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国无疆 >

第908章

大国无疆-第908章

小说: 大国无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需部能够提供多大的科研便利,计划委员会旨在希望铀矿的获取能够以军方的需求进行,铀矿肯定要与铁矿、铜矿、煤矿等相区别开来,而该研究所成立之后便正式奉命开始在整个欧洲到处寻找铀矿。

根据欧洲地区铀矿资源的特点,研究并提出适于不同类型铀矿的水冶工艺流程和选矿流程是该研究所最初的使命所在,在强大的工业基础之上,他们不断验证和改进了铀水冶厂的工艺流程,希望能找到不同类型铀矿石提取铀的工艺流程,并对铀磷矿、铀煤矿、铀钍矿、铀铁矿、铀铅锌矿石中提取铀和从铀矿石中综合回收钼、铼、镍、锌等伴生元素进行了研究,为德国建立铀分离工厂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当然,该研究所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以军需部的名义秘密运输并囤积大量的铀矿,而与此同时,挂牌在德国自然科学研究协会的原子能实验室,也在集结众多科学家的基础之上,对同位素分离理论、试验和工艺展开研究,并很快在慕尼黑大学建立了铀同位素分离气体扩散实验室,通过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实验、工艺研究,铀浓缩厂的建设终于变得可行。

1945年年初,铀矿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室正式围绕着离子交换树脂法和离子交换膜电渗析法分离同位素展开探索,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承担起了膜的理论研究、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的研究和性能参数的测定,建立了实验装置和测试设备,包括鉴定分离膜浓缩系数测定的小级联。

同年4月,德国科学家们成功在实验室里,验证了铀矿石浸出液直接制备四氟化铀的湿法生产技术的可行性,解决了工艺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很快拿出了六氟化铀简法的生产工艺,为大规模生产六氟化铀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储备基础,而当时困扰德国的一大技术瓶颈就在于如何对六氟化铀进行冷凝,当时共和国还并未对德国实施经济制裁,因而德国很快从共和国购买了许多冷凝器和相关技术来从当指导,很快就自行设计了大型隔板冷凝器攻克了这一技术障碍。

钚、铀裂变产物的分离、分析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样有大量的科学家负责,他们不断尝试着从辐照过的研究堆燃料中提取出人造放射性元素钚,后又在汉堡建立了一个热试验技术研究所,利用热室、温室、热化学实验室反复进行热试验从而获得铀。

几乎与此同时,德国科学家们终于摒除了各种起奇思妙想,重点对原子弹中的压拢型和压紧型展开研究,经过反复对比后最终确定了以技术更高的压紧型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始就聚合爆轰、金属动力压缩性能和快中子链式反应等进行研究,用特征线法对爆轰波和冲击波的传播进行了大量的计算。

紧跟着,德国科学家们开始提出脉冲中子测量、临界试验物理方案和实验装置的研究及中子源的研究与试制,测算裂变反应有关的重核中子截面、裂变中子能谱及裂变中子平均数,建立各种放射性测量方法及标准,建立了各种中子通量、中子能源等测量方法,建立了裂变数测定方法。

很快,在1945年9月至12月期间,德国科学家们便开始集中攻关原子弹爆炸过程的分析和计算,从理论上估算反应过程的各个阶段,提出了决定各反应过程特性的主要物理量,进而促使科学家们进一步掌握原子弹反应的基本规律与物理变化过程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一时期,爆轰波与冲击波的相互作用、冲击波的聚焦和界面不稳定性等研究也告一段落,专原子弹总体计算程序开始成为头等大事,德国科学家们先从炸药能量利用率着手,从理论上证明了用伪特征线法所作的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不过其验证过程因为存在相当庞大的运算量,这对于没有计算机的德国而言可谓是相当困难,好在德国核物理研究计划委员会下属的技术部,尝试着将共和国卖给德国海军,在战舰之上用于快速解算火控数据的电子式计算机拆解下来,参与到繁复的计算中来,这才大大缓解了计算压力。

当然,原子弹这么一个终极武器的到来并非那么简单,仅仅是起爆元件的设计和波形会聚流体力学过程的实验研究及爆轰波传播规律和高压状态方程的实验研究,都让德国科学家们近乎崩溃般困难,更不要说还要进行不同的爆轰实验来验证不同的装置可行性,进而确定原子弹的弹体设计。

研究进度一度在1946年伊始陷入停滞,而且由于共和国对德国的经济制裁,德国不再可能向共和国以各种名义进口设备,或许共和国也意识到了德国进口的不少设备另有他用,但不管共和国是否意识到德国人在研究原子弹,德国科学家们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技术困难重重叠叠,就像是黎明到来之前的黑暗一样,无边无际的笼罩在每一个人心间。

理论设计和爆轰物理试验、飞行弹道试验、自动控制系统台架试验等等都极为关键而且重要,原子弹的大型模拟试验和其装置技术设计都需要这些实验来提供数据支撑,艰苦卓绝的科研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月,在数百名德国科学家的努力下,他们终于进行了全尺寸爆轰模拟试验,完成了快中子次临界实验装置试制、安装和调试,开展了次临界度的测量。

而成功的试验结果也充分表明,德国已经具备初步进行核武器理论试爆实验的技术条件,虽然太多的东西都是存在于纸面,还并未转化为现实中的可行性技术,但消息传到了德国首都柏林之后不久,希特勒就再也没有为苏联空军的报复性轰炸感到焦愁。

