帝的能力和精力终究是有限的,根本无法顾及整个庞大的帝国,更加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注定了需要一些帮手。

于是便有了官僚体系,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宰相,相权也就应运而生。尤其是秦始皇确立三公九卿制之后,丞相更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宰相的存在是帮助皇帝分担处理政务,是皇帝的帮手,相辅相成。当然了,有利就有弊。相权,准确说是包含宰相在内的百官的权力,和君权之间有天然的矛盾,某种程度上对君权有所限制。

大有为的君主们都试图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六部,政事堂的宰相从一个变成好几个,目的便是通过分权而集权。

到了后世的明朝,朱元璋更为直接废除了丞相制,可实际上相权真的消失了吗?像朱元璋这样精力旺盛,威严十足的君王或许可以掌控场面,却并非每个皇帝都行。

到了明朝中后期,他们的子孙们便做不到了,设立内阁实际就是相权的运营机构,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并不亚于以前的丞相。所以在君主集权制的封建社会,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彻底解决的。

这样是有利有弊的,对于大有为之君而言或许会有所掣肘。可对于那些平庸的君主。可以限制他们任性妄为,导致国家出现重大问题。保证政权的平稳,是大有好处的。

故而,这个君权和相权处理的好则相得益彰,处理不好便会有多掣肘。

相对来说,宋朝的宰相的制度十分完善。两府八公,中书的宰相、参知政事,再加上西府枢密院正副使,一共八位。当然了。还有些人是名义上的中书门下平章事,却也只是个荣誉性的虚衔。

如此设置,也体现了北宋政治体制的精髓,那便是制衡。虽说行政效率下降了,但是以分权达到集权,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制度。虽说长此以往,弊端会越发的增加。却也强于胡闹的穷折腾。

太祖太宗也算是深谋远虑,可眼下的皇帝赵顼似乎很不满意这样的制度,正试图打破重建……

两府八公,多位宰相之间也是有先后次序的,有主有辅。比如集贤殿大学士为首相,昭文馆大学士为次相。已然是不成文的惯例。

不过这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到底是哪位宰相起主要作用,也是有特殊情况的。比如当前的熙宁朝,先是制置三司条例司替代了中书。如今废除了,皇帝最为宠幸主持变法的王相公。理所当然的成为宰相中的主导,颇有大权独揽的架势。集贤殿大学士曾公亮反而靠后。处在了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上。

好在曾公亮为人和善,心态也很不错,身为三朝元老的他已经看开了,当然了,和稀泥的本事也不错。倒不是说是曾相公两面三刀,各方讨好,而是天性使然,比较随和。况且,有时候现实所迫,也有许多无可奈何。

在文彦博罢相出知地方、司马光离京、富弼也黯然不语的情况下,曾相公依旧坚挺。实际上,皇帝赵顼也确实需要这样一个人在朝中,协调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维护好中书的运转。

曾相公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平日里倒也是舒服惬意,很多事情只听不说。

林昭的事情他自然也听说了,虽说案件具体的来龙去脉他并不知晓,但皇帝赵顼的反常表现,让曾相公嗅出几分不同寻常。

因为与林昭并不熟,与王安石是这样一个相对尴尬的竞争关系,所以曾相公当真不好说什么,只能当做没看见。可惜今日,他再想要袖手旁观,装聋作哑怕是不行了。

出事了!

内侍来传达太皇太后懿旨的时候,他正好就在中书省,事情也听的明明白白。重大冤狱?西北到底闹出了什么?曾公亮暗自摇头,如果是平日里,他这个宰相必须要承担责任,尽快参与处理。

可是今天,有王安石在前面顶着呢,他本来还是想要继续作壁上观的。可惜皇帝赵顼却不给他这份清闲,生生将曾相公拉了进来!

差事则是曾相公一向擅长的扮好人!

太皇太后在刑场怒了,让皇帝、宰相以及涉事的官员全都前往,这可能吗?那可是当着众多百姓的面,无疑会让包括皇帝在内的许多人颜面扫地,造成很恶劣的后果。

这自然是赵顼不希望看到的,此刻他若真的去了,说不定会更加被动。再者,现场的安全问题也需要考虑。

所以,刑场是万万不能去的!

赵顼实在不明白,老祖母今日到底是怎么了,为了一个柴敏言,竟然纡尊降贵前去刑场不祥之地。还如此一力维护林昭,甚至不惜敢于司法和政务,难道自己这个“亲孙子”还不如一个莫名其妙的侄女婿重要吗?

