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153章

宋王-第153章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乎苏轼一道参奏的密折立即送往汴京,与此同时林昭关于青苗法见闻的奏章的也发了出去。

当然了,至始至终都很低调,走的是秘密渠道,这事需要先告知给皇帝知晓,不好弄得轩然大波。因为他们很清楚,这件事一旦闹大,旧党绝对不会放过如此,必然会对变法加以攻讦,到时候会演变成什么样可就不好说了。

林昭自然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出了问题,还是让皇帝赵顼与王安石自己去反省,给他们思考和处理的时间和机会。要是骤然间直接闹大了,一切就无法掌控了。一来会驳了官家与王相公的面子,二来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

出于谨慎考虑,苏轼与林昭很默契,一起进行了秘密劝谏。

汴京,皇宫垂拱殿!

皇帝赵顼正在看奏章,枢密院刚刚上报,陕西路今年的马匹饲养数量有所下降,能够提供的战马相对少了两成。

看到这里,赵顼很是生气,同时又忍不住唉声叹气!

宋朝因为失去了幽云十六州,西夏又盘踞西北,致使宋朝的马匹奇缺,少量马匹则是来源于川滇一带,但是马匹的素质相对就差的远了。

因此宋军骑兵的数量与质量都可想而知,弱小的可怜,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过程中,屡屡吃亏。没有骑兵,远距离打击根本做不到,每次对外征战,光是粮草辎重已经是巨大的消耗,根本无法远征。

因此对外战争中,宋军几乎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得亏了宋朝步兵的战斗力不错,在失去燕山屏障之后,依旧能够坚守住漫长的边界线。

可是马匹问题,一直严重困扰着宋朝君臣,故而在边境地区饲养战马,勉强补充匮乏的战马。

可是今年陕西路的马匹竟然下降了两成之多,原因到底何在?赵顼对此一无所知,相比之下,他更在在乎的是结果。

马匹,马匹,如何解决马匹的问题?赵顼一直在心里默默念叨这件事。他突然想起,前不久,貌似是林昭上了一封奏疏。

提议开辟一条茶马道,与川滇、吐蕃甚至是西夏互市贸易,用茶叶等中原特产换取马匹。

当时他没有在意,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貌似是个不错的建议。他旋即想起来林昭前些日子从杭州送来的什么龙井茶,清香独特,让人回味无穷。还有正旦之前,送来的棉被,皇祖母与母亲都赞口不绝,林东阳还是真实别具一格,尽搞出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这个茶马道的提议很不错,回头与大臣们商量一下,川滇劣马不行,吐蕃倒是完全可以考虑。河湟一带的吐蕃青唐国与大宋朝的关系不错,兴许这是个机会。至于茶叶,大宋朝有的是,林昭有建议,南方各地的山上不适宜种田,但栽种茶树确实上好的选择。

心里正想着此事,中书省呈上了各地青苗法推行具体状况,以及上半年青苗钱的收入账目。赵顼顿时来了兴趣,兴冲冲地打开了,看到那些喜人的数据,一脸笑意,龙颜大悦。可是当翻到两浙路的时候,官家的眼神一动,脸色瞬间阴沉了。

只见赵顼死死盯住钱塘县三个字,再看看后面的数据,眼眸中浮现出惊疑与不解,同时还忍不住有些愤怒!

小黄门只听到官家喃喃道:“林昭……林昭……”

说来也巧,也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来禀报:“陛下,杭州来的两份密奏!”

“拿来!”一听到杭州两个字,赵顼顿时神情紧张。

两份密奏很快放到了御案之上,赵顼急忙打开一瞧,目光浏览过去,眼神里的惊疑越发的浓重,颜色也越发的阴沉。

小黄门隐约觉得,这是龙颜大怒的前奏……

第一九五章青苗又起纷争

赵顼很愤怒,愤怒的原因有些复杂!

关于青苗法各地成效的奏报已经送上来,本来对两浙路,尤其是杭州的数据很是期待。可是万万没想到,钱塘县的数据几乎为零。

这事该怎么解释?难不成林昭是没有推行青苗法?可是对他寄予厚望啊,这就是他回报的结果?

赵顼的心情瞬间就有些低沉了,同时隐约有些怒意,他想要林昭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与此同时,林昭与苏轼的密奏就一起到了他的案头。

苏轼在奏折里只说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富阳县令在推行青苗法的过程中,竟然逼死了人命。同时还道出了那三十户担保的事情,这是赵顼始料未及的,他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相信。可是苏轼言之凿凿,让人很是震惊!

怎么会这样?青苗法怎么能出问题呢?赵顼有些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毕竟他接到的消息都是报喜的。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一时间让他有些难以接受。

紧接着,赵顼看到了另外一份奏报,是钱塘县令林昭写的。他以为这是林昭对未推行青苗法的一个解释,没想到内容有些让人出乎意料。

确实是对青苗法的解释,实际上远远超出的解释的范围,准确地说是一份对青苗法内容的分析评价,而且内容基本上还都是负面的。

林昭在密奏中详细叙述了青苗法的利弊,尤其实际执行过程中,种种匪夷所思的行径。赵顼第一次看到老百姓对于青苗法的负面评价,与平日里各级官吏的上奏的良好情况完全不同。难以想象,民间百姓对青苗法是如此的抗拒,如此的厌烦。

其实,之前不是没有其他官员说青苗法的不是,但主要都是一些保守派的官员。赵顼认为他们是有意诋毁青苗法,故而从心底里就不愿意相信。

但是林昭的身份不同寻常。算得上是自己最得力的亲信了,他的话可信度就高了许多。是以赵顼心理面已经开始微微有些动摇了。

难道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好好的青苗法,为什么成了这幅模样?难道之前的那些奏报,那些好消息全部都是骗人的?也许是现实太过于残酷了,赵顼一时间也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不行,这件事一定要尽快验证,赵顼心里开始生出疑窦。不好有一点还好。那就是林昭与苏轼都是采用密奏的方式,至少没有将这件事闹的满城风雨,不至于影响变法的大局。只是出了这样的事情,总是需要查个清楚明白的!

