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247章

宋王-第247章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初为了他们王家所谓的大局,生生逼迫自己忍下弟弟遇害的仇恨。当用到自己的时候,又是各种亲密。

哼!

吕惠卿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心态上也跟着发生了变化。既然是王元泽心里想的都是利用,那我又何必真心付出呢?

什么师生情谊,什么改革变化!随着新法的推行,吕惠卿也意识到许多的问题。即便是有皇帝强力支持,可反对的公卿大臣着实太多了,最重要的是新法本身确实存在问题,长此以往下去,恐怕会出问题的。

到了这个时候,连吕惠卿这个变法条目的制定者也对变法本身产生了动摇。

吕惠卿已经没有开始时的那种冲动和热情,此刻对于他而言,权力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吕惠卿也只是这么一想,在王雱面前,他表现的绝对老道,滴水不漏。只是悠悠叹道:“听说渭水那边有过动手!”

虽说韩绛看护的人严密,却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王雱点头道:“不错,韩绛从长安来报,林昭在渭水咸阳渡口遭遇刺杀,险些被杀!结果最终被人所救,侥幸逃过一劫!”

“着实可惜啊!”在对付林昭这件事上,吕惠卿与王雱完全是相同的心思,唯有林昭直接死亡,才能告慰弟弟在天之灵。功亏一篑的事情难免感慨,说道:“不过不必太过担心,动手的人好像是西夏人!”

吕惠卿常在中书行走,靠近御前,自然知道极为详细的第一手消息。言下之意是告诉王雱,暂时与李复圭没有什么关系,也就不会连累你王家父子。当然了,还有另外一层更深意思,那就是事情更加的严重了。

西夏人也掺和进来了,意味着这件事更为复杂。到底是西夏人的个人行为,还是与李复圭有什么勾结?

如果是后者,后果不堪设想!

王雱也暗暗心惊,李复圭现在是越发的无法无天了。连续得举动开始越来越离谱。与西夏人勾结,无疑使得风险大为增加。将来事情一旦败露。必将死无葬身之地。诬告反坐是一方面,与外敌勾结诬陷忠良,绝对是不可饶恕的事情。

越是如此,王安石受到的影响和损失也就更大,目前潜在的风险也无限升高。王雱自然就越发的担心,就越是想要将这件事控制住。

因此,置林昭于死地的决心就越发的强烈。

“是可惜,据说当时的情况很惊险。林昭险些完蛋,是有神秘人出面帮助的。”王雱对此也是了如指掌。

“到底是什么人要保林昭呢?”王雱似乎是自言自语之,这才是最耐人寻味,也是最让人好奇的地方。同时隐隐有种酸楚,林昭怎么就这么好的运气,怎么时刻会有人相助呢?

“会不会是青涧城种家?”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个,吕惠卿也不例外。毕竟种家现在和林昭利益攸关,有此举动完全是合情合理。而且种家在西北数十年的时间,乃是军事世家,完全有这个能力做到。

“有可能……”王雱只是轻轻点点头,没有确信的答案之前,一切都不好说。

“李复圭最不该就是将种家也牵涉进来!”吕惠卿忍不住一声叹息。如果只是一个林昭,兴许很好办。即便是林昭很出名,却也是无关痛痒的人,官家和相公们不会太过深入。可是种家就不一样了,西北军事世家。在西军之中的影响很大,官家和诸位相公们少不得要有所忌惮。

王雱无奈道:“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倒是想想,有什么办法做点文章才是关键!”王雱心中不由有些恼怒,父亲也真是的,若非他莽撞从一开始就力保李复圭,也不会道今日这般举动。

“这件事做文章并不难!”

吕惠卿道:“一来这件事现在还说不清楚,所以难有定论,也就有发挥的余地。二来,之这些神秘人不敢公开露面,必定是有所畏惧,见的不光。既然如此,何不捕风捉影呢?有些事情可以说成是相助,却也有可能是营救,甚至是图谋不轨……”

“言之有理!只是……”王雱赞许一声,心中依然有了想法,却不免迟疑道:“可终究还是不痛不痒,治标不治本,想要一劳永逸,还是得……”

说到这里,王雱的眼神里浮现出极为阴冷的眼神,很是可怖!心中杀人灭口的心思更是极为强烈!

吕惠卿轻轻一笑,沉声道:“有韩绛亲自保护,加之渭水前车之鉴,防范必然会更加严密,想要硬来很难。

而且林昭现在已经到了洛阳,不日就会到汴京,靠近京畿之地,上至官家,诸位相公,下到百官,甚至是百姓,都看着呢,不敢有什么过分举动。但是有些事情也是可以想主意的,并非全无办法……

比如某人受皇恩浩荡,现在只是一时犯错,悔恨不已。如今临近汴京,再近皇帝,念及昔日皇恩,心生愧疚,无脸见人,继而……”

“咳咳!”王雱咳嗽几声,已经心领神会,只是想要执行,怕还是有些难度的。

皇宫垂拱殿,年轻的皇帝赵顼正在阅读韩绛的奏疏!

渭水咸阳渡口,遭遇刺杀!首先看到的便是这几个字,赵顼不由为之一振。

没想到西夏人也牵涉进来了,当真有些出乎意料。万万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林昭,能量竟然如此之大,竟然引起了如此轩然大波。

虽说陕西四路临近边界,但是关中已经算是腹地了,距离汴京的距离并不是很远。这种情况下,西夏依旧敢于派杀手过来行刺,是多么的胆大包天啊?当真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不把大宋放在眼里?

西夏伤了大宋面子的同时,更是在挑战大宋朝的尊严,赵顼对此很是恼怒!