可事已至此,他能怎么样呢?祖母发话了,他不敢不听啊!不孝的罪名会给他带来很恶劣的影响,甚至可能在史书上留下劣迹……

权衡之下,刑场上的“闹剧”必须尽快终止,必须要安抚太皇太后的情绪。即便是处理事情,也要换个地方才行!

按理说老祖母发话,在那里等着,出于孝道该他自己前去请的,可他现在根本不能去,故而只好派个大臣前往。

能请得动太皇太后的臣子,唯有宰相了。

王安石现在去是火上浇油,拗相公不服软。三两句话要是在惹怒了曹氏,后果快就更为严重了。故而最合适的人选无疑就是曾公亮。

说实话,这样的苦差事,曾公亮是不愿意轻易插手的,可是皇帝发话了,他必须要遵旨行事。当然了,曾相公也明白,今日完全是帮官家和王相公收拾烂摊子,前去刑场必然是要出丑丢面子的。

也罢。今日为你们受了委屈,来日自然就得补偿于我!曾相公也是有想法的,有时候和稀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身为宰辅大臣,哪个能心甘情愿只当个摆设呢?说白了,曾相公也是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以前是形势所迫。一旦有机会,谁会没点想法呢?

曾公亮匆匆来到刑场的时候,太皇太后曹氏仍在这里等着,大局已定,他倒是不着急。禁军中的高手已经护卫在左近,保证了曹氏的安全。围观的百姓仍旧有很多,都好奇事情最终会如何解决。

现场的气氛有些怪异,李翰与汪东鉴跪伏在地,战战兢兢,许久都不敢抬头。本来是死囚的林昭。身边正围着几个美女,给人一种众星捧月般的感觉。

唉!

曾相公长叹一声。硬着头皮走了过去,见礼道:“臣曾公亮拜见太皇太后!”

“曾相公?来的是你?”仁宗时代,曾公亮曾经是翰林学士,曹氏对他还是比较熟悉的。

“是臣,太皇太后懿旨,臣奉旨而来!”曾公亮沉声回答:“出了如此事情,臣忝为百官之首,痛心疾首,特来向太皇太后请罪!”

劝说是要讲究策略的,曹氏这会盛怒之下,必须的先承认错误,然后再说其他。何况不管怎么着,名义上他曾公亮是首相,这个领导责任是必须要承担的。

曹氏对曾公亮的印象还算不错,也知道曾相公是无辜的,故而并不想为难他。其实,内心之中还有些许的私心,孩子已经找到了,将来还不知道怎么样呢,无论是个什么结果,都少不得宰辅大臣们的帮助,今日结个善缘没错。

“曾相公不必告罪,我虽身居宫闱,不问政事,却不代表耳聋眼瞎,什么都不知道。”言下之意,此事与你曾公亮无关。

“太皇太后言重了,臣惶恐!”

曹氏摇头道:“曾相公不必内疚,对了,官家和其他人呢?为什么只见到曾相公你一人前来?”

“这个……”曾公亮道:“臣前来是恭请太皇太后移驾的……至于官家,按理说太皇太后在此,官家是该前来侍奉的,但有道是天子不立于险地,为了江山社稷,恳请太皇太后谅解,同时也恭敬太皇太后移驾……”

理由是相当的充足,曹氏虽然下了懿旨,却并不认为赵顼真的会来。只不过是让此事升级,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何尝不是给赵顼一个台阶下呢?

“是吗?”曹氏道:“那官家准备在什么地方见我啊?此事又该如何了结?”事情今日必须有个了结,这是曹氏的原则。

“开封府!”曾公亮回答道:“官家会在开封府觐见太皇太后,此案也将会在开封府进行审理。”

这也是赵顼和王安石的权宜之计,将一个人等全部带到朝堂上审理,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不合常理。三法司如今全都牵涉其中,倒是开封府置身事外,完全可以参与处理此事。

“开封府?”曹氏轻轻点头:“倒是个不错的地方,当年包拯坐堂的时候可是有青天之名,公正廉明,是个干净的好地方。只是此案该由何人审理呢?要是像他们这般草菅人命,别玷污了包拯的英灵……”

李翰与汪东鉴全都跪伏在地,听到这样的指责,一个个默然不语,哑口无言。今日的局面对他们已经十分不利,虽说只是两个负责审案和执行的小人物,可出了这档子事,就注定要成为替罪羔羊,还不知道会是什么下场呢?

说实话,这审案的人选赵顼还真是没说,本打算见面之后再商议,或者直接由现任开封府尹王圭担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