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79章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79章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句丽军依仗人多,有些轻敌,居然弃城而出,列阵以待,结果被士气高涨的唐军杀得大败,损失一万余人。

兵败如山倒,扶余城内人心思变,很快城防便出现了问题,被一鼓作气的唐军攻克。

扶余城陷落后,邻近的四十多座城池全部望风而降。至此,鸭绿江北全部被并入唐朝版图。

得知扶余城陷落后,泉盖男建派五万人北上增援,与唐东征军遭遇。唐军大胜,高句丽军再次损失三万余人,连带着丢失了鸭绿江北的重要枢纽——大行城(辽宁丹东,我国毗邻朝鲜的边境口岸城市)。

控制了大行城后,接下来就是攻破高句丽的鸭绿江防线了。

大行城被攻克后不久,李治再次改年号为总章,同年的乾封三年也就摇身一变成为了总章元年。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军向鸭绿江的高句丽防守部队发起了进攻。战斗波澜不惊地结束了。高句丽江防部队被彻底击溃,唐军渡江后一口气追击了两百多里。

这里提请大家注意一下这个数据,因为平壤与鸭绿江的直线距离也不过三百余里,更何况在鸭绿江防线崩溃后,沿途的高句丽守军已经大量逃亡。

平壤,就在眼前!

总章元年八月,孤城平壤被围。惊恐归惊恐,高句丽人还是表现出了应有的气概。面对着对方的优势进攻,高句丽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时间唐军倒也无可奈何。乍看之下,似乎倒有安市城奇迹重演的可能。

然而,上回的安市城攻防战,天时、地利、人和,与当前的情形完全不同。

上回东征耗时颇多,加上天寒地冻,补给不足,被迫撤兵;这次进攻乃在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唐军可以就地征粮,根本不用担心挨饿受冻。

安市虽是重镇,与都城平壤相比,失守的战略意义远不及后者。前者失守,不过是少了座比较重要的城池,而平壤作为高句丽的都城,国家的象征,一旦失守,将给国内士气造成极大的打击。

当年,李世民亲征,固然鼓舞了军队的士气,但也造成了全军行动的负担,不能全力按照军事原则来行动。此次东征由李世勣全权指挥,各部主将也都是久经沙场的大将,更没有外行领导内行的长孙无忌跳出来指手画脚,比之上一次更加灵活、主动。

平壤被围一个月后,形势出现了转机:高句丽国王高藏派泉盖男产带着九十八名政府高级官员前往东征军营帐投降,得到了李世勣的以礼相待。

但这并不意味着平壤投降了,因为真正的掌权者泉盖男建依然闭门不出,一心要坚守到底。

李世勣也不着急,面对已是囊中物的平壤城,他不打算以牺牲士兵的生命为代价来换取提前的胜利。泉盖男产等人的投降已清晰表明:城中大部分人已经丧失了坚守的信心!

泉盖男建除了坚守不出外,还不断派兵出城攻击。可惜他这样做只是在不断浪费自己原本就不多的本钱——只见出来的,没见回去的。

即便如此,泉盖男建仍然坚持顽抗到底。可问题是他不愿投降,手下人却不打算陪他同生共死。手握重兵的信诚(一个醉心俗世的和尚,信诚是他的法号,因为作战勇敢又表现得忠心耿耿,很受盖泉男建的信任)在审时度势后,果断做出决定——投降!

信诚暗中派人晋见李世勣,表示愿意充当内应。双方迅速达成协议:信诚将在五日后打开城门迎接天兵入城;李世勣保证他的安全以及日后的前程。

在约定的时间,平壤各城门同时大开,唐军欢呼着入了城,烧毁了城墙上的各个城防碉堡。只花了极短的时间,唐军便控制了平壤城,生擒高句丽王高藏和流亡高句丽的末代百济王扶余丰。

见大势已去,泉盖男建决心与平壤城共存亡。结果刀还没来得及砍下去唐军便已从天而降。泉盖男建被俘。

立国705年的高句丽就此亡国。…》小说下栽+。电子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