按照德国核物理研究计划委员会的报告,只需要一个月,他们就能对所有过程进行一个确认,并在充分验证计算的基础之上拿出一个可行性报告出来,而后德国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开始大规模建造铀浓缩工厂,因为只有拥有足够多的铀,才能支撑未来不断扩大的实验消耗量,而且越往后真要是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核试验,还需要消耗更多的铀。

兴奋、激动,一切的词汇都难以形容希特勒的心情是多么的豪迈,这就好比一个结婚多年的丈夫,有一天突然得知妻子已经怀孕了一样,兴奋之余便立刻开始无限的憧憬,憧憬着十月怀胎之后诞生下来的小孩,正式标志着自己成为伟大的父亲。

六个月,只要六个月的时间,希特勒明确的给德国核物理研究计划委员会下达的指示是,无论如何,必须要在六个月之内,将理论上的杂七杂八变成实际上的原子弹,在这样一个宏伟目标之下,整个德意志都可以为之服务,包括希特勒本人在内。

命令有些荒诞,但已经足够作用巨大了,有了希特勒命令的该委员会很快就正式宣告结束了集中攻关时期,他们将争取在1946年上半年之内做好进行核试验的理论准备,力争在1946年9月份开始第一次核试验……

第八十二章 导弹“来袭”

第八十二章 导弹“来袭”

如果把原子弹比作是致命的子弹,那么投送它的平台便是枪,没有子弹的枪与没有枪的子弹都是毫无意义的,希特勒不希望自己的原子弹是个摆设,而在进入德国视野的“枪”有远程轰炸机和火箭,当然也曾有人考虑过使用超级火炮,比如射程可达130公里的多拉大炮,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投送平台,它们要想真正让原子弹具备强大的实战能力和武力震慑能力,仿佛都有一个不成文的限制条件,那就是必须要超视距打击。

用远程轰炸机运载原子弹是很容易产生的普遍想法,在共和国引领下,人类航空工业化水平不断向前发展,从一开始的传统活塞式发动机驱动的螺旋桨式飞机,再到如今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推动的喷气式洲际飞机,德国人自认为就算不能研发出喷气式远程轰炸机,但至少拿出四发重型远程战略轰炸机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原子弹本身也不可能体积过大、重量超重,远程战略轰炸机搭载一至两枚应该不存在任何问题。

航程远、载弹量大、巡航高度高的运程战略轰炸机,从实战背景条件下考量,它们的确是有能力将致命的原子弹投送到数千公里之外的,可飞行速度并不快,而且体格魁梧的它们很容易被敌人的雷达发现,可以想象,如果敌方利用远程雷达成功发现了来袭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并派出了升限和速度都非常可观的喷气式战斗机进行拦截,远程战略轰炸机能否带着原子弹成功突防并实施投弹,显然就成了个棘手而又恼火的未知问题。

当然,德国并未放弃发展自己的远程战略轰炸机,至少在针对防空能力不强的国家或地区采取核武器战略威慑行动,远程战略轰炸机非常具有震慑力,真要是一架甚至多架带着原子弹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在头顶上溜达,相信震慑作用将会非常明显,而在针对防空实力比较强大的大国,德国就需要发展两把好“枪”出来。

在有线通信和测绘技术的帮助下,各国陆军其实都具备超视距打击能力,在视距之外的炮兵观测员就可以通过无线电通讯设备指引己方炮火对地实施炮击,而由始至终操作火炮炮兵并未看到目标,这种较为原始的呼叫…打击,也构成了先期的超视距打击模式。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希特勒登台执政之后,德国就秘密发展了一款超级大炮——多拉。

多拉大炮身管长32。48米,全长42。9米,口径800毫米,火炮全重1329吨。这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巨炮,炮膛内可蹲下一个士兵,德军称这门炮为“多拉大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约国为了防范德国的再次入侵,协约国中重要成员的法国便在自己与法国之间的边界构筑了闻名世界的马奇诺防线,该防线不管如今如何被讽刺得体无全肤,但在当时是的确让德国人感到了异常头疼,这条三百多公里长的防线由5600座永备工事组成,钢筋混凝土修建的这些工事相当坚固而且设施齐备,要想洞穿工事掩蔽部顶盖和墙壁之间那厚达3。5米的混凝土层,就需要一种超级凶猛的火炮来担当重任,克虏伯兵工厂很快就接受了希特勒下达的秘密研制任务。

800毫米口径的多拉大炮其口径之大,足以让一名个头不小的士兵蹲在它的炮膛内,而这门耗费了德国数百万马克军费打造的巨炮果真能力不凡,它有着43米的长度、7米的宽度和12米的高度,重量高达1350吨,而它所发射的炮弹则完全体现了它那巨大的毁伤能力,内装炸药700公斤的高爆弹榴弹战斗全重高达4。81吨,射程可达47公里,而专门用于破坏混凝土掩蔽部的穿甲弹更是重达7。1吨,它的威力足以在最大射程的38千米处击穿1000毫米厚的装甲钢板或7000毫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

毫无疑问,多拉大炮那数吨重的炮弹就算是砸下来并不爆炸,也几乎相当于是小型陨石撞击地面的惊人破坏效果,而在其实战记录中,不乏利用穿甲弹贯穿十米左右厚度水泥防护层碉堡并彻底清洗掉敌堡垒内部所有人员和设备的辉煌纪录,当然它那巨大的毁灭效果背后,也拥有着不可忽略的缺点。

一门多拉火炮需要数千士兵来操作,而且还得配置防空部队来保护它不遭受敌空袭,每逢战略机动转移,都需要安排二十余辆特种运输车辆担负沉重的运输任务,在此之前还得准备一门龙门起重机来专门负责起吊它那一百多吨的炮管,运抵目的地之后还得花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