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68章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68章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细看诏书,很有些地方不太靠谱:指责王萧二人企图谋害皇帝,却丝毫不提证据,直接定了性;可是如果这两个女人真的想害皇帝,又岂止是触犯刑律,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杀头都是轻的,怎么一句“贬为庶人”就了事了?更何况大逆之罪,满门抄斩也不为过,王萧二人的家人又怎会如此从轻发落?

然而此时已无人再敢从中挑刺儿。原本忠厚仁爱的皇帝俨然已经真正成为了这个帝国的主人,手握生杀大权的最高统治者。连长孙国舅都不说话,还有谁敢没事找事?

李治的诏书只是处理了活着的人,而政治敏感性极强的许敬宗却连死人都刨了出来:“前皇后王氏的父亲、特进并追赠司空头衔的王仁祐老贼仍握有委任状,其后代可凭此状要求为官(即所谓”萌官“,指高官的子孙可以依仗先人的官位直接做官)。请陛下尽快撤销其待遇。”

对于这种主动想领导所想的建议,李治自然是大字两个:准奏。

虽然立武氏为后的外部障碍已基本清除,但李治和武媚娘心中却仍有一个疙瘩无法解开,而这也正是当时褚遂良批判的重点:武媚娘是先帝的才人,立她为后无法堵住悠悠众口。

须知,要防止一种舆论的出现,最好的办法就是抢先用另一种舆论来引导。因此,要想证明立武媚娘为后既不违反人伦,也完全遵从道义的话,就得给出一个足够合理的理由。

这显然不易。但当政治需要时,从来不愁找不到理论家。很快,人们便见识到了理论家的威力。

李治收到百官的联名上书,请求立武氏为后。见“民意”如此,李治顺水推舟地下达了立后诏书。诏书堪称完美,既说明了武媚娘的身份,也注解了立武氏为后的合理和合法性,具体内容如下:

1。武家乃天下名门大族,武媚娘出身高贵: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武家门庭显赫,功勋彪炳);

2。武媚娘德、才、色兼备:往以才行,选入后庭(后宫),誉重椒闱,德光兰掖(就是说武媚娘进宫后得到了无数的荣誉和好评,非常强大);

3。李治为太子时行为举止端正:朕昔在储贰(当太子时),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由于先帝的恩典常常能在身边侍候,日夜不离)。宫壶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那意思是说,我当年天天陪在先帝身边,阅女无数,定力极佳,而且很会做人,从没有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当然,武媚娘也同样言行端正,从未出过差错)。

4。武媚娘可立为皇后:圣情鉴悉(先帝了解每一件事情),每垂赏叹(对我的行为赞叹不已),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

这“事同政君”说的是当年西汉王朝,汉宣帝的太子刘姡б蛭璋乃韭砹兼凡∷溃辉冈偾捉渌恕K习旨绷耍×宋甯龉盟簟K闼姹阒噶讼峦跽>驼庋鯅'即位后,老爸赏赐的女人王政君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后。

诏书说的是有鼻子有眼的,可是前面基本都是吹嘘。武媚娘之父武士彟是李渊的老部下,太原起兵的功臣之一。说武媚娘是名门之后,出身高贵,也还算过得去。但什么“誉重椒闱”、“德光兰掖”云云不实,否则这么一位先进工作者怎么可能十一年内都没能稍稍进步一点点呢:她在贞观年间一直只是个才人。

至于说“事同政君”,其实根本不同。王政君虽说是刘姡Ц盖缀盒鬯停皇歉龉皇呛盒鄣男±掀拧;痪浠八担盒鬯透拥木褪且桓鲅就罚皇亲约旱腻印4司俸汀逗炻ッ巍分屑帜赴严怂透τ袷粲谕恍灾省6涿哪镌蚴翘宥ざさ牟湃耍抢钍烂竦牡图侗鹦±掀拧

要说起草诏书的人就是牛,在关键问题上用“事同政君”一笔带过,没有花工夫论述李治立武媚娘是不是乱伦,而是直接给出结论,根本不给你质疑的机会——这可是诏书,你敢质疑吗?