关于渭水刺杀和庆州案件,韩绛都做了详细的禀报,并且明里暗里地暗示这件事背后可能存在的隐情。

难不成真是和李复圭有关系?林昭会不会是冤枉的?

赵顼也动了这样的念头,只是目前所有的证据都显示林昭图谋不轨。这让他很是恼怒,朝臣们每日更是攻讦弹劾不断。更为重要的是,这件事背后还牵涉到了王安石。

赵顼为难的正是此处!

李复圭倒是真有问题倒了,王安石所承受的压力无疑更为巨大,局面将会更加举步维艰。变法正进行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王安石是绝对不容有失的,尤其是名誉和声望方面更加需要注意。

否则会成为保守派着重攻击的地方,一个名誉受损之人,如何能够让天下人信服呢?

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在当前这等举步维艰的时候尤其重要。

所以在林昭这件事上难免会有些麻烦!

自从一开始,王安石与林昭就站在了对立面上。王安石已经出面维护李复圭,这是不争的事实。特意让林昭去庆州,就是想要将这件事处理的十分妥当协调,并且给他们一个弥补创伤的机会。

可惜事与愿违,也不知道是林昭还是李复圭,有一个似乎很不给面子,以至于到了目前的地步。

赵顼想想就有些烦躁了!

如此麻烦的事情,骤然间让他做出一个决定还真不那么容易!如果非要权衡利弊,做出一个不得已的选择,王安石是断然不可以动的,那么只能是……

现实就是如此无奈,即便很想将他作为心腹培养,可惜他自己不珍惜!如果是这样迫不得已还好,万一当真属实,林昭确实背叛自己,那么绝对忍无可忍……

如今押送林昭的队伍不过才走到洛阳,此事并不是那么着急。

倒是西北边境的问题,韩绛明里暗里都在暗示,李复圭有些靠不住,尤其强调了边境线不安宁。

事实却是如此!

李复圭虽说现在是无罪之身,可他毕竟是案件里的重要人物。出于最简单的考虑,回避总是必要的。

让他继续掌握环庆路的军事大权似乎不妥,尤其是西夏虎视眈眈的时候,更需要边疆安宁的时候,更需要谨慎小心,不能出现丝毫的闪失。

万一李复圭到时因此而出现反复,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举动,可就是天大的麻烦了!

可是到底让谁去接手环庆路呢?如何接手?如何让李复圭乖乖的交出兵权呢?

赵顼一时间没有想到合适的人选!

第三零八章贵人相助

此刻,林昭的囚车已经到了洛阳!

从洛阳到汴京的距离并不是很远,有韩绛的护送,蒋雷霆的秘密保护,以及司马光的暗中照拂,安全还是不必担心的。

咸阳古渡的刺杀事件,身为西京留守的司马光也听说了,对此他很是恼怒。不管怎么样,无论是谁有多大的罪责,都应该由的朝廷审判,刺杀是几个意思?

杀人灭口?那么林昭到底知道什么?

至于凶手是否是西夏人,这一点,司马光和许多人一样都表示迟疑!

毕竟韩绛的调查,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确定,只是诸多蛛丝马迹综合得到的结果而已。兴许“西夏人”只是掩人耳目,至于真实身份也不外乎就是那种几种情况。

渭水刺杀确实是杀人灭口,可是到底是谁灭口?灭什么口呢?理论上也是有两种可能的。

如果林昭是被诬陷的,只要他死了,很多事情就会死无对证,不了了之。这是个很稳妥,几乎是一劳永逸的办法。那些人必然是心虚了,才会有如此举动!

如果林昭真参与通敌的勾当,杀他的目的就是让他永远闭嘴。有些人是怕林昭说出不该说的话,连累到自己,提前做防备。

相比之下,司马光更相信前者。

一来是林昭人品的信心,二来是张载的保证!

正是因此,当队伍经过洛阳的时候,司马光才多加照拂。

到了汴京之后。官家和朝中大臣应该能秉公处理吧!

说这话,司马光自己都没有信心。

他太清楚这件事背后的利益关联了。李复圭是手握重兵的边军将领,需要怀柔以待。更为重要的是王安石也参与其中,官家必然是要顾及王安石的颜面与威望的。

还有王安石自己的意见也非常重要,他是首席宰辅大臣,他的意见足矣左右许多事情。林昭反对过青苗法,他已经很是恼怒了。加之他对李复圭是那般看中,之前话说的那么满,毫不犹豫的护卫!岂会轻易松口?

王相公恼怒起来。欧阳修这等大宋文坛领袖都会吃瘪了,都直接不给面子,别说一个小小的林昭,林东阳了。

万一当真调查出林昭是冤枉的,那么朝廷该怎么办?李复圭该如何处置就不说了,王安石该如何自处呢?这才是最为尴尬的事情!

为什么有人千方百计想要刺杀林昭,置其于死地。杀人灭口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其回不到汴京,避免这种可能的尴尬嘛!

此事牵连太大了,岂会是尴尬这么简单!

到时候为了所谓的大局,林昭很有可能会是个牺牲品,所以此案的公正性还真不好说。最终维护的只是一部分人的利益,王安石是必然的。官家赵顼也会扮演一个不光彩的角色,虽说帝王有自己的无奈,可是……

这就是政治,真相并不重要,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也许在以前。司马光习以为常,并不会过分在意。可是经过阿云案之后。他有过很多的思考。

当时之所以那么强烈地主张要求判阿云死刑,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以此反对王安石改革变法。至于案件本身的真相,一方面确实是受到的蒙蔽,实际上,当时的司马光确实也没有太在意。

司马光每每想到此事,都忍不住有些后怕和自责。若非林昭查明真相,或许一个无辜的女子就会因此而丧命,自己也会一辈子良心难安的!

想想人家在林昭当时在朝堂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