赵顼沉吟片刻,吩咐道:“传王相公垂拱殿见驾!”

赵顼没想将事情闹大,但是有人却想要推波助澜!

吕惠卿日间从崇政殿回来之后。心里就在犯嘀咕。位在中枢之人,必然耳目聪达,今日官家匆匆召见王安石,隐约之间又听到与杭州有什么关联,貌似是有人说青苗法的不是,官家对此很震怒。

一说到杭州,八成与林昭有什么关联。吕惠卿现在可以说是有点神经质的敏感,故而多留了个心眼。

回到家中,弟弟吕和卿又带给他一个消息!

杭州青苗法推行貌似死人了,而且还有一些很不利的情况。

听到这样的消息,吕惠卿也有些震惊,毕竟青苗法是他一手起草的。怎么会这样呢?对此他也多有不解。同时意识到,此事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很不利的结果。

不管怎么说自己是变法一派的中坚力量,要是自己一手设计起草的青苗法出现逼死人命的状况。自己脸上无光不少,说不定还会因此被弹劾,甚至是受到牵连。

当然了,吕惠卿最为担心的是此事对于变法的影响。要知道他的风光得意,与似锦前程都与变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变法要是受到影响,自己的好日子也就倒头了。

所以,吕惠卿在第一时间的惊疑之后。便想着要如何掩盖,几乎要急匆匆地出门去找王安石商议对策。

可是当吕和卿将来龙去脉讲清楚之后,吕惠卿突然笑了,想不到林昭竟然牵涉进去了。这不是个绝好的机会吗?

吕氏兄弟为了报仇,可是在杭州一带埋下了大量的耳目,一直暗中留心着林昭的举动。至于王员外之死这件事,则是从富阳县和钱塘县衙的情况综合得知的。

富阳县令刘惠一心想着通过变法升迁,对朝廷的变法派官员多有巴结,吕和卿想要从某些渠道得知富阳县的情况并不难。毕竟事情已经发生,何况杭州通判都已经插手了,纸包不住火是肯定的。

于是乎,吕和卿通过种种状况分析,对富阳王员外之死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更为重要的是,有线索显示,林昭也参与其中了。

吕惠卿立即联想到今日在皇宫中隐约听到的风声,便猜想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林昭到底在其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他们并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参与了是肯定的,如果将这个消息透露给官家和王安石呢?

吕惠卿能够想象,八成是官家已经得知富阳县命案的事情,一定是想方设法想要将此事捂住。一旦曝光出来,对青苗法大局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出于政治立场,吕惠卿也赞同保密。

但是现在,吕惠卿改变主意了,只要能打击林昭,自己略微损失点有算什么呢?

“上次让你准备的事情怎样了?”吕惠卿沉声询问。

吕和卿笑道:“已经嘱咐了几个保守派的官员,正准备择日上疏提及呢!”

“不等了,这件事就明天,而且不是上疏,而是直接对当朝言明!”

“这……”听大兄如此吩咐,吕和卿略微有些迟疑了。

吕惠卿笑道:“没事,让他们上书赞扬的林昭就是了,争取将钱塘县树立城反对变法的一个典型。林昭搞得越好,那些泥古不化的老头们就越是有话说。越是以这种鲜明对比来抨击新法。

他们说的越起劲,官家与王相公就越发挂不住,毕竟林昭可是官家亲自选中的人物。连他都开始质疑,甚至反对青苗法,那官家的脸面往那里搁呢?还有王相公的脾气,想必你也是知道的。”

“大兄这招高明,借刀捧杀啊!”吕和卿已经完全明白大兄的意思。

吕惠卿冷哼道:“这完全是他自找的。驳了官家与王相公的面子,后果怎样不言而喻!”

“是啊,这次林昭在官家与王相公心目中的地位只怕要……”吕和卿也是嘿嘿一笑,这只是第一地步,只要林昭失宠,报仇的下一步计划就容易多了。

吕惠卿道:“不止如此。想办法通知御史,让他们的在明日的朝会上将富阳县的事情捅出来……”

“大兄,这样怕是不妥吧,如此对你也没有多少好处……”吕和卿也很清楚此事对大兄的影响,故而有所顾虑。

吕惠卿却摇头道:“不会的,这件事首当其冲的绝对不会是我,天塌下来。也有官家和王相公顶着,何况天塌的下来吗?想必今日官家已经得到消息了,杭州那边可能也比较谨慎,这件事八成会被捂住,低调处理。

官家兴许会因此事而动摇,但是这件事一大曝光,成为人尽皆知的大事,情况完全就不一样了。你不了解官家和王相公。都是那种倔强要面子的人,若真发生此事,八成不会承认,即便到最后迫不得已,可能也会是就事论事,略微做出让步罢了!”

吕和卿依旧面带忧色道:“应该是这样,可是这样大兄势必也会被推到风口浪尖……”

“不必担心。我这算什么?不打紧的!”吕惠卿摇头道:“官家与王相公遇到难处了,才会需要有人帮忙的,是好事!这件事是杭州那边发现的,林昭参与了。消息泄露了之后,再加上林昭在推行青苗法上的迟钝反应,官家和王相公会怎么想?”

“哦,大兄当真是高啊!”吕和卿终于明白了大兄的良苦用心。

吕惠卿笑道:“两件事叠加起来,林昭想要不失宠都难啦,如果条件允许,再推波助澜,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