就这样,武媚娘从永徽元年的感业寺尼姑摇身一变成了高宗的皇后,大唐的国母。而这个过程,只不过短短六年的时间。这一年,武媚娘三十一岁。

几家欢乐几家愁,武媚娘开心了,长孙无忌很不爽。同样不开心的还有当时极力劝阻李治的韩瑗和来济二人。长孙舅舅或许还并不需要特别担心自己的未来,可是和皇帝非亲非故的韩、来二人则免不了这层担忧。

立后诏书下达两天后,李治笑眯眯地拿出一份奏章给韩瑗和来济。两人是边读边冒冷汗,最后直接磕头请求免除职务,宁愿回家种地。

李治顿时变了脸:胡说什么呢?朕还要好好重用你们呢!此奏不准!

可两位宰相却更加害怕起来。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份奏章?

奏章来自皇后武氏,大意是说当初韩瑗和来济两人在准备册立自己为宸妃时持反对意见,甘冒杀头之险,实乃帝国大大的忠臣,请陛下对二人奖赏并重用。

李治的意思是想告诉两位,不必担心。瞧,皇后很赏识你们。

可是在韩、来二人看来,这封信根本就是笑里藏刀。说是要奖赏,保不准哪天就给自己来个脑袋搬家了。算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凑合着过吧。

新皇后的册立典礼结束后,这事儿也就暂告了一个段落。收获最大的无疑是武后。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她终于成为了大唐帝国的女主人,获得了所有女人梦寐以求的至高地位。那么李治呢?

李治最终的想法和武媚娘是一致的,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放手做一回了。可是目标达成后,他却开始陷入茫然和失落,没有了对手,反而觉得有些索然无味。因为就生活的实质而言,王皇后那里他原本就不怎么去,萧淑妃那里去的也不多,陪伴他最多的女人只是头衔换了,人还是那一个。每每看到新皇后踌躇满志的笑容,他就会莫名其妙地想起这里原来的主人,以及那位曾经让他无比宠爱的淑妃。更何况,作为签发人,那份声称王、萧二人下毒的诏书中的水分含量,李治是再清楚不过的。或许,他也曾为参与陷害两人而感到内疚。而正是这份内疚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旧日感情的回味。

王、萧二人虽已是庶民,但却并没有出宫,而是被囚禁在深宫的一个偏僻的院子里,成了实实在在的囚犯。

一天,李治决定去看望这两个可怜的女人。

到了院子后,他吃惊地发现自己根本进不去。因为所有的门窗都被层层封堵,密不透风,只在墙上留下了一个用来传递饭菜的小洞。

看到两个原本雍容华贵,锦衣玉食的女人居然沦陷在这地牢般暗无天日的房间里,李治的怜悯之情油然而生。隔着厚厚的宫墙他大声呼喊:“皇后、淑妃,你们在么?”

注意,这时李治喊的是“皇后”和“淑妃”,而不是“贱人”或是其他恶毒的话语,这表明他是念及旧情的,心中并没有完全放下二人。而也因为如此,他直接把二人送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听到了李治的呼喊,万般复杂的感情浮上了王皇后的心头:这个男人曾经是她相濡以沫了十几年的丈夫。虽然不敢说感情有多深,但自问一向恪守妇道,对丈夫也是一心一意。尽管曾经为他偏爱萧淑妃而苦恼,但那时自己的地位是稳固的,丈夫也尊重自己的意愿立了李忠为太子,一切都曾经是那么的美好。悔不该一时发昏让武氏这个蛇蝎女进了宫,从此自己噩梦连连,接二连三地被推到了犯罪嫌疑人的位置。丈夫的面是彻底见不到了,最后还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从后宫之主沦落为了连普通宫女都不如的贱婢。

一旁的萧淑妃也是同样伤心:曾几何时,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女人,沐浴着三千宠爱,享受着天伦之乐。皇后虽然对自己不满,但也对自己无可奈何,那是何等意气风发!不料鹬蚌相争,便宜了武氏这条毒蛇不说,自己还莫名其妙地沦落成了“意图毒害皇帝”的罪人,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真是天理何在?!

责骂自己的,是这个男人;宠信武氏的,是这个男人;剥夺自己头衔的,还是这个男人。而现在站在墙外温柔呼唤“皇后”、“淑妃”的,居然还是这个男人!

这个人,该痛骂一番吗?

王皇后没有骂,只是和萧淑妃一起哭着告诉他:“我们已是戴罪在身的贱婢,哪里还配得上如此尊贵的称号!”

李治触景生情,唯有长叹。

二人听出了李治对自己的情意,苦苦哀求道:“若陛下还念及过去的情意,愿意帮助我们重见天日,请将院子赐名为‘回心院’吧。”

对于这个小小的请求,李治当即回答:“我马上就去处理(朕即有处置)。”

李治走了,两个女人又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渴望。然而她们迎来的却是极为残酷的惩罚。[·]

关于这项惩罚的内容,《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所载略有不同,共同之处是: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各打一百大板,经过特殊处理后被扔进了酒缸。

差异之处是:

《旧唐书》对处理的描述是“截去手足”,即砍断手脚。

《新唐书》对处理的描述是“剔其手足,反接”,即像武侠小说所描述地那样挑断手筋脚筋,再反接起来,以造成更大的痛苦。

《资治通鉴》的描述和《旧唐书》相差无几,为“断去手足”。

其实不管有没有反接筋脉,砍断手脚已非常人所能忍受,更何况还要把流血的伤口完全浸泡在酒里。每每想到这个,蜗牛总感觉不寒而栗。

这件惨案,是武后一手促成。

李治前脚离开院子,武后便已得到消息。她不允许李治对二人旧情复燃,更不允许李治“马上去处理”,让两人“重见天日”。在她看来,一个不小心让二人有机会再次迷惑住李治,再结合朝中长孙无忌等人,自己费尽力气得来的一切就有可能受到威胁。

只有对王、萧二人实行物理性摧毁,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在她的软硬兼施下,李治下了那道对两人实行“最终处理”的诏书。武后在看到诏书后恶狠狠地骂道:“让这两个老太婆骨醉(令此二妪骨醉)!”

接到诏书时,王、萧二人的反应截然不同。

王皇后明白自己已全盘皆输。一系列事件表明,很多时候姓武的女人比李治自己还要能够掌控“李治”此人的一举一动。现在的酷刑便是对自己所托非人的处罚。因此,她泰然自若地叩头接旨:“愿陛下万岁!昭仪永受皇恩!死是我分内之事!”

萧淑妃则完全不同。她从来就不服武媚娘,更不愿接受彻底失败的事实。面对武氏接二连三的诬陷和迫害,她无力反抗,但骄傲如她宁死也要再拉个垫背的:“姓武的狐狸精居然妖媚惑主到如此地步!苍天有眼,愿我转世为猫,姓武的贱人转世为鼠,让我生生世世都能掐住她的喉咙!”

两个女人最终惨死在酒缸中,死后还被捞出砍下了头颅。

这还不算,二人的家人也被勒令改姓:王家改姓“蟒”,萧家改姓“枭”。

或许是萧淑妃的意愿过于凄厉,武后自此下令宫中不准养猫。

都说人不能做亏心事。王萧二人的惨死还是不可避免地给武后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以后的日子,她时常梦见二个浑身散发着酒味的白衣女鬼拖着残破的四肢披着湿乎乎的散发,七窍流血,满脸狰狞,用可怕的声音向自己索命。惊醒后她立即找来“大仙”驱鬼,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